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唯识三十颂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藏文文法三十颂讲义
《文文法三十颂讲义》作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传世古籍重要文献,被世人熟知传颂至今,散发着醇厚的学术气息。
该书编著者宋学家文文依据古籍,针对宋代诸子百家研究了文学、文法、诗学、词学、书法、贤训等学科,为中国学术史上独树一帜、非常有价值。
该书分上下册,下册有三章论述文法学,各有一章,共计论述三十颂,此乃歌言铭文、碑刻等文章外联乃至成文规则,之所以叫《三十颂》,乃出于中国古老文法学习,《三礼》、《九章》之外又增补了凡十七个新类别之总称。
文文法三十颂做到非常细致的体现了宋代学术面貌,传承并推广起来十分重要。
文文法三十颂书内容详细、精彩纷呈,特别在字义与语析、笔墨要点,及高古之道大显神威,传播了宋代文法学活动中多种观念和技能,具有极高的学术和文化价值,并受到当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文文法三十颂讲义是宋代文法学活动中的著名记述之一,为宋代文法学所写的《三十颂》声名卓著,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传统文学研究以及文史探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总之,《文文法三十颂讲义》是研究中国学术古籍的重要参考书,无论对当今的高等教育发展还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都有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学术界探究宋代文法学史脉络和源流变化的珍贵资料,而且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之精华和研究经典,具有非凡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唯识三十论颂》的唯识思想述评一:《唯识三十论颂》简介:《唯识三十论颂》世亲著,唐玄奘译。
分三十颂论述三界唯识的理论。
前二十四颂阐明唯识之相,第二十五颂阐明唯识之性,最后五颂阐明唯识之行位。
此论以识转变理论为中心,论述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识的八识如何转变为人们的经验世界,由此组织成一套完整的阿赖耶识缘起说,并进而论述三性、三无性等唯识论的中心概念及有关唯识修行实践的一系列问题,从正面阐发了“唯识无境”说。
二:《唯识三十论颂》的唯识思想详述:首先是:阐明“唯识相”,共二十四颂。
相就是现象,“唯识相”主要属于“依他起相”的范畴。
《唯识三十论颂》开宗明义:“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以此破我法执,显唯识理。
“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所变”为相见二分,有所变,必然就有能变。
问题:“能变”的识有哪些?“此能变唯三”,是说能变的识有三类八种,三类即异熟识、思量识、了别境识;八种则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更进一步来说,第一类为异熟能变,即第八识。
第二类是思量能变,即第七末那识。
第三类为了别能变,也就是前六识。
前六识能对事物进行了别,其共同特点为大概的了别;第七识具有恒常的思维分别的特征;而第八识作为生命轮回的载体,即种子识,为生命轮回保存信息。
接着我们会问:识如何变现呢?唯识所变,包含能变和所变两方面。
能变为八识,所变为见分和相分。
唯识学讲到两种能变,即因能变和果能变。
因能变的因,是第八识的种子。
种子是万法生起之因,而种子是通过前七识现行和熏习留下的,即“现行熏种子”。
自此要说明的是同样是“变”,因能变和果能变所指的“变”是不同的。
因能变指的是转变,从种子转变为现行;而果能变指的是变现,八识在现行的当下,能在自证分变现出见分和相分。
从因能变的角度来说,八识的活动为果,为种子现行的结果,故名果能变。
由此我们理解了识的变现过程。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初能变是指第八识,本论以八段十门对其进行阐述,分别是三相门、所缘行相门、心所相应门、五受相应门、三性门、心所例同门、因果譬喻门、伏断位次门。
梵本‘唯识三十颂“汉译问题试解近日重温了‘唯识三十颂“的梵语原文和玄奘法师的译语译文,同时也认真选读了‘成唯识论“,做了一些研究,自觉有几点新知和收获㊂特别是对玄奘法师的‘唯识三十颂“译文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加深了理解和确认,这在不小程度上使我自己能够澄清和解决有关玄奘法师‘唯识三十颂“译文中的一些 热点 问题㊂一梵语 vijn apti 一词的解释记得不久前有学者对‘唯识三十颂“梵本原文中 vijn apti 一词提出与玄奘法师译文不同的译法,认为梵语 vijn apti 是 了别㊁表别 的意义,而不是玄奘法师所译的 识 义㊂近来又有学者谈论 vijn apti 一词的译义问题,确认vijn apti是 了别 义,而不是 识 主㊂①问题似乎很清楚,玄奘法师将①参看慧仁‘关于玄奘大师 唯识三十颂⓪翻译问题之辨析“,‘法音“2003年3期㊂周贵华:‘唯识与唯了别“,‘新中国哲学研究50年“中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9 1379页(此文是一篇富有创见的学术论文㊂无疑,这是一家之说,留下可供评论的空间仍然不少)㊂vijn apti 