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茶馆》舞美的假定性抽象表现-精选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506.00 KB
- 文档页数:10
望,但却都具有足够的思维重量。
那不仅仅是《茶馆》本身,也包含了对《茶馆》的解读,还有对《茶馆》的议论,以及源于《茶馆》的想象。
它由原著的文本入手,再扩展到浩瀚的宇宙,每个局部都让人浮想联翩,需要思索和解读的比这钢结构还要复杂。
解构与整合 由颠覆到重构先锋版《茶馆》无疑是凝聚着孟氏舞台美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标志着孟京辉在探索之后开始整合。
《茶馆》是解构的也是拓展的,具体而言,它解构和颠覆的是现实主义的舞台呈现,而拓展和延伸的则是老舍的精神内蕴。
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应该不会局限于一种舞台表达,更应该允许各个时代多观想象,呈现出个性鲜明的舞台美学。
《茶馆》是中国和德国艺术思维融合的结晶,布莱希特的艺术体系本身就有对中国戏曲的发现,而《茶馆》的舞台美学又显示出孟京辉对布莱希特的吸纳;《茶馆》的文本是德国世界级的戏剧构作克里斯蒂安·恺撒对老舍作品的整合归纳,而其中又拼贴有布莱希特的诗歌。
不仅如此,《茶馆》实际上也梳理并整合了孟京辉的表现语言,《他有两把左轮手枪和黑白相间的眼睛》逼人的冲击力,《女仆》的惊悚与荒诞,《恋爱的犀牛》的关于爱情与迷茫。
此外,从舞台技术的角度,该剧也尝试了多样的舞台语汇。
先锋版《茶馆》的舞台意象,是时代巨轮滚滚向前,是搅拌机般对人类社会的撕裂与重构,也是一个人被粉碎和碾压的进程。
舞台上巨大的搅拌机,吞噬着腐朽的社会,搅拌着人类的骨血,也汇聚了丰富的艺术语言。
文字的、肢体的、影像的、黑色的、荒诞的、象征的、幻想的、表现的、结构的、间离的,摇滚音乐、行为艺术、说唱艺术、视觉艺术、环境艺术,横跨东西的异质文化以当代艺术的名义交融渗透,汇聚凝固为色彩斑斓的艺术构成。
诗意与死亡 荒诞之中显深意一个旧时代被埋葬,必然意味着人性的坍塌,那也是人类伦理的崩溃。
先锋版《茶馆》将死亡与诗意融合,尽管有着优雅的表达,但却透着荒野的阴森与凄凉。
这是悲剧,也是自虐,将最美好的撕孟京辉先锋版话剧《茶馆》。
美学风格论文:透析话剧茶馆美学体现风格本文《茶馆》不仅是在中国话剧史上成为经典剧目,而且在西方也被冠以“东方舞台上的奇迹”,用其独特的视角和手法使整部剧本绽放出生命的炫彩。
《茶馆》不仅拓宽了舞台空间,突出强调了北京的地域色彩,而且舞台上开放式的舞美风格,也丰富了剧作的象征意义。
尤其是对尾声的艺术处理,更鲜明地体现了原创剧本的寓意。
《茶馆》已成为中国目前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之一。
不仅如此,它还飘洋过海,在法国、瑞士、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
美国纽约泛亚剧团也曾用英语演出此剧。
《茶馆》散点透视的奇特结构,成为中国话剧史上成功的范例而进入教科书。
[3]《茶馆》的成功在于语言的成功,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的的确确将语言功力发挥到了极致。
每个人物都设计的非常传神,富有个性,同时简洁凝练,意韵深长。
迄今为止,该作品已演出千余场,场场爆满,复观者络绎不绝,上至老妪,下至妇孺,每每感动得落泪。
《茶馆》的美学表现手法形式美,是话剧美学课题中相对独立的一个表现手法,但古往今来,形式往往依赖于内容,而以形式规律性作为研究的对象,相对来说还是很少的。
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话剧中对形式美的钻研和探索。
不论主体内容、表现手段、支架方式、舞台空间还是时间概念等方面随着不断发展变化,甚至追溯到话剧艺术的源头,也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层层变化的。
易卜生、萧伯纳中的现实主义手法以及“三一律”的表现手法,都是现当代话剧的最主要形式。
1.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历史时代背景的考虑,很好地体现了《茶馆》的艺术构思。
从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横断面到采用以点带面再到把半个世纪丰富深邃的历史社会所概括出来,是《茶馆》突破旧式纵向勾勒的一种新的展现手段。
作者利用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的状况、北洋军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历史背景,揭露和抨击了这三个时代丑陋的社会嘴脸以及民不聊生的现象。
这些都形象地体现在《茶馆》第一幕至第三幕,读者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旧时代毁灭新时代崛起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也体现出《茶馆》对三个时代的描写,紧扣主题。
