胸出口综合征的康复治疗共47页
- 格式:ppt
- 大小:4.07 MB
- 文档页数:47
(一)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基础知识何谓胸廓出口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又称为臂丛神经卡压征(TOS),是臂丛神经及锁骨下动静脉在颈肩部胸廓出口区域受到各种先天或后天继发因素压迫所致的手及上肢酸痛、麻木、乏力、肌肉萎缩及锁骨下动、静脉受压的临床综合症候群。
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病因有哪几种?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病因较多,大多是由于胸廓出口处周围肌肉、腱性纤维、骨性结构异常时对臂丛神经血管造成压迫。
常见病因为颈肋、斜角肌病变、肋锁间隙变窄、胸小肌起点的压迫等。
这些病因可直接或间接造成对臂丛及锁骨下血管的卡压而产生症状,即使是正常的结构,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期固定的体位,过分疲劳,也会造成臂丛神经的压迫。
同时刀刺伤、车祸伤、锁骨下动脉栓塞等也会导致此病的发生。
临床上以斜角肌病变最为常见,颈肋次之,胸小肌间隙狭窄及肋锁间隙狭窄较少见。
由于颈部三角间隙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面,两边分别为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底边为第一肋骨,形成三角形间隙,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静脉从该间隙穿过。
在某些异常情况下,三角间隙变小,或斜角肌发生病变,产生压迫神经、血管的症状。
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早期症状有哪些?胸廓出口综合征好发于20~40岁的中年女性,表现为患侧上肢酸痛、不适、无力、畏寒、手部麻木等。
一般臂丛神经下干受压为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也表现为感觉异常、手部麻痛不适,手部尺侧及前臂内侧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手内肌肉萎缩,手指内收、外展动作受限。
锁骨下动脉受压可表现为患肢疼痛,常为钝痛、乏力,肢体末端发凉、苍白,梯动脉搏动减弱。
锁骨下静脉受压可表现为患肢浅静脉怒张、发细、肿胀、末梢溃疡难愈及静脉栓塞。
胸廓出口综合征需要做哪些检查?一般颈胸部X线片是诊断本病的一项重要方法,通过摄片了解有无颈肋、第七颈椎横突过长、锁骨及第一肋有无异常。
CT及MR1检查对胸廓出口部有无纤维束带、斜角肌结构异常、局部有无软组织肿物有参考价值。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检查如下所述。
(1)Wright试验也称肩外展试验。
简便易行、实用有效的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自我运动康复简便易行、实用有效的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自我运动康复胸廓出口综合征是指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静脉在胸廓出口受压导致神经卡压、上肢淤血水肿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可表现为单纯的颈痛,到复杂的颈、肩、臂及手的胀痛、麻木、无力、手部青冷发紫等多种形式。
在康复科门诊,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因颈痛、颈肩臂痛四处求医者,他们常被诊断为“颈椎病”而治疗无效;因此,对于颈、肩、臂痛者,尤其是按颈椎病等常见病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并排查胸廓出口综合征。
如我们前文所述,胸廓出口综合征有多种类型,无论是对于单纯的斜角肌综合征,还是臂丛卡压、血管卡压综合征,只要诊断明确,早期采取综合保守治疗常可取得较好效果。
其综合保守治疗包括:手法治疗、理疗、药物、自我运动康复等。
其中,自我运动康复不仅可通过放松“出口处”紧张挛缩的肌肉缓解症状,而且还可通过改善肩胛胸廓关节的稳定性而防止其复发;同时,自我康复具有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简便易行、实用有效等特点,因此,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运动康复在其综合治疗策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主要方法如下:1.拉伸练习:包括斜角肌、斜方肌上部、肩胛提肌、胸大肌、胸小肌拉伸练习,15-30秒/个,2-4个/次肩胛提肌拉伸练习:低头并向对侧旋转45度,头向前伸斜方肌上部拉伸练习:坐位,左手置于右耳上方的头部,将头部向左前方拉伸。
