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论-藕益大师直解
- 格式:docx
- 大小:34.13 KB
- 文档页数:18
成唯识论直解林国良著第一章论破我执与法执〔卷一〕【解题】《成唯识论》原著虽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但形式上不分章,而是按篇幅大致相等的原则分为十卷。
现本书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将原著分为六章。
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论述破我执和法执。
破我执和法执,是佛教理论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
众生由我执和法执而流转生死、轮回六道,由破我执和法执而见道证道、成圣成佛。
而我执与法执的根源在于人们将识自体变现的相分、见分或似我似法,执着为实我实法。
本论在阐明了上述造论宗旨和对二执的总体批判后,进而对破我执和破法执分别进行论述。
我执的理论形态表现在外道(佛教外各学派)和小乘佛教中。
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我执的虚妄性作了分析和批判;对我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我执和分别我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我执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无我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在破法执的论述中,本论对外道和小乘的观点分别进行了批驳。
在破外道的法执中,本论主要批驳了数论和胜论的有关观点,同时对其他外道也作了或详或略的批驳。
在破小乘的法执中,本论分别论述了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均非心外实有。
进而,本论又对法执的两种类别、即俱生法执和分别法执进行了论述,指出法执也来自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与生俱来的执着以及第六识由思辨分别而起的执着,并回答了由法空而产生的各种疑问。
最后,本论对能变现似我似法的识的状况作了简单介绍。
第一节概论一、造论宗旨稽首唯识性1 ,满分清净者2 。
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3 。
【今译】皈依致敬唯识本性,皈依致敬证唯识性、说唯识理的佛,皈依致敬造《三十颂》、显唯识理的世亲菩萨。
我现在解释世亲菩萨的《三十颂》,是为了使所有众生获利益得安乐。
【注释】1 唯识性:指唯识学所说的一切事物的本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详见《第五章》)。
2 “满分清净”,“满清净”,即完全清净,指佛;“分清净”,即部分清净,此处指造《三十颂》的世亲。
安慧「三⼗唯识释」原典译注(⼆)霍韬诲安慧「三⼗唯识释」原典译注(⼆)霍韬诲三破意识所缘境受等〔法境〕,于过去、未来时亦不能引⽣有彼〔受等〕⾏相的识,是已灭、未⽣〔法〕故。
⾄于现在的〔受等〕,亦不能引⽣现在的〔识〕。
盖〔受等〕在⽣的分位1中,〔有受等⾏相的识〕尚⽆故;若在已⽣之后,则识亦已以其⾏相起现。
因此〔这已⽣的受等2〕并⽆任何作⽤。
是以意识的⽣起,也是⽆所缘的3。
注:1「分位」(avasth?),阶段义。
2荻原、宇井则以为是指「识」(见荻原译页六四⼆,宇井译页⼀六)。
3本节破受等法境,即是意识所缘。
原⽂简略,不易见其脉络。
今据律天疏,谓此段是在破五识所缘境后,进⽽破意识所缘,即是受等法境。
等者等取想、⾏。
由此可见,安慧是依传统五蕴之分类以破⼼外之⼀切法。
但后期唯识家如成唯识论所⾔,则依五位百法之分类以破法境,故该论在破⾊法之后,即接着破不相应⾏法、⽆为法,最后⼼、⼼所法,值得注意。
因此,安慧此处以三时分割的⽅法以破受,成唯识论⽆。
四释外⼈妨难四·⼀然⽽,外⼈1〔难〕,云:若⽆实我、实法时,则施设不应理。
何以故?施设有三依,随⼀缺减即不成⽴故。
〔三依者〕真事2、似真事之境、及两者的共通性3。
譬如有真⽕、有似⽕的童⼦、和有它们两者之间的共通性——⾚红性或猛烈性时,于是可以有「童⼦是⽕」的施设。
(答)在此所谓「童⼦是⽕」的施设,是依类4还是依实5⽽⾏?不过,〔⽆论是依类还是依实,〕,这两种施设都不成⽴。
此中且先就类⽽⾔:共同的⾚红性或猛烈性并不〔在类⽕中〕存在6;当共通性⽆,⽽在童⼦⾝上作类施设,即不合理,成⼤过失7。
(难)类〔⽕〕中虽⽆彼法8,但由于⾚红性和猛烈性与类〔⽕〕不相离,因此可以在童⼦⾝上作类施设。
(答)在类〔⽕〕中⽆〔彼法〕的情形下,⽽〔说〕⾚红性和猛烈性可在童⼦⾝上看到,则不相离性不应理9。
复次,〔如说与⾚红性、猛烈性〕不相离,则亦⽆施设;以在童⼦⾝上的类〔⽕〕亦实有故,如真⽕〔上的类⽕〕10。
蕅益大师唯识学概要
蕅益大师是唐代著名的佛教高僧,他所创立的唯识学派,对于佛教的发展和影响起了重要的作用。
唯识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虚妄无常的幻相,没有实质性的存在。
蕅益大师认为,心是万法之本,而六根、六尘、六识是心所依附的具体形式。
唯识学主张,通过观察和反思自身的意识过程,可以认识到一切现象的本质和真相,从而达到解脱和超越。
