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影像学
- 格式:ppt
- 大小:7.90 MB
- 文档页数:5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影像学特点【关键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影像学特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病中的少见类型,其发病率低,但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
故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6例(其中产后3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37.25±12.71)岁。
1.2 方法回顾分析8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经过、预后。
2 结果2.1 临床表现8例患者多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不一,包括急性起病7例、头痛8例、意识障碍1例、眼部症状2例、偏侧肢体障碍2例、精神症状1例、发热2例、伴癫痫发作2例、伴脑膜刺激征5例。
2.2 实验室检查8例中血粘度升高4例,血小板聚集率升高1例。
6例进行脑脊液检查,压力均超过170 mmH2O,其中伴有常规、生化检查结果异常2例。
2.3 影像学变化8例中有2例合并脑出血,均进行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检查见图1:静脉窦显影欠佳或明显变细3例,未显影或血流中断5例,其中横窦血栓形成2例,合并同侧乙状窦血栓形成5例,合并上失状窦血栓形成1例。
2例同时进行数字减影血管照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1例发现上失状窦、左侧乙状窦、双侧横窦均未见显影,另1例发现上失状窦前1/3、右侧横窦及乙状窦纤细,部分深静脉代偿开放。
2.4 治疗经过8例患者均予以脱水降颅压同时低分子肝素钙针(0.4ml 一日两次)或口服华发令片抗凝治疗,控制国际标准化时间(intem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在2~3之间。
影像学习(28)——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和MRV表现特征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图释图1.T2WI示右侧横窦条带状高信号图2.T1WI示右侧横窦条带状高信号图3.MRV(PC)示右侧横窦血流信号消失图4.T1WI示上矢状窦内高信号图5.T2WI示上矢状窦内高信号图6.上矢状窦血流信号减少,信号不均1 简述脑静脉窦血栓(CVST) 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原因是脑静脉血管闭塞造成脑实质损害,临床上没有特别症状,常误诊为脑动脉性梗死、脑肿瘤、脑部感染等,治疗不及时预后不良。
此病病因繁杂,主要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多见于22~38岁的女性,如妊娠、围产期及长期口服避孕药者。
临床症状轻者不典型,重者会表现剧烈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也可形成海绵窦综合征。
有皮层损伤者表现为肢体障碍,如伴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则可出现意识障碍。
CVST会引起脑静脉回流受阻,高颅压引起脑实质损害、脑梗死、皮层出血等。
因此,早期明确诊断、发现静脉窦闭塞和病损范围、判断继发性脑实质损害及其程度对临床指导药物治疗具有关键作用。
随着MRI和MR静脉成像(MRV)的广泛应用,该病的正确诊断率有很大提高。
2 影像特征(1)MRI表现MRI对血液流动特异性敏感,闭塞的脑静脉窦内流空信号消失,窦内血栓形成随时间变化而显示不同信号。
静脉窦血栓形成与颅内血肿相似的影像分期及表现:急性期(<1周)呈稍长T1WI信号,长T2WI 信号;亚急性期(1~2周)呈短T1WI、T2WI信号;慢性期(>2周)呈等T1WI、长T2WI信号。
在临床中遇到的CVST患者绝大部分是急性后期、亚急性期或慢性期,MRI表现较为典型,极易诊断。
而在急性早期为长T1、短T2信号,极易漏诊。
以下几点有助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诊断:(1)多方位扫描显示正常静脉窦血流流空信号消失,而呈中等T1或短T1信号。
(2)延长TR时间,静脉窦内仍有高信号。
(3)静脉窦内显示极短T2WI信号,而窦壁却呈高信号,也是急性期脑静脉窦血栓的重要征象。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治疗及预后分析。
方法:分析我院7年收的19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诊治及转归资料。
结果:19例患者中,发生于分娩或流产后女性7例,表现多以高颅内压症状为主,可伴意识障碍、抽搐、偏瘫。
经保守治疗,17例治愈,2例死亡。
结论:该病临床表现各异,首发症状多为头痛、癫痫、精神障碍、肢体活动障碍,误诊率高,ct、mri可早期诊断。
dsa是确诊的金标准,早诊断、早抗凝、早溶栓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静脉窦血栓形成;磁共振血管成像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全部脑血栓形成的3.5%。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
为提高临床的诊断及预后,认识其在临床的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现将我院自2005.1~2012.1月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告如下。
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颅内静脉系统血栓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 19例患者系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我科经mra 确诊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住院病人,男6例,女13例,年龄18~65岁。
平均34.8岁,病程2~7月。
产褥期6例, 2例有明确的口服避孕药史,2例有缺铁性贫血病史,3例有凝血机制异常,2例有明确乳突炎病史,2例有脑脊液外漏史。
就诊时间均为发病后1~17天。
1.2 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发病原因可分为局部性(与脑静脉和硬膜窦的内在或机械性情况有关)或全身性(与促进血栓形成的临床情况有关),改变静脉血流的局部病变(如静脉窦外伤、局部感染如乳突炎和肿瘤侵犯或压迫等)均可以加重血栓形成的发生;此外,全身原因还包括s蛋白和c蛋白的缺乏,围产期,口服避孕药和继发于恶性肿瘤的高凝血状态等。
80%有明确的发病因素,最常见的病因是妊娠、产褥期和口服避孕药,约占已知发病原因的2/3,局限性的原因有中耳乳突炎、副鼻窦炎、牙周脓肿等,全身性的原因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MRI、MRV的影像学资料。
结果60例患者上矢状窦受累26例,下矢状窦受累12例,直窦7例,横窦4例,乙状窦受累10例,窦汇1例;常规MRI征象依患者发病时间长短及静脉窦累及程度而略有不同,31例增强扫描显示例静脉窦内出现充盈缺损及静脉窦壁强化表现。
MRV成像见受累静脉窦部分或广泛高血流信号缺失、狭窄,21例可见阻塞周边的引流静脉。
MRI联合MRV检查静脉窦血栓的阳性结果与DSA符合率为100%。
结论MRl 结合MRV有助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排除诊断,应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方法。
标签:脑静脉窦血栓;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临床并不常见,但其病死率极高,高达20-70%【1】。
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再加上影像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常发生漏诊、误诊现象,并由此导致延误治疗。
MRI 和MRV都属于是无创且能较快得到血管影像的新技术,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提供了理想的影像检查手段。
本文总结了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MRI、MRV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经MRI、MRV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19-60岁,平均(35.6±10.2)岁;病程8h-4个月;临床症状:48例伴头痛,10例伴恶心、呕吐,9例伴意识障碍,8例伴偏侧肢体无力,4例伴抽搐。
诱发因素:10例为产褥期,10例为妊娠期,15例在感冒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8例,肾病综合征5例,原因不明12例。
1.2 方法使用PHILPS NT-5型0.5T磁共振扫描仪,正交头线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