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完素
- 格式:docx
- 大小:20.33 KB
- 文档页数:3
一﹑ 生平及著作简介刘完素(约1110年~1200年),字守真,别号守真子,自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今河北河间)人,故人称“河间先生”或“刘河间”,是中医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凉派”的创始人。
在理法上,强调“火热”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后世称其学说为“火热论”;治疗上,主张用清凉解毒的方剂,故后世也称他为“寒凉派”。
刘完素一生著述较多,后人多把他的主要著作统编成“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其中或加入金元其他医家的著作。
2、主要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帝素问宣明论方》3、时代背景(1)战争因素公元1127年—1279年北宋被金人所灭,宋高祖赵构南渡建立南宋,形成北金南宋局面,直至蒙古人统一中国建立元朝。
(2)地域因素北方气候干燥,人的体质较刚健强壮,性情骠悍,饮食粗糙,喜欢饮酒、肉食。
(3)医界风气《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问世后,不求医理、按证索方风气盛行。
二﹑学术内容㈠火热致病的广泛性属于火—10种病机十九条 17种属于热— 7种属于火—23种扩大 57种属于热—34种扩大总数为2/3其它:6种扩大:23种,---风、湿、燥15种总数:80%以上---火、热10%—寒根据:①火、热的本性如此。
②火气亢极,反兼胜己之化:“反兼胜己之化”—“兼化”现象与本质一致—本化现象与本质相反—“兼化”③风、火、燥相兼为病。
④心火旺至肾水哀或肾水哀至心火旺。
㈡六气皆能化火说火热风、湿、燥、寒 -→相兼同病1、风与火热风属木,木能生火风火热 -→风火热相兼热极生风风风性开泄,善动数变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火火性炎上,主动不息具有升腾、亢烈、动风的特性2、湿与火热积湿成热湿火热 -→湿热相兼湿属土,火能生土湿水肿:湿热-→气机郁滞-→小便不利-→水肿-→不能宜通水液例:肝硬化水肿-→湿热交阻型急慢性肾炎辛:发散、怫郁痞膈治疗:辛苦寒药苦:燥湿清热3、燥与火热燥极生火热燥火热-→燥热相兼火热伤津则化燥寒凉收敛燥病形成气血不通临床津亏中寒吐泻表现血少风热胜湿阴虚阴液不足-→阳亢内热症火热伤阴化燥-→燥病→便秘“大肠干涩,乃大肠受热,化成燥涩”《宣·燥门》甘能益血正治法:甘寒滋润寒能清热凉燥→杏苏散燥病温燥→桑杏汤4、寒与火热寒邪使阳气怫郁,不能宣散寒火热热极似寒感冒寒邪内伤生-→阳气怫郁不能宣散-→郁而生热冷之“冷热相兼”即所谓“人之伤寒也则为病热”《内经》阳厥证:阴盛阳衰---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弱热厥危证:身冷,惟心胸处尚暖,脉微而昏冒欲死者治疗: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白虎汤基本内容:①、风火皆属阳,热甚则能生风,以热本,风为标;②、火热同类,火之渐为热,热之极为火;③、湿病本不自生,多因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行传化,停积而成;④、燥虽属秋阴,异于寒湿,反同火热,风胜湿,热耗液即能致燥;⑤、寒热之性相反,但也有寒气闭郁,阳气怫郁不能通达,郁而化热,不可言为寒。
刘完素治疗中风特色的研究【摘要】刘完素是一位中医专家,在治疗中风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理念和技法。
他运用针灸和草药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中风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个性化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刘完素还结合中医养生学说辅助治疗中风患者,提高他们的康复速度。
他的治疗方法不仅有效,而且具有广泛的推广和研究价值。
通过对刘完素治疗中风特色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医在中风治疗方面的优势和潜力,为中风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Liu Wansu's treatment methods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stroke patients, and his methods are worth further promotion and research.【关键词】刘完素,中风,针灸,草药,中医养生学说,结合治疗,效果,推广,研究1. 引言1.1 刘完素治疗中风特色的研究刘完素的治疗理念强调综合施治,认为中风病因复杂,症状表现多样,必须综合考虑病因病机,因势利导,个性化治疗。
他针对不同症状和病因制定不同的方案,采用针灸和草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
在针灸治疗中,刘完素注重穴位的选取和操作技巧,运用独特的刺激手法和调理思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在草药治疗方面,他善于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调配草药,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效果。
刘完素还注重中医养生学说的运用,指导患者调整饮食和作息习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他认为只有综合施治,才能取得长期稳定的疗效。
刘完素的治疗方法在中风患者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通过对他治疗中风的特色进行深入探讨,可以为更多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2. 正文2.1 刘完素的治疗理念刘完素是一位中医师,对中风患者的治疗理念可以总结为“整体治疗、个性化治疗、病本治疗”。
刘完素注重整体治疗,认为中风患者的病症并非单一表现,而是背后有着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
刘完素热病治疗经验引言刘完素(1311年-1375年),字文忠,号定庵,南宋末年至元初期间的著名医学家。
他以其在热病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介绍刘完素在治疗热病方面的经验和方法。
热病概述在刘完素所处的时代,热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发汗、口渴、头晕等症状。
根据当时医学理论,这些症状是由于体内出现了“邪气”,需要通过药物来调理身体恢复健康。