译作 识 义,如果不是误译,便是不够准确㊂这不仅是一个梵汉对译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唯识哲理的理论问题㊂笔者觉得有必要进行一次认真的思考和仔细的探讨,以便弄清玄奘法师的译文(把vijn apti 译作 识 )是否正确㊂ vijn apti 一词出现在梵本‘唯识三十颂“的第2㊁3㊁17㊁25㊁26㊁27六个颂里,其中除第2㊁3两个颂外,其余四个颂的vijn apti (识)是与mātra (唯)组成一个复合名词 vijn apti-mātra (唯识)㊂到了第28颂,vijn āna (识)代替了vijn apti 组成另一个复合名词 vijn āna-mātra (唯识),这就是说,颂文作者世亲菩萨似乎把vijn apti 与vijn āna 等同起来,二者在‘唯识三十颂“的理论体系中可以交替使用㊂玄奘法师很有可能体会到这一理论要点,因而把这两个不同形式的名词都译成 识 ㊂或问:vijn āna 与vijn āpti 二者是表示同一 识 义吗?我们不妨从这两个词的词根说起㊂vijn āna 是由名词jn āna 加上前缀vi 构成(vi-jn āna),同样,vijn apti 是由jn apti 加上前缀vi 构成(vi-jn ap-ti)㊂jn āna 和jn apti 二者来自同一词根 ɿjn ā (属于第9动词变位)㊂jn āna 是从 ɿjn ā 的直陈式异化而成的抽象名词㊂jn apti 是从 ɿjn ā 的役使式异化而成的抽象名词㊂jn āna 和jn āpti 是否表示同一意义?玄奘法师对此有权威性的诠释:毗助末底执慧为疑,毗助若南智应为识,界由助力义便转变,是故此疑非慧为体㊂①此中 毗助若南智应为识 正是阐述jn āna (智)转义为vijn āna (识)的理论㊂ 毗 是前缀vi 的音译, 助 是汉字,782梵本‘唯识三十颂“汉译问题试解 ①护法等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译:‘成唯识论“,第七卷㊂。
四种汉译本对照《唯识三十颂》世亲菩萨造玄奘由梵译汉霍韬晦由梵译汉吕澂由藏译汉韩镜清由藏译汉1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为三。
我法施设相,虽有种种现;彼实识转化。
此转化有三:施设我及法,各别种类起,彼皆由识变。
此变又三类。
由假安立我和法,若诸种种等出现,彼者转为辨别识,此转为又三行相。
2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名异熟、思量、及境之表别。
此中名藏识,异熟、一切种。
异熟与思量,及於境了别。
此中名藏识,异熟一切种。
异熟识及思量识,了别于自境界识。
此中阿赖耶识者,异熟具一切种子。
3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
彼有不可知:执受、处表别。
常与触、作意、受、想、思俱起。
不可知执受,彼及处了别。
常与触作意,取想思相应。
此者执受等、处所等能了别不显了。
恒常与触及作意、接纳、想及思相应。
4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暴流,阿罗汉位舍。
于此是舍受。
又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彼转如瀑流。
於彼是舍受,彼无覆无记。
触等亦如是。
彼流如瀑水。
此中受乃属于舍,此者无覆亦无记。
触等亦同复如是。
此者相续如暴流,5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阿罗汉位舍。
依彼起、缘彼,是识名为意。
思量为自性。
罗汉位舍彼。
依彼而生起,缘彼名为意,识思量为性。
唯阿罗汉位能舍。
依于彼乃善生起,并缘于彼说名意。
具思量为我体性。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四烦恼常俱,皆有覆无记。
谓我见、我痴,及我慢、我爱。
与四烦恼俱,常有覆无记。
谓我见我痴,又我慢我爱。
恒常与有覆无记之四烦恼为伴侣,我见及与我愚痴,我骄慢我爱著想。
7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同生处,及余触等。
罗汉中、灭定、出世道,三者均无有。
随生是,及余触等。
罗汉无,灭尽定中无,出世道亦无。
若生于是即此有,及触等。
阿罗汉无,灭尽等引亦无有,出世间道亦无有。
8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唯识三十颂》是佛教中的经典之一,由波你语言撰写而成。
本篇文章将基于波你语法对《唯识三十颂》进行深入研究,以探讨其深度和广度。
我们需要了解《唯识三十颂》的内容和特点。
这部经典主要探讨了唯识(俗称唯识学说)的理论和实践。
在研究中,我们需要挖掘《唯识三十颂》中所涉及的波你语法,包括词法、句法和语法。
通过对其语法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整篇经典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学习波你语法,我们可以逐步解析《唯识三十颂》中的每一个句子和词组,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意义。
在解析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波你语法的细微之处,如主谓宾的关系、名词和动词的搭配等。
只有深入了解了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才能准确地解读《唯识三十颂》的内涵。
在文章中,我们还需要回顾整个《唯识三十颂》的内容,以便更好地总结和归纳波你语法在其中的运用,从而进一步理解其在佛教教义中的价值和意义。
