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杞》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第1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案例一、教材、学情分析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
《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二、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三、教学重难点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
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四、教学时数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释义①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②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③再朗读2.抓起因,明晓文脉他们家为什幺挖井?————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3.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1.合作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
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①学生板书丁氏:真相:闻而传之者:宋君:②教师总结A.丁氏:是起因。
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
知错能改。
B.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C.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D.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2.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任?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杞人忧天导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重点词语。
2.反复诵读,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
3.培养结合课下注释和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4.通过对解忧过程的探究,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学习重难点1.反复诵读,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
2.通过对解忧过程的探究,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杞人忧天①《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③之,曰:“天,积气④耳,亡处亡气。
若⑤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⑥,奈何⑦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⑧坠,亦不能有所中伤⑨。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⑩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注释①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集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杞,周朝诸侯国。
初在今河南杞县,后迁至今山东安丘东北。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
据后人考证,可能是近代人的作品。
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②亡(wú):无,没有。
③晓:告知,开导。
④积气:聚积的气体。
⑤若:你。
⑥行止:行动,活动。
⑦奈何:为何,为什么。
⑧只使:纵使,即使。
⑨中(zhòng)伤:伤害。
⑩积块:聚积的土块。
?四虚:四方。
?躇(chú)步跐(c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舍(shì)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舍,通“释”,解除、消除。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读课文,解决问题1.“杞人”只是忧“天”吗?2.别人来劝说之后,“杞人”还是继续“忧”下去吗?。
《杞人忧天》导学案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能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2.通过学习故事,能说出寓言故事蕴涵的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自主学习一、了解名作1、《杞人忧天》是《》中的一则寓言。
《列子》,旧题为著。
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
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子》的内容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九方皋(gāo)相马》、《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列子,相传是时的家人物,郑国人。
二、读通文本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
2、给加点字注音。
杞.()人忧天身亡.()所寄废寝.()崩坠.()星宿.()舍.()然躇.()步跐.()蹈中.()伤三、疏通文意要求: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
3、解释加点词。
身亡.所寄()舍然..大喜()因往晓.之()天,积气..耳()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四虚....()..()躇步跐蹈4、发挥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杞人忧天这个故事生动地讲给同学听。
四、知晓寓意5、学完了《杞人忧天》,你觉得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反馈提升6、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2)身亡所寄(3)奈地坏何(4)其人舍然大喜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日月星宿,以积气中有光耀者。
(2)其人曰“奈地坏何?”。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说课稿第【1】篇〗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积累崩坠、忧、晓、若、屈伸、中伤等词语。
2.理解杞人忧天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左传》鲁庄公七年(前687年)有这样的记载:某天夜晚,所有的星星都消失了,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流星雨。
流星雨砸到杞国一带,落星砸毁半个国家,房屋焚烧,大火连烧三个月。
经历过此事的人,总是害怕天再塌下来。
于是列子写下了《杞人忧天》这样一个富有启发的寓言故事。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继老子和庄子之后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著有《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
对于列子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封建帝王尤为重视,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列子封为“冲虚真人”,所著《列子》诏称《冲虚真经》;宋徽宗封为“致虚观妙真君。
”北宋景德年间加封“至德”,号曰《冲虚至德真经》。
列子著书常言人之所未言,气伟而才奇简劲宏妙,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二、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杞(qǐ)人躇(chú)步跐(cī)蹈舍(sh)然中(zhng)伤星宿(xi ù)结合注释积累词语崩坠:崩塌,坠落身亡所寄:没有地方存身。
(亡,同“无”。
寄,依附,依托)忧,忧愁、担心。
晓:开导若:就像。
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
止:行动和停留。
果:如果星宿:泛指星辰。
只使:即使。
中伤:打中击伤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四虚:四方。
躇步跳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
(躇,立。
步,走。
)舍然:舍弃心事的样子二、探究结构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
《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1.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文言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3.明白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1.积累“溉汲、居、及、国、道、对、于”等文言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读课文,查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外国寓言。
同样,我国古代也有许多特别有智慧的人,他们也善于通过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中国寓言——《穿井得一人》。
二、了解《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
全书26卷,160篇。
(出示图片)三、初读课文1.听朗读录音,注意断句。
(播放课文音频)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齐读第一句;提示重要的词句;指一名学生翻译。
提示: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居——在。
2.齐读第二句;提示重要的词句;指一名学生翻译。
提示:及——待,等到;其——他;得——得到。
3.齐读第三句;提示重要的词句;指一名学生翻译。
提示:闻——听到;传——传播。
4.齐读第四句;提示重要的词句;指一名学生翻译。
