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唯识三十颂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1
安慧「三⼗唯识释」原典译注(⼆)霍韬诲安慧「三⼗唯识释」原典译注(⼆)霍韬诲三破意识所缘境受等〔法境〕,于过去、未来时亦不能引⽣有彼〔受等〕⾏相的识,是已灭、未⽣〔法〕故。
⾄于现在的〔受等〕,亦不能引⽣现在的〔识〕。
盖〔受等〕在⽣的分位1中,〔有受等⾏相的识〕尚⽆故;若在已⽣之后,则识亦已以其⾏相起现。
因此〔这已⽣的受等2〕并⽆任何作⽤。
是以意识的⽣起,也是⽆所缘的3。
注:1「分位」(avasth?),阶段义。
2荻原、宇井则以为是指「识」(见荻原译页六四⼆,宇井译页⼀六)。
3本节破受等法境,即是意识所缘。
原⽂简略,不易见其脉络。
今据律天疏,谓此段是在破五识所缘境后,进⽽破意识所缘,即是受等法境。
等者等取想、⾏。
由此可见,安慧是依传统五蕴之分类以破⼼外之⼀切法。
但后期唯识家如成唯识论所⾔,则依五位百法之分类以破法境,故该论在破⾊法之后,即接着破不相应⾏法、⽆为法,最后⼼、⼼所法,值得注意。
因此,安慧此处以三时分割的⽅法以破受,成唯识论⽆。
四释外⼈妨难四·⼀然⽽,外⼈1〔难〕,云:若⽆实我、实法时,则施设不应理。
何以故?施设有三依,随⼀缺减即不成⽴故。
〔三依者〕真事2、似真事之境、及两者的共通性3。
譬如有真⽕、有似⽕的童⼦、和有它们两者之间的共通性——⾚红性或猛烈性时,于是可以有「童⼦是⽕」的施设。
(答)在此所谓「童⼦是⽕」的施设,是依类4还是依实5⽽⾏?不过,〔⽆论是依类还是依实,〕,这两种施设都不成⽴。
此中且先就类⽽⾔:共同的⾚红性或猛烈性并不〔在类⽕中〕存在6;当共通性⽆,⽽在童⼦⾝上作类施设,即不合理,成⼤过失7。
(难)类〔⽕〕中虽⽆彼法8,但由于⾚红性和猛烈性与类〔⽕〕不相离,因此可以在童⼦⾝上作类施设。
(答)在类〔⽕〕中⽆〔彼法〕的情形下,⽽〔说〕⾚红性和猛烈性可在童⼦⾝上看到,则不相离性不应理9。
复次,〔如说与⾚红性、猛烈性〕不相离,则亦⽆施设;以在童⼦⾝上的类〔⽕〕亦实有故,如真⽕〔上的类⽕〕10。
唯识三十论直解世亲菩萨三藏法师玄奘译蕅益沙门智旭解护法等菩萨。
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
此玄奘师叙述之辞也。
按佛灭后九百年。
世亲菩萨提挈瑜伽师地论之纲领。
作三十颂。
同时有亲胜火辩二师造释。
又二百年。
次有德慧安慧难陀净月胜友陈那智月护法八大论师相继造释。
而护法立义最为周足。
奘师宗之。
故云护法等菩萨也。
今略标所以。
谓此三十颂中。
初二十四行颂。
明唯识相。
次一行颂。
明唯识性(此诸法胜义等四句)。
后五行颂。
明唯识行位(乃至未起识已下也)。
就二十四行颂中。
初一行半。
略辩唯识。
相次二十二行半。
广辩唯识相。
谓外问言。
若唯有识。
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举颂以答。
颂曰。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此即略辩唯识相也。
世间说有我相。
谓有情命者等。
圣教假说我相。
谓预流一来等。
世间说有法相。
谓实德业等。
圣教假说法相。
谓蕴处界等。
外人问意。
以为既唯有识。
别无实我实法。
何故世间及诸圣教仍说有我法耶。
颂中以假说二字。
释彼说有二字之疑。
问意谓无则不宜说。
答意谓虽说但是假。
问意谓说有不应无。
答意谓非有但假说也。
既无实我实法。
但是由于假说。
所以随情施设。
妄有种种相转。
而彼种种我法之相。
不过皆依识所变现。
然此能变之识。
虽有八种。
以类别之。
则唯有三。
谓一者第八名异熟识。
二者第七名思量识。
三者前六总名了别境识也。
次二十二行半。