还要结合个人理解和见解,对《唯识三十颂》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在研究中,我们应该注重语法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深入挖掘《唯识三十颂》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形式,并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深入广度兼具。
文章中也要多次提及波你语法和《唯识三十颂》,以便更好地展现其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本篇文章将从语法的深度和广度入手,对《唯识三十颂》进行全面评估和研究,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在撰写过程中,我们要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对《唯识三十颂》进行深入分析,使文章具有独特的见解和价值。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够对《唯识三十颂》有一个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领悟其中蕴含的佛教智慧。
唯识三十颂是佛教中一部重要的经典,它深入探讨了唯识学说的理论和实践,通过对这部经典的波你语法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唯识三十颂》中所涉及的波你语法,并结合个人理解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波你语法是一门关于词法、句法和语法的学科,它涵盖了句子结构、词语搭配、主谓宾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唯识三十论颂唐玄奘译唯识三十论颂世亲菩萨造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护法等菩萨。
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
今略标所以。
谓此三十颂中。
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
次一行颂明唯识性。
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
就二十四行颂中。
初一行半略辩唯识相。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
谓外问言。
若唯有识。
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举颂詶答颂曰1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2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者。
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
今广明三变相。
且初能变其相云何。
颂曰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3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4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已说初能变。
第二能变其相云何。
颂曰5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6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7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如是已说第二能变。
第三能变其相云何。
颂曰8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9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10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11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12烦恼谓贪嗔痴慢疑恶见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13诳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掉举与惛沈不信并懈怠14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已说六识心所相应。
云何应知现起分位。
颂曰15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16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
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
由斯一切唯有识耶。
颂曰17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若唯有识都无外缘。
由何而生。
种种分别。
颂曰18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虽有内识而无外缘。