论述题阅读《茶馆》并观看话剧表演,感受其所反映的
时代,分析其
有幸观看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茶馆》结合自己一起阅读《茶馆》的书籍,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开场,整个舞台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压抑,混乱。
茶馆的整齐有条的建筑没有了,支撑整个舞台,是数根粗大的末经装饰的大木枉子,横七竖八是构建起来,整个舞台构架像是快要倒下来的样子。
背景色是一个十分压抑不安全的灰黄色,很显现这个舞台。
十分明确地向观众表达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多么的不合常理,贯穿整个戏的除了混乱,还是混乱。
在艺术的角度上看,这是20世纪前期在欧美先后兴起的表现主义的处理手法。
第一幕茶馆的时代背景是维新变法失败后,应是《茶馆》在整场戏中最旺盛的时期,而眼前的茶馆依然是破落残旧,凌乱不堪的摆设,着眼见不着如何兴旺,但只闻吆喝声,欢谈畅饮声如雷鸣贯耳。
从《茶馆》分析戏剧编导的艺术情怀【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茶馆》这部戏剧作品,探讨了戏剧编导在艺术情怀方面的重要性。
首先介绍了戏剧编导的重要性和《茶馆》的背景情况,然后重点分析了《茶馆》戏剧编导的创意、对艺术情怀的体现、情感的表达技巧、对剧情深度的塑造以及角色性格的刻画。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编导在戏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创造性的表现和深刻的思考,将情感和人物性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总结了《茶馆》对戏剧编导的启示和戏剧编导艺术情怀的重要性,强调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情感表达和角色塑造,才能使作品更富有张力和感染力。
这篇文章通过对《茶馆》的解读,进一步彰显了戏剧编导在艺术创作中的不可替代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戏剧编导、艺术情怀、《茶馆》、创意、情感表达、剧情深度、角色性格、启示、重要性1. 引言1.1 戏剧编导的重要性戏剧编导是戏剧创作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他们负责指导演员演出、设计舞台布景、以及解读剧本等。
编导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编导能够帮助演员理解和把握角色的性格特点,引导演员演绎出更加真实、立体的表演。
编导承担着整个剧目的概念构建和表现形式的策划工作,对于保持剧目的整体风格和质感起到关键作用。
编导在剧目排练过程中能够帮助演员克服困难,提高表演水平,确保演出的顺利进行。
戏剧编导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他们不仅是整个创作团队的灵魂人物,更是剧目成功的关键之一。
通过编导的精心导演和指导,一部优秀的戏剧才能得以呈现出最佳的效果,触动观众的心灵,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1.2 《茶馆》的背景介绍《茶馆》是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贾平凹创作的一部话剧作品,于1982年首演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本剧以一家小茶馆为背景,通过描写茶馆老板王利发及其家族与各种不同客人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人性的复杂。
在剧中,王利发承载着对传统精神的坚持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与各色人物在茶馆中的对话和矛盾冲突,体现出人性的深刻和社会风貌的变迁。
话剧《茶馆》舞美的假定性抽象表现
昌隽如;郑海蓉
【期刊名称】《上海戏剧》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艺术不是机械地将现实状态下的生活自然形态复制于观众,而是揉入艺术家主观审美和意向的再呈现,从这个角度上说,假定性表现手法是艺术最直观的呈现手段。
戏剧的舞台本身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采用主观自由的叙述方式表现剧情假定性这一特点就尤其凸显。
