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_2016年北京修订_叶鸿瑁_虞人杰_王丹华_冯琪_王_省略_
- 格式:pdf
- 大小:844.18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年北京修订)|临床指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新生儿复苏专家组·临床指南·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年北京修订)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第一部分指南目标和原则一、确保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
二、加强产儿科合作,儿科医师参加高危产妇分娩前讨论,在产床前等待分娩及实施复苏,负责复苏后新生儿的监护和查房等。
产儿科医师共同保护胎儿完成向新生儿的平稳过渡。
三、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及参与下将新生儿复苏技能培训制度化,以进行不断的培训、复训、定期考核,并配备复苏器械;各级医院须建立由行政管理人员、产科、儿科医师、助产士(师)及麻醉师组成的院内新生儿复苏领导小组。
四、在ABCD复苏原则下,新生儿复苏可分为4个步骤:①快速评估(或有无活力评估)和初步复苏。
②正压通气和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
③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
④药物和/或扩容。
五、参考2015年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推出的复苏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和新生儿复苏培训进展及现状,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制定本指南。
第二部分新生儿复苏指南一、复苏准备1.人员: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在场,其职责是照料新生儿。
高危孕妇分娩时需要组成有儿科医师参加的复苏团队。
多胎妊娠孕妇分娩时,每名新生儿都应有专人负责。
2.物品:新生儿复苏设备和药品齐全,单独存放,功能良好。
二、复苏基本程序此评估-决策-措施的程序在整个复苏中不断重复(图1)。
评估主要基于以下3个体征:呼吸、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
通过评估这3个体征中的每一项来确定每一步骤是否有效。
其中,心率对于决定进入下一步骤是最重要的。
三、复苏步骤(图2)(一)快速评估生后立即快速评估4项指标:①足月吗?②羊水清吗?③有哭声或呼吸吗?④肌张力好吗?如4项均为“是”,应快速彻底擦干,和母亲皮肤接触,进行常规护理。
如4项中有1项为“否”,则需复苏,进行初步复苏。
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进展及新指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叶鸿瑁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进展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瘫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的统计数字表明,每年400万的新生儿死亡中约有100万死于新生儿窒息,占1/4。
还有100万以上的新生儿窒息后引起脑瘫、智力障碍及其他残疾。
在中国,根据我国妇幼卫生监测显示:2005年新生儿死亡率为19.0‰。
新生儿前三位的死因分别为: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窒息、肺炎,窒息占第二位。
2005年统计5岁以下儿童因出生窒息死亡的比例为20.5%,为第二大致死原因。
根据中国残联等有关部门2003年底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每年新增0~6岁残疾儿童为19.9万,在五类残疾儿童中,智力残疾占54.2%。
智力致残原因依次为:产时窒息、早产、宫内窘迫等。
产时窒息为致残的首位原因。
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NRP)是美国儿科学会(AAP)和美国心脏协会(AHA)建立的,自1987年在美国首次提出后,迅速传至全世界。
项目的培训目标是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伤残率,确保每个分娩现场至少有一名受过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并掌握复苏技术的医护人员。
我国自90年代开始引进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在北京、上海及全国许多省市举办了各种类型的“新法复苏”培训班,对新法复苏的广泛应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为了继续推进我国的新生儿窒息复苏工作,中国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和强生儿科研究院、美国儿科学会共同合作,在中国建立了新生儿窒息复苏项目,并于2003年7月成立了项目工作组,制定了五年工作规划。
现项目已进行了三年,做了如下工作教材将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编写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2000年第四版和2006年第五版翻译成中文作为本项目的主要培训教材。
指南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中国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在全国推广使用。
已在中华儿科杂志(2005年)、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等杂志(2007年修订稿)发表。
(完整版)新生儿复苏专家组最新临床指南|国际新生儿复苏教程更新及中国实施意见展开全文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摘要】“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年北京修订)”于2016年7月在本刊发表后,受到广大参加新生儿复苏和危重症诊治的围产医学工作者的热烈欢迎。
该指南作为我国新生儿复苏的指导性文件,对我国新生儿复苏和危重症急救,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由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出版的《新生儿复苏教程》(第7版)于2016年出版。
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将其中主要的更新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我国现状进行修改,经新生儿复苏项目核心专家组和全体国家级师资讨论,定名为“国际新生儿复苏教程更新及中国实施意见”,主要内容包括8个部分:复苏前的准备工作、初步复苏、正压通气、气管插管、胸外按压、药物、早产儿复苏,以及复苏后的处理等。
本文将作为“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年北京修订)”的补充文件,指导今后我国的新生儿复苏工作。
由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编写的《新生儿复苏教程》第7版[1]于2016年出版。
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将其中主要的更新归纳总结,并结合新生儿复苏在中国的实施情况,经新生儿复苏项目核心专家组和全体国家级师资讨论修改,作为“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年北京修订)”的补充文件,指导今后的工作。
《新生儿复苏教程》第7版教材的编写是与“2015年新生儿复苏国际指南”[2]和流程图(图1)同步进行的。
我国现执行的是“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2016年北京修订)”[3],其流程图见图2。
现将《新生儿复苏教程》第7版内容更新的部分结合在我国的实施意见详述如下。
一、复苏前的准备工作《新生儿复苏教程》第7版增加了“复苏前的准备”一节,按2015年新生儿复苏国际指南的要求,新流程图增加了“产前咨询、组成团队、检查物品”。
1.产前咨询:分娩前要问产科医务人员4个问题以识别高危因素:孕周多少?羊水清吗?预期分娩的新生儿数目?有何高危因素?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应该配备的人员及准备的复苏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