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明清时期的藏书楼与藏书文化在中国古代,图书馆作为一项文化设施,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中国古代图书馆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明清时期的藏书楼了。
明清时期的藏书楼是一种集文化、教育、科技、艺术于一身的古代图书馆,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重要文化场所。
藏书楼建筑高大宏伟,藏书量规模宏大。
它们不仅是古代中央文化机构,同时也是一些著名士人家族、个人修建的藏书楼,分布在各个地区。
藏书楼的收藏被称为一种文化的至高境界,书籍被视为人类文明的杰出成果。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籍的巨大量和种类不断增加,不断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从世界各国的书籍到中国的历史学、地理学、医学、艺术学等专业学科,都在藏书楼得到了广泛的收藏和传播。
藏书楼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
明清时期的印刷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印刷工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了文化事业的基石。
中国传统书籍普遍采用木板印刷,明代时期的活字印刷技术的出现,使得书本印刷的速度、数量和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版业、出版物的质量不断提高,不断丰富了书籍的品种、形式和内容,也为藏书楼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藏书楼的建立和发展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明代提倡“读书为国家”的思想,鼓励全民读书,清朝则推行科举制度,为人才选拔送上了更高质量的阅读资料。
随着读书热潮的逐渐兴起,藏书楼也得到了更广泛的重视,成为了社会各个领域的文化中心。
总体而言,明清时期的藏书楼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它们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在我们进入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应该肩负起保护和传承藏书楼文化的责任,为未来留下更加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的藏书与图书馆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其中著名的藏书和图书馆文化也是这些遗产之一。
藏书和图书馆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石,记录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成果,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古代君主的藏书爱好中国古代的君主们曾对藏书极为热衷,他们收藏了许多珍贵的著作和文献,这些著作成为了古代的“图书馆”。
唐朝时期,李白曾在一篇诗歌中写到:“草堂数亩方,清泉石上流。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首诗是描写唐朝时期的皇帝,他在山间修建庙宇,内设书房,收藏各种文献。
同时,皇帝还聘请了许多文人墨客为他写书,使他的藏书更加翔实。
宋代时期,有一个著名的藏书家张蔺翁,他因收藏书籍而闻名于世。
他的藏书之丰富,比当时横跨北宋、南宋两朝的官方图书馆更为丰盛。
他的藏书以诗、楹、碑、文、画和名人手迹文献为主,涵盖了宋代以前华夏文化的诸多精华。
张蔺翁的藏书堆积如山,据说近七万卷。
二、古代图书馆的建筑和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图书馆逐渐兴起起来,并被正式定为“官方文化机构”。
隋唐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种新型图书馆建筑——悬屋式坛。
这种建筑形式的图书馆,外观宏伟大气,内部装修等细节典雅大方,为读者提供了更为舒适的阅读环境。
图书馆的管理也变得规范化和繁复化。
当时,图书馆分设维护、管理和编纂三大职能部门,分别负责书籍的采购、管理、编纂、整理等工作。
同时,图书馆还建立了详细的藏书目录,方便读者查阅。
三、中华文化在古代图书馆中的呈现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并不仅仅是藏有君主与士大夫们收集的文献的书库,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呈现的场所。
在图书馆中,文化的种子在不断地播种,重要的文化成果在不断地传承。
一个恰当的例子是明代东林书院,这个书院的图书馆是著名的学术研究中心。
书院成为了明清时期的反对专制、推崇民主思想的象征,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书院的藏书以儒家经典、史书、与地理、医学、算学文献为主,通过自由、公平的知识分享和传递,书院为中国文化的繁盛和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和藏书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文明的国家,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而闻名于世界。
在古代的时候,由于没有印刷术,书籍的保存与传播成为了一个难题。
因此,图书馆和藏书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和藏书文化,探究其对中国古代的影响以及其文化价值。
一、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史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可以从夏朝开始追溯。
