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话剧《茶馆》欣赏
- 格式:ppt
- 大小:586.00 KB
- 文档页数:36
浅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目录摘要 (2)Abstract (3)前言 (4)正文 (4)一、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 (4)二、“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 (5)三、“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 (6)四、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 (7)五、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 (8)六、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摘要《茶馆》是一部三幕话剧。
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在三幕戏中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深刻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本质。
《茶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话剧史上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曾被誉为“东方来的奇迹”。
《茶馆》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关键词:艺术特色话剧社会本质AbstractDrama "teahouse" is a three ACTS. Author with superb artistic technique, through the window of the teahouse in act 3 scene cross-sectional answers from three times, respectively, showed different era profoundly the essence of social life. "Teahouse" for its unique artistic style, teachs the won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been hailed as a "miracle" from the east. "Teahouse" art characteristic mainly reflects in: theme expression "stroke" technique, "revealed" side expression, the structure of "portrait exhibition", the unique features of drama language, combined with a ridiculous plot of real art, the overall style of comedy style.Keywords: drama society essence art characteristics前言《茶馆》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观众的检验。
茶馆话剧赏析
茶馆话剧是我国现代戏剧的经典之作,由郭沫若所创作,首演于1958年。
该剧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一个茶馆为背景,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等一群普通人物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命运的沉浮。
茶馆话剧的赏析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
首先,剧中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各具特色、性格鲜明,代表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
比如,茶馆老板王利发是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商人,他经营茶馆时对待顾客热情周到,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关心国家大事。
而茶馆中的茶客、小人物等也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命运,通过这些角色的刻画,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贴近剧中人物,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其次,茶馆话剧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现,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剧中涉及了清末民初的重大历史事件,如辛亥革命、北洋政府、五四运动等,以及中国百姓在这些事件中所承受的苦难和困境。
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再现,茶馆话剧不仅展示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疾苦和斗争。
此外,茶馆话剧还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揭示了社会问题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剧中的人物形象既有善良正直的人,也有狡诈利己的人,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摩擦使得剧情更加紧凑、引人入胜。
通过展示人性
的复杂性,茶馆话剧让观众对社会问题有着更加深入的思考。
总的来说,茶馆话剧是一部经典之作,它通过展示人物形象、历史事件和人性的多个层面,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命运。
无论是戏剧爱好者还是普通观众,都可以从中获得思考和感悟,体味到中国戏剧的独特魅力。
茶馆艺术赏析
《茶馆》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巅峰之作,其艺术赏析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
首先,从时代背景的选择上,《茶馆》展现了旧中国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近50年的风云变幻图景。
通过选取戊戌变法失败后清政府的垂死挣扎、北洋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这三个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横断面,作品以点带面,概括了半个世纪的丰富深邃的社会历史内容。
其次,在地点选择上,《茶馆》巧妙地通过茶馆几十年的兴衰沉浮以及发生在茶馆里的日常琐事,折射出三个时代的动荡和人民痛苦不堪的生活。
观众通过茶馆这个窗口,看到了整个时代的缩影。
此外,剧中人物众多,都是富有时代特征的人物。
他们通过各自的人生片断展示着社会生活的风貌和本质,传递出时代变迁的信息。
这种“人像展览式”的结构,使得有限的舞台空间和时间容纳了广博的生活内容。
总的来说,《茶馆》的艺术构思独具匠心,其深邃的历史内涵、独特的时空设定和鲜活的人物塑造都使得这部作品成为中国话剧的里程碑之作。
