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品管圈
- 格式:pptx
- 大小:17.35 MB
- 文档页数:43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品管圈在医疗环境中,手卫生是预防交叉感染、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然而,实际工作中手卫生依从性往往不尽如人意。
为了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我们成立了品管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改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品管圈的成立我们的品管圈由来自不同科室的医护人员组成,包括医生、护士和感控专员。
大家因为共同的目标——提高手卫生依从性而聚集在一起。
在成立之初,我们进行了团队成员的分工,明确了每个人的职责,如圈长负责组织和协调活动,秘书负责记录和整理数据,成员们则负责收集资料和实施改进措施。
二、现状把握为了了解手卫生依从性的现状,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观察和调查。
通过在病房、门诊、手术室等区域的随机观察,记录医护人员在不同操作前后的手卫生执行情况。
同时,我们还发放了问卷调查,收集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认知、态度和影响依从性的因素。
经过数据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手卫生依从性较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工作繁忙,认为洗手浪费时间。
2、对手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洗手设施不完善,如洗手液、干手纸供应不及时。
4、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三、目标设定根据现状调查的结果,我们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在三个月内将手卫生依从性提高到 80%以上。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包括每个阶段的任务和时间节点。
四、原因分析针对手卫生依从性低的问题,我们运用头脑风暴法,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
通过绘制鱼骨图,我们找到了影响手卫生依从性的主要因素:1、人员方面:医护人员缺乏手卫生的培训和教育,对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时机不熟悉;部分人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洗手也不会导致感染。
2、设备方面:洗手设施配备不足,位置不合理;洗手液和干手纸质量不好,使用不方便。
3、环境方面:工作场所嘈杂、拥挤,影响洗手的便利性;医疗操作频繁,没有足够的时间洗手。
4、管理方面:缺乏明确的手卫生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对不遵守手卫生规范的行为没有及时进行处罚和纠正。
品管圈在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实践目的通过品管圈(QCC)活动,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方法成立QC小组,开展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QCC活动。
结果手卫生依从性由活动前的28.85%上升到活动后的88.35%,洗手正确率由活动前的62.25%上升到活动后的96.66%,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QCC活动可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能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促进质量改进。
标签: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交叉感染;品管圈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
卫生部于2009年4月1日颁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将手卫生作为一项最基本、最简单、最有效的预防与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措施。
我科于2015年1月开展QCC活动对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的依从性进行了持续质量改进,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成立QCC小组以自愿方式组成QCC小组,1名护理部主任为辅导员,1名护士长担任圈长,圈员5人。
圈名为互信圈,按QCC活动十大步骤即主题确定、拟定活动计划、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对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质量改进。
1.2方法1.2.1主题选定通过圈员投票打分,确定以“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活动主题。
选题理由: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与流行爆发最重要、最简便的措施之一[2]。
1.2.2现状把握拟定活动计划,整个QCC活动运行5个月。
1.2.2.1调查人员组成由院感质控人员、QC小组成员组成调查小组,对全科各类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随机跟踪现场调查。
1.2.2.2调查方法采用直接观察法,现场观察工作人员每个手卫生时机的手卫生情况,计算不同时机手卫生依从率。
品管圈在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应用研究引言:医疗卫生领域中,手卫生是防止院内感染和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很多研究表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较低,这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卫生质量和患者安全。
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逐渐应用于医疗领域,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和提出改进建议,推动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提高。
本文将探讨品管圈在此方面的应用研究。
一、品管圈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品管圈是一种质量管理方法,起源于日本,旨在通过团队合作和持续改进来提高质量和效率。
基本的品管圈包括问题识别、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的制定、方案实施和效果评估等环节。
在医疗领域中引入品管圈,可以有效地推动解决问题和提高医疗质量。
二、品管圈在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应用1. 问题识别: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较低,并对此进行调查,了解背后原因。
2. 问题分析:通过对医护人员的观察和访谈,发现手卫生依从性较低的原因主要包括:时间紧张、缺乏正确的操作知识、对手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
