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清的小说翻译与翻译小说
- 格式:pdf
- 大小:156.45 KB
- 文档页数:5
晚清社会语境下的翻译小说研究摘要由于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价值观的影响,晚清的翻译小说在原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分析晚清翻译小说的特征,探讨其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轨迹十分有益。
关键词:晚清语境翻译小说现代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晚清期间,翻译小说达到上千种之多,翻译小说的繁荣成为不争事实。
作为传播活动的一种,翻译活动受制于特定的社会语境与目的语文化规范,目的语社会文化全方位地制约着翻译过程的各个方面。
受晚清时期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一时期的翻译小说体现出了特定时期的文本特征与独特的时代特征,为中国小说创作现代性转型做出了重大影响,架设起中国文学古典性与现代性之间的桥梁。
晚清翻译小说所折射出的启蒙思想和叙事模式、语言表达、人物刻画方面的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小说现代性的萌芽。
一晚清翻译小说的特征1 翻译小说种数繁多,国别涉及面广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时期翻译小说种数的多少,小说原本的国别频数则反映出该国在世界文化圈中的地位,以及它对译语国家的文化影响。
我国翻译小说在晚清时期迎来了空前的盛况。
根据马祖毅的统计,截至1911年共有400种翻译小说;而阿英先生的《晚清戏曲小说目》中,则收录了从1875年直1911年间的翻译小说608种。
从1840年到1919年,翻译小说竟达到2567种。
据郭延礼的统计,在当时可查明国别的翻译小说中,英美小说的比例超过一半以上,达到61%;法国小说居第二,占18.9%;俄国小说位列第三,为7.6%;之后为日本小说(6%)和德国小说(2%);其他国家的小说占4%。
由此不难看出,当时翻译小说的数量蔚为可观。
另外,欧美国家的强势文化成为晚清翻译的小说的主要原语文本来源,一些弱小民族国家也有涉及。
2 翻译小说主题类型丰富小说主题类型的不同可以满足读者不同的期待视野。
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及其文学史价值※汤哲声 朱全定内容提要:清末民初小说中的改译、删译与当时中国精英分子要利用小说启蒙国民有着很大关系,虽然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是以言情小说和侦探小说为主,却对当时的中国政治思想和小说的美学思想、艺术结构产生了重要作用。
本文对清末民初翻译家的史学地位以及他们的“为我所需”、意译的观念和方式作了评价和分析。
关键词:清末民初 小说翻译 价值和意义这是一批被遗忘或者受到不公评价的外国小说翻译群体,他们是(按照翻译外国小说出现的先后为排列顺序):包天笑、周桂笙、陈景韩(冷血)、徐卓呆、许指严、王蕴章(西神)、李涵秋、张春帆、恽铁樵、周瘦鹃、贡少芹、张毅汉、徐枕亚、严独鹤、胡寄尘、程瞻庐、陈蝶仙、李定夷、程小青、叶小凤、李常觉、陈小蝶、朱瘦菊、陆澹安、姚民哀、许瘦蝶、吴绮缘、王钝根、顾明道、闻野鹤等等。
他们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翻译作家,并且主要活动于清末民初时期。
根据既有的文学史描述,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翻译作家素质不高,被认为翻译的随意性很强;清末民初小说的译作改译、删译之风严重,被认为不忠于原著;清末民初小说译作的原著品味也不高,被认为鲜有一流作品。
从这样的观念出发,清末民初的那些小说翻译作品就成为了一堆文字垃圾,关注的人不多,更别说研究了。
问题是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作品真如文学史所描述的那样吗?如果放入历史语境和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思考,也许我们会有另一番解读。
一清末民初小说的翻译确实改译、删译之风严重,包天笑、杨紫驎合译的《迦※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价值评估体系建构与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批准号:12 BZW107)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2期茵小传》只是原著的上半部分,也就这么改译、删译了一下作为全本推了出来;苏曼殊、陈独秀译雨果的《悲惨世界》,也就连添带删地译成了一本十几回的故事,叫《惨世界》(报纸上连载时叫《惨社会》),改译、删译之风蔓延到当时几乎每一部译作。
晚清日本文学翻译特征考论人物心理等描写完全删除或大量添补,或胡乱改写,因此,“译述”也难以算作译法的正途。
笔者认为当时盛行这种译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共有如下四点。
1.高额翻译费用的诱使。
晚清时期的翻译小说之所以纷繁如林,与是时各大出版机构给予的高额翻译费不无关系。
