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 格式:pptx
- 大小:7.93 MB
- 文档页数:47
“品管圈”提高血液透析室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摘要:目的:利用品管圈方式来提高血液净化中心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透析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掌握品管圈方法的使用流程,针对患者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
结果:选中12位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由改善前42%上升到改善后87.6%,改善幅度上升45.6%。
结论: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血液透析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关键词:品管圈;手卫生;依从性2019年9月第一周至2019年12月第四周将QCC活动运用到调查中,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明显提高,减少感染机会。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由护士长担任辅导员、6名护士,共7名人员组成,调查对象随机抽查16位医护人员。
1.2 方法1.2.1 活动实施日期为2019年9月第一周,成立品管圈小组,本次征集7个候选圈名,全体成员投票后(以评价法进行主题评价,共7人参与选题过程,票选分数:5分最高、3分普通、1分最低,总分第二顺位为本次活动主题),同心圈获得票数最多,最后我们的圈名确定为同心圈。
圈名意义:医护携手同心,共同参与、统一管理,以敬业之心、关爱之心,以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提高透析患者生存质量。
圈徽的意义:彩虹---透析患者生命的希望;双手---医护携手;红心---敬业之心、关爱之心。
圈内口号:上联-正确勤洗手,健康握在手;下联-抹搓揉洗冲,细菌去无踪;横批:做患者的手护神。
举圈长一名(副主任护师)指导工作,各层级护士积极参与,护士长任辅导员,进行专业辅导,大家分工合作;各层级护士积极参与,大家分工合作;每月召开会议3-4次,参会率达90%以上,共计开会 12 次。
利用头脑风暴法,结合管理重点、存在问题和困惑,同心圈活动主题为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选题理由为:1. 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散发和流行爆发非常重要的因素。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方法在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通过自愿参与的形式成立由10人组成的QCC小组,确立以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为主题,并对护士手卫生现状进行调查,查找手卫生依从性差的原因,找出对策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结果:经过为期6个月的QCC活动,护士洗手率从41.5%提升至81.74%,效果显著。
结论:QCC活动有效提高了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同时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品管圈;护士;手卫生;依从性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同一工作现场、工作性质相类似的基层人员所组成的小集团,在自我启发、相互启发下,活用各种质量控制手法,对自己的工作现场不断地进行维持和改善等品质管理活动[1]。
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2]。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由医护人员传播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医院内感染占所有原因的30%左右[3],其中医务人员的手是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卫生部于2009年4月1日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确定手卫生是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最有效、最简单和最基本的方法[4]。
我科自2014年10月-2015年4月开展了为期六个月的QCC活动,对科室护士手卫生依从性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科于2014年10月成立QCC小组,以自愿报名的方式产生圈员10人,选出圈长一名,护士长担任辅导员,确立圈名为“齐心圈”,设定圈徽,10名圈员年龄20-42岁,平均28.4岁,学历:本科学历4人,大专及以下学历6人,工作年限1-22年,平均6.4年,职称:主管护师1名,护师4人,护士5人。
1.2 方法1.2.1 确定活动主题及拟定计划采用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针对目前急需改进的问题提出6个主题,圈员根据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采用“5、3、1评价法”对这6个主题逐一打分,最终“提高护士手卫生依从性”以总分最高被确立为本期QCC活动的主题。
品管圈在提高感染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分析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使之掌握手卫生知识,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调查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并落实质量改进措施,然后开展活动。
结果通过QCC活动,医护人员洗手指征明确,手卫生依从性明显提高,熟练掌握和运用六步洗手法,从而能够正确洗手。
结论通过品管圈干预,增强了医务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手卫生依从性。
标签:品管圈干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就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性质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通过全体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活用科学统计工具及品管手法,来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及课题”[1]。
在引起医院感染的许多原因中,手是医院感染传播的重要媒介[2],医院感染不仅影响原发病的治疗与康复,对患者造成新的伤害,而且延长患者住院时间,消耗有限的医疗资源,已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由卫生部于2009年4月1日颁布,将手卫生作为一项最有效、最基本和最简单的控制与预防医院内感染的措施[4]。
由于感染科的特殊性质,医务人员手卫生则更为重要。
我院于2013年12月开展QCC活动以来,明显的改善了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习惯,依从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质量效果明显。
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成立QCC小组以自愿方式组成QCC小组,科主任为辅导员,科室院感监控医生为圈长,圈员8人。
选定主题是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选题理由:医院感染已经成为制约医学发展,影响病人和医务人员安全的重要因素,而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
圈名为守护圈,主题为:用我们医护人员干净的双手守护病人的健康!按QCC活动十大步骤对手卫生依从性进行质量改善。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Word文档]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关键字: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中的应用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应用效果。