刘完素治疗方法中药调理刘完素主张使用中药来调理患者的身体。
他认为不同人体质对于中药的反应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他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板蓝根、银花等。
温针灸法刘完素还善于使用温针灸法来治疗热病。
他认为通过灸疗可以调理人体的气血,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他经常使用的穴位包括合谷、三阴交等。
饮食调理刘完素在治疗热病时也非常注重饮食调理。
他认为合理的饮食可以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他建议患者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等,并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案例分析以下是刘完素治疗一位患有急性热病的女性患者的案例分析:患者信息•姓名:李小红•年龄:30岁•症状:高热、头晕、发汗治疗方案1.中药调理:根据李小红的个人情况,刘完素开了一副由黄连、板蓝根和银花组成的中药方剂供她服用。
2.温针灸法:刘完素选择了合谷和三阴交这两个穴位进行温针灸治疗,每天进行一次。
3.饮食调理:刘完素建议李小红多喝温开水,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李小红的症状逐渐缓解。
她的体温回到正常范围,头晕和发汗情况也明显减轻。
在刘完素的指导下,她继续按时服用中药并进行温针灸治疗。
最终,她完全康复。
结论刘完素在治疗热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提出了中药调理、温针灸法和饮食调理等方法。
这些方法在当时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刘完素的经验对于现代医学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意:此文本是根据任务名称生成的模拟文章,与真实情况无关。
金元四大家之刘完素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元处士,约生活于1110-1209年。
是金时的河间人,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刘河间”。
他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医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寒,自幼聪慧,耽嗜医书,因母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遂使之立志学医,是中医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凉派”的创始人。
在理法上,他十分强调“火热”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因此,后世称其学说为“火热论”;治疗上,他主张用清凉解毒的方剂,故后世也称他作“寒凉派”。
刘完素生活在宋末金初,当时,中国的医学发展经过了盛唐时的辉煌成就和宋代的普及之后,形成了很多的学术派别。
各派学术思想百花齐放,是医学史上的诸“医”百家的时期。
所谓“金元四大家”,就是当时最为成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医学学派。
他初曾拜陈先生(陈师夷?)为师,学成后独立行医,声誉渐隆。
其为医,独好《素问》,朝夕研读,手不释卷,终得要旨,并根据其原理,结合北方环境气修特点,及民众饮食醇厚、体质强悍的特性,围绕《内经》病机十九条,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名盛于大定、明昌年间(1161~1195年)。
金彦宗曾三次征聘,坚辞不就,章宗爱其淳素,特赐号为“高尚先生”。
随着他的创新理论广泛流传,师从者甚多,先后有荆山浮屠、葛雍、穆子昭、马宗素、镏洪、常德、董系、刘荣甫等从之,私淑者也不少,如张从正、程辉、刘吉甫、潘田坡等,最终形成明显的寒凉攻邪医风。
开创了金元医学发展的新局面,形成金元时期一个重要学术流派“河间学派”。
刘完素学术思想总结刘完素(1897年-1966年),原名刘师端,字任闵,号完素。
广东蕉岭人。
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哲学家,被誉为“中国新儒学开创者”。
其学术思想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流派,提出了“四维人格”、“四维人道”,对国家、社会、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刘完素学术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四维人格”,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心”,而“心”包含了情感、理性、意志和道德这四个方面。
他主张人应该全面发展这四个方面的能力,使自己成为具备道德修养、理性思考、感情丰富、意志坚定的完整人格。
他还指出,“心生六欲”、“移情波动”,人的情感是永恒存在的,而人的理性、意志和道德能力决定了人如何正确认识和引导情感,从而实现完整的人格发展。
在刘完素看来,人的发展不仅是个体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他提出了“四维人道”,包含了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四个层面。
他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通过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帮助来实现,同时,个人的道德行为也会对家庭、社会和国家产生影响。
因此,个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他主张个体要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刘完素的学术思想还涉及到了教育领域。
他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完整的人格,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此外,他也主张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成为独立思考的人。
总的来说,刘完素的学术思想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他提出的“四维人格”和“四维人道”理论,为实现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国家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指导。