蕅益大师在唯识学方面的主要著作为《唯识三十论》,其中详细
阐述了唯识学的基本思想和理论。
他认为,人的认识和心理活动是由种种因缘所形成的,而这些因缘互相作用、相互依存,构成了一切现象的本质。
唯识学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基于外在事物的真实本质,而是建立在意识过程中的种种幻像之上的。
唯识学派极具思辨性和哲学性,它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和本体论,为后来佛教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唯识学的思想和方法也对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值得人们深入研究。
- 1 -。
《唯识三十论颂》的唯识思想述评一:《唯识三十论颂》简介:《唯识三十论颂》世亲著,唐玄奘译。
分三十颂论述三界唯识的理论。
前二十四颂阐明唯识之相,第二十五颂阐明唯识之性,最后五颂阐明唯识之行位。
此论以识转变理论为中心,论述以阿赖耶识为根本识的八识如何转变为人们的经验世界,由此组织成一套完整的阿赖耶识缘起说,并进而论述三性、三无性等唯识论的中心概念及有关唯识修行实践的一系列问题,从正面阐发了“唯识无境”说。
二:《唯识三十论颂》的唯识思想详述:首先是:阐明“唯识相”,共二十四颂。
相就是现象,“唯识相”主要属于“依他起相”的范畴。
《唯识三十论颂》开宗明义:“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以此破我法执,显唯识理。
“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所变”为相见二分,有所变,必然就有能变。
问题:“能变”的识有哪些?“此能变唯三”,是说能变的识有三类八种,三类即异熟识、思量识、了别境识;八种则分别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更进一步来说,第一类为异熟能变,即第八识。
第二类是思量能变,即第七末那识。
第三类为了别能变,也就是前六识。
前六识能对事物进行了别,其共同特点为大概的了别;第七识具有恒常的思维分别的特征;而第八识作为生命轮回的载体,即种子识,为生命轮回保存信息。
接着我们会问:识如何变现呢?唯识所变,包含能变和所变两方面。
能变为八识,所变为见分和相分。
唯识学讲到两种能变,即因能变和果能变。
因能变的因,是第八识的种子。
种子是万法生起之因,而种子是通过前七识现行和熏习留下的,即“现行熏种子”。
自此要说明的是同样是“变”,因能变和果能变所指的“变”是不同的。
因能变指的是转变,从种子转变为现行;而果能变指的是变现,八识在现行的当下,能在自证分变现出见分和相分。
从因能变的角度来说,八识的活动为果,为种子现行的结果,故名果能变。
由此我们理解了识的变现过程。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初能变是指第八识,本论以八段十门对其进行阐述,分别是三相门、所缘行相门、心所相应门、五受相应门、三性门、心所例同门、因果譬喻门、伏断位次门。
成唯识论直解3成唯识论简介成唯识论是一种佛教思想,它是由唐朝大智禅师陈那所创立的。
《成唯识论》是其代表作,意为“达成唯识之理”。
成唯识论中的“唯识”指的是“只有识”的意思。
根据成唯识论,心识是世间万事万物的根源。
因此,了解唯识,就能从根本上了解世间万物的真相,并最终实现菩提。
成唯识论直解识与心的关系在成唯识论中,识和心是密不可分的。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识是心的运作:成唯识论认为,心是由八种识运作构成的。
这八种识分别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以及阿赖耶识。
这些识产生于人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心可以察觉识的存在:尽管心和识是相互依存的,但心能够感受到识的存在。
心通过察觉识的运作,可以了解识产生的过程,从而认知世间万物的真相。
识的分类八种识是成唯识论最基本的概念之一。
不同的识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本质,它们分别是:•眼识:能够产生光明和昏暗的感觉;•耳识:能够感觉声音和静音;•鼻识:能够感觉香味和臭味;•舌识:能够感觉甘味、酸味、苦味、辛味和咸味;•身识:能够感受触觉,包括冷、热、滑、粗糙等;•意识:能够产生认知过程;•末那识:负责感受快乐、痛苦、喜、怒、悲等感觉;•阿赖耶识:是种种识所在的基础,根据成唯识论,所有胜义的经验都来自于阿赖耶识。
具足二十种事成唯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具足二十种事”。
这是指我们人类对世间万物的了解可以分为二十个方面,包括了解“名”、“句”、“为别”、“为独”、“识”等等。
其中,对“名”的认知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只有对世间一切事物的名称有深刻的认识,才能了解它们的性质。
总结成唯识论是佛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现代还有很多人信仰和研究。
