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而测得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
- 格式:ppt
- 大小:542.00 KB
- 文档页数:22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磺胺等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导致了耐药菌株不断出现。
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对于临床治疗中选择用药,避免滥用药、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以及细菌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细菌敏感度的测定方法很多,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方法为Kirby-Bauer 纸片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且重视性好的优点,本法是将含药纸片贴敷在接种细菌的琼脂平板上,利用含药纸片在琼脂上的扩散作用来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K-B纸片法的原理是建立在抗菌药物抑菌环直径大小与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之间呈负相关的基础上,即抑菌环直径越大,则MIC越小。
结果判定:按抑菌环直径大小报告敏感、中度敏感或耐药。
敏感:是指被测菌株所引起的感染可以用常用剂量的某种抗菌药物治疗。
中度敏感:是指通过提高种抗菌药物的剂量或在该药浓集的部位,细菌生长可被抑制,感染可被治愈。
这类药物毒性较小,剂量可以加大。
β-内酰胺类药物可出现中度敏感。
耐药:是指被测菌株所引起的感染不能用常规剂量的抗菌药物所治愈。
中介度:这一范围是“缓冲域”是由试验的误差造成的不作为报告形式。
如确需明确的敏感度,应重复实验或做稀释法,抑菌环为中介度的药物不可提高剂量。
最低抑菌浓度(MID):抗菌药物能够抑制细菌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浓度。
以针形接种器沾取菌液加至药盒各孔,35℃培养过夜,含抗菌素浓度最低而无细菌生长的(清亮孔),即为MIC。
最低杀菌浓度(MBC):抗菌药物杀灭细菌所需要的最低浓度。
经48小时35℃培养后,含抗菌素浓度最低而无细菌生长的(清亮孔),即为MBC。
由于纸片法影响因素多,很难控制精度,现大多数医院采用MIC测定盒。
MIC由经典二倍肉汤稀释演化而来,具有终点判断精确,重复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
此方法采用病美国DYNATECH接种器,更具科学性。
使用国产“华士达微生物自动分析仪”所做的定量药敏(MIC)试验,报告自动由打印机印出,附印出抗菌素对受试菌的MIC外,还可提供各种药物的用量,给药途径(口服、肌注、静滴)及血和尿中可能达到的药物浓度一览表,供临床医师参考。
抗生素的效价名词解释
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抑制或者杀死细菌的药物,是医生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
在医学上,有一些用来描述抗生素效力的名词,如最小抑制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最小细菌静止浓度(MBSC)等,这些名词对于理解抗生素的效力至关重要。
最小抑制浓度(MIC)是指在标准条件下,抗生素对特定细菌的最低有效浓度。
通常情况下,MIC越低,抗生素的效力越强。
而最小杀菌浓度(MBC)则是指抗生素能够杀死细菌的最低浓度,MBC一般高于MIC。
最小细菌静止浓度(MBSC)是指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有效浓度,MBSC一般介于MIC和MBC之间。
这些名词的理解对于正确使用抗生素非常重要。
如果一个抗生素的MIC值很高,那么这种药物对于治疗相应的细菌感染可能就不太有效。
另外,对于一些细菌来说,抗生素的MBC可能会很高,这就意味着即使给予足够的抗生素,也不能完全将其杀灭。
而MBSC则是指在细菌暂时无法生长的浓度,这对于控制感染也非常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细菌的敏感性测试结果来确定最适合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通过测定MIC、MBC和MBSC值,可以更好地了解抗生素的效力,从而更加科学地选择治疗方案。
此外,对于抗生素的正确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形成,从而使得抗生素失去治疗效力。
总之,抗生素的效价名词是对抗生素效力的重要描述,对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同时,正确使用抗生素也是保护抗生素疗效的重要措施。
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理解抗生素的效价名词,以及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健康。
为了研究细菌耐药性及其产生机制,本实验选取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实验探究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杀菌浓度(MBC)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影响,并分析其耐药性产生的原因。
二、实验材料1. 实验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92132. 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 培养基:营养肉汤、营养琼脂4. 仪器设备:全自动微生物药敏鉴定仪、微量稀释器、恒温培养箱、移液器、离心机等三、实验方法1. 菌株活化: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菌株ATCC29213接种于营养肉汤中,37℃恒温培养18-24小时,待菌液浓度达到1×10^8 CFU/mL时,用于后续实验。