提示:国——国都;道——讲述;闻——使听到;之——这件事。
5.齐读第五句;提示重要的词句;指一名学生翻译。
提示:对——应答,回答;使——使唤,这里指一个人的劳力;得,这里指“挖出”;于,在。
五、读课文,深入思考1.丁氏说:“吾穿井得一人”本意是什么?明确:我家因为打井从而节省了一个劳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传成什么意思?明确:丁氏打井挖出来一个大活人。
《寓言四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寓言寓意。
2.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3.积累常见文言实词。
自主学习1.作家作品①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
寓言以________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给人以启示。
寓言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的动植物或者其他事物。
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都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寓言的汇编。
其中大多是动物故事,反映了平民或奴隶的思想感情。
耶稣会传教士在明代把伊索寓言传入中国。
③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
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
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
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
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
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④《列子》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家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
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子,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斯.()庇.护()凯.歌()遽.()髀.()跛.()溉汲..()舍.然()..()杞.人()崩坠.()躇.步()跐蹈3.根据文学常识填空。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选自《________》,作者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________。
伊索寓言、伊索(2)《蚊子和狮子》选自《________》,作者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________。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阅读本篇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审慎对待外界信息,不信谣,不传谣。
2.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从不同角度思考获得更多启发的同时培养运用所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能多角度分析概括寓意。
2.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发挥想象,借助“国人道之”感受“传谣”的荒谬。
【教学难点】1.多角度思考获得不同启发。
2.联系生活实际活用所学。
【教学方法】1.自主探究+合作学习2.读、讲、练结合3.课内学习与课外拓展结合4.竞赛游戏【教学创新】1.借助“三顾课文”朗读教学,设计梯级式教学,循序渐进中巩固提高。
2.发挥想象,情境模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课题引入:“一字千金”故事引入课题。
课题字面意思是什么?结合以往学习寓言和文言文的经验说说学习本课要解决哪些问题?明确:“挖井得到一个人”;读准字音、句读,读懂故事,明白寓意。
教学活动一一顾课文——读准音句,疏通文意一、读准音句:(课标依据: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代表朗读,同学纠错。
2.全班齐读,教师点评。
明确:读准字音、句读。
二、疏通文意:(课标依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1.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明确:此环节旨在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2.学生借助书下注解或工具书梳理词意、文意,完成导学案1。
(1)自主探究(2)班内交流明确:如果学生预习效果好,此环节可简化。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点拨和方法指导。
教学活动二二顾课文——理清思路,分析寓意一、理清思路:(课标依据: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1.默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完成导学案2。
导学案22 寓言四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学习目标1.知道寓言的文体特点及《伊索寓言》的有关文学常识。
2.体会到文章的讽刺寓意,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
学习重难点重点:熟悉寓言这种新的文学体裁。
难点:领悟到盲目自高自大的可笑性。
知识链接寓言: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
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类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学法指导:1.阅读寓言故事,不能只看其表面意义,一定要深度咀嚼其中所寄寓的意义。
许多故事你看后也许会会心一笑,或觉得其荒诞,或觉得其滑稽,但请千万别忘了以其反思自己的人生,也许它所讽刺的幽灵还徘徊在你的头上2.要有意识地对比西方寓言故事和中国传统寓言故事的异同,以便于加深对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理解。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一文写法很巧妙。
一开始就用“”来揭示赫耳墨斯的奢望,实际上他心底的秘密是“”。
2.《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所著,搜集所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篇。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1.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2.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三、集思广益合作探究1.通过对文章的梳理,你一定懂得了自高自大者的滑稽与可笑,可有人认为,自高自大只是一个人的性格问题,如尼采如此自负,自诩是太阳,但他无疑还是一个伟大的人。
与同学们讨论讨论,各抒己见,看看大家是如何看待自高自大这一问题的,并据讨论结果写一篇不低于三百字的讨论结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导学案(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杞人忧天导学案第1篇】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课文描写的景物特点,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兴趣和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抓住哪些景物特点来写秋天的雨的。
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音乐引入情境播放《秋日的私语》)1、同学们,今天黄老师想和大家来谈谈秋天的雨,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2、有位作家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秋天的雨》。
(板书课题)3、请小朋友读读课题。
(展示个人对语言不同的感悟)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
1、个性化读书。
(自主读)要求读准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的情况。
3、通过这次读书你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说)你是想看看秋的颜色还是想闻闻秋的味道还是听听秋的声音呢三、品读课文,理解体验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喜欢哪段就来学习哪段)1、说说是怎样体会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的(因为它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了我们身边,打开秋天的大门)(1)请学生读一读不知不觉,文中是用什么词来写的(学生说轻轻地,轻轻地)(2)请你读一读。
即时评价读得怎样齐读。
(3)它打开了丰收的大门。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你是怎样理解“五彩缤纷”的(出示多媒体投影)a、学生读课文边读边思。
指名学生说。
b、这么美的景象,你是如何读的读读,如何读出五彩缤纷。
c、教师范读指导。
(配音乐朗读)(学生倾听)d、和老师比赛,相信你们读得要比老师好。
学生再读,读出五彩缤纷的味道。
(个别读,齐读)3、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是哪些气味(学生说)a、请你读一读,黄老师来闻一闻,是不是真的闻到这种气味。
b、齐读第三自然段。
4、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复习目标:1、了解《吕氏春秋》及《列子》
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
3、掌握课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
一、了解作者作品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共26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160篇。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
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
今本8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二、复习课文,掌握字词句
(一)重点字词
1、穿.井得一人
2、家无井而出溉汲.