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颂曰19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若唯有识。
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
应知三性亦不离识。
所以者何。
颂曰20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21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22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若有三性。
一、造论之主凡是学一种言教,对于建立这种言教的人,要知道他的历史,才容易生起净信,所以在讲《唯识三十论》之先,对于造论主,先要说一说。
《唯识三十论》是世亲菩萨造的,世亲菩萨的时代,有说在佛灭度后八百年的,有说一千年的,总在八百年至一千年之间。
世亲菩萨初从一切有部出家,因为发挥小乘,就常常驳难大乘,后来加了一点经部的知见,对于小乘就有点感觉不满,这是从菩萨所造《俱舍论》里见得到的。
菩萨的哥哥,就是无著菩萨,是宏扬大乘的,趁此就劝菩萨舍小归大,世亲菩萨得了大乘的知见,深悔从前谤大乘的罪过,便要割掉他的舌根来忏罪,无著菩萨才止住他说:你的谤法不是你的舌根独自造的罪,即是你的舌根自造的罪,把它割掉也忏不了,不如留着你的舌根,来弘扬大乘教法。
世亲菩萨对于大乘教法唯识宗的功绩,恐怕还在无著菩萨之上,无著菩萨造的关于唯识的论,《摄大乘论》最重要,世亲菩萨造的《二十唯识》、《三十唯识》两论最为重要,《二十唯识》重在破他,是真能破;《三十唯识》重在立自,是真能立。
《二十唯识》,菩萨既造了颂,复造了注解;《三十唯识》,只造了颂。
造注解的有十大论师,见解在枝节上时有不同,那一家的见解,才是菩萨的真正意思,便颇费考究了!二、佛法和学佛法的人要讲唯识,先要知道唯识所破的法是什么。
唯识是破小乘的,所以对于小乘教法,应该知道一个大概,因此先把整个的佛法,概括的说一说。
甚么是佛法?如何才是学佛人?凡是佛法,必合于几个条件,合于这几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
这几个条件叫做法印。
上有赢是有说三法年的,谓法行无部,诸法无我,部奖夜静,有说四法印的,再加这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决不如此说的。
诸行无常,不但大乘说诸行无常,就是小乘承认有极微,也说他是刹那生灭的,不说有为法常住。
可是佛法,必说诸行无常,说有常住之行者,便非佛法。
大小乘法通说有漏世间有三种苦: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是一切有情都知道的。
坏苦,凡夫就多不知道了,口头尽管说知道乐必有苦,但是乐境当前的时候,那一个凡夫又能拒绝了不接受,说这是苦呢?不唯不能拒绝,反用尽心力去追求这个坏苦。
律天疏《唯识三十颂》2002年5月5日下午开始校对韩老所译律天《唯识三十论疏》,同时对《唯识三十颂解说》进行第二次校对。
——————————唯识三十颂解说第一卷顶礼妙吉祥童子!为了对不理解和错误理解人(1)、法无我的人们,无颠倒地宣说人、法无我,作唯了别识(2)三十论。
宣说人、法无我,又是为了断离烦恼障和所知障。
贪着等诸烦恼是从我见生起的,通达人无我,是身见的能对治,能够断离身见;而如果断离身见,就能断离一切烦恼。
也要了知法无我是所知障的能对治,所以能够断离所知障。
断离烦恼障和所知障又是为了获得解脱和一切智。
诸烦恼是获得解脱的障碍,所以如果断离烦恼就能够获得解脱。
所知障是证入对于一切所应知之智的障碍,是不具有染污的无知(4),如果断离所知障,则遍于所应知的一切行相,能够证入无染着、无挂碍之智,因此可以获得一切智。
其次,固执于法和人的人们不能很好地真正如实了知唯心,由宣说法、人无我,应能使逐步悟入具有果之唯了别识,[293]所以写作此论。
再次,有些人认为,所知也像辨别识那样是实体;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辨别识也像所知那样,在世俗中有、而在胜义中无,为除遣这两种偏执的说法而作此论。
一、“我和法的假安立,所有种种的生起,”颂前可以补充一句话:“在世间和论典中。
”“它们转为辨别识,”“它们”是指“我和法的假安立”。
因为能够假安立我和法,所以叫做“我和法的假安立”,也就是“我”的假安立和“法”的假安立。
所说“种种”,是说有众多行相:我、生命、生长者、意生、人类等,这些就是“我”的假安立;诸蕴、界、处,色、受、想、行、识等,这些就是“法”的假安立。
这两种假安立,就转成了辨别识。
为什么说我或诸法不是在真事上的假安立呢?因为除了转成的辨别识以外,没有诸法和我。
所说“转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转变为其它,在因刹那灭的同时,获得与因刹那不离的果体,就叫“转为”。
此中,如果分别为我等的习气充分滋长、和分别为色等的习气充分滋长,就会从阿赖耶识中生起显现为我等和显现为色等的分别。
1.原稿起止页码(77—124)
2.原文中的三个根号没有打出来, 我在电子版中用红字标显出来了.
位于
(1)电子版21页,原稿99页.根号下aŚ
(2)电子版22页,原稿100页.根号下dā
(3)电子版34页,原稿113页.根号下ruh
3.原稿87页第12行,电子版第9页第10行.
原文是:此處汝嘗如是作耶? 我改为: 此處汝當如是作耶?
4.原稿100页第19行,电子版第22页第17行.
原文是:隐已过恶. 我改为:隐己过恶.
5.原稿101页第21行,电子版第23页第22行,
原文是:瞢謂?瞢,此字不认识,没能打.
6.原稿第102页第三行.电子版第24页第8行.
原文是:此解與廣五解蘊論一致.我将解字删除.