可以将不可能的东西搬上舞台,打破写实手法中逼真性的局限,利用假定性手法,从舞台直观上来看是处理“空间”与“角色”,从艺术目的上来看是处理“情境”与“情感”的关系。
【总页数】4页(P54-57)
【作者】昌隽如;郑海蓉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利用假定性扩展新空间——谈现代戏曲《雾漫人生》的舞美设计 [J], 黄继田
2.浅谈如何综合运用舞美手段表现剧目主题及营造观演氛围r——话剧《失明的城市》的文本解读与舞美创意 [J], 颜铮
3.演《茶馆》谈《茶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演员、舞美设计座谈《茶馆》 [J], 无
4.茶馆对世情人生的隐喻——由话剧《茶馆》看老北京茶文化的兴衰 [J], 李惠
5.小茶馆与大时代——话剧《茶馆》艺术赏析 [J], 徐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茶馆艺术赏析
《茶馆》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巅峰之作,其艺术赏析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
首先,从时代背景的选择上,《茶馆》展现了旧中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近50年的风云变幻图景。
通过选取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的垂死挣扎、北洋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这三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横断面,作品以点带面,概括了半个世纪的丰富深邃的社会历史内容。
其次,在地点选择上,《茶馆》巧妙地通过茶馆几十年的兴衰沉浮以及发生在茶馆里的日常琐事,折射出三个时代的动荡和人民痛苦不堪的生活。
观众通过茶馆这个窗口,看到了整个时代的缩影。
此外,剧中人物众多,都是富有时代特征的人物。
他们通过各自的人生片断展示着社会生活的风貌和本质,传递出时代变迁的信息。
这种“人像展览式”的结构,使得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容纳了广博的生活内容。
总的来说,《茶馆》的艺术构思独具匠心,其深邃的历史内涵、独特的时空设定和鲜活的人物塑造都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中国话剧的里程碑之作。
从《茶馆》看老舍话剧的艺术特色[权威资料] 从《茶馆》看老舍话剧的艺术特色创作于1957年的《茶馆》标志着老舍解放后戏剧创作的最高峰,是中国当代戏剧舞台上首屈一指的杰作,特别是经过历史的考验,其价值更为人们所认识和称誉,在西欧一些国家演出时,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限于本人知识范围和认识水平,本文仅以大家公认的老舍先生的戏剧代表作《茶馆》为主,牵涉其他有限几个话剧,力争能窥一斑而识全豹,找出老舍戏剧创作的相通之处,感悟老舍话剧创作的独特艺术魅力。
以资抛砖引玉,引起广大文学爱好者对老舍戏剧的深入研究,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老舍的戏剧,让老舍的戏剧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下面主要谈一下三方面的问题:1.独特的结构方式;2.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制造出内在的戏剧冲突;3.富有独创性的人物语言。
一、独特的结构方式《茶馆》结构特点是:不以戏剧的冲突为发展的线索,不追求完整的故事,情节的集中和曲折,而是大胆地采用众多人物的速写组成几十幅时代的剪彩,以各种矛盾的接触点和许多片面的生活画面,通过王利发及其茶馆联系起来,经过作者巧妙的编织,形成了类似蛛网般的组织。
许多矛盾的接触点和各种生活的横断面,成为《茶馆》的结构支柱。
这样一种结构形式,扩大了舞台容量,开拓了形象的广度,在反映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上,能使戏剧接近于小说,而比小说更鲜明突出。
概言之,在《茶馆》中,尽管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但由于它的这种独特的戏剧结构,在每一幕中展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各种矛盾,这样就把中国近现代史上五十年的世道沧桑如实地反映出来,其中有些事情还起着“旧事重提”的作用,引起读者和观众的联想和对比,更加深了全剧的讽刺和控诉的力量。
作者表现了三个黑暗时代的被埋葬,形象揭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含蓄地点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主题,形成了这场戏独特的思想和艺术力量。