广辩唯识相者(此中前十四行半。
广明三能变相。
次有八行。
广明所变唯识)。
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
今广明三变相。
且初能变。
其相云何。
颂曰。
初阿赖耶识(一自相门)。
异熟(二果相门)一切种(三因相门)。
不可知执受。
处了(不可知三字。
四不可知门。
执受处三字。
五所缘门。
了字。
六行相门)常与触。
作意。
受。
想。
思。
相应(七心所相应门)唯舍受(八受俱门)。
是无覆无记(九三性门)。
触等亦如是(十心所例王门)。
恒转如暴流(十一因果法瑜门)。
阿罗汉位舍(十二伏断位次门)。
此以十二门释初能变识之相也。
一名阿赖耶识者。
唯识学讲义刘洙源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23 册页91-227 刘洙源先生略历4一、唯识学之缘起5二、唯识学之渊源5三、唯识学之宗派6四、唯识学西土东方之后师师承7五、唯识学之显晦8六、唯识学之宗趣10七、唯识学之名义10三能变及能变二种11初能变即第八识11三相11初三位12次五位13种子六义13熏习之义17所熏能熏17所熏四义17能熏四义19生熏之别22心分四义22四心分四师异说23总以喻明27三量28真似之分31八识三量分别32三境(相分之分别)33三境之体36本识变义36转变、变现、变似之义37 识变二种38因缘变38分别变38能熏所熏之心分39第八所缘40缘三类境之差别41第八不缘42第八定缘何法42假实分别43自变共变44变他根依处46无色何名变46本识相应47五受分别48五所不同本识49 三性四法50种子三性分别52 本识有无间断53 灭不灭之异53因果法喻53诸法差别54证衄挂妎54二能变即第七识55 释名出体55第七所依56第七所缘57王所分别59料简所缘61自性行相61三量假实分别62 第七染俱63第七余俱64第七受俱66三性分别66第七界地66分位行相67引教证有第七67据理证有第七68共不共义69四句分别69恒行不共有四义70立第七识之义70三能变即前六识71六种差别71依根得名71以何为根?72根以何为义?72第六何故独名意识?72 依境得名73根境皆是识变74自在位诸根互用74自性行相75自相共相76前五缘境及三量分别76 第六缘境分别78法处色之种类79五种总为三门80法识了一切法82前五缘境之义82前五是现量之故83前五具业84前五六相84意识缘境多少及境重分别85 六识所具分别86三种分别86七种分别86十种分别87八识所具分别88八识各具分别88现起分位89八识具缘多少90五无心位91无心二定92料简五位92二定同别93五心轮义93六识三性94六识相应94六识受俱95刘洙源先生略历先生名复礼。
1.原稿起止页码(77—124)
2.原文中的三个根号没有打出来, 我在电子版中用红字标显出来了.
位于
(1)电子版21页,原稿99页.根号下aŚ
(2)电子版22页,原稿100页.根号下dā
(3)电子版34页,原稿113页.根号下ruh
3.原稿87页第12行,电子版第9页第10行.
原文是:此處汝嘗如是作耶? 我改为: 此處汝當如是作耶?
4.原稿100页第19行,电子版第22页第17行.
原文是:隐已过恶. 我改为:隐己过恶.
5.原稿101页第21行,电子版第23页第22行,
原文是:瞢謂?瞢,此字不认识,没能打.
6.原稿第102页第三行.电子版第24页第8行.
原文是:此解與廣五解蘊論一致.我将解字删除.
7.原稿第113页第九行,电子版第33页倒数第4行.
原文是:所以所论谓的对象是同一的
我觉得应改为:所以此论谓的对象是同一的.(由于不确定,所以未在电子版中改动)
7.「」符号在变为繁体之后就变成了「」.
8.原稿中的单词在换行时使用的–连结符号我删除了.因为在电子版中原单词不处在换行的位置.但是电子版中处于换行位置的单词我也没加–连结符号,因为怕您排版后位置变动造成误解.