夏朝时期,在夏代和商代早期,因为当时的国家没有正规的机构来完成对古书籍的收藏,只能依靠个人的力量来完成收藏工作。
中华文明的收藏文化开始在著名皇帝堵阙放长的晋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晋朝的皇帝据考证成立的图书馆已经达到数万卷的级别,堪称古代中国图书馆的“鼻祖”。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图书馆的规模越来越大。
到了东晋时期,以丹阳赤松泉为代表的私人图书馆就已经形成规模,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书籍。
直到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图书馆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唐代的大明书院、西安碑林等,数量和规模都非常庞大。
宋代的集贤书院在中国古代的图书馆中也有一席之地。
无论是国家机构还是个人收藏,图书馆的发展在中国古代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二、收藏书籍的文化价值1. 传承文化图书馆和藏书文化的出现,让很多历史文化得以得以保存下来,这对于传承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在中国古代,对于古籍的保存和传承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传统。
古代的书籍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艺术,各个时期的作家和文化代表的著作等,收藏文物都是为了保存那些年代久远、信息稀少却是中国历史的亮点的书籍,以便更好地继承中华文明之精髓。
2. 传统美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百年积累败于无人收藏”,中国古代收藏文化以及发展的图书馆为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古流传的美德。
收藏文物具有传承文化的职责和义务,是正义、诚信、勤奋、敬业的体现。
因此,收藏文物具有非常重要的道德价值。
三、古代图书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图书馆在保存和继承文化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又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的藏书与学习文化在传统文化中,藏书与学习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收藏和传承古籍,人们不仅能够汲取智慧,还能够传承文化,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中的藏书与学习文化,并探讨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藏书是传统文化中学习的重要载体。
在古代,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通过互联网等现代工具获取知识。
因此,他们将知识和智慧记录在书籍中,并将其传承下来。
这些古籍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知识,成为后人学习的重要资源。
通过阅读这些古籍,人们可以学习到前人的智慧和经验,拓宽自己的视野。
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和社会,从而培养出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思考能力。
其次,藏书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阅读,个人能够不断地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和能力。
古代的藏书馆和私人藏书室成为了知识的宝库,人们可以在这些地方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进行深入的学习。
阅读不仅能够满足个人的求知欲望,还能够培养个人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对不同领域和学科的学习,个人可以拓宽自己的眼界,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藏书也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古代的藏书馆和私人藏书室不仅是学习的场所,也成为了人们交流和分享知识的平台。
在这些地方,人们可以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互相启发和促进。
这种知识的传递和分享,不仅可以加速社会的进步,还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通过藏书和学习文化的传承,社会可以保留和传承前人的智慧和经验,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的藏书与学习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
互联网和电子书籍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和碎片化的问题。
在这个快节奏和多媒体的时代,人们往往更倾向于浅尝辄止和追求即时满足,而缺乏深入思考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因此,传统的藏书与学习文化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浅析(一)私家藏书作为古代藏书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恢弘规模的图书或是屹然矗立的藏书楼等实体,还是在长期的藏书活动中总结出来的保护措施。