胸大肌拉伸练习:双手或前臂固定,胸部前伸斜角肌前中束拉伸:坐位,颈向对侧屈,脸向同侧转,终末维持15秒斜角肌后束:坐位,颈向对侧屈,脸向对侧转,终末维持15秒2.臂丛神经滑动术:存在神经卡压,且神经张力试验阳性者需进行臂丛神经松动或华东术,具体需由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练习。
3.胛胸廓稳定性练习:斜方肌中、下部、前锯肌练习,每个维持10秒,重复10-20-30个/次,逐步晋级。
(1)斜方肌下部练习1)俯卧,双上肢上举过头,双上肢间呈60度夹角,双肘向腰部活动,达极限,末端维持6-10秒。
【医文医话】康复中心:胸廓出口综合征——肩痛手臂麻不可忽视的“凶手”生活中,当人们感到肩颈不适、手臂麻木或酸痛时,多数患者的第一反应是颈椎病、肩周炎,当听到诊断为“胸廓出口综合征(TOS)”时,会比较陌生,不免担心:这是什么病?严重么?该如何治疗?其实该病是导致上肢及肩颈不适的“凶手”之一。
下面,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自治区中医医院)康复中心周兰兰带您详细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胸廓出口综合征在人体胸廓出口处,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或锁骨下静脉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血管、神经症状的统称。
其中,神经源性胸廓出口综合征比较常见,约占发病率的90%-95%,主要表现为上肢乏力、麻木、感觉异常、非神经根性疼痛,严重者还表现为手内在肌萎缩和前臂内侧、尺侧皮肤感觉异常。
横穿胸廓出口的神经血管结构损伤可发生在3个不同的间隙内:斜角肌三角间隙、肋锁间隙和胸小肌间隙。
神经血管位置结构改变或者肌肉紧张会对臂丛神经产生压迫。
临床上易将“胸廓出口综合征”误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
二、胸廓出口综合征的发病机制1.解剖结构异常:颈肋:第七劲椎横突过长第一肋骨、锁骨外凸病变2.软组织异常:先天/获得性组织纤维化先天/获得性前斜角肌肥大手术或外伤疤痕形成体态异常(颈部前伸、胸椎后凸增加、圆肩驼背)斜角肌出口、肋锁间隙、锁骨下胸小肌间隙变小三、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检查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体格检查和影像检查来排除其他疾病而确诊。
1、特殊试验:(1)神经张力测试(上肢):对上肢的神经结构施加压力,肩部、肘部、前臂、腕部和手指保持特定的位置,对特定神经,如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等施加压力,感受神经张力是否异常。
(2)锁骨上压:检查者将手指放在斜方肌上,拇指放在第一肋骨附近的前斜角肌上,然后将手指和拇指一起按压30s,如果有疼痛或感觉异常出现,则该试验为阳性。
(3)肋锁试验(肋骨和锁骨间隙变窄):患者坐位,治疗师后伸及下压患者肩胛骨,并检查患者桡动脉。
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是一种周围神经压迫,在临床中经常被忽略,这给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困难。
“胸廓出口综合征”一词最初是由Peet在1956年创造的,用来指斜角肌间三角形区域的神经血管结构受到压迫。
自Peet提出这一定义以来,该疾病已成为肌肉骨骼医学和康复领域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这一争论几乎延伸各个方面,包括定义、发病率、病理解剖学、诊断和治疗。
通常患者表现症状TOS根据受压部位分为三种类型:(1)颈肋和斜角肌综合征,即斜角肌异常或存在颈肋所导致的压迫;(2)肋锁综合征,在锁骨下受压;(3)过度外展综合征,压迫可能发生在喙下区。
TOS通常是由两个因素共同引起的:(1)胸廓出口解剖结构异常造成压迫(2)胸廓出口有过某些程度的损伤。
TOS根据主要症状可分为神经源性TOS、动脉源性TOS、静脉源性TOS。
TOS的临床诱发试验下述检查可增加血管神经的压迫使症状加重有助于诊断:(1)Adson试验或斜角肌试验:Adson在1951年提出。
这项临床检查的目的是通过拉紧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减少斜角肌间隙,增大任何已经存在的对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的压迫。