该理论从最根本的角度,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本质,旨在帮助人们实现菩提并解脱苦难。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成唯识论的基本概念有了深刻的了解,并对如何实践成唯识论的方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唯识三十论颂唐玄奘译唯识三十论颂世亲菩萨造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护法等菩萨。
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
今略标所以。
谓此三十颂中。
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
次一行颂明唯识性。
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
就二十四行颂中。
初一行半略辩唯识相。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
谓外问言。
若唯有识。
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举颂詶答颂曰1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2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者。
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
今广明三变相。
且初能变其相云何。
颂曰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3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4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已说初能变。
第二能变其相云何。
颂曰5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6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7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如是已说第二能变。
第三能变其相云何。
颂曰8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9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10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11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12烦恼谓贪嗔痴慢疑恶见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13诳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掉举与惛沈不信并懈怠14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已说六识心所相应。
云何应知现起分位。
颂曰15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16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
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
由斯一切唯有识耶。
颂曰17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若唯有识都无外缘。
由何而生。
种种分别。
颂曰18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虽有内识而无外缘。
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颂曰19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若唯有识。
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
应知三性亦不离识。
所以者何。
颂曰20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21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22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若有三性。
一、造论之主凡是学一种言教,对于建立这种言教的人,要知道他的历史,才容易生起净信,所以在讲《唯识三十论》之先,对于造论主,先要说一说。
《唯识三十论》是世亲菩萨造的,世亲菩萨的时代,有说在佛灭度后八百年的,有说一千年的,总在八百年至一千年之间。
世亲菩萨初从一切有部出家,因为发挥小乘,就常常驳难大乘,后来加了一点经部的知见,对于小乘就有点感觉不满,这是从菩萨所造《俱舍论》里见得到的。
菩萨的哥哥,就是无著菩萨,是宏扬大乘的,趁此就劝菩萨舍小归大,世亲菩萨得了大乘的知见,深悔从前谤大乘的罪过,便要割掉他的舌根来忏罪,无著菩萨才止住他说:你的谤法不是你的舌根独自造的罪,即是你的舌根自造的罪,把它割掉也忏不了,不如留着你的舌根,来弘扬大乘教法。