形成的习俗、风尚和藏书家们主体的潜层心态,无不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我们应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放入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的发展中进行考察。
一、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沿革我国藏书历史延绵千年,商周时就有了收藏档案、简册的官方机构。
私家藏书相比官府藏书出现得晚,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沿革,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国私家藏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孔子广搜文献。
“定礼乐,明旧章”。
但早期图书的载体多为笨重的竹木简,贮藏、书写、携带均不方便。
靠手抄复制,成之不易,聚之更难,私藏者寥寥。
还有部分载体为成本昂贵的帛书。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限制了当时藏书活动的发展速度。
第二阶段,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时期,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代。
藏书数量规模上有明显的增加。
这不仅得益于这个时期的学术文化的大发展,更有赖于东汉末年蔡伦对造纸技术的改进突破。
纸比竹木简易于收藏、携带、书写,比帛书的成本又低廉,对典籍的复制流通起了革命性的作用。
第三阶段,古代私家藏书的兴盛时期,由宋代到清朝末年。
两宋尊文抑武,文化的繁荣使得藏家人数激增,私人藏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同与仿效。
加之宋代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些世代藏家,像新喻刘氏、安阳韩氏、宋城王氏等: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部各有特色的私家藏书目录,对中国目录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称。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藏书活动过程中有着许多的图书、藏书楼等实体文化,藏书措理之术和藏书习俗、风尚的行为文化,还有藏书家们主体的心态文化等,可以从文献收藏文化、学术传承衍生文化、书楼营造文化进行初步的解析。
(一)、文献收藏文化私家藏书收藏文献,不仅数量多,种类遍及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而且系列互补,价值较高。
・文献学・中国古代藏书的文化意蕴王国强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 河南郑州 450052)〔摘 要〕 典籍是文化传承的最主要渠道和表现形式。
典籍的收藏是一个民族,尤其是藏书家的文化自觉。
文章从藏书的文化地位、文化理念、文化品位和藏书的地理变迁等方面揭示中国古代藏书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 古代藏书 藏书文化 藏书楼 中国图书馆史〔中图分类号〕 G25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6938(2003)04-0020-051 中国古代藏书的文化地位文献是伴随着文化的创造而产生的。
中国早在殷商时代就有了甲骨文的收藏,春秋时期,又出现了收藏典籍的盟府或故府,并有专门的管理官员,文献储存已成为国家的重要文化措施。
到西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并对藏书进行校勘、分类、编目,正式确立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官府藏书制度。
此后,官府藏书制度越来越完善,不仅建立了众多的藏书楼,而且还有日益齐备和专业化的管理机构,文献的积累量也越来越丰富。
唐代仅集贤院一处藏书,在玄宗时即达8.9万卷。
明代文渊阁藏书最盛时曾达到近百万卷,多是宋元刻本和抄本。
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收录图书3457种,79070卷,《四库全书总目》“存目”部分著录图书6793种,93556卷。
为了收藏《四库全书》,清廷修建宫庭四阁和江南三阁,并建立了较完善的藏书组织、借阅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
我国私人藏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唐代以后,私藏风甚,藏书家遍及全国,到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江、浙、闽三个藏书中心地域。
私人藏书不仅是读书人和学者利用之资,也是政府藏书的重要补充来源。
它不仅满足了藏书家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人的需要。
西晋时期,寺观藏书出现了。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的重要寺观都有自己的藏书,藏书受到较好的保存,其保存藏书的方法———建立佛藏、道藏———也因其卓有成效而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寺观不仅收藏佛道典籍,也收藏众多的儒学和其他诸子、文集、方志等类书籍。
中国文化要略第十章典籍藏书中国古代典籍的构成主要有简册、帛书、纸写本和刻印本,甚至还包括石刻书籍。
①简册“简册”也称“简策”,可说是中国最早的书籍。
它是用毛笔蘸墨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再一片片连接起来,成为一部书。
每根竹片叫“简”,我们习惯上称为“竹简”,连接起来的竹片,就称为“简册”。
在甲骨文里,“册”的象形字,就是把许多竹片连接起来。
连接竹片的材料,主要是麻绳和牛皮绳。
用牛皮绳连接的就叫“韦编”,所以成语有“韦编三绝”。
根据先秦典籍记载的推断,这种简册大约在商周时代已经出现。
②帛书与竹木简册并行的还有帛书,也就是用丝织品写成的书籍。