二、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制造出内在的戏剧冲突靠人物取胜而不靠“剧情”取胜是老舍戏剧的又一大艺术特色。
论述《茶馆》的主题内涵及戏剧结构方面的特点《茶馆》是由勾股话剧团创作并首演于1981年的一部现实主义戏剧作品,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剧通过展现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和平凡人民的生活遭遇,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揭示出中国社会百年来的变迁和封建制度的腐朽。
《茶馆》的主题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对历史发展的思考、封建社会的腐败以及人性的矛盾等。
首先,剧中通过一个茶馆的沧桑变迁,展现了中国社会百年来的巨变。
茶馆作为一个小景象被抽象地放大,代表了整个国家的命运。
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茶馆见证了社会的动荡,对历史的变迁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揭示作用。
其次,《茶馆》通过展现封建社会的腐败和贫困的底层人民的苦难,批判了封建制度以及统治者的愚昧与腐化。
戏剧中的各个角色都有着各自的痛苦和困惑,无论是袁帮官员的贪污腐败、茶馆老板的苦苦支撑,还是普通百姓的悲惨命运,都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合理。
此外,《茶馆》也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剧中的每个角色都饱含着人性的各种表象。
从茶馆老板阿庆一方面展示了人性的善良和道德,他坚守信仰,承担社会责任,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痛苦和绝望。
袁帮官员则通过贪污腐败展示了人性的自私和无耻,相比之下,阿庆的善良越发显得珍贵。
其他角色如喜儿、财主也纷纷展现了人性的各种面貌,使观众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在戏剧结构方面,《茶馆》采用了双线叙事和循环这两个主要手法。
剧中通过茶馆老板阿庆与茶馆的沧桑变迁以及袁帮的故事交织呈现,两条线索相互补充,共同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
通过茶馆这个场景,将中国巨大的历史变迁嵌入到个人命运和生活的细处,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关联。
此外,循环也是该剧的重要手法,通过剧中定期的重复场景和对话,表达了剧中人物无论经历多少变迁,人性的矛盾与底层苦难似乎无法改变的命运。
循环和重复构成了剧中的节奏感,使观众对故事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回味。
综上所述,《茶馆》在主题内涵和戏剧结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戏剧剧作分析《茶馆》论文分析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于1957年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该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
老舍先生选取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抗战胜利后的三个历史阶段,透过茶馆这一窗口,呈现出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生死沉浮,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变迁;描绘了一幅近半个世纪旧时代的历史画卷。
茶馆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茶馆》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戏剧结构,特殊的戏剧冲突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
它在历史内容、结构形式、主体意识、人物塑造、戏剧语言、场景设计等各方面既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也传达出强烈的现代审美特征。
《茶馆》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全剧出场的人物有七十多人,有名有姓的就有五十多人,而且这些人物大多个性鲜明。