2. MBC测定:采用微量稀释法,将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药物浓度梯度稀释至1/2MIC,将活化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按1:100的比例加入至稀释后的药物中,混匀后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以无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BC。
3. MIC测定:采用微量稀释法,将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药物浓度梯度稀释至1/2MIC,将活化后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按1:100的比例加入至稀释后的药物中,混匀后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细菌生长情况,以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为MIC。
4. 耐药性分析: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多步体外诱导试验,观察其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作用下耐药性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1. MBC和MIC测定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MBC为16μg/mL,MIC为8μg/mL。
2. 耐药性分析结果:经过34天诱导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耐药性明显增强,MBC值是标准菌株MBC值的32倍。
1. 本实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的耐药性随诱导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强,这可能与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关。
β-内酰胺酶是一种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导致药物失活,从而产生耐药性。
抗菌药物药效学与药动学参数解读抗菌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
药效学和药动学是研究抗菌药物作用和药物在体内的行为的关键领域。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细菌的杀菌能力和抑菌效果,而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药效学和药动学参数能够帮助我们评估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合理使用。
药效学参数包括最低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抑菌比例(MIC_50/MIC_90)等。
MIC是指抑菌药物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常用于评估药物的抗菌效果。
MBC则是指抑菌药物杀灭细菌的最低浓度,能够评估药物的杀菌能力。
抑菌比例是指在一定的药物浓度下,对特定细菌菌株的抑菌效果的百分比。
药效学参数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药物抗菌活性的大小以及对不同细菌菌株的抑制和杀灭能力。
药动学参数包括最大药物浓度(C_max)、最低药物浓度(C_min)、药物半衰期(t_1/2)等。
C_max是指药物在给药后体内达到的最高浓度,而C_min则是指药物在给药后体内的最低浓度。
药物的C_max和C_min对于抗菌药物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这些参数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密切相关。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能够帮助我们确定药物的给药频率和剂量。
此外,还有一些与药物抗菌活性和体内行为相关的参数,如药物的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药物的分布容积(V_d)和清除率(clearance)等。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从给药后到进入循环系统的比例,主要反映药物的吸收过程。
药物的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的情况,能够帮助我们判断药物在细胞内和细胞外的浓度差异。
药物的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机体清除药物的能力,能够帮助我们确定药物的排泄速率和剂量调整。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参数是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和合理使用的重要指标。
了解这些参数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和药师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并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能够达到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以提高抗菌治疗的成功率。