浅谈老舍的话剧——《茶馆》赏析话剧是以对话方式为主要形式的舞台艺术。
它于19世纪末来到中国。
它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的主要区别在于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
话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除了文学剧本创作之外,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茶馆》是老舍1956创作的话剧,老舍是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名叫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等。
因为老舍生于(1899年2月3日)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把“舒”字拆开,更名为舒舍予,表达出舍弃自我,乐于奉献的意愿。
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语言大师。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茶馆》写了北京城里的一个老字号“裕泰茶馆”,通过喝茶的客人讲述了三个时期的故事。
一、康粱维新失败之后的清末;二、辛亥革命之后北洋政府统治的民国初年;三、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
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把这些市井百姓、三教九流,贩夫走卒等小人物放在茶馆里,用他们的生活变迁来反映社会变迁。
一个茶馆就是一个社会时期的宿影,真可谓是“大茶馆小社会”。
在剧中先后出场的人物中有应时改良以求生计的王利发、实业救国的资本家秦仲义、清宫里的红人庞太监、信洋教的马五爷、贫苦农民康六、说媒拉纤的刘麻子、国民党官员沈处长,女招待丁小宝等等。
这些人物看似隔行隔山,并没什么太多的联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剧情的发展,他们在茶馆里串起了50年光怪陆离的人生故事,折射出半个世纪腐。
《茶馆》简析《茶馆》是钱钟书创作的一部话剧,讲述了农民起义、战争、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背景下中国社会变迁的故事。
本剧以茶馆为象征,通过茶馆这个独特的社会场所,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形象和命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自私以及近代中国的动荡与变革。
本剧以大茶馆为背景,通过茶馆内外人物的互动,勾勒出一幅真实、丰富的社会画卷。
茶馆是中国社会的缩影,是一个集中了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地方。
在茶馆中,既有官僚地主,也有贫苦农民,还有曾经的大师和艺人等各种行业和身份的人物。
剧中的角色各有特点、各有命运,通过他们的对话和互动,展现了社会不同层面的矛盾和冲突。
剧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真实,他们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面对着种种挫折和困难。
从曾经的京剧名角王保保到茶馆老板喜儿,再到淳朴的小农民马秀英,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遭遇。
他们通过对话与争论,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自私,透露出中国社会的封建与落后。
《茶馆》通过展示茶馆中各种事物和场景,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悲欢离合、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
大茶馆中官府的贪腐、衙役的残暴、地主的横行霸道,以及新知识分子的追求自由、小农民的生活窘迫都成为了本剧的反映内容。
剧中的对白和情节扣人心弦,给观众带来思考和触动。
《茶馆》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言语上的艺术感染和情感上的真实刻画。
剧中的对白优美而充满力量,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表达了各个阶层人民对社会命运的观察和思考。
剧中的情感描写细腻而真实,人物的心情与命运都从他们的言谈举止和情感表达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茶馆》这部话剧通过茶馆这个小小的场所,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形象和命运,探讨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自私以及近代中国的动荡与变革。
剧中的人物丰满而真实,剧本的对白有力而富有感染力。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话剧,更是一幅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弊端的社会画卷。
茶馆话剧鉴赏茶馆话剧鉴赏话剧是戏剧的一种形式,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对话来传达故事情节,展现人物形象和展示主题。
茶馆话剧是指以茶馆为背景的话剧作品,通常以茶馆为象征,展现社会变迁和人性善恶的主题。
本文将对茶馆话剧进行鉴赏。
茶馆话剧通常以茶馆为主要场景,通过茶馆老板和顾客之间的对话,反映社会的动荡和人性的多样性。
茶馆作为一个集体记忆的象征,不仅是一个休闲聚会的场所,也是展示社会矛盾和人性弱点的窗口。
在茶馆话剧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茶馆老板是话剧中的重要角色。
他们通常是冷静、理性的人,代表着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思考。
茶馆老板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和聆听顾客的对话,不断地为大家提供茶水,同时也扮演着一个智者的角色,为顾客提供指导和建议。
茶馆老板的形象在话剧中既是强调智慧的象征,也是对社会角色的思考和反思。
其次,顾客是话剧中的重要角色,通常代表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
他们不仅有各自的故事和追求,也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通过顾客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揭示社会存在的问题和不公平现象。
茶馆话剧中的顾客形象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代表性,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茶馆话剧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
茶馆作为一个微缩的社会,通过展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的对话,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从中国话剧史上脍炙人口的《茶馆》到现代作品《茶馆·二道桥》,茶馆话剧一直在讲述和记录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
茶馆话剧的鉴赏需要观众对作品的细腻理解和深入思考。