世亲菩萨对于大乘教法唯识宗的功绩,恐怕还在无著菩萨之上,无著菩萨造的关于唯识的论,《摄大乘论》最重要,世亲菩萨造的《二十唯识》、《三十唯识》两论最为重要,《二十唯识》重在破他,是真能破;《三十唯识》重在立自,是真能立。
《二十唯识》,菩萨既造了颂,复造了注解;《三十唯识》,只造了颂。
造注解的有十大论师,见解在枝节上时有不同,那一家的见解,才是菩萨的真正意思,便颇费考究了!二、佛法和学佛法的人要讲唯识,先要知道唯识所破的法是什么。
唯识是破小乘的,所以对于小乘教法,应该知道一个大概,因此先把整个的佛法,概括的说一说。
甚么是佛法?如何才是学佛人?凡是佛法,必合于几个条件,合于这几个条件的言教,就是佛法。
这几个条件叫做法印。
上有赢是有说三法年的,谓法行无部,诸法无我,部奖夜静,有说四法印的,再加这四句话,只有佛法如此说,凡是外道决不如此说的。
诸行无常,不但大乘说诸行无常,就是小乘承认有极微,也说他是刹那生灭的,不说有为法常住。
可是佛法,必说诸行无常,说有常住之行者,便非佛法。
大小乘法通说有漏世间有三种苦: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是一切有情都知道的。
坏苦,凡夫就多不知道了,口头尽管说知道乐必有苦,但是乐境当前的时候,那一个凡夫又能拒绝了不接受,说这是苦呢?不唯不能拒绝,反用尽心力去追求这个坏苦。
唯识三十论讲话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我今释彼说为利诸有情序说一唯识论作者及其作由在讲述《唯识三十论》之先,我们首先要知道的就是本论是哪位学者的作品,且因什么动机而写作的?我们知道这论的作者,是在佛陀涅槃后九百年的时代,他诞生的地点是北印度健驮逻国的都市布路沙布罗中,就是佛教界中最享盛名的筏苏槃度(译天亲或世亲)菩萨。
他初出家于小乘萨婆多部,博学多闻,涉猎小乘三藏,钩深致远,唯理是宗,以张大其教网,著《俱舍论》,世称为聪明论。
并制作其他诸论,大事宣扬小乘教义。
后到中印度阿逾陀国,其兄阿僧伽(译无著),遣门人诵《华严经·十地品》和《阿毗达摩经·摄大乘品》,故意使他听到,他毕竟是个不自满的人,即大大地悔恨自己向来见解的浅薄;于是就从阿僧伽谘受大乘,精研覃思。
旋受阿僧伽的嘱咐,开始著作《十地品》和《摄大乘论》的解释;尔后制论,都一百余部。
他的一生伟大著作中最精深的,是最后出的这部《三十论》,总三十颂六百言。
所谓“含万教于一字,约千训于一言”,以玄述大乘至极的妙趣。
菩萨作本论的动机是什么?依普通的说法,是不外“令法久住,利乐有情”;特别言之,是在“破执显理”。
因为当时的佛教和非佛教的学者,群竞己见,邪执盛起,而这唯识中道妙理,反隐没不彰于世;菩萨为破斥那些邪执,显扬正理,故作此论。
原来印度佛教,历史上所告诉我们的事实,大概佛灭后一百年的期间,可说是一味无诤;但是到了一百六十年的时候,发生大天“五事”之诤,于是小乘佛教,分裂成二十部,各各主张其宗义。
到三百年顷,有迦陀延尼子,造《发智论》,而法救、世友等出,更述成之;于是我空法之有小乘教,风靡当时,教界中人,大都竞起诸法实有之执见,大乘教法,几沉晦无闻。
到七百年之交,有龙猛出世,作《智论》、《无畏论》、《中论》、《十二门论》等,提婆承之而制《百论》;排斥诸法实有之执,宣扬毕竟皆空之旨,入主出奴之辈,转又偏堕于空见,其甚者而拨事理为俱无。
故当时教界,产生了一种不执于有,就着于空的两大思潮;而于佛教中道妙旨,晦昧如故。
律天疏《唯识三十颂》2002年5月5日下午开始校对韩老所译律天《唯识三十论疏》,同时对《唯识三十颂解说》进行第二次校对。
——————————唯识三十颂解说第一卷顶礼妙吉祥童子!为了对不理解和错误理解人(1)、法无我的人们,无颠倒地宣说人、法无我,作唯了别识(2)三十论。
宣说人、法无我,又是为了断离烦恼障和所知障。
贪着等诸烦恼是从我见生起的,通达人无我,是身见的能对治,能够断离身见;而如果断离身见,就能断离一切烦恼。
也要了知法无我是所知障的能对治,所以能够断离所知障。
断离烦恼障和所知障又是为了获得解脱和一切智。
诸烦恼是获得解脱的障碍,所以如果断离烦恼就能够获得解脱。
所知障是证入对于一切所应知之智的障碍,是不具有染污的无知(4),如果断离所知障,则遍于所应知的一切行相,能够证入无染着、无挂碍之智,因此可以获得一切智。
其次,固执于法和人的人们不能很好地真正如实了知唯心,由宣说法、人无我,应能使逐步悟入具有果之唯了别识,[293]所以写作此论。
再次,有些人认为,所知也像辨别识那样是实体;另外一些人则认为,辨别识也像所知那样,在世俗中有、而在胜义中无,为除遣这两种偏执的说法而作此论。
一、“我和法的假安立,所有种种的生起,”颂前可以补充一句话:“在世间和论典中。
”“它们转为辨别识,”“它们”是指“我和法的假安立”。
因为能够假安立我和法,所以叫做“我和法的假安立”,也就是“我”的假安立和“法”的假安立。
所说“种种”,是说有众多行相:我、生命、生长者、意生、人类等,这些就是“我”的假安立;诸蕴、界、处,色、受、想、行、识等,这些就是“法”的假安立。
这两种假安立,就转成了辨别识。
为什么说我或诸法不是在真事上的假安立呢?因为除了转成的辨别识以外,没有诸法和我。
所说“转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转变为其它,在因刹那灭的同时,获得与因刹那不离的果体,就叫“转为”。
此中,如果分别为我等的习气充分滋长、和分别为色等的习气充分滋长,就会从阿赖耶识中生起显现为我等和显现为色等的分别。
五重玄义者。
单法为名。
唯识实性为体,即是二空所显真如。
五唯识观,断障证果为宗。
摄之秪是二空妙观。
初之二观,具遣凡外我法二执,令达二空。
后之三观,为遣微细法执,令其深达法空。