下面对以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刘麻子的形象进行分析。
王利发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屈求全,善于应酬。
在剧中,他巧于应付巡警的敲诈,耐心倾听崔久峰的牢骚。
作为商人,他还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如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同情,但也很有限度。
他对社会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如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中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秦二爷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
他完全可靠着祖上的财产,吃喝玩乐一辈子,但是面对国弱民穷,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他决心搞实业救国,变卖了家里所有的房产、地产,办了个“顶大顶大”的工厂,但是,在那黑暗的、腐朽的时代,他的努力最终只智能化成泡影。
当他从自己亲手办的工厂被赶出来时,只带了签支票用的金笔和在工厂门口捡到的两个螺丝帽。
他对王利发说:“人哪,有钱就该吃喝嫖赌,决不能做好事,做好事绝没有好下场!”他的失败有力地证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靠实业救国是行不通的。
话剧《茶馆》舞美的假定性抽象表现艺术不是机械地将现实状态下的生活自然形态复制于观众,而是揉入艺术家主观审美和意向的再呈现,从这个角度上说,假定性表现手法是艺术最直观的呈现手段。
戏剧的舞台本身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采用主观自由的叙述方式表现剧情假定性这一特点就尤其凸显。
可以将不可能的东西搬上舞台,打破写实手法中逼真性的局限,利用假定性手法,从舞台直观上来看是处理“空间”与“角色”,从艺术目的上来看是处理“情境”与“情感”的关系。
通过舞台的假定性表现方式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情感的诗化传达和人生哲理的隐喻表述。
假定性是艺术本身固有的特质,也是艺术得以与生活自然形态区别不同的表现手段。
戏剧艺术的假定性实质是戏剧演出与观众之间形成一种“真” 和“假”的“契约”。
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观众并不会想要走上前去与之交谈,这样的契约性质的约定俗成,给戏剧艺术增加了更多的表现方式。
广义的假定性更广泛地应用于戏曲舞台中,观众不会追究戏台上做着摇船桨动作的演员是否脚下真的有河水和船只,这种“真”与“假”的契约形式就被观众轻易地接受。
假定性手法,可以轻易地将山崩地裂、翻江倒海等许多引人入胜、动人心弦的场面搬上舞台,没有任何东西是戏剧不能够用其自己独有的手段来表现的。
戏剧舞台的假定性运用尤其广泛,无论是舞台空间处理与时间的假定性,演员内心独白的假定性,还有舞台情境的假定性,戏剧假定性的表现手段是难以穷尽的,下面就以上几点分析话剧《茶馆》的舞台美术假定性的抽象表现方法。
一曲高歌,悲欢离合几多年――假定性的舞台情境《茶馆》的创作背景是受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理论影响的第一次西潮的大潮流下,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部代表性的经典剧目。
像《茶馆》、《雷雨》、《蔡文姬》这样的经典剧目,确实应该保留原来的样式、画面、创作方法和审美标准,并通过不断的演出,使其成为一个范本和永不消失的遗产。
仔细研读这些剧目,其中并不缺少舞台假定性的运用,并且假定性的应用可以使生活局部的刻画不会拘泥在表面,通过假定性手段使得主题得到升华。
话剧《茶馆》舞美的假定性抽象表现-精选资料-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话剧《茶馆》舞美的假定性抽象表现艺术不是机械地将现实状态下的生活自然形态复制于观众,而是揉入艺术家主观审美和意向的再呈现,从这个角度上说,假定性表现手法是艺术最直观的呈现手段。
戏剧的舞台本身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在采用主观自由的叙述方式表现剧情假定性这一特点就尤其凸显。
可以将不可能的东西搬上舞台,打破写实手法中逼真性的局限,利用假定性手法,从舞台直观上来看是处理“空间”与“角色”,从艺术目的上来看是处理“情境”与“情感”的关系。
通过舞台的假定性表现方式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情感的诗化传达和人生哲理的隐喻表述。