9.由于梵文字体是后插入的,所在它与英文字母打印在一起时,有时字体大小调的不太一致.导致一个梵文单词看起来有点别扭.有粗有细的.。
《成唯识论》是唐代高僧玄奘糅译印度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颂》的注释而成的佛教论书。
由于其内容深奥,全文及译文篇幅较长,这里无法提供全文的内容。
但是,我可以为您提供部分内容的译文作为参考。
例如,其中有一段内容:“初能变识。
大小乘教。
名阿赖耶。
此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
谓与杂染互为缘故。
有情执为自内我故。
此即显示初能变识所有自相。
摄持因果为自相故。
”这段内容的大意是:最初能够改变的意识,在大小乘佛教中被称为阿赖耶。
这种意识具有能够储藏、持有和执着的含义,因此与杂染相互关联。
有情众生将其视为内在的自我,这也显示了最初能够改变的意识所具有的特性,即因果关系的持有。
从唯识宗的终结到唯识学的延续———永明延寿《宗镜录》的唯识观及其影响袁宏禹内容摘要:永明延寿《宗镜录》唯识学思想的一大特色是圆融,融通了唯识古学、唯识今学,融通了性宗、相宗二学。
在某种意义上,延寿《宗镜录》论唯识既是前世唯识宗的终结之作,也是后世唯识学的接续之作。
《宗镜录》并不以玄奘唯识宗思想为独尊,兼收并包了唯识古今学,并以如来藏系佛学的立场涵摄了性相二学。
延寿治唯识的方法直接影响到了明末与晚近两次唯识学复兴思潮中唯识学的研习,而到“南欧北韩”古典派的出现,对延寿《宗镜录》以来治唯识的风气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转向。
关键词:永明延寿 《宗镜录》 唯识宗 唯识学作者简介:袁宏禹,福州大学教授杨维中先生《中国唯识宗通史》最后一章最后一节探讨了永明延寿的唯识学思想,提出了“永明延寿与唯识宗的终结”的观点。
杨先生说:“从某种意义上,延寿及其《宗镜录》的出现,是法相唯识宗终结的象征。
”①。
从宗派谱系来说,延寿并不属于唯识宗,而是法眼宗三祖、净土宗六祖。
延寿只是在学问上融摄唯识学说,《宗镜录》成为后世习唯识效仿的范例。
因此,《宗镜录》在学理上可逡为法相唯识宗终结的象征。
之后的法相唯识学思想如何发展呢?虽然唐代玄奘、窥基二师开创的唯识宗消亡了,不过唯识学思想研习并没有在中国历史上就此彻底消失。
明末和晚近先后出现了两次研习唯识学的热潮,诞生了诸多唯识学大家,后世唯识家以如来藏学解唯识,多是受到延寿大师融通古今、性相唯识观的影响。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永明延寿既是前世唯识宗的终结者,也是后世唯识学的开启者。
一、从唯识宗的绝嗣到永明延寿《宗镜录》的出现实际上,古德永明延寿与唯识宗法脉传承并无直接关联。
那么,唯识宗又是如何中断法嗣的呢?考察唯识学在中土的传承,这首先要从印土佛学说起。
唯识学,在印度为大乘瑜伽行派所弘传。
因创始人弥勒菩萨、无著菩萨重视瑜伽行,其师称为瑜伽行师,①杨维中:《中国唯识宗通史》下,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841页。
唯识三十论直解.txt我退化了,到现在我还不会游泳,要知道在我出生之前,我绝对是游的最快的那个唯识三十论直解世亲菩萨造三藏法师玄奘译蕅益沙门智旭解护法等菩萨。
约此三十颂造成唯识。
此玄奘师叙述之辞也。
按佛灭后九百年。
世亲菩萨提挈瑜伽师地论之纲领。
作三十颂。
同时有亲胜火辩二师造释。
又二百年。
次有德慧安慧难陀净月胜友陈那智月护法八大论师相继造释。
而护法立义最为周足。
奘师宗之。
故云护法等菩萨也。
今略标所以。
谓此三十颂中。
初二十四行颂。
明唯识相。
次一行颂。
明唯识性(此诸法胜义等四句)。
后五行颂。
明唯识行位(乃至未起识已下也)。
就二十四行颂中。
初一行半。
略辩唯识。
相次二十二行半。
广辩唯识相。
谓外问言。
若唯有识。
云何世间及诸圣教说有我法。
举颂以答。
颂曰。
由假说我法。
有种种相转。
彼依识所变。
此能变唯三。
谓异熟思量。
及了别境识。