二空既达,二障随断。
断烦恼障,证真解脱。
断所知障,证大菩提也。
遮执生解为用。
大乘生酥以为教相。
细研教相:成唯识论,虽亦大乘,然是带通明别。
故入无余,则无心智。
即今所谓大自在宫得菩提者,亦是带劣胜应身相。
以劣唯阎浮,胜须华藏,今寄净居,乃是梵网千释迦之一耳。
起信论中亦同此意。
理虽圆别,事犹带通,权实相须,其旨非浅。
今成唯识教,以别接通,以通含别,亦兼含圆。
唯其带通方便,故须立五性差别。
唯其正诠别理,故云断十重障证十真如。
唯其兼含圆理,故云真如与一切法非异非不异。
又云:若执唯识真实有者,亦是法执。
又云: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
乃至举一烦恼心所,亦能遍缘有漏无漏事境名境等也。
唯识的观法:又复言唯识者,具五种观。
一遣虚存实观。
唯遮外境非有,即遣遍计之虚。
识表内心不无,是存依圆之实也。
二舍滥留纯观。
若论自证分转成见相二分,则相分内境,本是依他起性,不同外境之无,应云唯见唯相。
今恐相分滥同所计外境,故但云唯识,即是舍滥留纯也。
三摄末归本观。
相见二分,皆依自证分起。
今摄相见之末,归于自证之本,故直云唯识,即唯是自证体也。
四隐劣显胜观。
若论心王心所,各有四分,应云唯心心所。
但心所劣,心王胜,心所不能为主。
心王有自在义,举王则能摄所,如举帝王必有臣佐,故隐心所之劣,但显心王之胜,直名为唯识也。
五遣相证性观。
相者,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性者,圆成实性,即二空所显真如。
是故论云: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
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
又云:如前所说识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
真胜义中,心言绝故。
如伽陀说: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
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
又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23, 11(3), 336-341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cnc https:///10.12677/cnc.2023.113052论唯识宗“转识成智”说陈梦婷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福建 泉州收稿日期:2023年6月20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30日;发布日期:2023年9月12日摘要“转识成智”是唯识宗重要的理论思想,何谓转识成智,八识与四智的关系是什么,八识又是如何转成四智的,转识成智对于我们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本文依此对佛家唯识宗“转识成智”的理论作一分析考察,从中来探究“转识成智”这一重要思想的意义。
关键词八识,四智,转识成智On the Doctrine of “Turning Knowledge into Wisdom”Mengting Chen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 Quanzhou Normal College, Quanzhou FujianReceived: Jun. 20th , 2023; accepted: Aug. 30th , 2023; published: Sep. 12th , 2023Abstract“Transforming knowledge into wisdom”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thought of the Doctrine of Knowledge, what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into wisdom,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ight understandings and the four understandings, how the eight understandings are transformed into the four understandings, and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knowledge into wisdom for u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on the theory of “transforming knowledge into wisdom” in the Buddhism, and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ransforming knowledge into wisdom”. KeywordsEight Senses, Four Wisdoms, Change Knowledge into Wisdom陈梦婷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济群法师在《唯识三十论讲记》中说:“有情的烦恼痛苦都是来自于认识,正是因为认识的偏差,才对世界产生了种种错误知见。