实验六、抗菌药物的体外药效试验(药敏试验)各种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同种细菌的不同菌株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有差异,检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可筛选最有疗效的药物,用于临床对控制细菌性传染病的流行至关重要。
此外,通过药物敏感试验可为新抗菌药物的筛选提供依据。
药敏试验的方法很多,普遍使用的有滤纸片扩散试验(Kirby —Baueer Dice Diffusion);最低抑菌浓度试验(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试验(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目的要求]1、熟悉体外抗菌试验操作技术。
2、掌握药物抗菌能力体外测定的常用方法及其用途.[实验原理]常用的体外测定药物抑菌能力的方法有两大类:琼脂渗透法与浓度系列稀释法.琼脂渗透法时利用药物能够渗透至琼脂培养基的性能,将实验菌混入琼脂培养基后倾注成平板;或将试验菌均匀涂于琼脂平板的表面,然后用不同的方法将药物置于已含试验菌的琼脂平板上。
根据加药的操作方法不同而有滤纸片法、打洞法、管碟法及挖沟法等。
经适宜温度培养后观察药物的抑菌能力.浓度系列稀释法时把药物稀释成不同的系列浓度,混入培养基内,加入一定量的试验菌,经适宜温度培养后观察结果,求得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1、细菌:所用细菌应包括主要致病菌。
革兰氏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酶与不产酶菌株)、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肠球菌等。
革兰氏阴性球菌如淋球菌等。
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流感杆菌、肠杆菌科细菌8~10种,绿脓杆菌与其它假单孢菌属及不动杆菌属等,厌氧菌包括脆弱类杆菌、消化球菌和消化链球菌等.对临床应用有代表性的菌株数量,创新药应不小于1000株。
其它类新药根据新药抗菌谱宽窄可作200—500株。
试验时应包括有国际公认质控菌株(如金葡菌ATCC25925,大肠杆菌ATCC25922和绿脓杆菌ATCC27853等)。
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概述: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是对抗菌剂或抑菌剂的杀菌效果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方法。
该评价方法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数据分析,旨在确定抗菌和抑菌剂的抗菌活性、抑菌机制以及有效浓度范围,为研发和应用新型抗菌剂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方法:1. 最小抑菌浓度(MIC):MIC是评价抗菌剂或抑菌剂最低有效杀菌浓度的方法。
该方法常用于确定药物对特定细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通常通过微量稀释法或浓度梯度稀释法进行。
细菌菌株在不同浓度的抗菌剂溶液中生长情况的观察,可以确定MIC值。
2. 最小杀菌浓度(MBC):MBC是评价抗菌剂或抑菌剂最低有效杀菌浓度的方法。
与MIC不同,MBC是指能够杀死细菌而不只是抑制其生长的抗菌剂浓度。
通常通过在无菌培养基上进行细菌菌株的定量培养,然后将培养液接种到富含抗菌剂的培养基上,观察细菌生长情况来确定MBC值。
3. 抑菌圈直径测定法:该方法常用于评估抗菌剂或抑菌剂对细菌的抑制作用。
通过将不同浓度的抗菌剂滴在抗菌培养基上,然后在上面接种细菌菌株,观察抗菌剂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抑菌圈直径越大,说明抗菌剂对细菌的抑制作用越强。
4. 生长曲线分析法:该方法通过监测细菌菌株在抗菌剂溶液中的生长情况,绘制细菌生长曲线并分析其差异,来评价抗菌剂对细菌的抑制效果。
通过比较抗菌剂处理组和对照组的生长曲线形态和生长速率,可以确定抗菌剂的抑制效果。
5. 活力染色法:该方法通过使用细胞染色剂(如伊红染液)来评估细菌菌株的活力和死亡情况。
活细菌会吸收染料并呈现红色,而死细菌则无法吸收染料。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细菌样品,可以评估抗菌剂对细菌的杀菌效果。
6. 光学密度测定法:该方法通过测量细菌培养物的光学密度来评估细菌生长情况。
通过在不同浓度的抗菌剂处理下,测量培养物的光学密度变化,可以确定抗菌剂对细菌生长的抑制效果。
总结:抗菌和抑菌效果评价方法是评估抗菌剂或抑菌剂杀菌效果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评价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上揭示抗菌剂的抗菌机制和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抗菌药物敏感性评定标准抗菌药物敏感性评定是指衡量一种药物对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或杀灭效果的过程。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简称WHO)制定了一套标准,用于评估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这些标准可帮助医生正确选择治疗方案,并防止多药耐药的产生。
首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评定标准包括两个主要指标: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简称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简称MBC)。
MIC是指抑制细菌生长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而MBC是指杀死细菌所需的最低药物浓度。
通过测量和比较MIC和MBC值,可以确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其次,世界卫生组织为不同种类的细菌指定了特定的敏感性分类。