古书中提到的“书于竹帛”,就是写在竹简和丝帛上。
丝帛质地轻软,易于书写绘画,但因其造价太高,难于普遍采用,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有条件使用。
③纸写本书籍的另一种形式是纸写本。
从史籍记载知道,我国的纸写本书籍在东汉时已经出现了。
但简册和帛书同时存在,而且还是主要的书籍形式。
到了三国时代,随着造纸术的改进和纸张的大量出现,纸写本才取代简册和帛书,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式。
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写本书籍是晋人写的《三国志》残卷。
④刻印本隋唐时代,纸写本书籍有了很大发展,书籍的装潢也不断改进,这就为一些雅好藏书的文人学士提供了大量藏书的可能。
后来,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和活字印刷技术,使书籍的产生和流传更加便捷,藏书事业也有了更大的发展。
20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刻印的《金刚经》和1954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出土的唐代《陀罗尼经咒》是目前我们所知较早的印本书籍。
宋以后,印刷业日渐发展,书籍的印刷和出版也日渐增多,大型典籍的产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中国古籍的最大特点就是包罗丰富和经典第一。
前者是面,后者是点,点面结合,广博专深,形成中国的典籍文化。
所谓“包罗丰富”,是指包括了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宗教、军事、经济、农学、医学、烹调以及历代典章制度等等,涉及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表明了中国人在各个领域的探索和贡献。
论古代私人藏书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古代私人藏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利用相关的历史资料,充分论证了我国古代私人藏书,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发展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古代藏书;私人藏书;传统文化;古代文献中国古代私人藏书是我国古代藏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辉煌、灿烂的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能够流传至今,私人藏书在传承、传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1 藏书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藏书家收藏图书这一活动的本身,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
藏书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传播和继承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我国约十万多种古籍保存至今,很大功劳归功于私人藏书家的努力。
我国历代文化典籍都曾蒙受过种种灾难,甚至陷人荡然无存的绝境,这在官藏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历史上几乎每一次的改朝换代,内乱外侮都使官藏惨遭灭顶之灾。
战后历代朝廷总是要依靠私藏来恢复、重建国家的藏书体系。
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秦始皇焚书坑儒。
此举不但是对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对儒家文化的打击尤为沉重。
但作为藏书家与教育家的孔氏后人,为儒家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藏书史上著名的西汉“墙壁书”事件,就是私家藏书对儒家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使得正宗的儒家文化避免了毁灭的厄运,使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了理论和物质上的强大支持。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唐中期,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印本书籍逐渐增多。
这些都为私人藏书提供了有利条件,唐代私人藏书在万卷以上者就有近20家。
唐诗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私人藏书家居功至伟,明代藏书家胡震亨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一生致力于唐诗收集与整理,《唐音统签》一书就是最为辉煌的成就。
该书共一千零二十七卷,收录的几乎全部是唐诗,以至到清代康熙时编撰《全唐诗》时都要以它为底本,这一点可以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得到充分的证明。
中国藏书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保藏图书的方法有哪些?现在大概能够统计出来从古流传到今的古籍有十几万种,很多古代典籍是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散佚了。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有些原因是藏书家自己无法避免的。
藏书家能够避免的主要就是一些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中有三大害,分别是火、水、虫,他们在藏书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这方面的经验。