包天笑就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这时上海的小说市价,普通式每千字二元为标准,这一级的小说,已不需修改的了。
也有每千字一元的,甚至有每千字仅五角的,这些稿子大概要加以删改,但是许多出版家,贪便宜,杀窮鬼,粗制滥造,也是有的。
”324面对如此优厚的译稿费用,很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刻意采取表达略显繁冗的译述方式来扩充译文的字数,并以此增加翻译酬劳。
2.低级日文能力的制约。
随着晚清日语译才培养机制的日臻成熟,更多的中国青年投身于习日文、译日书的伟大事业中。
良好的日文氛围与教育环境,在造就大批优秀译才的同时,也出现不少学无所成的平庸之辈,他们鱼目混珠,滥竽充数,使得晚清的文学译坛乱象丛生。
有限的日文能力使得他们每每遇到冗长而繁杂的日文句子时,不但对于句意的理解模糊不定,甚至连故事情节的铺展都无从捋顺,因此,他们难以严格遵照原文忠实地翻译,只能采取较为简单的译述方式进行处理。
3.日本翻译策略的影响。
明治初期,日本译者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时,普遍采用“豪杰译”,即打破原著特有的背景与架构,任意添删,甚至大幅度改写原作的主题、结构、人物等,这种策略也着实影响了晚清日语译才的文学翻译活动。
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日本人当时翻译欧美小说,他们把书中的人名、习俗、文物、起居一切改成日本化。
我又一切都改变为中国化。
”386可见,当时日本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促使中国译才“化夷为汉”,使得中国译才在对转译的作品进行“中国化”处理的同时,也无形导入了译述的翻译方式。
4.迎合中国读者的趣味。
就翻译方法而言,直译与译述在晚清日本文学的译入过程中皆有运用,如周桂笙、苏曼殊、马君武等译才比较倾向译述,而吴趼人、伍光建、曾朴等译才则善用直译进行处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40017)。
[作者简介]刘颂,女,湖南浏阳人,江苏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及英语教育。
语言思维与翻译 ———晚清至民初西方小说的译介○刘颂(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1)[摘 要] 晚清至民初知识界无论是出于当时政治现实需要抑或无意识之因,对西洋小说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创造性误读,于汉语语言文化产生了深厚影响。
晚清知识分子为强调小说对“群治”的重要作用,鼓吹小说乃“国民之魂”,对于其地位作用的误读,引发了小说译介创作的空前繁荣。
从晚清强调小说译介以实现文化重塑到民初反对政治功利转而重视消遣怡情的小说观,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清末民初文学语言“白话化”。
而语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变化同样反应在小说的翻译及创造中,对于语言通俗之追求促成民初通俗文学热。
[关键词] 晚清至民初; 小说译介; 语言; 思维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7-0037-02 在整个文明进程中,翻译对于语言思想的历史发展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整个汉语文化思想乃至语言本身的演变在某种程度上都与翻译有者千丝万缕的联系。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外有坚船利炮,内有改革变法,继翻译佛经以来的第三次翻译高潮由此出现,外国文学尤其是小说通过译介进入中国读者视野,晚清文学自此开始了小说为主流。
翻译高潮中,译介小说在多寡上与同期原创小说相比,占据明显优势。
西方语言哲学认为语言即思维,语言即世界观,与民族精神具有内在的联系,是文化之深层基础。
现代中国文化思想的变革最终乃透过语言之变而完成的,也是借助于语言而沉淀下来的。
哲学诠释学将人文学科文本翻译视为不同文化思想间的解释与对话,而非仅仅两种语言的简单转换,作品的意义存在于读者的能动解读中。
清末民初知识分子无论是出于当时政治现实需要抑或无意识之因,对西洋小说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创造性误读,对于汉语语言文化产生了深厚影响。
晚清小说翻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准备作者:胡江波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1年第09期内容摘要: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却出现了小说革命的浪潮,晚清翻译小说是这次小说浪潮中坚力量,翻译小说大量输入,数量巨大,类型全面,影响深远,在整个翻译文学中占据绝对的优势。
本文分析晚晴小说翻译出现的特殊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译以致用为大量输入所做的文化准备,并指出晚清小说翻译的功利本质。