根据抗菌药物对不同细菌的抑制或杀灭效果,将细菌分为敏感、中度敏感和耐药三类。
如果细菌对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并显示出明显抑制或杀死的效果,则称为敏感菌株。
如果细菌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敏感性,则称为中度敏感菌株。
如果细菌对抗菌药物显示出抵抗能力,即药物无法抑制或杀死细菌,则称为耐药菌株。
根据这些分类,医生可以选择最适合的药物来治疗感染。
另外,世界卫生组织还提供了一些抗菌药物敏感性评定的具体操作指南。
这些指南包括药物溶解浓度的准备、细菌培养和细菌分离等步骤。
为了准确评估细菌的敏感性,医生应该遵循这些指南,并进行实验室测试。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还提供了一些关于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建议。
鼓励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药物,以减少多药耐药的风险。
同时,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各国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报告机制,跟踪多药耐药的发展趋势,并及时采取措施应对。
总之,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抗菌药物敏感性评定标准对于正确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标准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药物的效果,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并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从而减少多药耐药的风险。
首先让我们了解几个概念最小抑菌浓度(MIC):用于衡量抗菌药物的抑菌活性的指标,是指在体外培养18至24小时后能抑制培养基中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首先使活细菌总数减少99.9%以上所需的最小抗菌药物浓度。
断点:是最小抑菌浓度或抑菌圈直径,用于区分菌株是否敏感,剂量依赖性敏感,中间,不敏感或耐药敏感的(一个或多个):由拐点定义,这意味着当向感染部位施加推荐剂量时,MIC值等于或低于敏感拐点(或抑菌圈等于或高于细菌拐点)的菌株。
敏感的拐点)通常可以被抗菌药物达到的浓度水平抑制,从而可能产生临床疗效。
介体(I):由断裂点定义,包括MlC或抑菌圆直径在中值范围内的菌株,抗菌药物的MIC接近血液和组织中通常达到的水平,以及抗菌药物治疗的疗效可能低于敏感菌株。
耐药性(R):由断裂点定义,表示按照常规用药方案,在药物通常可以达到的浓度水平不能抑制菌株,这表明MIC值或抑制区的直径可能处于产生特殊耐药机制(如β-内酰胺酶)的范围内,治疗研究表明该药物的临床疗效不可靠。
多重耐药性(MDR):是指具有多重耐药性的致病菌。
定义为微生物对三种抗生素(例如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同时具有三种以上的抗生素(而不是三种相同的抗生素)具有抗性。
通用耐药性(XDR):广泛耐药性细菌是指几乎对常用抗菌药物均具有耐药性的细菌。
革兰氏阴性杆菌仅对大肠杆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而革兰氏阳性球菌仅对糖肽和利奈唑胺敏感。
总体耐药性(PDR):泛耐药菌是指各种抗菌药物,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包括大肠菌素和替加环素在内的所有抗菌药物都有耐药性,革兰氏阳性球菌对包括糖肽和利奈唑胺在内的所有抗菌药物都有耐药性。
药物敏感性测试的目的体外试验用于检测细菌的耐药性,预测抗菌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为临床医生选择针对特定感染问题的药物提供依据。
判断标准目前,中国对药物敏感性测试的判断标准参照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协会(CLSI)发布的标准文件,该文件基于血药浓度,并设定并定期修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临界点。
1抗菌药物筛选1.1 菌液的制备将菌株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上,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h,分别挑取单个特征菌落接种于灭菌肉汤培养基中,置37℃恒温箱中过夜培养。
取过夜培养的菌悬液100 μL加入到900μL的肉汤培养基中,依次进行稀释,然后选取适当的浓度涂板,每个浓度三个平行。
选取平板上菌落数目在30~300之间的进行计数,最后用肉汤或无菌生理盐水配成浓度为5个×107-8CFU/mL的菌液作初筛用。
1.2 琼脂扩散法 (K-B) 抑菌试验用无菌棉签将浓度为5个×107-8CFU/mL的标准菌液均匀涂布于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反复几次,每次将平板旋转60度,最后沿周边绕两圈,保证涂均匀。
然后用直径为6mm的无菌圆形玻璃管打孔,将供试药物浓度为100mg/ml的药液加入孔中,加满为止,不得溢出。
再将培养皿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24h,取出观察,用卡尺测量抑菌圈的直径。
每次实验前用大肠杆菌ATCC25922进行质量控制,设置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阳性药物的选择依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公布的标准。
1.3 药敏试验判断标准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抑菌圈直径d小于等于6 为-;d小于等于10为+;d小于等于16为++;d小于等于26为+++;d大于26为++++ 。