他的思想对中国教育和社会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完素热病治疗经验
刘完素热病治疗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饮食调理:在患病期间,刘完素会优先选择含有丰富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蛋白质等,以帮助身体更好地抵抗病菌。
同时,她还会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以减轻不适感。
2. 药物治疗:刘完素通常会经过医生的诊断后,使用开具的药物进行治疗。
她会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以确保药物对病情的效果。
3. 休息调整:刘完素会给自己足够的休息时间,尽量减少体力和精神上的消耗。
她也会避免与他人接触,以免传染病菌。
4. 温水热敷:在发热期间,刘完素会用温水进行局部冷敷,有助于降低体温和缓解不适。
但她会注意不要让水温过高,以免造成灼伤。
5. 保持室内清洁:为了避免细菌滋生,刘完素会定期打扫居住环境,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她也会注意常用物品的清洁和个人卫生。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刘完素的热病治疗经验,每个人的情况都可能不同,因此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应以医生的指导为准。
如果出现严重症状或病情持续恶化,应及时就医并听从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刘完素治疗中风特色的研究刘完素是一位拥有丰富临床经验和独特治疗特色的中风专家,他的治疗方法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本文将对刘完素治疗中风的特色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为中风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参考和帮助。
刘完素治疗中风的特色主要包括:早期干预、个性化治疗、中西医结合和全面康复。
刘完素注重对中风患者进行早期干预。
他认为,中风是一种突发性危急病情,及时干预对于患者的康复十分重要。
在患者发病后,刘完素会立即进行诊断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以尽快控制病情的恶化。
他强调,在中风的早期阶段,恢复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及时干预是治疗中风的关键。
刘完素的治疗特色还体现在个性化治疗上。
他深知每位中风患者的病情状况各异,因此采用针对个体的治疗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在治疗过程中,刘完素会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家族史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性化治疗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刘完素的治疗特色还包括中西医结合。
他不局限于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而是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注重综合施治。
刘完素擅长运用针灸、推拿、草药等传统中医疗法,同时也善于运用现代医疗设备进行治疗,如电疗、理疗等。
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各种疗法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康复时间。
刘完素的治疗特色还在于全面康复。
他强调,中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病情的控制,更要注重康复的全面性。
刘完素会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调理、康复训练等方面,全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他认为,只有全面康复才能够更好地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水平。
刘完素的学术贡献刘完素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创立了河间学派,成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刘完素生活在北宋末年和金朝时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困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提出了一系列以养阴清热为主的医学理论,创立了河间学派,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提出了“六气皆能化火”的理论。
刘完素认为,人体内的火热病机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进一步指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转化为热邪,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这一理论对于后世医学在认识和治疗火热病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提倡“运气学”理论。
刘完素认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和节气更迭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了“运气学”理论,探讨了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为后世医学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4.提出了“亢害承制”的理论。
刘完素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亢害承制是人体内在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
如果这种机制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这一理论对于后世医学在认识和治疗内脏器官疾病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5.创立了“玄府学说”。
刘完素认为,人体内的玄府是汗孔的部位,也是气血流通的场所。