关键词:晚清小说革命译以致用中国古代小说长期并且一直归属于社会的边缘,为文人士大夫不齿。
鲁迅曾感叹“在中国,小说向来不算文学家的”,“做小说的也不能称文学家的”。
然而,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却出现了小说革命的浪潮,晚清翻译小说是这次小说浪潮中坚力量,翻译小说大量输入,数量巨大,类型全面,影响深远,在整个翻译文学中占据绝对的优势。
无论是中国小说,还是翻译小说,从“小道”一跃而成为“文学之上乘”,并非偶然,亦非靠几声热情的呐喊即能定音。
只有把整个翻译活动置于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抓住特定的历史时代主流思潮和意识形态,才能深刻地理解晚晴翻译活动。
因此,要研究晚清小说翻译,首先必须要了解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和文化动力。
晚清小说革命是小说翻译活动的直接动力,而翻译、介绍域外小说又是小说界革命的第一步。
一.小说界革命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代表着当时政界、思想界、文学界先锋人物的维新派对至上而下的改革彻底绝望,认识到不能依靠保守的官吏和腐败的晚清政府来完成改革大业;只有从国民做起,唤起国民议论,振作国民精神,使改革之事成为国民共同的事业,方能成功。
光绪二十八年十月(1902年11月),《新小说》杂志在日本横滨创刊。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了“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的小说界革命口号。
国民素质关乎救国强种之要。
在维新派的笔下,开民智、育民德一直是“新民”的主要任务。
严复根据Herbert Spencer学说,提出“生民之大要三,……一曰血气体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
浅论清末民初小说翻译规范摘要清末民初是翻译小说的大盛时期,但由于译者在翻译中不忠实原著而受到传统翻译理论价值体系的批评,因此这时期的作品不能跻身于正统的“翻译作品”之列。
但发生在世纪之交的翻译活动自身却具有无可辩驳的价值,因此要公正客观地评论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我们必须从那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需求来认识,即描述和理解一个时期的翻译活动及翻译规范、评论一个时期的翻译作品,不但要审视其文学价值,还要考虑到其文化特征对翻译活动的制约和需求,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键词:清末民初翻译规范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清末民初出现的小说翻译高潮,在学术界有多种表述方式,有的称之为“晚清小说翻译”,有的称之为“近代小说翻译”。
本文以林纾在1898年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开始到“五四”前夕的小说翻译为背景,因此称为“清末民初小说翻译”。
一清末民初小说翻译起因清末民初是小说翻译大盛的时代,这个时期的翻译小说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全,如阿英先生的《晚清戏曲小说目》就收翻译小说608种,日本学者樽木照雄教授等人编有《清末民初小说目录》等。
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在这些翻译小说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所谓的通俗文学,即政治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等。
这些小说盛行的原因是它们能够满足当时读者的愿望和需求。
尤其是在当时的封建制度、虚伪的共和制度及列强的压迫下,中国人深切地感到了科学力量的伟大,人们迫切地想从所翻译的政治小说中领悟到新的民主制度、在科学小说中领略到科技的力量、在侦探小说中获得公正的法制。
当时的译者带有的这种翻译动机,迎合了当时政治改良、文化改良和启迪民智的需求,给民众带来了民主思想、自由平等观念和竞争进取的精神。
从创作角度来讲,这个时期的翻译小说在价值观念、人物塑造和小说的写作技巧等方面,对当时的文人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当时一些小说家明显地从类似体裁的翻译作品中汲取了很多营养进行小说创作。
特别是“五四”时期的一批新文学作家都曾用充满激情的文字谈到晚清翻译小说,如鲁迅、郭沫若、冰心等,这些文字在文学界和翻译界至今仍广为人知。
论《月月小说》小说理论的建构作者:李晓丽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6期摘要:晚清期刊《月月小说》关于小说理论有着诸多探讨。
通过对小说与群治的关系、翻译小说的利弊、传统小说的优劣等问题的讨论,对于近代小说理论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月月小说》小说理论晚清时期,小说的空前繁荣导致小说理论随之大量产生,创刊于1906年的《月月小说》就是其中的代表。