一般认为++以上具有抑菌活性。
2 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2.1 菌悬液的制备将细菌菌液接种到麦康凯培养基上进行纯化培养,37℃震荡培养24 h。
分别挑取单个特征菌落接种于灭菌肉汤培养基中,置37℃恒温箱中过夜培养。
取过夜培养的菌悬液100 μL加入到900μL的肉汤培养基中,依次进行稀释,然后选取适当的浓度涂板,每个浓度三个平行。
选取平板上菌落数目在30~300之间的进行计数,最后用肉汤稀释菌悬液至含菌落数105 ~106 CFU/mL后备用。
2.2 MIC和MBC测定将1mL的2倍终浓度的药物放到第1管,采用二倍稀释法将药液从第1管到第10分别稀释。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介绍
最常用的药敏试验是WHO推荐的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K-B法)。
该法将药敏试验抑菌环大小分为四个等级,即:敏感、中度敏感、中介度、耐药。
由于中介度介于敏感和耐药之间,所以不予报告,故化验单上只报告敏感、中度敏感或耐药。
此外药敏试验还可采用琼脂稀释法、液体稀释法和微量稀释法,以定量测定抗生素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
通常化验单报告MIC。
临床意义:
1.敏感:表示被测菌株所引起的感染可以用常用剂量的该抗菌药物治愈,禁忌症除外。
2.中度敏感:表示被测菌株可以通过提高剂量被抑制或在药物被生理性浓集的部位被抑制,如β-内酰胺类药物。
3.中介度:这一范围只是抑菌环直径介于敏感和耐药之间的“缓冲域”,以防止由微小的技术因素失控所导致的较大的结果解释错误。
抑菌环落入中介度范围,意义不明确,如果没有其他可替代的药物,应重复做药敏试验,或以稀释法测定MIC。
4.耐药:被测菌不能被常用剂量所达到组织内或血液中的抗生素所抑制。
5.最低抑菌浓度:抑制被测菌的最低药物浓度。
6.最低杀菌浓度:抗菌药物杀灭细菌所需的最低浓度。
最小抑菌浓度(MIC)01定义最小抑菌浓度是指能够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抗(抑)菌成分浓度。
换句话说,当抗(抑)菌成分的浓度达到MIC时,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
02测定方法常用的MIC测定方法有营养肉汤稀释法、琼脂稀释法和分光光度法等。
其中,琼脂稀释法较为常用。
根据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2.1.8.3最小抑菌浓度测定试验(琼脂稀释法)和2.1.8.4最小抑菌浓度测试(营养肉汤稀释法)中所述,将细菌接种至含有不同浓度抗(抑)菌成分的培养基中,通过观察受试菌的生长抑制情况来确定该物质的MIC值。
03实际应用MIC是评价抗(抑)菌成分活性和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指标。
如果某种成分对特定的细菌或真菌的MIC较低,说明该成分对该菌种的抗(抑)菌效果较好。
同时在医学上,MIC还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最小杀菌浓度(MBC)01定义最小杀菌浓度是指能够杀灭99.9%细菌或真菌的最低抗菌成分浓度。
换句话说,当抗菌成分浓度达到MBC时,大部分细菌或真菌将会被杀死。
02测定方法MBC的测定通常在MIC测定基础上进行。
首先,通过MIC试验确定抗(抑)菌成分对细菌或真菌的抑制浓度。
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将受试菌接种在含有不同抗(抑)菌成分浓度的培养基上,继续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的减少程度。
有些物质的MBC与其MIC非常接近,如氨基糖苷类;而有些物质的MBC比MIC大,如抗生素的β内酰胺类。
如果某成分对受试菌的MBC ≧32倍的MIC,可判定该微生物对该成分产生了耐药性。
03实际应用MBC主要用于评估抗菌成分的杀菌能力。
如果某种抗菌成分的MBC 较低,说明该成分具有较好的抗菌性能。
然而在应用过程中,由于细菌或真菌可能存在耐药性等原因,MBC并不总是与实际情况完全一致。
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第十九章第十九章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教学要求.(一)掌握常用的体外抑菌试验(连续稀释法、琼脂扩散法)。
.(二)熟悉杀菌试验(最低杀菌浓度、最低致死浓度的含义及测定的方法,活菌计数法,石碳酸系数测定法);联合抗菌试验(纸条试验、梯度平板纸条试验、棋盘格法),协同、拮抗、无关、累加的概念。
.(三)了解体外抗菌试验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常用的体外抑菌试验一、药物的体外抗菌试验.又称药敏试验,主要用于筛选抗菌药物或测定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最低抑菌浓度(MIC):指药物完全抑制某种微生物生长的最低浓度。
.优点:方法简便、需时短、用药量少,不需要动物。
.缺点:不能根据体外试验结果肯定或否定一个药物的抗菌作用。
试验菌.细菌、霉菌和酵母菌常用.标准菌株:来自专门机构,我国是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菌种保藏中心提供。
.临床分离株:经形态、生化及血清学等方面鉴定。
不得有杂菌污染,不宜用传代多次的菌种,最好是重新活化的。
控制培养时间。
.接种菌量的多少的计算培养基.根据试验菌的营养要求进行选择.培养基质量控制供试药物.药物的浓度和总量要精确配制.供试药物用适宜溶剂溶解并稀释至所需浓度,难溶药物加助溶剂。
.中草药或某些生药原粉的样品,应先提取,再浓缩至所需浓度对照试验.试验菌对照:在无药情况下,应能在培养基内正常生长.已知药物对照:已知抗菌药对标准的敏感菌株应出现预期的抗菌效应,对已知的抗药菌应不出现抗菌效应。
.溶剂及稀释剂对照:抗菌药物配制时所用的溶剂及稀释剂应无抗菌作用(一)连续稀释法.方法:液体法和固体法。
.用于测定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
