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18例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02.03 KB
- 文档页数:3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MRI表现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它会导致脑血管堵塞和颅内高压。
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地描绘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变特征,有助于
诊断和治疗。
1. T1WI上表现为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
在T1WI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呈现低信号,这是因为血栓的信号较低,且周围的脑组织通常没有异常变化。
而在T2WI上,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呈现高信号,这是因为血栓有较高的自旋转弛豫率,且周围的水分含量增加。
2. 脑静脉窦内呈现不规则阴影和(或)增粗。
脑静脉窦是不应该出现阴影的,一旦出现阴影,则表示静脉壁出现异常或者堵塞。
3. MRV(磁共振血管成像)可显示脑静脉窦血管阻塞。
MRV能够清晰地显示血管的结构特征,因此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如果MRI检查显示脑静脉窦内
有异常阴影,那么接下来可以用MRV进一步检测颅内的血管是否堵塞。
4. 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可显示静脉壁增厚和静脉内充盈缺损。
MRA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技术,可通过给予静脉注射造影剂,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情况,将血管的结构
和流程显示在影像上,它可以清晰地显示静脉壁增厚和静脉内充盈缺损等病变,对于诊断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有一定的价值。
总之,MRI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准确地显示脑静脉
窦的异常特征,有助于医生诊断和治疗。
如果出现头痛、视力模糊、意识障碍等症状,一
定要及时接受MRI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静脉窦血栓的CT影像表现1、脑静脉血栓直接征象:脑静脉血栓直接征象是指能直接反映静脉窦内血栓的征象,包括:束带征,高密度三角征,和Delta或空三角征。
1)束带征这一征象在CT平扫可看到,是皮层静脉匐行的高密度血栓影像。
此征像阳性提示为新鲜皮层静脉血栓,但是此征象很少见到。
2)高密度三角征这一征象也是在平扫CT图像上即可显示,提示为上矢状窦后部的新鲜血栓形成,出现率不足2%,表现为三角形的高密度,这与正常情况下稍高密度的上矢状窦和窦汇难以区别,异常高密度也可见于其它静脉窦,例如横窦和直窦,但确定这一征象应该谨慎,因为静脉窦可以自发性高密度,尤其在儿童或脱水的病人。
束带征和高密度三角征均为CT平扫征象,实质上都是由静脉(窦)内血栓呈高密度直接显影所致。
束带征提示大脑皮层表面静脉内血栓,而高密度三角征一般指上矢状窦的血栓,因而,此两种征象也可归为同一类,为静脉窦血栓不同部位的表现。
CT平扫显示静脉窦,脑表面和深部静脉内血栓的高密度灶,常在血栓形成后1~2周出现,CT值为50~90HU,代表新鲜血栓。
这些脑静脉(窦)内血栓形态可多种多样,这取决天CT扫描层面方位和病变血管之间的关系,在与血栓垂直的层面上显示最清楚,为圆点或三角状;在平行层面上则呈条带状。
3)Delta征(或空三角征)这一征像由Buonanno等于1978年首次描述。
见于增强扫描时,表现为三角形的硬脑静脉窦断面上,硬脑窦壁强化呈高密度与腔内低密度血栓形成对比,类似于希腊字母“”,故此得名。
这一征像在横断面CT扫描常见于上状窦的后三分之一处,冠状面CT扫描见于顶部上矢状窦。
其形成机理是由于静脉窦闭塞,造影剂通过硬膜窦的侧支吻合、未完全闭塞的静脉及增生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栓周围的窦隙,同时,由于构成窦壁硬脑膜充血强化,形成了边缘强化的基础。
Delta征是CT诊断脑静脉窦血栓最佳和最常见的直接征像,文献报道的阳性率为35%。
然而,其出现率变化很大,主要取决于血栓的部位、CT扫描的时间以及检查时应用的技术参数的选择。
颅内静脉窦血栓磁共振成像影像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在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静脉回流障碍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疾病,属于脑静脉系统的缺血性病变,包括皮质浅静脉、大脑深静脉及硬脑膜窦血栓形成,发病率为0.3/10万~0.4/10万,占卒中的0.5%左右。
以矢状窦最为多发,其次为侧窦,临床表现极其多样,但无特异性。
主要发生于儿童和青壮年。
近年来由于临床研究的发展和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其逐渐被大家熟知。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危害CVST由于脑静脉回流受阻,导致颅内压增高,多数患者颅内压>300mmH2O,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神经功能障碍等。