唯识三十论护法等菩萨。
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
今略标所以。
谓此三十颂中。
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
次一行颂明唯识性。
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
就二十四行颂中。
初一行半略辩唯识相。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
谓外问言。
若唯有识。
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举颂詶答颂曰。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者。
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
今广明三变相。
且初能变其相云何。
颂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唯舍受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舍已说初能变。
第二能变其相云何。
颂曰。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如是已说第二能变。
第三能变其相云何。
颂曰。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此心所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烦恼谓贪嗔痴慢疑恶见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诳谄与害憍无惭及无愧掉举与惛沈不信并懈怠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不定谓悔眠寻伺二各二已说六识心所相应。
云何应知现起分位。
颂曰。
依止根本识五识随缘现或俱或不俱如涛波依水意识常现起除生无想天及无心二定睡眠与闷绝已广分别三能变相为自所变。
二分所依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
由斯一切唯有识耶。
颂曰。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若唯有识都无外缘。
由何而生。
种种分别。
颂曰。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虽有内识而无外缘。
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颂曰。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若唯有识。
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
应知三性亦不离识。
所以者何。
颂曰。
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若有三性。
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颂曰。
五重玄义者。
单法为名。
唯识实性为体,即是二空所显真如。
五唯识观,断障证果为宗。
摄之秪是二空妙观。
初之二观,具遣凡外我法二执,令达二空。
后之三观,为遣微细法执,令其深达法空。
二空既达,二障随断。
断烦恼障,证真解脱。
断所知障,证大菩提也。
遮执生解为用。
大乘生酥以为教相。
细研教相:成唯识论,虽亦大乘,然是带通明别。
故入无余,则无心智。
即今所谓大自在宫得菩提者,亦是带劣胜应身相。
以劣唯阎浮,胜须华藏,今寄净居,乃是梵网千释迦之一耳。
起信论中亦同此意。
理虽圆别,事犹带通,权实相须,其旨非浅。
今成唯识教,以别接通,以通含别,亦兼含圆。
唯其带通方便,故须立五性差别。
唯其正诠别理,故云断十重障证十真如。
唯其兼含圆理,故云真如与一切法非异非不异。
又云:若执唯识真实有者,亦是法执。
又云: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
乃至举一烦恼心所,亦能遍缘有漏无漏事境名境等也。
唯识的观法:又复言唯识者,具五种观。
一遣虚存实观。
唯遮外境非有,即遣遍计之虚。
识表内心不无,是存依圆之实也。
二舍滥留纯观。
若论自证分转成见相二分,则相分内境,本是依他起性,不同外境之无,应云唯见唯相。
今恐相分滥同所计外境,故但云唯识,即是舍滥留纯也。
三摄末归本观。
相见二分,皆依自证分起。
今摄相见之末,归于自证之本,故直云唯识,即唯是自证体也。
四隐劣显胜观。
若论心王心所,各有四分,应云唯心心所。
但心所劣,心王胜,心所不能为主。
心王有自在义,举王则能摄所,如举帝王必有臣佐,故隐心所之劣,但显心王之胜,直名为唯识也。
五遣相证性观。
相者,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性者,圆成实性,即二空所显真如。
是故论云: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
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