.抑菌:药物可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但不杀死它,在药物除去后,微生物又可恢复生长.杀菌:药物能杀死微生物,当药物去除后,微生物不再继续生长。
1、液体培养基稀释法.方法:两倍稀释法.步骤:液体培养基稀释药物成系列递减的浓度每管加入一定量试验菌24-48小时后肉眼观察试管浑浊情况,记录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MIC)将未见细菌生长的各试管内的培养液(各吸取0.1ml)移种到新鲜的琼脂培养基上重新长出细菌的只具有抑菌作用,无菌生长(菌落数﹤5个)具有杀菌作用,记录最低杀菌浓度(MBC)。
抗生素效价名词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真菌、寄生虫或病毒的药物。
自从发现第一个抗生素青霉素以来,抗生素的应用广泛且引起了革命性的改变。
抗生素的发现与应用使得许多原本致命的感染病变得可治愈,并显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细菌逐渐耐药于已有的抗生素,这也使得抗生素研发及使用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将主要解释抗生素效价名词及其相关概念。
抗生素效价是指一个抗生素药物的杀菌能力或抑菌能力的度量,并通常用于与其他抗生素进行比较。
了解抗生素效价对于正确选择并使用抗生素药物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临床治疗中。
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将详细探讨抗生素的定义、分类以及其对微生物的作用机制。
然后,我们将着重解释抗生素效价的概念,并介绍常用的测定方法和评估标准。
最后,我们将总结当前抗生素效价的应用现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抗生素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抗生素效价名词的解释,可以增进对抗生素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应对细菌耐药性的挑战,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撰写: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介绍抗生素效价名词的基本背景和意义。
同时,还需要给出文章的目的,即通过对抗生素效价名词进行解释,加深读者对该概念的理解。
正文: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分别是抗生素和效价名词解释。
2.1 抗生素:该部分可以对抗生素的定义、历史背景、分类以及常见的应用领域进行介绍。
可以介绍一些常见的抗生素代表性药物,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简要说明,以帮助读者对抗生素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2 效价名词解释:该部分主要对效价名词进行详细解释。
可以从效价名词的定义、作用、应用场景等方面进行介绍。
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或实验数据来说明效价名词在抗生素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最低抑菌浓度(MIC):测量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大小的一个指标,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至24小时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MBC):抗菌药物能能使受试菌最初的活菌总数减少99.9%以上所需要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折点:是最低抑菌浓度或者抑菌圈直径,用于区分离株为敏感、剂量依赖性敏感、中介、非敏感还是耐药敏感(S):通过折点来定义,指当对感染部位采用推荐剂量时,具有MIC值等于或低于敏感折点(或抑菌圈等于或高于敏感折点)的菌株通常可被抗菌药物所达到的浓度水平所抑制,产生可能的临床疗效。
中介(I):通过折点来定义,包括这些MlC或者抑菌圈直径在中介范围内的菌株,其抗菌药物MIC接近于血液和组织中通常可达到的水平,而抗菌药物治疗的疗效可能低于敏感株。
耐药(R):通过折点来定义,指按常规用药方案,在药物通常可达到的浓度水平时,菌株不能被抑制,表明MIC值或抑菌圈直径可能在一个产生了某种特殊的耐药机制(如β-内酰胺酶)的范围内,而且治疗研究显示该药的临床疗效不可靠。
多重耐药(MDR):是指有多重耐药性的病原菌。
其定义为一种微生物对三类(比如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等)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而不是同一类的三种。
泛耐药(XDR):广泛耐药细菌指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几乎全部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仅对黏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革兰氏阳性球菌仅对糖肽类和利奈唑胺敏感。
全耐药(PDR):泛耐药细菌指对所有分类的抗菌药物全部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对包括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在内的全部抗菌药物耐药,革兰氏阳性球菌对包括糖肽类和利奈唑胺在内的全部抗菌药物耐药。
为什么药敏报告显示敏感的药物,临床治疗却无效?A一般来说,敏感≠治疗一定有效。
体外药敏试验不能完全反映药物在体内的抗感染过程,应结合药物的PK/PD、患者感染部位等。
临床治疗无效可能存在以下情况:治疗过程中诱导耐药:CLSI提示,下列细菌3天内即可发展为耐药,临床治疗3~4天后应重新分离细菌做药敏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