假定性是艺术本身固有的特质,也是艺术得以与生活自然形态区别不同的表现手段。
戏剧艺术的假定性实质是戏剧演出与观众之间形成一种“真”和“假”的“契约”。
戏剧演员在舞台上,观众并不会想要走上前去与之交谈,这样的契约性质的约定俗成,给戏剧艺术增加了更多的表现方式。
广义的假定性更广泛地应用于戏曲舞台中,观众不会追究戏台上做着摇船桨动作的演员是否脚下真的有河水和船只,这种“真”与“假”的契约形式就被观众轻易地接受。
假定性手法,可以轻易地将山崩地裂、翻江倒海等许多引人入胜、动人心弦的场面搬上舞台,没有任何东西是戏剧不能够用其自己独有的手段来表现的。
戏剧舞台的假定性运用尤其广泛,无论是舞台空间处理与时间的假定性,演员内心独白的假定性,还有舞台情境的假定性,戏剧假定性的表现手段是难以穷尽的,下面就以上几点分析话剧《茶馆》的舞台美术假定性的抽象表现方法。
一曲高歌,悲欢离合几多年――假定性的舞台情境《茶馆》的创作背景是受西方现实主义戏剧理论影响的第一次西潮的大潮流下,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部代表性的经典剧目。
像《茶馆》、《雷雨》、《蔡文姬》这样的经典剧目,确实应该保留原来的样式、画面、创作方法和审美标准,并通过不断的演出,使其成为一个范本和永不消失的遗产。
仔细研读这些剧目,其中并不缺少舞台假定性的运用,并且假定性的应用可以使生活局部的刻画不会拘泥在表面,通过假定性手段使得主题得到升华。
现实主义假定性的手法在舞台情境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茶馆》第一幕中人贩子刘麻子与贫苦农民康六对于卖女儿的一场戏,康六被迫卖掉女儿,其内心充满矛盾、痛苦,不卖女儿自己就生活不下去。
卖掉女儿又是把女儿推向火坑。
这种人物内心的情感刻画是需要浓墨点睛一般直入人心,引起观众的共鸣的。
于是,两个人在交谈时,街上传来瞎子算命的鼓声。
深沉而凝重的鼓点声,声声与刘麻子的话对应,也是声声敲中康六心尖儿最软的地方,这种音效的使用契合了人物角色的内心,使观众也深深地感受到康六的悲凉。
随之,鼓声骤然而停,这里一个较长时间的停顿,也是一种留白的处理手法。
清脆的算盘声,又声声入耳地记录着空气中凝结的沉重与痛苦。
这时窗外又传来“高桩柿子,涩来换”悠长、凄凉的叫卖声,这种寂静的气氛使人物内心的痛苦极好地得到了烘托,把生活中的音效与舞台情景、舞台动作得以有机地组合,这就是假定性的舞台情境烘托的典型例子。
生活中的点滴如果照搬到舞台上来,会出现荒诞、错乱等无序的感觉,假定性就是利用生活中的细节,却又冲破舞台的空间限制和制约,用写实或者是写意的手法,着重运用导演或设计者主观的自由的叙述手法来表现出人物深层次的情感。
点线架构,桌凳人影共徘徊――假定性的舞台结构引入假定性在增强戏剧舞台的自由调度方面,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戏剧,也冲破了所谓“第四堵墙”理论影响下的演员的“当众孤独”,增加了戏剧舞台的立面表现性与互动性,从表现到再现再到表现的超越现实主义的更高层次。
戏剧导演通过假定性的舞台结构思想对舞台的整体布局安排设计规划,将自然时间在舞台上进行打破、排列和延展。
通常艺术家可以借助一些假定性的舞台结构和舞台空间转换,来处理剧本时间上的尴尬,在处理较大跨度的剧情时间时,较常使用幕间歇、灯光和数码效果等技术手段来处理剧情的时间和空间上的转变。
这种情况的使用便是戏剧舞台结构的假定性很大程度上的应用。
在舞台结构方面,例如在人们对转台的理解和使用,不仅仅着眼于机械地转换场景所带来的方便和提供不同的视觉形象,更是由许多分割的环境空间为表演者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并使其拥有更多可以掌控的环境空间和心理空间,具有了高度假定性的能动性的戏剧空间。
如《桑树坪纪事》中人物在转台前沿的“原地行走”,在扩展和延伸环境空间的同时,被强化的内心情感与静止不动的背景形成强烈对比,更加放大了人物内心的情感状态,是假定性舞台空间和情感交融的典型案例。
《茶馆》在舞台的时空安排方面有它的经典独到之处。
《茶馆》巧妙地将五十年的时代变迁糅合在三幕戏中,放弃了现实主义戏剧理论通常要求的情景的连贯统一,截取了三个时期小人物生活的琐碎细节,由点及面地表现了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和小人物悲惨的人生轨迹。
例如,为了表现变迁的时代以及随之改变的思潮,在舞台上整体空间的平面上,三幕剧都做了不同的修改。
第一幕剧为了表现大茶馆鼎盛时期,人声鼎沸的壮阔场景,舞台需要正面化处理,大纵深大场景来表现一派盛世景象。
第二幕是一转二十年后,处于军阀混战时期,整个舞台平面上向右侧前移,倾斜了起来,缩小了空间,去掉了大部分的面积,在布景上也去掉了画幅,去除了一抹繁华的修饰。
来到第三幕,又过三十年,人民即将迎来解放,舞台正中部分又变成了仓库,破落的茶馆空间所剩无几,零零落落地分割成七零八落的各个角落。
舞台空间一再变化,而“莫谈国事”的标语却一幕幕加大,在时代变革中苦苦挣扎的王利发也走上了绝路。
三个时代几十年的林林总总以茶馆为透视点,反映社会的变化,这本身就是假定性手法的应用。