首先,是如何防水。
清代叶德辉在《藏书十约》中记载了防水的四个办法,一是盖高楼,二是远宅居,三是注意排水、排湿,四是经常开窗通风。
第二个方面是如何防火。
史书上记载,汉代藏书家曹曾盖了一个石头屋子叫“石仓藏书”,把书搁到石头屋里;明朝藏书家虞守愚则是在一个湖中央的小岛上盖一个藏书楼;还有一个办法就是通过严格的禁令来控制火灾的危害,这就是明朝宁波天一阁的方法。
第三个方面就是如何防虫蛀,这在历代都有记载,如西汉刘向就有关于“杀青”的办法,三国鱼豢的《典略》、北魏贾思勰的科技著作《齐民要术》也都记载了一些防虫防霉的办法,如染纸避蠹,以及用药物来避蠹。
《典略》记载,在书库里搁一些药材,或搁上一些木炭、石灰,这样既可以防潮又可以驱赶蛀虫。
《典略》还记载说,有一种草叫芸草,能够驱虫,因此藏书台常有芸草,古时候藏书台也称为芸台。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在浆糊里调上一些药,因为在装订古籍的时候,粘封面要用到浆糊,那么在浆糊里边调上药物也能起到驱虫避蠹的作用。
最后一种办法就是曝书,也即定期来晒书。
曝书的办法最早可在《穆天子传》中看到,虽然这个书带有点神话色彩,但是它也提到周朝周穆王就曾经有曝书的举动了。
到了唐宋,曝书形成了一种制度,每年到固定的季节,公家都会举行曝书会,把这个藏书拿出来晒晒太阳,一可以祛除湿气,二可以晒死虫卵。
在开曝书会的时候,还会请一些士大夫、读书人一起来鉴赏、讨论图书,形成一种制度。
《齐民要术》也记载了曝书的方法,说北方大概在农历五月到七月之间,在大屋檐下不见日的地方来晾晒典籍。
而南方晒书的时节有所不同,叶德辉《藏书十约》记载说南方晒书应该在八九月间,秋高气爽的时候。
浅谈“皕宋楼事件”的历史启示
摘要:“皕宋楼”被誉为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
1907年,陆氏藏书被日本静嘉堂秘密收购,大量珍贵文化典籍外流,引起学术界极大震动。
“皕宋楼事件”反映出中国文化无力自守的尴尬局面,也告诉我们藏书的命运和家国的盛衰是息息相关的,国家的盛衰与文化的命运密不可分,国家的强盛是文化保护的坚强后盾,我们要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同时我们也要提高文化保护意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史为鉴,使悲剧不再发生。
关键词:“皕宋楼事件”历史启示
“皕宋楼”被誉为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1907年陆心源“皕宋楼”、“守先阁”、“十万卷楼”藏书被日本静嘉堂秘密收购,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纷纷扼腕叹息,引起学术界极大震动,史称“皕宋楼事件”。
“皕宋楼事件”使得许多珍贵的文化典籍从此流落海外,时人叹之为“文化史之惨祸”。
的确,这对中国来说是一次惨痛的经历,是祖国文化史上的奇耻大辱。
陆心源,字刚父,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浙江归安人,是江浙四大藏书家之一,是清代藏书家中无藏书世家背景的藏书家。
他是从自身开始大量藏书购书的。
身为藏书家,陆心源喜读书,好聚书,且懂书,偶见异书,倾囊必购,“藏书之富甲于浙中”。
【1】陆心源的大部分藏书是来自上海著名藏书家郁万枝的“宜稼堂”。
这是陆心源的一次大规模的聚书,其中有很多珍贵的书籍,日人岛田翰在其所著《皕宋楼藏书源流考》中说:“心源皕宋之书,大半出于郁氏。
”【2】之后,陆心源又购买了严氏芳椒堂、刘氏眠琴山馆等家的藏书,最后成为江南的大藏书家。
陆心源共设了三处藏书楼来收藏书籍,“皕宋楼”专门收藏宋元旧椠;“十万卷楼”收藏明代以后秘刻、名人精校精抄本及著述手稿,“守先阁”收藏普通刻本和钞本。
陆心源的藏书不仅多而且精,特别是“皕宋楼”所收藏的宋元刊本更是弥足珍贵。
但是,1907年,陆心源的长子陆树藩在呼救无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将全部藏书售与日本岩崎氏的“静嘉善文库”,这样一来我国的一批珍贵的民族文化典籍最终远离故国,流失海外。
从清末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人们对陆树藩的痛斥之声没有间断过。
学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陆氏后代“内乏书籍鉴别知识,外无固守家业之力”、“子孙无能,坐吃山空,耗竭家产”导致先人珍贵藏书流向国外【3】。
但是,在我看来,皕宋楼藏书被日人捆载而去,陆树藩是有一定责任的,但是如果将皕宋楼藏书外流的全部责任都归结在陆树藩的身上,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陆树藩售书实际上也是一种无奈之举,陆树藩曾出钱购买从圆明园流失的国宝,无偿呈献朝廷,使陆氏的不动产受到影响;另外,创立救济善会,最后却负债累累;救济善会结束后,接手顺直赈灾的慈善活动更是加重了经济负担;再加上受到日本人造生丝的影响,
陆氏经营的实业受到了严重打击,经营实业失败;当时的陆家已经到了负债累累,无力支撑的局面,陆家可以说几乎到了绝境。
对陆树藩的经济打击不断,迫使陆树藩不得不考虑出售皕宋楼藏书来应对危机。
从这里我得到的启示是皕宋楼藏书的命运其实和家族的盛衰是息息相关的,藏书是需要以一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
在陆家兴盛的时候,陆心源大力购进其它藏书家散出的书籍,但是在陆家衰落的时候,陆树藩又不得不做出出售藏书来解决危机的无奈决定。
再看看当时的时代背景,那时正处于清朝末期,社会动荡,义和团运动、外国列强入侵,而那时的清政府软弱无能,无力自保,国力衰微,任人宰割,那时的中国是走向没落的。
这也告诉我们家国的命运是相连的,有国才有家,皕宋楼藏书的命运和家国的盛衰休戚相关。
传统文化的流失实际上也是对国家兴衰的一种折射,只有国家强盛了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当今,要加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更好地保护我国的珍贵文化典籍,更好地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国家的盛衰与文化的命运密不可分,国家的强盛是文化保护的坚强后盾。
其实,在陆树藩无奈出售皕宋楼藏书给日本岩崎氏的“静嘉善文库”之前,他对皕宋楼的藏书也是尽心尽力保护的。