《月月小说》不仅专门开辟了“论说”与“说小说”两个栏目阐述小说理论,还以发刊词、序跋等形式对小说的性质、创作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月月小说》在传统小说理论向现代小说理论过渡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晚清小说理论家灌输给民众的不再是传统的忠孝节义观念,而是希望通过小说来新民,宣传维新或共和理想以及自由、平等思想等等。
故而对小说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并深入思考小说的地位和作用。
《月月小说》第9号“论说”栏目中《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一文,天僇生分析了小说与改良社会的关系:“夫小说者,不特为改良社会演进群治之基础,抑亦辅德育之所不迨者也。
吾国民最缺乏者,公德心耳,惟小说则能使极无公德之人,而有爱国心,有合群心,有保种心,有严师令保所不能为力”,“今日诚欲救国,不可不自小说始,不可不自改良小说始”。
显然,这与梁启超关于小说群治的观点一脉相承。
吴趼人在创刊号上发表《月月小说·序》,批驳国人“随声附和”的状况,并将因梁启超“小说与群治”说而导致新著新译的小说“几于汗万牛充万栋”的现象作了较为客观的分析。
他认为只有“认定其宗旨而附和之,以求公众之利益者”才可以真正“佐群治之进化”;反之,“诡谋一己私利而不顾其群者”只能称为“随声附和而自忘其真”,于社会改良百无一益。
吴趼人、天僇生等人较为客观地分析了“新小说”的创作成就,并对如何选择小说的体裁、怎样才符合宗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宜厘定体裁,宜选择事实之于国事有关者,而译之著之”。
吴趼人于小说群治之关系外,还总结出小说的特别作用,其一“足以补助记忆也”,其二“易输入知识也”[1]。
林纾论文:林纾翻译和“林译小说”摘要:林纾是晚清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我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林译小说”对我国很多文学家和作家起到了很大的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同时也丰富了我国文言文的表达和白话文的词汇。
本文以林纾翻译的背景和特点为主要分析对象,最后总结了“林译小说”的历史作用和贡献。
关键词:林纾;林译小说;晚清翻译;贡献林纾是晚清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我国近代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林纾所翻译的多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长篇和中篇小说,且数量巨大,达180余种,涉及11 个国家的98 位作家,其中不乏名家名著,而且很多名著还是第一次被译成中文,因而林纾所翻译的外国小说曾风靡一时,使得无人问津的小说书籍一时“洛阳纸贵”,故被人称为“林译小说”。
“林译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时代现象,成为一个特有事物,除了以上原因,还在于林纾特有的翻译过程和备受争议的翻译方法。
林纾翻译的过程是和别人合作完成的,因为他本人不懂外文,所以他是在别人口述的基础上,经过第二次加工再译成文言文的。
这样做就不免会有误译、漏译甚至是歪曲原文的情况发生。
故而,林纾的翻译曾受到过后人强烈的抨击,尽管如此,“林译小说”仍然备受晚清读者的厚爱,并对中国文学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林纾翻译目的和晚清翻译状况清朝末年,中国正处于社会存亡的危难时刻,内忧外患激起了不少爱国志士的救国之心。
严复希望通过翻译西方社会学著作来拯救国家,而林纾则选择西方文学来唤起国人的民族意识。
尽管林纾在选材上会有科幻小说、侦探小说这样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作品,但其中也有不少是政治小说,“急于翻译能够开通民智、激励民气的政治小说或英雄传记”(朱安博,2009:66)。
比如《汤姆叔叔的小屋》(林译《黑奴吁天录》),他在译本的《序》中强调了自己译书的政治目的:“其中累述黑奴惨状,非巧于叙悲。
亦就原书以著录者,触黄种之将亡,因生其悲怀耳! 方今嚣讼者已胶固不可喻譬,而倾心彼族者又误信西人宽待其藩属,跃跃然欲趋而附之。
论晚清谴责小说的叙事特征侯运华【摘要】晚清谴责小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叙事特征.其叙事结构主要采用倒叙或准倒叙结构,增强了文本的叙事魅力;其叙事元素则增加了新闻和电报,扩大了叙事张力;人物设置的特征一方面是外国人形象在叙事单元里开始占据叙事中心位置,另一方面是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翻译、外交官等形象大量出现在文本里;描写方法的变化则表现为心理描写手法的普遍运用,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真实.谴责小说作家们的艺术尝试,是对中国小说现代化的独特贡献.【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6)002【总页数】5页(P20-24)【关键词】谴责小说;叙事结构;叙事元素;人物设置;心理描写【作者】侯运华【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54晚清谴责小说是指晚清出版的抨击时政、揭露官场阴暗与丑恶的一批小说。