又云:如前所说识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
真胜义中,心言绝故。
如伽陀说: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
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
又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当知唯识二字,即是遣相证性,故宗前敬叙,即云稽首唯识性也。
唯识观法和大乘止观对应:统论唯识修证法门,总不离此五观,以对南岳大乘止观,如出一辙。
初遣虚存实。
二舍滥留纯,即分别性中止观也。
三摄末归本,即依他性中止观也。
四遣相证性,即真实性中止观也。
五隐劣显胜,即密显染分三性净分三性,皆可具前四观。
何以言之,若但论心王,则不显染净差别,唯兼论相应心所,方知三性各各不同。
既于心王得论四观,亦于心所得论四观。
且如贪嗔痴等,随举一法,若遣虚存实,则知所贪外境非有。
若舍滥留纯,则知内相分境亦虚。
若摄末归本,则知能贪所贪本无二体。
若遣相证性,则知贪之实性即真如性。
嗔痴慢等,例此可知。
恶法尚尔,无记与善益复可知。
有漏尚尔,无漏诸法益复可知。
故能遍于五位百法,通达三性及三无性,成就真俗不二观门。
此佛祖传心要诀,法性法相真源。
愿有智者,慎思明辩而笃行之。
勿蹈寻章摘句窠臼,勿招算沙数宝讥嫌。
勿殉世谛流布陈言,勿犯斗诤坚固记莂。
庶不负天亲护法等诸大菩萨慈力,亦不负戒贤玄奘等师资授受苦心。
唯识三十论世亲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译护法等菩萨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论此玄奘师叙述之辞也。
按佛灭后九百年,世亲菩萨提挈瑜伽师地论之纲领作三十颂,同时有亲胜、火辩二师造释。
又二百年,次有德慧、安慧、难陀、净月、胜友、陈那、智月、护法八大论师,相继造释。
而护法立义最为周足,奘师宗之,故云护法等菩萨也。
今略标所以,谓此三十颂中,初二十四行颂明唯识相,次一行颂明唯识性(此诸法胜义等四句),后五行颂明唯识行位(乃至未起识已下也)。
就二十四行颂中,初一行半略辩唯识相,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
谓外问言:若唯有识,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举颂以答,颂曰: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
此即略辩唯识相也。
世间说有我相,谓有情、命者等。
圣教假说我相,谓预流、一来等。
世间说有法相,谓实、德、业等。
圣教假说法相,谓蕴、处、界等。
外人问意以为,既唯有识别无实我实法,何故世间及诸圣教仍说有我法耶。
颂中以假说二字释彼说有二字之疑,问意谓无则不宜说,答意谓虽说但是假。
问意谓说有不应无,答意谓非有但假说也。
既无实我实法,但是由于假说,所以随情施设,妄有种种相转。
而彼种种我法之相,不过皆依识所变现。
然此能变之识,虽有八种,以类别之,则唯有三,谓:一者第八名异熟识,二者第七名思量识,三者前六总名了别境识也。
次二十二行半广辩唯识相者(此中前十四行半广明三能变相,次有八行广明所变唯识)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今广明三变相。
且初能变,其相云何,颂曰:初阿赖耶识(一自相门)。
异熟(二果相门)一切种(三因相门)。
不可知执受。
处了(不可知三字四不可知门,执受处三字五所缘门,了字六行相门)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
相应(七心所相应门)唯舍受(八受俱门)。
是无覆无记(九三性门)。
触等亦如是(十心所例王门)。
恒转如暴流(十一因果法喻门)。
阿罗汉位舍(十二伏断位次门)。
此以十二门释初能变识之相也。
一名阿赖耶识者,此云藏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即约当体自相言也。
二名异熟识者,由过去善恶业习成熟之力,所感无记果报总主。
以此异熟识体,望前善恶业习,业习是因,此识是果也。
三名一切种识者,此识一类无记,受前七识诸法之熏,持前七识诸法之种。
现在未来前七诸法一切现行,皆由此识所藏种子发起。
诸法现行是果,此识是因也。
四言不可知者,谓此识能缘行相极为微细,此识所缘五净色根及诸种子亦甚微细,此识所缘外器世间难可测量也。
五言执受处者,即指此识所缘相分。
执受二字指胜义、浮尘五根及诸种子。
处之一字,指依报世间。
此三皆是第八识所缘境也。
六言了者,即指此识能缘见分。
识以了别为现行之相状也。
七云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者,谓与此遍行五心所,恒相应起也。
遍行心所具如百法中释。
八云唯舍受者,受有三种,谓苦、乐、舍。
今第八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唯与舍受相应也。
九云是无覆无记者,性有三种,能为此世他世顺益名为善性,能为此世他世违损名不善性,亦名恶性,于善不善损益义中不可记别名为无记。
就无记性复分为二:若与染污相应,名为有覆无记;若无染污,其性白净,名为无覆记。
今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无记也。