此即略辩唯识相也。
世间说有我相。
谓有情命者等。
圣教假说我相。
谓预流一来等。
世间说有法相。
谓实德业等。
圣教假说法相。
谓蕴处界等。
外人问意。
以为既唯有识。
别无实我实法。
何故世间及诸圣教仍说有我法耶。
颂中以假说二字。
释彼说有二字之疑。
问意谓无则不宜说。
答意谓虽说但是假。
问意谓说有不应无。
答意谓非有但假说也。
既无实我实法。
但是由于假说。
所以随情施设。
妄有种种相转。
而彼种种我法之相。
不过皆依识所变现。
然此能变之识。
虽有八种。
以类别之。
则唯有三。
谓一者第八名异熟识。
二者第七名思量识。
三者前六总名了别境识也。
次二十二行半。
广辩唯识相者(此中前十四行半。
广明三能变相。
次有八行。
广明所变唯识)。
由前颂文略标三能变。
今广明三变相。
且初能变。
其相云何。
颂曰。
初阿赖耶识(一自相门)。
异熟(二果相门)一切种(三因相门)。
不可知执受。
处了(不可知三字。
四不可知门。
执受处三字。
五所缘门。
了字。
六行相门)常与触。
作意。
受。
想。
思。
相应(七心所相应门)唯舍受(八受俱门)。
是无覆无记(九三性门)。
触等亦如是(十心所例王门)。
五重玄义者。
单法为名。
唯识实性为体,即是二空所显真如。
五唯识观,断障证果为宗。
摄之秪是二空妙观。
初之二观,具遣凡外我法二执,令达二空。
后之三观,为遣微细法执,令其深达法空。
二空既达,二障随断。
断烦恼障,证真解脱。
断所知障,证大菩提也。
遮执生解为用。
大乘生酥以为教相。
细研教相:成唯识论,虽亦大乘,然是带通明别。
故入无余,则无心智。
即今所谓大自在宫得菩提者,亦是带劣胜应身相。
以劣唯阎浮,胜须华藏,今寄净居,乃是梵网千释迦之一耳。
起信论中亦同此意。
理虽圆别,事犹带通,权实相须,其旨非浅。
今成唯识教,以别接通,以通含别,亦兼含圆。
唯其带通方便,故须立五性差别。
唯其正诠别理,故云断十重障证十真如。
唯其兼含圆理,故云真如与一切法非异非不异。
又云:若执唯识真实有者,亦是法执。
又云: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
乃至举一烦恼心所,亦能遍缘有漏无漏事境名境等也。
唯识的观法:又复言唯识者,具五种观。
一遣虚存实观。
唯遮外境非有,即遣遍计之虚。
识表内心不无,是存依圆之实也。
二舍滥留纯观。
若论自证分转成见相二分,则相分内境,本是依他起性,不同外境之无,应云唯见唯相。
今恐相分滥同所计外境,故但云唯识,即是舍滥留纯也。
三摄末归本观。
相见二分,皆依自证分起。
今摄相见之末,归于自证之本,故直云唯识,即唯是自证体也。
四隐劣显胜观。
若论心王心所,各有四分,应云唯心心所。
但心所劣,心王胜,心所不能为主。
心王有自在义,举王则能摄所,如举帝王必有臣佐,故隐心所之劣,但显心王之胜,直名为唯识也。
五遣相证性观。
相者,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性者,圆成实性,即二空所显真如。
是故论云: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实有。
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
又云:如前所说识差别相,依理世俗,非真胜义。
真胜义中,心言绝故。
如伽陀说: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
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
又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唯识宗略说---壹、唯识宗的传承与发展唯识宗略说壹、唯识宗的传承与发展唯识宗,也就是法相宗。
本宗依据《解深密经·法相品》⽽⽴,认为⼀切诸法的体性、相状,都是唯识所变,就其所变的"法相"来命名,所以称法相宗。
其它尚有诸多别名,如: 1.唯识宗:唯,有⼆义:⼀、别于他法(遣⼼外有境);⼆、决定有此法(表有内在之⼼)。
识,有了别的意思(对种种境界⽣起了别作⽤)。