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影响手卫生依从性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
结果品管圈管理后,手卫生依从性为94.50%,比管理前提高36.20%。
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提高科室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同时使参加该品管圈的人员在运用品管圈的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上有所提升,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感染防控意识也得到显著提高。
关键词:品管圈;手卫生;依从性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简称QCC小组,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员工,围绕单位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
组建QCC小组的目的是通过定期的选题会议和活动,提出、讨论、解决或改善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笔者所在科室针对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问题,于2015年10月开展了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为主题的QCC活动,于2015年11月30日结题。
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实施品管圈前2015年9月21日,9月25日手卫生依从性应执行3480次,实际执行2028次;实施品管圈活动,改进及成果总结期间收集了2015年11月23日,11月27日手卫生依从性应执行3550次,实际执行3354次。
1.2方法1.2.1全科人员通过科室负责人提名的方式圈定品管圈小组成员,设定圈名,选出圈长1名、辅导员1名、圈员6人。
圈名为“洁净圈”,意义为:洁净的双手、洁净的操作、洁净的服务为患者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1.2.2主题选定运用主题评价表,从5个主题评价题目的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上级政策四方面进行评分。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手护圈QCC成果汇报-五官科1.主题选定-QC①活动的步骤-2.拟定活动计划书-3.现状把握-计划DIan-4.目标设定-万.解-析-6.对策拟定-实施D0-7.对策实施与检-8.效果确认-无效果-认Check-有效果-9.标准化-处-置Action-10.检讨与改进基本情况-圈名-手护圈-所属科室-五官科-成员人数-7人-成立日期-辅导员-罗万娇-圈长-张彦玲-圈员-马克玲、徐红,吴岩,吴金梅,张丽娟-主要工-解决护理问题,提高护理质量-活动时间成员介绍-职务-姓名-学历-年资(年)-职称-辅导员-罗万娇-主管护师-圈长-张彦玲-圈员-马克玲-副主任护理-徐红-吴岩-吴金梅圈内人员职责-辅导员:-■了解并认同品管圈的精神,意义和做法并辅导日常工作-■教育提高活动能力-■帮助活动主题的选定-■对品管圈给予支持,帮助解决内问题-■教导正确品管手法的使用时机及技巧-■营造自主自发的活动气氛-■经常关心品管圈活动情况-■公正评价活动过程并促进标准化-■辅导活动推行的持性圈内人员职责-圈长:-■熟悉品管圈的精神、意义和做法-率先接受品管圈、品管改善手法等教育课程,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活动主题的选定-■对管圈给予支持,帮助解决圈内问题-■教导正确品管手法的使用时机及技巧-■营造自主自发的活动气氛-■经常关心品管圈活动情况-■公正评价活动过程并促进标化-■辅导活动推行的持续性圈内人员职责-圈员:-■了解品管圈的精神、意义和做法-■积极参加圈会,踊跃发言,发挥创意,认真执行分派到的-各项工作-■服从群体意见,从事圈内活动■接受培训,提升能力,培养高度的使命感-■重视个人潜力的无限性-■工作时,遵守作业标准书,并督促其他工作人员-发现标准不妥或认为有更好的意见和建议一定向圈长或-辅导员反映-■与其他圈员情感交流,互相合作圈名及圈徽-护士的工作离不开手,病人的健康离不-开护士的守护,“手与守”和病人惺惺-相惜,用干净的双手来守护患者的健康-HAND HYGIENE-护圈-蓝色代表帮助、救护,用干净的双手来主题选定品管圈-提高手卫生依从性主题选定-问题点-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上级-政策-总分-顺位-减少输液铃声呼叫-39-31-35-42-147-★-提高健康宣教有效率-38-7-34-提高风险评估正确率-21-41-25-108-分数-上级政策-评价-次重要-次切性-需多部门配合-次相关-说明-需一个部门配合-极重要-迫切-自行能解决-极相关-注:圈员共7人,根据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和上级政策四个方面依次-为每个主题打分,总分第一顺位为本次活动主题。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品管圈在医疗环境中,手卫生是预防感染传播的最基本、最有效且最经济的措施之一。
然而,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往往不尽如人意。
为了有效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我们成立了品管圈小组,旨在通过团队的努力,找出问题所在,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达到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目标。
一、品管圈小组的组建我们的品管圈小组由来自不同科室的医护人员组成,包括医生、护士和感染控制专员。
小组成员通过自愿报名和科室推荐的方式产生,确保了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专业性。
在小组组建初期,我们进行了团队建设活动,让成员之间相互了解、熟悉,明确了团队的目标和任务。
二、现状把握为了准确了解手卫生依从性的现状,我们首先制定了详细的观察方案。
观察对象涵盖了各个科室的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实习医生和实习护士。
观察内容包括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以及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后等五个关键环节的手卫生执行情况。
通过为期两周的观察,我们发现手卫生依从性总体较低,仅为 50%左右。
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工作繁忙时,医护人员容易忽视手卫生。
2、部分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侥幸心理。
3、手卫生设施配备不足,如洗手池数量不够、洗手液和擦手纸供应不及时等。
4、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对不执行手卫生的行为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三、原因分析针对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运用头脑风暴法,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原因分析。
1、人员方面部分医护人员缺乏手卫生知识和技能培训,对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时机掌握不够准确。
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导致医护人员为了尽快完成工作而忽略手卫生。
个人习惯和意识问题,有些医护人员没有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2、设备方面洗手池位置设置不合理,不方便医护人员使用。
洗手液和擦手纸质量不佳,使用体验差。
干手设备故障或损坏,影响手卫生的执行。
3、环境方面科室工作量大,患者周转快,医护人员容易在忙碌中忘记手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