观众应该关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话的含义,通过细节揭示出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同时,观众也要注意作品所展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语境,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总的来说,茶馆话剧是一种通过茶馆为背景展现社会变迁和人性善恶的话剧形式。
茶馆老板和顾客的形象是话剧中的重要角色,他们既展示了个体的特点和个性,也揭示了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复杂性。
茶馆话剧的鉴赏需要观众的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从中汲取思想启示和文化滋养。
《茶馆》观后感这一学期选修了《话剧鉴赏》这门课感觉学到了好多知识,以前听过的话剧比较少,即使听说了也对它们不了解,通过学习这门课,老师详细的给我们讲了好多话剧的知识,还给我们看了好多话剧欣赏,感觉挺好看也挺有感触的,尤其是老舍的《茶馆》,老舍以自己广阔的表现领域、独特的表现方式、丰富的形象体系和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小说和话剧。
以前就对老舍的话剧很感兴趣,终于有机会看到他的作品出现在大屏幕上,看了他的《茶馆》感触很深,真是大茶馆折射小社会,一种文学艺术!《茶馆》借北京城一个名叫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一是康梁维新变法失败后的清末;二是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统治的民国初年;三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变化,展示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近50年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
五十年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段,为了能够更好的驾驭这种历史概括,作者选择了自身的生活经历,避开了不熟知的社会问题,他说:“在这些变迁中,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
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
”因此,作者决定“把他们集合在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即从侧面,从“小人物的生活变迁”入手,将其活动范围具体限制在茶馆中予以展现并以此透露出时代变迁的气息。
一个茶馆怎能具有如此大的社会包容,作者进一步说明“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等”,品茶下棋的、谈判交易的、说媒拉纤的、打架说和的……具体些就出场的七十余人中,有时时改良以求生计的王利发、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清宫红的发紫的庞太监、信洋教的马五爷、破产农民康六、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以及女招待小丁宝等等。
这些人初看似无联系,但伴随剧情的发展,他们在茶馆这个具象中演绎了一幕幕光怪陆离的人生,折射出黑暗腐朽的社会境况。
鉴于此,老舍先生说:“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下面将试就话剧《茶馆》对农村生活、城市工商业、群魔乱舞的丑类的呈示以及帝国主义的呈现四个方面分别予以说明其精心构筑的社会内蕴。
中国话剧经典《茶馆》赏析1、老舍的戏剧创作主要出现在当代文学创作之中,自新中国以来,老舍先后创作了《龙须沟》、《茶馆》,以京味作为其创作的主要特征,并在语言、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独具个性的创造,而在两部作品中,《茶馆》以深刻的主题与成熟的创造方法取胜。
2、《茶馆》中卷轴式的描写,人像展览式的人物描写方式,悲喜交加的艺术风格以及语言的独特性,作为戏剧作品的独特性所在,使得戏剧在嬉笑怒骂中隐含着沉重的民族与时代命题。
具体分析1、卷轴式描写,采取了横截面的方式对长达三十年的历史卷轴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分别描写了戊戌政变、辛亥革命以及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的三个社会阶段,每个时代选取了一个典型的横截面,“史”“象”结合,“虚”“实”相交,具有广度与深度相结合的优越性。
2、人像展览式的人物描写结构,对于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进行了主次分明的描写,主要人物注重性格描写,如遵循着顺民哲学的王利发,次要人物注重传承性,如大小唐铁嘴的作恶多端;主要人物作为重点描写贯穿故事始末,最终以三个老人自我哀悼为终结,而次要人物则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呈现出了市井社会的画像。
3、悲喜交加的戏剧风格,老舍的戏剧中展现出了一种“含泪的笑”,第一幕中太监娶老婆,第二幕中两个官兵合娶一个老婆,以及第三幕中三个老人的自我哀悼,将莫大的悲哀隐藏于巨大的荒诞之中,看似滑稽可笑,实则不无作者对于社会以及生活在动荡社会的市民深深的隐忧。
4、语言的独特性:语言方面,主要表现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潜台词的深刻含义。
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表现在如第一幕,常四爷与二德子冲突的场面,“弄不了洋人还弄不了你”的猖狂言论表现了二德子欺软怕硬的人物性格。
潜台词表现在语言的弦外之音,如吃洋教的马五爷,三句台词,“二德子,你威风啊”表现了马五爷背后有洋人仰仗的威风,“有什么事可以好好说”表现马五爷以文明人自居,“我还有事,再见”这些细节充分表现了他的洋奴性格。
5、京味的创作特征,主要体现在以茶馆这一北京独有的集聚地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以北京市民作为抒写对象,表现了特殊时期北京市民在政治社会影响下的生活波动。
《茶馆》简析三幕话剧《茶馆》,是老舍1956年至1957年间的作品。
它不仅是作家一生中最优秀的戏剧创作,也是足可称之为“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的不世之作。
在老舍个人的写作经历里边,《茶馆》的问世,多少有些教人感到意外:在此之前他写出的主要剧作是《春华秋实》(1953年)和《西望长安》(1956年),而此后紧接着发表的剧作又是《红大院》(1958年)、《女店员》(1959年)和《全家福》(1959年)……《茶馆》与这些带有“应时”性质的作品,在题材、风格乃至整个创作模式上,差异极大。
《茶馆》看上去是“出了轨”——离开了这一时期作家自己的基本运作轨道,忽然抹回头去,重新写起了他写惯了的“陈年往事”。
老舍原本是没有什么“出轨”念头的,写《茶馆》的意向,也照例缘起于该时期配合政治宣传的思维定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于1954年公布,作者抚今追昔,觉得有必要写个说明新宪法得来不易的戏,以支持宪法的宣传实施工作,也好用来教育青少年。
1956年他开始动笔,起初拿出来的剧本,四幕六场,人物众多,自光绪年间写起,写到1948年春天北平学生“反饥饿、反迫害”运动以及国民党政府推行的“选举参议员”活动,戏里的主要人物,是秦姓兄弟三人。
老舍把初稿,拿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读给院长曹禺、总导演焦菊隐等人听,要听听他们的意见。