其代表作家为李伯元、吴趼人、刘鹗和曾朴,代表作即所谓的“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
其命名来自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戊戌变政既不成,越二年即庚子岁而有义和团之变,群乃知政府不足与图治,顿有掊击之意矣。
其在小说,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
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1](P226)鲁迅先生这段话既论述了其成因,也初步涉及到“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的艺术特点。
可惜语焉不详,以至于后人谈起谴责小说时,主要侧重其社会内蕴,而忽视其叙事特征。
笔者拟从叙事结构、叙事元素、人物设置、描写方法等方面切入文本,论述谴责小说的叙事特征。
晚清谴责小说的叙事结构既有对传统小说结构方法的继承,更有对西方小说结构方法的借鉴。
通过林译小说和其他人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以及外国传教士所办刊物传播的西方小说等,谴责小说作家接触到迥异于传统小说的叙事作品,并尝试借鉴之,使其文本呈现出与中国古典小说不同的结构模式。
摘要《申报》在1872年创刊初期曾尝试刊登小说,但不久便停刊了,直到1907年才再次刊登小说。
自1907年复刊小说以来,1907年至1911年间《申报》刊载了大量的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
长篇创作小说在主旨上以批判官场、揭露政治黑暗较为多见,在体式上可分为章回体小说和非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中的《自由女》《绣衣盗》等作品虽用传统的通俗小说体式但有一些新的变化,具有创新性。
非章回体小说中的《滑稽生》《缦卿小传》等作品尝试用现代小说模式进行创作,具有现代性意识。
短篇创作小说主要以唤醒国民为目的,重视小说对时事的及时反映,同时也描摹社会风俗、民生百态,题材广泛,严肃性与趣味性并存。
《申报》上刊载的翻译小说主要译自欧美国家,且多为侦探小说和言情小说,整体特色较为鲜明。
翻译小说的作者和译者大多难以确认身份,张春帆是可确认身份的译者中较有名气的一位。
张春帆译作的发现有利于加深对张春帆的认识。
《申报》短篇翻译小说中不乏意译自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童话故事等世界名著中的篇章。
1907年至1911年间《申报》刊载的小说作品,是晚清时期报刊小说的缩影,影响着晚清小说生态,促进了我国近代小说的发展。
关键词:晚清;《申报》;小说AbstractThe SHUNP AO attempted to insert the novel in the early days of its publication in 1872, but it was soon discontinued and it wasn’t until 1907 that the novel was republished. The SHUNP AO published numerous original novel and translated fiction between 1907 to 1911.To be more specific, original novel centers mostly on the criticism of officialdom and disclosing political darkness, and it is divided into pattern of serial novels and non-serial novels. The wor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Novel including Freedom Female, Embroidrey Garment Thief, were changed in a tradition popular style, which has certain creativity. Besides, works such as Funny Guy and Manqing’s Biography in non-serial novels were written in modern fiction mode, which has the consciousness of modernity. Short original fictions, its main purpose is not only to arous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timely reflection of current affairs, but also describe social customs and people’s livelihood by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in which seriousness and interest coexist. The translated novel published in SHUNP AO