检查的方法是病人坐位、深吸气,然后屏住气,颈部伸直,将头转向检查的一侧,上肢处于向下、向后位,医生同时检查患侧桡动脉搏动及在锁骨上窝听诊血管杂音。
脉搏减小或消失为阳性,提示有压迫存在。
(2)肋锁试验(军姿试验):双肩向下,向后垂肩,患侧向前挺胸、抬头。
这个姿势使锁骨更靠近第1肋骨,肋锁间隙变窄,可能造成对血管神经束的压迫。
检查产生的症状和桡动脉搏动减弱提示血管神经束受压。
(3)过度外展试验:当上肢过度外展达到180°,血管神经束被拉向胸小肌韧带和喙突、肱骨头,同时检查患侧桡动脉搏动及在患侧锁骨上窝听诊血管杂音。
如果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闻及血管杂音等,均提示有血管神经束的压迫。
疾病名:胸廓出口综合征英文名:thoracic outlet syndrome缩写:TOS别名: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综合征;胸小肌综合征;肋锁综合征;过度外展综合征疾病代码:ICD:Q76.8概述: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是胸廓出口区重要的血管神经受压引起的复杂的临床症候群,又名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综合征、胸小肌综合征、肋锁综合征、过度外展综合征等,是指胸廓上口出口处,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上肢血管、神经症状的总称。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肩、臂及手的疼痛、麻木,甚则肌肉萎缩无力、手部青冷发紫、桡动脉搏动减弱等。
本病是肩臂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流行病学:青壮年较多见,男女之比约为1:2.2。
发病率为O.3%~O.7%,也有学者统计达1%~2%。
多数患者无明显外伤史。
目前没有其他相关内容描述。
病因:1.西医病因(1)颈肋:第7 颈椎肋骨残存或横突过长。
(2)斜角肌三角间隙变窄。
(3)肋锁通道结构变异:第1 肋骨或锁骨的畸形、外生骨疣,以及外伤骨折、肱骨头脱位等。
(4)肩部外展时肋喙韧带或胸小肌腱后的神经,血管受卡压。
2.中医病因病机(1)气血瘀滞:由于前斜角肌附着部先天肥大,三角间隙狭小,或由于外伤引起前斜角肌肿胀,导致局部筋脉、经络受压,气机郁滞,血行瘀阻。
气滞与血淤为病,互为因果,始由气滞导致血淤或血淤导致气滞,终因瘀阻反碍气机,或气滞产生血淤,使疼痛加重。
(2)肝血亏虚:本病久治不愈,或脾胃虚弱,化生气血功能减退,以致肝血虚。
血虚则不能濡养筋脉,不能上荣头目,则眩晕、目花,血虚又易化燥生风,虚风内动,可见皮肤麻木不仁,筋挛拘急,瘛等表现。
(3)风邪侵筋:《诸病源候论·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说:“此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胸廓出口综合征,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症状,胸廓出口综合征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胸廓出口综合征(thoracic outlet syndrome,TOS)是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又名前斜角肌综合征、颈肋综合征、胸小肌综合征、肋锁综合征、过度外展综合征等,是指胸廓上口出口处,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臂丛神经、锁骨下动静脉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上肢血管、神经症状的总称。
本病是肩臂痛的常见病因之一。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胸廓出口综合征因解剖因素造成韧带、骨、肌肉对锁骨下血管和臂丛神经压迫引起。
临床观察发现经常提拿重物的人可以引起肩带肌肉和韧带肥厚,从而引起神经血管束的压迫症状。
经常过度外展上肢的工人或某些体育运动员,长期处于含肩头向前伸的体位的工作人员,老年人和驼背的中年人易于出现胸廓出口综合征的症状。
压迫神经和/或因管的原因有异常骨质,如颈肋、第7颈椎横突过长,第1肋骨或锁骨两叉畸形,外生骨疣,外伤引致的锁骨或第1肋骨骨折,肱骨头脱位等情况。
此外有斜角肌痉挛、纤维化;肩带下垂和上肢过度外展均可引起胸廓出口变狭窄,产生锁骨下血管及臂丛神经受压迫症状。
此外上肢正常动作如上臂外展,肩部向后下垂,颈部伸展,面部转向对侧,以及深吸气等也可使肋锁间隙缩小,神经和血管受压迫的程度加重二、发病机制锁骨下动脉及臂丛神经由胸廓上口的颈腋通道到达上肢。
颈腋通道被第一肋分为两部分:近侧包括斜角肌三角和第1肋与锁骨之间的肋锁间隙;远侧为腋窝。