1899年,他曾经写信给上海的工部局希望他们可以在租界建藏书楼接收藏书,但是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无疾而终;1902年,陆树藩为了保护皕宋楼藏书,曾经写信给端方,建议在上海建藏书博物馆,以贮端氏金石碑版、盛氏书画与陆氏藏书使垂永久,【4】但是,最终也没能实现这个设想。
陆家世交张元济在知道陆树藩将要出售皕宋楼藏书后,曾和陆树藩接洽,但是最后因为价格有出入没有谈成。
后来,张元济“便于1906年春去京找军机大臣兼学部尚书荣庆(荣华卿)相商,希望能由清廷拨款购买,作为京师图书馆之基础,却未受重视”。
【5】陆树藩原来是希望国内有实力并且喜爱藏书的藏书家或者藏书机构能以他可以接受的价格完整地收购皕宋楼藏书。
他一直观望等待到1905年,国内还是没有人出面接手。
最终在国人无力购买、呼救无门,而自己又没有实力继续保护先人藏书的情况下,1907年陆树藩将陆氏所有藏书出售给了日本岩崎氏的“静嘉善文库”。
陆树藩先后求助于上海工部局、写信给端方,后来又等待观望,希望有实力的国人能够接手等,但是,当时在国内却没有人有能力接手,皕宋楼藏书最后被日本岩崎氏的“静嘉善文库”全部收购,大量宋元善本流入日本,无价国宝永离故土。
我国优秀的文化典籍不能在国内妥善保存,这反映出了中国文化无力自守的尴尬局面。
对于本国文化,面对传统文化的流失,国人却没有能力去维护。
同时对比清政府的无所作为和日本的积极反应,可以看到我们对于文化典籍的保护意识还不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吸取教训,避免了文化典籍的再次流失。
文化典籍是
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浓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见证。
许多的文化典籍都是珍本孤本,是不可再生的,是无价之宝。
没有文化典籍,我们就丧失了精神家园,我们的民族就失去了灵魂。
我们要充分认识文化典籍的重要性,使类似的事情不再发生。
历史不能忘记,历史的悲剧不应该重演。
我们应该提高国人的文化安全意识,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引用董遂的一句话“保护国粹,人人有责”。
对于那些因为天灾或者是不可抗的因素,比如藏书楼着火或者书籍被虫咬等而导致的珍贵古籍的丧失,我们不能阻止;但是对于由于我们自己的保护意识不够,没有充分认识它的重要性而致使我们的文化财富外流,这一人为原因而导致的和“皕宋楼事件”相类似的事情,我们不应该使它们再发生。
其次,在加强保护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文化典籍的保护。
私人藏书楼往往是很难一直维持下去的,总会因为家族的衰落而使藏书楼的命运跌宕起伏,藏书最终也就免不了散失。
藏书的命运其实和家族的盛衰是息息相关的,“皕宋楼事件”就是一个证明。
公共图书馆相对比私家藏书楼来说,可以获得更多的国家支持,它存在的时间也会更久,对于私家藏书楼,国家应该给予它们一定的经济支持和政策倾斜,使私家藏书楼能够更好的存在下去。
其实,私家藏书楼在建筑艺术、藏书价值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皕宋楼是伤心之楼,也是警示之楼。
“皕宋楼事件”对于国人来说是一种警示,皕宋楼事件曝光后,国内知识界无不为之惋惜、震惊、悲愤,在我国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动。
著名藏书家董康扼腕慨叹:“闻皕宋楼既至日本,全国学子,动色相告,彼此相较,同异如此,世有贾生,能无痛哭?”董康还特意在上海翻译刊印了岛田翰回到日本后所撰写的《皕宋楼藏书源流考并购获本末》一文来警醒国人。
“皕宋楼事件”对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有所警示,使国人倍加关注其他藏书楼的境况。
当八千卷楼楼主意欲售书时,端方紧急筹资,进行收购,由政府出资买下八千卷楼的藏书;之后又密切注意铁琴铜剑楼藏书以防其流向国外。
“皕宋楼事件”给了国人警示,让国人关注我们传统文化的命运,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皕宋楼藏书的命运和国家的盛衰是息息相关的,国家的强盛是文化典籍得以保存的重要条件。
在今天,我们要不断加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更好地保护我国的文化典籍,更好地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国家的盛衰与文化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国家的强盛是文化保护的坚强后盾。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国际地位也在提高。
今天的我们有能力也有实力来保护我们珍贵的文化典籍。
在保护我国传统文化上,我们要重视也要有充分的经济投入,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
“皕宋楼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段悲痛的历史,这次惨痛的经历。
我们要记取皕宋楼藏书流失的历史教训,要总结“皕宋楼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
以史为鉴,更好地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不让悲剧重演。
注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祝玉芳:《皕宋楼藏书东渡的历史文化省思》,《西北师大学报》2009年7月第46卷第四期。
2.王绍仁:《江南藏书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3.纪书清:《皕宋楼以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先誉后愧极具感叹力而闻名》,
4.王绍仁:《江南藏书史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5.徐桢基口述、虞云国整理《陆树藩其人与皕宋楼藏书售日事》,《史林》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