mainly from American and European countries, with distinct features, mostly are detective story and romantic fiction. Although most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of the translated novels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Zhang Chunfang is one of the famed translators who can be identified. There are no lack of considerable world masterpieces in the short translated fictions of SHUNP AO, such as Shakespeare’s and fairy tales. The novels of SHUNP AO published from 1907 to 1911, an epitome of the press nove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fluence the Late-Qing novel profoundly and facilitate Chinese modern novel’s development.Key words: the Late Qing Dynasty; SHUNP AO; novel目录摘要 (I)Abstract........................................................................................................................ I I 绪论. (1)一、选题缘起 (1)二、研究现状 (1)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8)第一章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的总体形态 (9)第一节1907年之前《申报》刊载小说的历程 (9)第二节1907-1911年《申报》刊载小说的概况 (14)第三节晚清《申报》所刊小说体现的小说观念 (24)第二章晚清《申报》刊载的长篇创作小说 (28)第一节长篇创作小说的概貌 (28)第二节长篇创作小说中的章回体小说 (31)第三节长篇创作小说中的非章回体小说 (37)第三章晚清《申报》刊载的短篇创作小说 (51)第一节短篇创作小说对时事政治的反映 (51)第二节短篇创作小说对社会民生的反映 (54)第三节短篇创作小说中的滑稽气质 (56)第四章晚清《申报》刊载的翻译小说 (59)第一节晚清《申报》所刊翻译小说的总体情况 (59)第二节张春帆及其翻译作品 (75)第三节晚清《申报》短篇翻译小说与名作意译 (85)结语 (101)参考文献 (103)附录一《申报》(1907-1911)刊载的小说目录 (108)附录二《申报》(1907-1911)长篇创作章回体小说回目 (118)附录三《申报》(1907-1911)所刊小说的广告 (123)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135)后记 (136)绪论一、选题缘起晚清时期,随着思想的进步和近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各地兴起办报热潮,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略论晚清时期侦探小说的译介
杨冬敏
【期刊名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8(030)002
【摘要】在社会诸多因素推动下而兴起的晚清翻译活动中,侦探小说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而被译介入中国的.侦探小说翻译的兴起与繁荣,是主客观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具体的翻译活动与方法也受到当时国内整体翻译风尚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本文首先拟对晚清翻译侦探小说的社会背景和当时的译介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同时归纳总结其兴起与繁荣的原因和具体的翻译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晚清侦探小说翻译对当时和后世中国本土文学造成的影响.
【总页数】8页(P18-24,47)
【作者】杨冬敏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9
【相关文献】
1.清末民初西方侦探小说译介文化现象探析 [J], 张锋茹;陈传显
2.从侦探小说的译介看西方叙事模式在晚清的接受和影响 [J], 付智茜
3.英美侦探小说在近代中国的译介与接受 [J],
4.公案小说与侦探小说在晚清时期的“合流” [J], 战玉冰
5.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叙事技巧在清末民初的译介与接受探究 [J], 赵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