斜角肌三角是由前斜角肌后缘、中斜角肌前缘以及二者在第1肋骨附着点之间的肋骨上缘所构成,锁骨下动脉和臂丛神经穿过斜角肌三角到达上肢,锁骨下静脉则位于前斜角肌前方的肋锁间隙内。
在正常情况下,这些结构不会压迫血管、神经而产生压迫症状,但在某些先天性发育异常:如第1肋发育不全、颈肋等可造成对血管神经的压迫。
一些非先天性发育异常的病因:如外伤引起胸廓出口周围结构的改变;或动脉粥样硬化也同样可造成对血管神经的压迫。
胸廓出口综合征的诊断治疗进展胸廓出口综合征(TOS)是指在胸廓出口处,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臂丛神经或锁骨下动脉或锁骨下静脉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上肢神经、血管症状的统称。
临床表现主要有肩、臂及手部出现疼痛,麻木,无力,甚至肌萎缩,手部发冷、清紫,桡动脉搏动减弱、消失等。
虽然对这类疾病的了解在不断加深,治疗也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征性表现及客观的诊断标准,对其诊治仍存在较大争议。
解剖胸廓出口是指锁骨和第1肋骨之间,锁骨上窝至腋窝之间的区域,包含了3个可能受到压迫的重要结构: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
压迫可发生在胸廓出口上的3个不同区域:斜角肌三角间隙、肋锁间隙、胸小肌后间隙。
斜角肌三角间隙由前方前斜角肌、后方中斜角肌和底部第1肋骨构成,它包含了臂丛的上、中、下干和锁骨下动脉。
该间隙是神经型TOS最常见的压迫部位。
斜角肌近端肌纤维完全包绕C5和C6神经根,两者相互交叉造成神经的动态压迫,最终出现上臂丛神经卡压症状。
肋锁间隙由前方的锁骨、锁骨下肌、肋喙韧带,后方的第1肋骨和前、中斜角肌,侧方的肩胛骨构成,它包含了臂丛的各个股、锁骨下动脉和静脉。
该间隙是动脉型TOS最常见的压迫部位,锁骨下动脉位于锁骨下静脉前方并且被臂丛的3个束包绕。
胸小肌后间隙位于喙突下方,它前方为胸小肌,后方为肩胛下肌,底部为第2~4肋骨,该间隙包含了臂丛的各个束、腋动脉和静脉。
病理生理TOS的病理生理归因于胸廓出口的独特解剖。
青少年脊柱的生长速度要快于上肢,造成了肩胛骨下沉,这使得胸廓出口区域的神经血管容易受到压迫。
这种认识对TOS病因的理解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它强调了该解剖区域本身就存在易压迫性。
目前认为,大多数TOS的病因是基于解剖因素上合并颈部损伤,损伤可以是单次的急性创伤,也可以是反复的慢性损伤,造成TOS的解剖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软组织性异常,约占70%;另一类是骨性异常,约占30%。
软组织性异常斜角肌起止点变异、斜角肌肥厚、小斜角肌、异常韧带或束带、软组织肿块、创伤后瘢痕形成等都可使胸廓出口间隙狭窄,使神经、血管受到卡压。
上干型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有哪些?(一)治疗1.保守治疗(1)颈部局部封闭治疗:在颈部压痛最明显处局部封闭,如用曲安奈德,则每隔1~2周注射1次,4次为1个疗程;如用地塞米松棕榈酸酯(利美达松)1ml加0.5%布比卡因2ml,则每个月局部封闭1次,连续3~4次。
(2)颈椎牵引:牵引重量在5~7kg,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每天30min,连续1个月。
作者发现,各种病例治疗后均有效果,但差别很大。
约半数患者经局部封闭和牵引后颈肩部疼痛消失,2~3个月后又感不适,再做牵引或局部封闭又可使症状消失。
少数病例经月余的局部封闭和牵引后,颈肩痛明显好转,肩外展力量也有所增加,但症状难以完全消失。
个别病例保守治疗效果较差,局部封闭仅能维持颈部不痛1~2天,占1/10左右,而且对牵引亦无效果。
对非手术疗法无效者,则需做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图1~5)(1)手术指征:①颈、肩及背部疼痛严重,已影响工作、休息,经保守治疗无效者。
②肩外展肌肌力、屈肘肌肌力明显降低或肩外展动作不能完成者,以及肩部肌肉萎缩者。
上述2点均应排除椎管内病变及侧隐窝内的椎间盘突出。
(2)术式选择:①对严重颈肩背痛影响休息和工作,上肢感觉明显减退,且伴肩外展肌肌力降低,外展仅达45°~60°,肩部三角肌萎缩及曾经保守治疗月余无效者,可选择前、中斜角肌和小斜角肌切断术。
术中可以发现前、中斜角肌腱性组织的比例增多、三角肌萎缩及颈5神经根变细变硬,个别病例在上干处有神经瘤形成,神经干变黄色。
对颈5神经根被致密的纤维组织包绕者,可行颈5神经根松解术直至颈5椎间孔处。
术中用醋酸曲安奈德5ml注入颈5~胸1神经根,上、中、下干部的神经外膜下,以及被切断的肌肉组织断端(术前在相同体位标记好颈部压痛点,术中发现此点正好在颈5神经根处)。
术后大多数病例颈肩痛消失,感觉恢复正常,肩外展肌肌力、屈肘肌肌力亦恢复正常。
②手术时机可选择在颈肩部疼痛最严重时,疗效一般较佳,且复发率低。