3. 解决方案的制定:根据问题分析,团队制定了一系列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措施。
包括制定手卫生操作规范、开展培训教育、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材料等。
4. 方案实施:将制定的措施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实施,并记录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5. 效果评估:通过观察和数据记录,评估措施的实施效果。
例如,观察医护人员手卫生操作的正确率、参与培训教育的人数等。
三、品管圈在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优势和挑战1. 优势:a. 强调团队合作和持续改进的理念,可以增强医护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团队凝聚力。
b. 推动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解决,有利于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
c. 培养医护人员主动学习和不断改进的意识。
2. 挑战:a. 医护人员对于改变的抵抗心理较高,需花费一定时间和精力来推动他们的参与和改变行为。
b. 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困难,如操作规范的执行难度、培训教育的效果等。
应用品管圈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采用品管圈的方法确立以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主题,并对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进行调查,查找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的原因,找出对策进行质量持续改进。
结果经过为期4个月的QCC活动,医护人员洗手指征明确,能熟练运用六步洗手法正确洗手,依从性大大提高。
结论QCC活动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培养大家团队精神,提高了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标签: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品管圈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已在国内各大医院逐步开展起来,医院内感染已成为影响医疗、护理质量的因素之一。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病原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1]。
美国一项研究证实,1/3的医院内感染能通过手部卫生预防[2]。
有调查显示,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合格率为45.7%[3]。
卫生部于2009年4月1日颁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将手卫生作为一项最基本、最简单、最有效的预防与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措施。
本院于2014年9—12月开展QCC活动,对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质量持续改进,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16个临床病区的医生、护士、保洁员,每个病区10人,共计160人。
医生52人,护士84人,保洁员24人;副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36人,初级职称(师)50人,初级职称(士)62人,工人24人;中专32人,大专118人,本科10人。
1.2 方法1.2.1 成立QCC小组以自愿报名方式产生3名医生与5名护士共8人,组成一个QCC小组,小组遵循PDCA原则开展活动,感染科、护理部给予大力支持,院感科科长为辅导员,护理部干事为圈长。
选定主题: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选题理由:医院内感染控制在医疗护理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有利于医院内感染的控制。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品管圈在医疗环境中,手卫生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基本、最有效且最经济的措施之一。
然而,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往往不尽如人意。
为了有效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我们成立了品管圈小组,旨在通过团队的努力,找出问题所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达到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目标。
一、品管圈小组的组建我们的品管圈小组由来自不同科室的医护人员组成,包括医生、护士和感染控制专员。
小组成员通过自愿报名和科室推荐的方式产生,确保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专业性。
在小组组建初期,我们进行了团队建设活动,让成员之间相互了解、熟悉,明确了团队的目标和任务。
二、现状把握为了准确了解手卫生依从性的现状,我们首先制定了详细的观察方案。
观察对象涵盖了各个科室的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实习医生和实习护士。
观察内容包括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以及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等五个关键环节的手卫生执行情况。
通过为期两周的观察,我们发现手卫生依从性总体较低,仅为 50%左右。
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繁忙时,医护人员容易忽视手卫生。
2、部分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
3、手卫生设施配备不足,如洗手池数量不够、洗手液和擦手纸供应不及时等。
4、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对不执行手卫生的行为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三、原因分析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运用头脑风暴法,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
1、人员方面部分医护人员缺乏手卫生知识和技能培训,对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时机掌握不够准确。
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导致医护人员为了尽快完成工作而忽略手卫生。
个人习惯和意识问题,有些医护人员没有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2、设备方面洗手池位置设置不合理,不方便医护人员使用。
洗手液和擦手纸质量不佳,使用体验差。
干手设备故障或损坏,影响手卫生的执行。
3、环境方面科室工作量大,患者周转快,医护人员容易在忙碌中忘记手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