世间万事万物,皆"唯识"所造,若⽆⼼识的了别作⽤,则⽆万法的存在。
因其阐释"⼀切唯⼼所造,万法唯识所变"的道理,故名唯识宗。
2.中道宗:⼩乘偏"有",般若偏"空",此宗说"外境⾮有,内识⾮⽆",离有、⽆偏执,正显处"中"真理,故名中道宗。
3.应理圆实宗:⼀切法门皆应理,⽽能圆实故。
4.普为乘教宗:本宗所说教义,不论利、钝根机,普遍皆蒙其利,故名普为乘教宗。
5.慈恩宗:唐朝⽞奘⼤师游历印度,于戒贤论师处,传承唯识学法统。
归国后,住持长安慈恩寺,于此传法给才智超群的窥基。
因窥基⼤弘法相唯识学于慈恩寺,世称慈恩⼤师,故此宗⼜名慈恩宗。
6.瑜伽宗:此名乃沿袭印度旧称。
依弥勒的《瑜伽师地论》和《分别瑜伽论》⽴名。
瑜伽,是相应的意思,谓本宗所明教义,能与真理相应,故名瑜伽宗。
7.⼤乘有宗:唯识学说建⽴种种"法相",以解释宇宙⼈⽣的真理,⼒矫空宗末流(顽空、断灭空)的偏执,故名⼤乘有宗。
⼀、唯识学在印度的开展在印度佛教思想史上,有两⼤重要学派:⼀、为建⽴空观思想的龙树⼀系,以"本体论"为中⼼,即所谓的中观学派;⼆、为建⽴有宗思想的世亲⼀系,以"现象论"为中⼼,即瑜伽学派。
印度佛教在公元第⼀、⼆世纪间,⼤乘思想兴起,⼤乘经典相继出现。
约于佛陀⼊灭后七百年间(公元第⼆、三世纪),南印度龙树论师出世,阐扬⼤乘佛法,依《般若经》造论,计有《中观论》、《⼗⼆门论》、《⼤智度论》等诸论着,因⽽有"千部论主"的美称。
西方哲学唯意志论的佛学唯识观唯意志论创始人: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荷籍德国哲学家。
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万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是求生的意志,这种意志是人的生命的基础,人的每一器官甚至是细胞都是意志的产物,"身体的全部存在,以及它的各种机能的总和,只不过是意志的客观化"。
意志也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肠胃、利爪、肌肉、性器官都是意志促使生物发展出来的。
理性是意志的奴仆和工具,如没有理性的动物照样生存得很好,人之初并无理性可言,只是后来需要体现意志时意志才造出了理性。
但理性是不可能认识到世界的本质的,直觉才是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
叔本华研究过印度哲学,受印度佛学影响较大,认为科学和哲学在意志领域达到了极限,只有依靠神秘的洞察力才能领悟到意志的本性。
因此人的最高目的是以禁欲为起点,尔后忘我,最后忘掉一切,进入到空幻境界,这样才能超脱生存意志及其一切烦恼。
佛学唯识派观点:【成唯识论(Vijāpti-mātratā-siddhi-āstra)】佛教论书。
又名《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
玄奘糅译印度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安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分别对《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而成。
10卷。
传说玄奘留学印度时,曾广收十家注释(每家各10卷),并独得玄鉴居士珍藏的护法注释的传本。
回国后,原拟将十家注释全文分别译出,后采纳窥基建议,改以护法注本为主,糅译十家学说,由窥基笔受,集成一部。
集注玄奘糅合十家之说,又经剪裁组织,各家原说很难分辨。
窥基所作疏释,以护法之说为正义,故释文所引《唯识三十颂》颂文,可能有采用护法一系所用的本子,个别地方与现存梵文、藏文本颇有出入。
开头的"序颂"和末尾的"结颂",也为护法释论所原有。
本文释《唯识三十颂》的三段区分,相传是按《华严经》求法品的相、性、位来分的,也是护法释论的原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