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治疗进展*导读:胸廓出口综合征是锁骨下动、静脉和臂丛神经在胸廓上口受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
……治疗保守治疗如患者症状轻,无神经损伤症状可采用保守治疗。
其目标是增加胸廓出口处的空间,恢复颈肩部肌肉的平衡。
首先要对疾病进行说明并作生活指导以消除患者的不安避免做使症状恶化的动作(如持重或上肢上举等);其次需通过体态训练纠正病人的不良姿势(如避免长时间的伏案工作,用橡皮带悬吊患肢等),不良姿势的改善可使肋锁间隙扩大及臂丛神经松弛;最后还应进行肩胛带周围肌肉的强化训练,以提高肌肉的持久力。
另外,同时可应用热疗法、口服神经营养药、颈部痛点局封等方法。
保守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症状可得到改善。
Landry等报道了78%的患者保守治疗后可以重新工作,和手术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别。
因此多数学者提倡对早期TOS患者行保守治疗,但Novotny等认为由于保守治疗时间较长,很多患者没有时间或没有良好的治疗条件,所以TOS一旦确诊就应早期手术。
手术治疗如果TOS患者症状过于严重无法忍受保守治疗或者保守治疗失败则可进行手术松解。
手术方法包括颈肋切除、第一肋切除、前中斜角肌切除、斜角肌切除合并肋骨切除等。
手术路径有经腋、锁骨上、锁骨下、经胸或联合切口,根据医生的习惯选择。
Christian等认为切除颈肋时可通过锁骨上途径,因为该途径比较方便。
而第一肋切除时可采取经腋窝进路,术后病人恢复快且并发症少。
各种手术方法的效果仍存在争议,Roos在1966年介绍的经腋路第一肋切除术还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方法。
但Mackinnon等则倾向于采用经锁骨上入路,因为不但便于松解斜角肌,而且切除第一肋时可以清楚的暴露臂丛下干和C 8 T 1 神经根,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过长的颈7横突也可以方便的切除。
而Ernesto则认为经腋或锁骨上第一肋切除时往往不能彻底切除第一肋,因此他们设计了一种新的手术路径,在经腋入路的基础上联合肩胛后小切口,不但可以避免损伤胸廓出口处的其它重要结构,亦可完整切除第一肋。
胸廓出口综合征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治疗方法,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胸廓出口综合征应该吃什么药。
*胸廓出口综合征怎么治疗?*一、西医*1、西医治疗:对早期胸廓出口综合征患者,可通过休息和适当的体位来治疗,即患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将双上肢交叉抱于胸前并略抬双肩的体位,有利于使臂丛神经处于放松位,颈椎牵引对部分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可能是在牵引体位时颈部肌肉放松,减轻了对臂丛神经的压力。
1、保守治疗:1)口服地塞米松,强的松和消炎痛等药物。
2)理疗:锁骨上窝采用透热疗法或碘离子透入。
3)肩带肌肉锻炼的体疗和颈部牵引等。
2、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解除对血管神经束的骨性剪刀样压迫,必须截除第1肋骨全长和解除有关压迫因素,使臂丛和锁骨下动脉下移而又不产生畸形并发症。
*二、中医*1、中医治疗:1、针灸治疗:1)针灸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可缓解肌痉挛,从而减轻对神经血管的压迫,达到止痛目的。
但因颈椎病所致的前斜角肌发生病理性变化,应配合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原发病。
2)由于前斜角肌综合征的症候表现主要在肩颈部、上臂内侧、前臂和手尺侧,因此多与手足阳明经、手少阴经关系密切,并与手少阳经有关。
选穴时,应以阳明经穴为主,辅以手少阴经腧穴。
2、推拿疗法:1)准备手法患者坐位,以右侧为例。
按压合谷、阳溪、阳谷、曲池、小海穴。
2)治疗方法:①按压天鼎、缺盆穴。
②按压中府穴半分钟,起手时拇指向上压。
③按压附分、魄户、膏肓俞、神堂。
④术者立于患侧,面向前,以左手前臂自后绕患者腋下,前臂紧靠胸壁向上牵引1min。
牵引结束时,术者左前臂在腋下旋前。
⑤按压极泉穴。
⑥术者立于患者后外侧,左手四指搭于患者肩上部,拇指顶于肱骨后侧。
右手持患腕向前外侧呈45°拔伸,再后伸关节至最大限度,反复多次。
继而持腕向前伸,以肩关节为中心,将上肢先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数次,再作逆时针方向旋转数次。
然后再持腕用力向前外侧呈45°拉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