十云触等亦如是者,谓触等五个心所,亦如第八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也。
十一云恒转如暴流者,恒谓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
转谓此识无始以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
恒则非断,转则非常。
非断非常,因果法尔。
望前名果,望后名因。
喻如暴流,长时相续而非断常也。
十二云阿罗汉位舍者,烦恼断尽名阿罗汉,即声闻乘之第四果,缘觉乘之辟支佛果,永断俱生我执大乘菩萨。
八地以上,永伏俱生我执,皆名为阿罗汉。
尔时此第八识不复名阿赖耶,但名异熟及一切种。
若至如来位中,并舍异熟识名,但名一切种识,亦名庵摩罗识,亦名大圆镜智相应心品也。
已说初能变相,第二能变其相云何。
颂曰:次第二能变。
是识名末那(一释名门)。
依彼转(二所依门)缘彼(三所缘门)。
思量为性相(四体性门,五行相门)。
四烦恼常俱。
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六染俱门)。
及余触等俱(七余相应门)。
有覆无记摄(八三性门)。
随所生所系(九界系门)。
阿罗汉灭定。
出世道无有(十伏断门)。
此以十门释第二能变识之相也。
一名末那者,此翻为意。
二云依彼转者,彼指第八识。
第八识之现行是此识之根本,依第八识中所藏第七识之种子,是此识之种子依。
转谓相续生起也。
三云缘彼者,谓此第七识即缘彼第八识之见分而起微细我法二执也。
四云思量为性,五云思量为相者,此识以恒审思量而为体性,即以恒审思量而为行相,是故名末那也。
六云四烦恼常俱等者,谓此识从无始来,若未转与平等性智相应,则任运恒缘藏识见分,与四根本烦恼相应。
一者我痴,即是无明愚。
于自识所变我相,迷于无我真如之理。
二者我见,即是妄执。
谓第八识之见分本非我法,妄执为我。
三者我慢,谓恃所执我倨傲高举。
四者我爱,谓于所执我,深生贪着也。
七云及余触等俱者,谓遍行五心所定得相应,及八种大随烦恼别境中慧亦得相应,共有十八心所也。
大随烦恼,释见百法论中。
八云有覆无记摄者,由与四烦恼等相应,隐蔽真理故名有覆,非善不善故名无记也。
九云随所生所系者,谓随其所生三界九地,即系属于此界此地也。
十云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者,谓此我执相应之末那,二乘无学方得永断,菩萨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故阿罗汉无有。
那含圣者、登地菩萨入灭尽定,亦暂伏灭,故云灭定无有。
声闻初果以上、菩萨登地以上,真无我解及后得智二无漏道若现前时,亦暂伏灭,故云出世道无有也。
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
颂曰:次第三能变。
差别有六种(一差别门)。
了境为性相(二体性门,三行相门)。
善不善俱非(四三性门)。
此心所遍行。
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五心所相应门)。
皆三受相应(六受俱门)。
此以九门释第三能变识之相而先举前六门颂也。
一云差别有六种者,谓依六根而住。
由六根而发,系属于六根,助六根了别。
如六根之各缘一尘,故有六种识也。
二云了境为性者,六识皆以了别尘境为自性也。
三云了境为相者,六识即以了别尘境为行相也。
四云善不善俱非者,谓此六识若与信等十一相应,即善性摄。
若与无惭等法相应,不善性摄。
俱不相应,即非善非不善,无记性摄也。
五云此心所遍行等者,谓遍行有五、别境有五、善有十一、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共有五十一心所法,皆得与第六识相应。
若前五识,但除慢、疑、见三种根本烦恼,亦除四不定、十小随烦恼,余皆得相应也。
六云皆三受相应者,谓前六识皆能领纳顺、违、俱非境相。
领顺境相,名为乐受。
领违境相,名为苦受。
领非顺非违境相,名不苦不乐受,亦名舍受也。
初遍行触等,次别境谓欲。
胜解念定慧,所缘事不同。
此覆解遍行、别境二种心所也。
触等已如初能变释。
别境则:一欲、二胜解、三念、四定、五慧。
欲,缘所欲观境。
胜解,缘决定境。
念,缘所曾习境。
定慧,缘所观境。
故云所缘事不同也。
余如百法中释。
善谓信惭愧,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此覆解十一善心所也。
一信、二惭、三愧,四无贪、五无嗔、六无痴。
此三名为三善根者,以能生一切诸善法故。
七精勤、八轻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俱如百法中释。
及之一字,显余翻染诸善心所。
谓一欣、二不忿、三不恨、四不恼、五不嫉、六厌、七不悭、八不骄、九不覆、十不诳、十一不谄、十二不慢、十三不疑、十四不散乱、十五正见、十六正知、十七不忘念。
然皆不别立者,为显少善能敌多恶,又显悟解理通,不似烦恼之迷情事局故也。
烦恼谓贪嗔,痴慢疑恶见。
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
诳谄与害骄,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昏沉,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此覆解六根本烦恼、二十随烦恼也,亦如百法中释。
颂中与字及字并字,显随烦恼非但二十,如邪欲、邪解及染污、寻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