他进一步指出,玄府的开合与气化活动密切相关,玄府的开合异常会导致气血流通不畅,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这一学说对于后世医学在认识和治疗汗孔疾病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刘完素在中医理论、临床实践和中药学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提出的系列学术思想为金元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后世的医学研究和治疗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刘完素火热论的基本内容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的火热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刘完素火热论的基本内容:1.火热为病之因刘完素认为,火热为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感受外界火热之邪,或者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导致体内阳热过盛,进而产生一系列热性病变。
他认为,外界火热之邪是导致人体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高温、暴晒、熏烤等都可能引发火热为病。
同时,体内脏腑功能失调也可能导致阳热过盛,如饮食不节、情绪失调、疲劳过度等都可能引起体内火热之邪的生成。
2.火热病机刘完素认为,火热病机的关键是阳热过盛,扰乱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进而导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
他认为,火热之邪容易侵犯人体上部和肌表,从而引发头痛、发热、咽喉肿痛、皮肤疮疡等症状。
同时,火热之邪也容易耗伤人体津液,使人口干渴、大便干燥等。
3.火热证治刘完素认为,治疗火热为病的关键在于清除体内阳热之邪,恢复阴阳平衡。
他提出了一系列治疗火热为病的方法,如清热泻火、养阴生津、疏风散热等。
同时,他还强调了调理脏腑功能的重要性,如调理脾胃、疏肝解郁等。
4.火热病证分类刘完素根据火热病的特点和表现,将其分为外火和内火两大类。
外火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等;内火则包括虚火、实火、郁火等。
不同类型的火热病具有不同的表现和治疗方法。
5.火热病防治刘完素认为,预防和治疗火热为病的关键在于避免接触和诱发火热之邪的因素,如高温天气、辛辣食物等。
同时,还应注意调节情绪、保持饮食起居的规律性、适当锻炼等,以增强身体抵抗力,预防火热为病的发生。
总之,刘完素的火热论揭示了火热为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理论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现代医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名医刘完素生平简介姓名刘完素字守真别名刘河间去逝时间暂无资料。
所在朝代无出生地区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主要成就“六气皆能化火”学说擅长领域用寒凉药治疗伤寒代表作品《素问玄机原病式》一、刘完素简介: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刘完素故后世又称其为刘河间。
大约生活在北宋末年至金朝建立初期,即宋徽宗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至金章宗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之间,是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为后世所称金元四大家中的第一位医家。
二、人物介绍:刘完素(约1110~1200年),字守真,河间人,世称刘河间。
他从25岁开始研究《内经·素问》,直到60岁从未中断,学识渊博。
他据《素问》病机19条,阐明六气过甚皆能化火的理论。
故治法上多用寒凉药,并创制了不少治疗伤寒病的方剂,对后世温病学说有所启发。
为中医学各学派的创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主要著作:刘氏一生著述较多,主要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172年)15卷,《素问玄机原病式》(1186年),《内经运气要旨论》(即《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1186年)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三消论》《附《儒门事亲》》,《素问药注》(已佚),《医方精要》(已佚),其他托名刘完素的著作还有《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河间刘先生十八剂》、《保童秘要》、《治病心印》、《刘河间医案》等。
后人多把完素的主要著作统编成“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其中或加入金元其他医家的著作。
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建国以来,曾对刘完素著述进行了一些整理和研究,重新出版其部分专著,发表了不少研讨刘完素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的论文,从而挖掘出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为了进一步总结整理刘完素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使其更广泛地运用于现代中国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使其更广泛地运用于现代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出版《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之机,对刘完素的原著《黄帝素问宣明论文》《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三消论》《保童秘要》共7本,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校注和研究,编成《刘完素医学全书》。
刘完素火郁的物质基础刘完素(711~784),本名刘德秀,号完素,又称月奴。
祖籍范阳,后迁幽州卢龙(今北京西南)。
唐朝末期道教全真派道士。
因精通天文历算、书法、音乐,被尊为“天师”。
《旧唐书》称他“少好修道,尝与道士游于嵩山”。
相传其为道教全真派的始祖元始天尊之曾孙女。
根据唐代刘宋时期《新唐书》记载刘完素“好学多闻而善养生之术”,他著有《天师养生集》《长生诀》等书。