不同程度的头痛往往是首发症状,超过70%~90%的患者有头痛,可为几天内持续加重。
40%的患者发生癫痫,远高于脑动脉闭塞的患者。
局灶性的神经功能障碍,可有听力下降、动眼神经、三叉神经受损表现,还可存在偏身感觉障碍、脑膜刺激征、病理征阳性等。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CVST诊断依据主要依靠影像学诊断,临床表现通常具有非特异性,包括头痛、呕吐、嗜睡、癫痫发作等。
经磁共振或CT静脉造影(MRV或CTV)证实腔内充盈缺损和静脉通道内血流受损,一般认为在抗凝血开始前足以通过影像学来证实CVST。
然而临床上对MRV和CTV的充盈缺损和血流障碍的解释存在一些容易误诊的陷阱。
MRI直接征象MRI可直接显示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相关信号异常, 根据血栓形成时间不同, 血栓信号明显存在差异:(1) 急性期 (1~3d):MRI能直接显示静脉窦内血流停止, 留空效应消失, 血栓MRI表现为T1等信号, T2低信号。
(2) 亚急性期(4~15d):红细胞溶解, 氧合血红蛋白转变为正铁血红蛋白,血栓T1及T2均为高信号。
(3) 慢性期(16 d至3个月) :血栓T1、T2信号减低,静脉窦可出现不同程度再通,窦内可重新出现留空效应。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影像学特点【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影像学特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中的少见类型,其发病率低,但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
故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6例(其中产后3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7.25±12.71)岁。
1.2 方法回顾分析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经过、预后。
2 结果2.1 临床表现8例患者多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不一,包括急性起病7例、头痛8例、意识障碍1例、眼部症状2例、偏侧肢体障碍2例、精神症状1例、发热2例、伴癫痫发作2例、伴脑膜刺激征5例。
2.2 实验室检查8例中血粘度升高4例,血小板聚集率升高1例。
6例进行脑脊液检查,压力均超过170 mmH2O,其中伴有常规、生化检查结果异常2例。
2.3 影像学变化8例中有2例合并脑出血,均进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检查见图1:静脉窦显影欠佳或明显变细3例,未显影或血流中断5例,其中横窦血栓形成2例,合并同侧乙状窦血栓形成5例,合并上失状窦血栓形成1例。
2例同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照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1例发现上失状窦、左侧乙状窦、双侧横窦均未见显影,另1例发现上失状窦前1/3、右侧横窦及乙状窦纤细,部分深静脉代偿开放。
2.4 治疗经过8例患者均予以脱水降颅压同时低分子肝素钙针(0.4ml 一日两次)或口服华发令片抗凝治疗,控制国际标准化时间(intem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在2~3之间。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影像学诊断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VT)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少见类型,由于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临床诊断困难。
病因多种多样,可分为非感染性和感染性两大类,前者多见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后者以急性海绵窦血栓形成多见。
头部CT早期可正常。
中后期可显示多发病损,常为双侧,可为出血性的,也可为低密度灶(静脉性脑梗塞),例1头部CT双侧多发性病损,出血性和低密度灶共存。
CT直接征象表现为条索征及空三角,但常不易辨识,条索征见静脉窦内凝血块相关的密度增高的线性区域,空三角征出现于注射造影剂后,造影剂勾勒出仍有血液流通的静脉窦周边部轮廓,剩下凝血块所在的中央区呈暗影。
MRI检查直接征象包括:
(1)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表现为等,稍高或高信号。
(2)MR静脉造影(MRV)可显示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部位,程度和范围,表现为静脉窦充盈缺损。
例1MRI平扫T 1 W上矢状窦高信号,增强MRV见上矢状窦,直窦充盈缺损,例2MRI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增强MRV左海绵窦充盈缺损。
以往认为脑血管造影是诊断CVT的金标准,但血管造影在某些情况下应用受到限制,同时血管造影本身区别静脉窦不发育,或血栓形成比较困难。