3、及.其家穿井
4、国人道.之
5、丁氏对.曰
6、身亡.所寄
7、因往晓.之8、若.屈伸呼吸9、终日在天中行止
..
10、奈何
..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
..忧崩坠乎11、只使
12、充塞四虚
....
..13、躇步跐蹈
(二)翻译句子
1、闻之于宋君。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与井中也。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三)特殊文言现象梳理
1、通假字:其人舍.然大喜
2、古今异义词:亦不能有所中伤
..
3、词类活用:闻.之于宋君
4、特殊句式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天,积气耳。
5、一词多义
若1、求闻之若此2、不若不闻也3、若屈伸呼吸
者1、有闻而传之者2、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于1、闻之于宋君2、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3、非得一人于井中
4、万钟于我何加焉
5、皆以美于徐公
6、皆朝于齐
三、拓展练习
文言文阅读
三子能言
沛国有一士人,姓周,同生三子,年且弱冠,皆有声无言。
忽有一客从门过,因乞饮,闻其儿声,问之曰:“此是何声?”答曰:“是仆之子,皆不能言。
”客曰:“君可还内省过,何以至此?”主人异其言,知非常人。
良久出云:“都不忆有罪过。
”客曰:“试更思幼时事。
”入内,食顷①,出语客曰:“记小儿时,当床上有燕巢,中有三子,其母从外得食哺,三子皆出口受之,积日如此。
试以指内巢中,燕雏亦出口承受。
因取三蔷茨②,各与食之。
既而皆死。
母还,不见子,悲鸣而去。
昔有此事,今实悔之。
”客闻言,遂变为道人之容,曰:“君既自知悔,罪今除矣。
”言讫,便闻其子言语。
周
亦忽
不见此道人。
(选自《搜神后记》陶潜著有删改)【注释】①食顷:吃一顿饭的时间。
形容时间短。
②蔷茨:蔷薇的一部分,
有毒性,待考证。
1、对文中下列划线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皆不能言言:说话
B.因乞饮饮:喝水
C.出语客曰语:告诉
D.各与食之食:通“饲”,喂。
2、下列句子中,“因”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因取三蔷茨,各与食之。
A.因往晓之(《杞人忧天》)
B.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D.未若柳絮因风起(《咏雪》)
3、下列句中,与“昔有此事,今实悔之。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何陋之有(《陋室铭》)
B.贤哉,回也(《<论语>十二章》)
C.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D.停数日,辞去。
(《桃花源记》)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沛郡有位姓周的士绅,一次添了三个孩子,他们都长得很大了,只能发出奇怪的声音。
B.周氏因为杀死了小燕子,尝到了自己儿子是残疾的苦果。
C.周氏为了赎罪,最终变成了道人的模样,和客人一块消失了。
D.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人朴素的自然观,一定程度上警告和批评了那些虐杀动物的人。
5、翻译句子
(1)主人异其言,知非常人。
(2)君既自知悔,罪今除矣。
《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
导学案答案
(一)重点字词
1、挖掘、开凿
2、从井里取水
3、待、等到
4、讲述
5、应答、回答
6、无、没有
7、告知、开导
8、你
9、行动、活动10、为何、为什么11、纵使、即使伤害12、四方13、踩、踏
(二)翻译句子
1、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2、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
3、像这样探求知道消息,不如不知道
(三)特殊文言现象梳理
一、通假字:舍同“释”,解除、消除
二、古今异义词:古义:伤害今义:污蔑别人是受损害
三、词类活用:使动用法,使…知道
四、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
2、判断句、状语后置
3、判断句
五、一词多义
若:1、像2、如、比得上3、你者:1、…的人2、…的东西于:1、被2、向3、在4、对5、比6、到
三、拓展练习
1、B (答案解析:B项中“饮”的意思是名词,水)
2、D (答案解析:“因”在例句中是“于是”的意思。
A于是,B于是,C于是,D凭借)
3、D
(答案解析:例句是省略句,A宾语前置,B主谓倒装,C被动句,D省略句)4、C(答案解析:周某悔过后,是客人变作道人的模样消失了)
5(1)主人(周某)对他的话感到很惊异,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
(2)您已经自己知道后悔(悔恨)了,罪孽现在就被除(赎)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