7.原稿第113页第九行,电子版第33页倒数第4行.
原文是:所以所论谓的对象是同一的
我觉得应改为:所以此论谓的对象是同一的.(由于不确定,所以未在电子版中改动)
7.「」符号在变为繁体之后就变成了「」.
8.原稿中的单词在换行时使用的–连结符号我删除了.因为在电子版中原单词不处在换行的位置.但是电子版中处于换行位置的单词我也没加–连结符号,因为怕您排版后位置变动造成误解.
9.由于梵文字体是后插入的,所在它与英文字母打印在一起时,有时字体大小调的不太一致.导致一个梵文单词看起来有点别扭.有粗有细的.。
《唯识三十颂》浅释世亲菩萨造玄奘法师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
”此三句是玄奘大师述《唯识三十颂》的由来。
佛灭度后九百年,世亲菩萨依《瑜伽师地论》,提纲挈领,作此三十颂,又二百年,有德慧、安慧、难陀、净月、胜友、陈那、智月、护法八大论师相继造释,而护法立义最精,玄奘大师宗之,译成汉文,即是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唯识三十颂,是唯识学的主要教典,故云:护法菩萨,约三十颂,造成唯识。
“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次一行明唯识性,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
就二十四行颂中,初一行半,略辩唯识相,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
谓外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举颂以答,颂曰: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由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此初一行半颂,即略辩唯识相。
世间说有我相,是指有情说我能作,我所受等种种我相。
圣教说有我相,是指声闻、辟支佛、菩萨、佛等种种我相。
世间说有法相,是指仁、义、礼、智、信等种种实德法相,圣教说有法相,是指蕴、处、界、入等种种假说法相。
既无实我实法,但是由于假说,所以随情施设,妄有种种相转,(转,谓随缘施设)而彼种种我法之相,不过皆由识所变现,然此能变之识,虽有八种,(指眼等五识、第六识、第七识和第八识)若以类分,则唯有三种:一者第八,名异熟识。
二者第七,名思量识。
三者前六,名了别境识。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者,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今广明三变相。
且初能变相,其相云何?颂曰: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暴流,阿罗汉位舍。
”次广辩唯识相,前十四行半,广明三能变之相,次有八行,广明所变唯识。
“初阿赖耶识”者,此云藏识。
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一)能藏。
谓无量劫来,前七识所作一切善恶种子唯此识能藏,此约持种说。
就是说,此识能执持善恶种子,不令散失。
(二)所藏。
此识是一切善染法所依处,故名所藏,此约受熏说。
藏文文法《三十颂》研究最近几十年,藏文文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三十颂》,一个古老的文本,其文法极具特色。
为了深入考察《三十颂》的语法特征及研究意义,本文尝试对其文法结构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比较。
首先,本文将围绕《三十颂》的语法结构进行探讨。
《三十颂》由二十七句非虚词和三句虚词组成,后者可以视为连接句,把前者链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该句子的句式通常由三种形式组成:虚词+非虚词+定位,即:“虚词+词句+定位”,以紧密地组合在一起。
这种句式有助于表达某些简单的意思,但是这种句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用于表达复杂的意思。
其次,本文将对《三十颂》的语法结构进行改进和研究。
在改进方面,《三十颂》的语法结构由三个基本结构组成:虚词+非虚词+定位,这些结构实际上受到了经典汉语文法的影响。
因此,可以利用现代汉语文法来改进《三十颂》的语法结构,使其能够更好地表达复杂的意思。
在研究方面,可以利用现代方法,如构建语法树等,对《三十颂》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该文本的语法特征及研究意义。
最后,本文认为,对《三十颂》语法结构的研究和改进,可以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藏文文法,进而发掘更深层次的意义提供帮助。