曹禺等人感觉,这部作品,最精彩和打动人的,是第一幕第二场发生在一家旧茶馆里的那段戏,认为应当以这场戏为基础,另起炉灶,发展成一个描绘旧时代社会面貌的大戏。
老舍从善如流,痛痛快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当即拍板:“我三个月后给你们交剧本!”果然,三个月期限一到,《茶馆》新作问世了。
这部新作,又经过了与导演、演员的共同切磋、删改和磨合,大功告成。
中间曾经有一稿,结尾落在了茶馆里头艺人说书上面,那艺人是个革命者,戏里的主要人物茶馆掌柜王利发,为了掩护他脱险而中弹牺牲。
从人们已知的未定稿中一些此类情节看,老舍在剧本写作中,有过听取他人意见,被动地想要在剧中收入一些体现革命斗争的关键情节的情况。
话剧《茶馆》赏析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程论文题目:话剧《茶馆》赏析课程名称:戏剧鉴赏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 年月日话剧《茶馆》赏析摘要:戏剧是一种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舞台艺术。
所以要求剧本在有限的时间和场景中表现尖由于戏剧演出在时间、空间上受到严格的限制,锐的矛质冲突、展现人物活动, 反映社会生活。
《茶馆》是我国话剧的典范,尤其是其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戏剧结构,特殊的戏剧冲突,幽默诙谐的语言值得我们去深深体会与赏析。
关键词:人物形象戏剧结构戏剧冲突语言艺术《茶馆》由老舍先生于1956年创作。
老舍先生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茶馆》前后塑造了六七十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展现了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
该剧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我国当代具有世界性深远影响的优秀剧作之一。
茶馆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茶馆》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戏剧结构,特殊的戏剧冲突以及幽默诙谐的语言。
一、鲜明的人物形象《茶馆》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全剧出场的人物有七十多人,有名有姓的就有五十多人,而且这些人物大多个性鲜明。
下面对以王利发、秦二爷、常四爷、刘麻子的形象进行分析。
王利发是一个贯穿全剧的人物。
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屈求全,善于应酬。
在剧中,他巧于应付巡警的敲诈,耐心倾听崔久峰的牢骚。
作为商人,他还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
如他对李三的苦处、康顺子的处境和难民的哀告虽然同情,但也很有限度。
他对社会抱有强烈的不满,但表达得十分含蓄,如唐铁嘴说“感谢这个年月”的时候,他说“这个年月还值得感谢~”这句话中蕴含了他的愁苦和愤恨。
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
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茶馆》
现代话剧的经典之作——《茶馆》
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1957年完成;1958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排,此剧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透过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化,由70多个角色演出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层面。
故事讲述了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然而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
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
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
故事还揭示了刘麻子等一些小人物的生存状态。
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
话剧《茶馆》戏剧结构和艺术魅力《茶馆》是写实剧,在对旧北京风俗的描写上,可以当作史料来读;但《茶馆》又是象征剧,《茶馆》第一幕“秦庞对阵”和第三幕“三人自奠”都有着很强的象征性。
《茶馆》是新中国话剧的一块里程碑,是几乎运用、综合了作家一生的生活和艺术积累,方才成就的一个“老舍牌”的艺术精品。
它在历史内容、结构形式、主体意识、人物塑造、戏剧语言、场景设计等各方面既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性,也传达出强烈的现代审美特征。
《茶馆》是不朽的,在中国话剧80多年的历史中,以其为标志,话剧形式已经完全摆脱最初的模仿痕迹,成为我们的民族形式。
它呈现被誉为“远东戏剧的奇迹”“中国现代戏剧的精华”。
其文化学、叙事学方面的透视,使其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文化魅力。
首先,具有突出的民俗文化特征。
反映在《茶馆》中的风俗文化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两方面“第一,各式各样的京华旧俗。
第二”满汉全席“的各色人物本身所具的民俗文化性质。
用民俗状绘了社会历史的演进轨迹,展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生活情状、生命形态和文化形态。
把风俗喜剧与史诗剧结合成一体。
《茶馆》的深层结构,是两组人物群像之间的对比,一是无辜民众形象;二是恶势力形象。
他们共同构成国民劣根性的象征性形象。
其次,具有强烈的现代性。
不像传统戏剧那样把注意力集中于结局;没有紧张激烈的整一的戏剧冲突,甚至根本没有贯穿情节,它主要以人物活动构成一幅幅世态风俗画卷。
主要人物自壮到老,贯串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的方式来串联结构和推动剧情;用强烈的戏剧动作来直观表现戏剧冲突。
《茶馆》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一新式一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
作者: 赵越超
作者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出版物刊名: 北方音乐
页码: 83-8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2期
主题词: 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艺术 《茶馆》(作者 老舍)
摘要:话剧指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
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关、灯光、评论缺一不可。
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一些西方传统戏剧如古希腊戏剧因为大量使用歌队,也不被认为是严格的话剧。
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