话剧导演在时空处理上充满想象感,利用充满智慧的环境处理的方式之力来结构环境空间和心理空间,以求在人物性格和心理上进一步挖掘。
“舞台设计者可以根据动作场所的特征使用舞台空间,并可以根据动作的需要将演区划分为功能不同的若干部分。
”剧情动作场所和人物动线是着名舞台美术家、上海戏剧学院胡妙胜教授所强调的两点内容,其核心在于对剧情中的重点人物的表演动线进行合理安排和策划,使其在整体舞台结构空间中的平面布局上做到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场面调度有序美观。
环境时空的建立和舞台综合的调度的真实意义是进入深层的情感世界。
《茶馆》的舞台空间根据剧本的要求安排了八张桌子,且每张桌子尺寸大小不一,前三排正中间的三张桌子的腿略粗于其他,并且高度加高,这样会形成透视感和纵深感,起到突出人物,层次分明的作用,也是通过对角色的分析设计了八张桌子的摆放位置与角色人物的动作路线形成合理巧妙的点线分布。
《茶馆》的第一幕因场景较大,按照时代背景交代清晰、道具内容丰富的要求,设计了相对较大的场景空间,用镂空的隔断分割空间。
老北京典型的窗户棱子和几根顶梁的大柱将舞台划分为几个区域,又用八张桌子将其构成在一起,无论是从舞台平面构成上来讲,还是从空间视觉上都形成构图。
从而在立面上形成具有画面美感、空间纵深感的画面构成形式。
从点线面的构成原理上来看,桌子是点,人物动作路线是线,而舞台空间场景则是面。
在《茶馆》第一幕中,二德子上场,先是自正中走向台左方的内院,当听到坐在台右方的常四爷说“打不起来,要打早在城外头去了”,二德子顺手一拍桌子,“你冲谁甩闲话呢!”几句口角后二德子一个箭步冲到台右,与常四爷交了手。
这时台左小雅八号桌的马五爷,厉声说,“二德子,你好威风呀”,二德子见是信洋教的马五爷,急忙一个大转身给台左的马五爷请了一个安,这个S型的大调度真是满贯全局,把散落的八张桌子浑然连在一起(见图一)。
在艺术的角度上看,这是2 0世纪前期在欧美先后兴起的表现主义的处理手法。
通过《茶馆》的舞台空间结构的平面图可以看出,运用舞台的假定性对主要人物的动作路线进行规划安排可以扩大舞台空间容量,增强了舞台空间调度的自由性和灵活性使观众与表演者有所互动式的交流而不是孤立在两个世界角度。
显然舞台空间的狭小是有目共睹的,在局促的空间内演员的动作路线和舞台调度是主观创造出的。
由点及线,线又贯穿点,人物的动作路线同样也是戏剧假定性手法的表现。
是一种主观的真实,是临摹现实的生活,就像中国戏曲中,临摹现实生活中的波浪滔天,这场景无法搬上舞台,需要靠观众的想象和体会,演员的动作路线、动态幅度都是立足于现实的一种升华。
情感诗化,绘画绘其馨,绘水绘其声――假定性的舞台意象舞台意象是指在戏剧演出时,以全方位的舞台视听语言打造的多种感受形式,将蕴含深刻意义的情感表达和人生哲理为隐喻对象,而非日常生活中喜怒表达和浅显的伦理训导,所构成的象征性舞台艺术形式。
谭霈生表述舞台意象具有再现性,这种舞台意象的再现性特征表现在演员模仿一个形体动作、对话、静止动作不仅传达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心理内容,而且这种心理内容又带有普遍的审美性或者人生隐喻性。
只有情感才能带领进入一个不可模仿的世界,表现性舞台意象的创作是一种假定性的二次创作。
例如《茶馆》第一幕中的茶馆的布景设计,是选择了写实表现力的真实场景再现的清末茶馆,用一个略微倾斜了角度的舞台结构细微刻画了旧时北京城里的大茶馆熙熙攘攘、鱼龙混杂的环境气氛和各色的人物形态,随着剧情的推进,这百年字号的茶馆由繁荣逐步败落,这过程隐喻着中国社会历史的兴衰演变,是创作艺术家主观意识中对社会历史演变过程呈现的感情态度的流露。
不仅仅茶馆的兴衰表达了创作者的主观意识中的意象表现,主要人物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等人物本身已经构成了再现性的舞台意象。
在第三幕的一场戏,舞台意象中的假定性使主题进一步得到升华,以三个垂暮老人自我祭奠为透视点,折射出“埋葬三个时代”的主题。
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三位老人在这已经破落、狭窄、不成样子的茶馆偶遇,屋内昏暗无光,死气沉沉。
一曲高歌,悲欢离合几多年,几十年的变迁,人已老,时代已老。
在寂静得都能听得到呼吸的舞台上,三位老人回忆过往匆匆,不禁默默含泪苦笑,动线随之变换形成了一排模仿着送葬队伍的队形,队伍前端常四爷将捡来的纸钱,用力抛向空中,满台飘洒纷落的白色纸钱。
纸钱的动线随着表演者的力度也是呈现了一个立体的运动路线,先是竖直向上,然后瞬间四散洒落。
在此时的整个场景的黑色预示着大环境的黑色,与象征人物生命的白色纸钱飘摇下落,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也使得舞台美术反衬人物内心的凄惨悲凉达到一个高潮。
伴随着他们自我喊魂之声,场景随即转换成祭奠的场景,布景的灯光原本由正面糅进一束白光照亮舞台,也随着纸钱抛洒空中而隐去变成蓝色的灯光,显示出压抑的气氛。
自我送葬这一剧情的设计本身就预示着一种新生的勃发,旧时代的终结或者是人生的终结不仅仅是一个结束,新的开端也必将开始,大势所趋的新时代随之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