此外,本文的研究结果还可以为今后继续探索藏语文法及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因此,本文通过对《三十颂》语法结构的研究,发现其具有独特的特征,既受到经典汉语文法影响,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可以借助现代汉语文法,改进《三十颂》语法结构,使其能够更好地表达复杂的意思;同时,可以通过现代语法手段,如构建语法树等,对《三十颂》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该文本的语法特征及研究意义。
此外,本研究还可以为今后藏文文法及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藏文文法,从而发掘更深层次的意义。
藏文唯识三十颂
刘定全译
内学院研究藏文研究成绩
兹译颂本系内学院藏文研究课所用,今对勘唐译本及日人寺本婉雅译本,(题西藏世亲造唯识论,1923年京都版)于字句互异有关义解者悉为注出,余者从略。
又译文间有开合原本以就五言格式者,但于意义无所增损,读者可自得之也。
民国十三年六月译者识
敬礼妙吉祥童子。
假设①我与法,诸类各别起,彼是识转变,转变又三种②。
异熟与思量,及于境了别③。
此中④藏识者⑤,异熟一切种。
彼执等及处,了别不可知⑥,常及触作意,领纳想思俱,于彼受为舍⑦。
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彼恒如流水,阿罗汉位舍。
依彼自生起⑧,且缘彼名意,思量⑨有我性⑩,于有覆无记。
四烦恼常俱,我见及我痴,我慢及我爱,随想11所生是12。
余触等亦然,阿罗汉灭定13,出世道无有,此第二转变。
第三境六种,是等各别缘14,善不善俱非。
遍行与别境,从心起者15善,如是惑随惑16,三受彼相应。
此第一触等,欲胜解念俱,定慧为别境17,信及有惭愧。
不贪等三勤,轻安不逸俱,全不害为善,惑为贪嗔痴。
及我慢见18疑,忿怒与持恨,覆及恼与嫉,悭吝及矫诳19。
谄骄害无惭,无愧沉与掉,不信及懈怠,放逸及忘念。
①唐译作“又假说”。
②寺本译作“缘起种种等一切”。
③唐译有“识”字。
④唐译作“初”。
⑤藏本无音译,今从义翻。
⑥唐译作“不可知执受处了”。
⑦唐译作“为舍受(相应)”。
⑧唐译各句次第不同,可勘。
“自生起”作“转”。
⑨寺本译“识之思虑”。
⑩唐译作“为性相”。
11寺本译“想”,属上句。
12原颂末更有“余”字,今顺文便译入次颂。
13寺本译二句作“余亦无入触等者”,错。
14唐译有三句,可勘。
寺本译亦微异,云“第三境虽六种,而一切缘即是此等”。
15唐译作“心所”。
16唐译更有“不定”二字。
17唐译此下有“所缘事不同”一句。
18寺本译遗此字。
19寺本译错作“与因俱”,不可通。
散乱20不正知,悔眠21亦如是,寻求与伺察,随惑22二各二。
诸五依本识,由缘而生起,识或具或否,如诸波于水。
依意生起识23,是常除无想,入二定无心,睡眠与闷绝。
识变是分别,而分别一切,以彼是无故24,为一切唯识。
识为一切种,依辗转力故,如是如是变25,彼彼分别生。
由业之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而余异熟生起。
由彼彼分别,分别彼彼物,此即遍分别26,无自性故无。
他增上27自性,分别缘所起,成就28则于彼,常离前者尽。
故此他增上,非异非不异,谓如无常等29,不见此昧彼30。
自性依三种,于三无自性,曾依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初相无自性,复此由其性,不自然生起,又余无自性31。
此法义殊胜,若是亦真如,又常时自如,此性即唯识。
32乃至识未住,于彼唯识性,二取之随眠,彼体悉未灭。
谓彼为唯识,依缘思维彼,有法随现有,故不住唯(识)33。
智所缘无得,尔时住唯识,以所取无故,彼能取亦无。
彼无思无得,是出世间智,(即此)是转依,,二取劣依34舍。
此即无漏界,不可思善实,安乐解脱身,名大牟尼法。
三十颂由阿阇黎宝亲35造迄。
印度律师胜友36、戒主觉及大奏译官僧伽智群共译,奏允校行。
20寺本译错作“敬礼”。
21寺本译错作“二”。
22唐译作“不定”。
23唐译作“意识”。
24唐译第二三句作一句半,“所分别由此彼皆无”。
25唐译二句颠倒。
26唐译作“遍计所执”,乃意译。
27唐译作“依他起”,下同。
28唐译作“圆成实”,皆是意译。
29唐译作“如无常等性”。
30唐译作“非不见此彼”,意甚晦,寺本译同。
31唐译作两句,“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今文意贯次颂。
32此下四颂文句皆与唐译不同,可勘。
33原本有此义,但无此字。
34寺本译作“恶住”。
35此依日人明石惠达所译(见龙大论丛246号,1922京都)。
36佛灭后千三百年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