增强MRV 可确定CVT诊断,是CVT理想检查方法。
对临床及CT表现可疑CVT病例,应尽早作MRV增强,以达到早期确诊,早期给予可行性治疗,降低CVT病死率。
“静脉窦血栓”的临床与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静脉窦血栓临床资料女,29岁。
产后16天,抽搐4小时。
外院CT显示左额叶混杂密度病变。
图1A图1B图1C图1D图2A图2B影像学报告描述轴位CT平扫(图1A),左额叶近似三角形低密度灶,内见斑片状高密度影(无尾箭头),局部脑沟变浅。
轴位T2WI(图1B),左额叶病变呈高信号,内见脑回状及片状低信号。
矢状位T1WI(图1C),左额叶病变为低信号,内见斑片状高信号(无尾箭头),上矢状窦前中部不均匀高信号(箭)。
非增强MRV斜位投影(图1D),上矢状窦前中部信号下降,轮廓不整,内见充盈缺损(箭)。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均为:上矢状窦血栓伴左额叶静脉性脑梗死,经DSA造影证实(未列出)及静脉窦溶栓治疗好转后出院。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静脉窦血栓(dural sinus thrombosis,DST)是一种容易误诊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妊娠或围生期、感染、脱水、口服避孕药、血液病、肿瘤、创伤、血管畸形等,偶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吸毒等。
病理学上静脉窦血栓形成后导致脑皮质静脉回流障碍,甚至血栓逆行延伸至脑浅静脉,最终致动脉灌注受阻及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及斑点状出血、脑梗死等。
DST发病年龄较轻,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抽搐、视盘水肿、神经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CT与MRI均具有典型表现。
①部位:上矢状窦(SSS)最常见,其次为横窦、乙状窦、海绵窦、直窦。
②CT检查:直接征象为病变静脉窦密度增高,呈三角形或索状、条状高密度影。
间接征象为脑梗死及出血,梗死部位为脑皮质及皮质下区,出血常为斑点状高密度。
增强扫描静脉窦内充盈缺损,典型者为矢状窦后部空三角或“△”征。
CTV直接显示静脉窦内充盈缺损。
慢性DST可见小脑幕、大脑镰增厚及显著强化。
③MRI上DST表现取决于血栓期龄,T2WI上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
急性期为T1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
亚急性期为T1及T2高信号。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与影像学分析目的观察并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并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共计3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脑静脉窦血栓疾病形成的临床特点,并对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30例患者中,共23例患者脑静脉窦血栓首发症状表现为头部疼痛,所占比例为76.67%,明显高于其他项目数据;磁共振检查下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下的检出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存在颅内感染、脱水、脑部外伤、凝血机制、免疫功能异常等诱发因素,且主诉头部剧烈疼痛的患者,需要警惕发生脑静脉窦血栓的可能性,并及时通过影像学诊断加以确诊。
同时,需要通过联合CT以及磁共振检查的方式,提高诊断准确率,并及时治疗。
标签:脑静脉窦血栓;临床特点;影像学脑静脉窦血栓是临床不多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属于颅内血栓的研究范畴,虽本病发病率较低,但发病较急且病情凶险,再加上本病的临床表现不够确切,缺乏特异性,导致对本病的诊断难度较大,可能延缓治疗。
为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干预效果,对我院近期所收治的30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将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共计3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由最终病理诊断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
患者一般资料为:男性患者共计14例,女性患者共计16例,患者年龄在18~70周岁范围之内,平均年龄为(39.2±2.6)岁。
排除存在精神性疾病以及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
1.2 方法对30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总结脑静脉窦血栓疾病形成的临床特点(包括临床表现以及脑脊液特点在内),同时分别给予患者CT 影像学检查以及MRI+MRV磁共振检查,对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