1.刘完素【原文】(唐)刘完素【按】刘完素的“火郁”之说,是从《内经》“火郁则痿”的理论中演变而来。
唐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卷九十二中,认为火郁而发病者,多由脾胃之热,上蒸头目所致。
由于刘完素是全真派的创始人元始天尊的曾孙女,他在先天火与后天寒热、火气与气机等关系上有着很深的造诣。
在《伤寒论》卷八十二中还记载了不少火郁疾病的治疗方法。
2.火郁和肝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喜润恶燥,主藏血、主筋、主疏泄,主升气。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也就是说肝脏具有疏泄气机的功能。
肝在志为怒,怒则伤肝。
临床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肝郁化火所致;另一种是因情志不遂所致。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血气者,烦劳则气结而热生”;“血属阴而行于秋,主静而行于冬”;“肝主筋,其华在爪”。
刘完素说:“怒伤肝”、“肝主筋”(见《素问·生气通天论》);“肝主疏泄、藏血、调营卫”;《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肝主疏泄、调营卫"。
3.火郁与肾水火郁的形成原因和表现与肾水有关,肾水在身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刘完素的这一观点则是肾水不能外散的直接体现。
肾水是指由肾小球滤过率决定的、不依赖于肾小球滤过膜的物质基础,它在保持肾小球过滤功能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肾水外泄受阻,则可以导致体内阴阳失衡,表现为身体发热、烦躁、口渴、咽喉肿痛等症。
在肾水不足的情况下,人体内会出现虚热或虚寒体质。
这时就需要通过滋阴降火来恢复人体阴阳平衡。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五液者,阴器也。
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的代表人物。
学术上以倡言“火热论”著称,对后世影响较大。
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宣明论方》等书。
其中最著名的《宣明论方》,是根据《内经》解释病源,其有独特之处。
他自己独创的方剂——“防风通圣散”,用药达十七味,为表里双解的有效方剂,直到目前,临床上仍在应用。
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又称刘河间,皇帝赐予“高尚先生”称号。
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约生于北宋大观四年(公元一一一O年),卒于南宋庆元六年(公元一二OO年)。
他出身贫苦,早年因母亲病不治而死,便立志学医。
他大半生云游四方,谋食于江湖。
刘完素所处的时代,正是南宋和金对峙的时代,此时烽烟四起,衰鸿遍野,百病丛生。
统治阶级为了从精神上麻醉人民,积极倡导运气学说,规定习医的人,须考运气论。
所谓运气,即是说天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地有五运(水、火、土、金、木),以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五运,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六气,用纪年的干支推定岁气,再由岁气推定应得的疾病,并定以施治的方法。
这种理论,起初大多数医生不肯接受。
后来,竟成为他们的思想意识。
有书叫《素问入式运气论奥》和《本草衍义》出来后,医学界运气之学更蔚然成风。
此外,当时一般医生受《局方》的影响,拘泥偏执,喜用辛燥药物,治病多所不济。
究竟运气学说与医药有什么关系?怎样对待《局方》的影响?这都是当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刘完素是个职明正直的人,目睹人民在异族统治下的痛苦,不愿跟他们同流合污。
金朝皇帝章宗三次聘请他出来做官,都被拒绝了。
他日夜思考着上述的两个问题,情愿为解除人民的病苦,深入研究医学,虽耗尽毕生精力,也在所不辞。
以火热为导致多种病症的原因,是刘完素阐发病变机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他的火热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明:(1)火热为病的广泛性首先他把《素问》病机十九条属于火热病症的范围予以扩大,在《至真要大论》所述的病机中,属于火的,仅有瞀冒、口禁、瘈疭、鼓栗、胕肿、酸疼、冲逆、惊骇、狂、躁十种;属于火热的,仅有转戾、呕吐、吐酸、下迫、泄泻、水液混浊七种。
而刘完素在他著的《素问玄机原病式》里,则扩大为:"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浑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疖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
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闷、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篾血汗,皆属于热。
"以及"诸热瞀瘈、暴暗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胕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
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嗌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皆属于火。
"共扩大成五十多种病症。
其中气喘、气郁,在病机仅属于肺,肿满呕吐,仅属于脾或属于上,而刘完素悉以之属于火热,并为之解释说:"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热火为阳,主乎急数也。
胃膈热甚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也。
凡郁结甚者,转恶寒而喜暖,所谓亢则害,承乃制,而阳极反阴者也。
"其论诸病症之属于火热者,大略如此。
(2)六气皆能化炎说刘完素在谈论火热与风、寒诸气的关系时,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
如:风与火热的关系,刘完素认为风属木,木能生火,故"火本不燔,遇风冽乃焰。
"反之,病理上的风,又每因热甚而生。
他说:"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热则风动。
"故风之于火热,在病变过程中,多为兼化的关系。
所以他在解释"诸风掉眩"的病机说:"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
"所以对这种由火生的风,在治疗时当用清凉之剂,即《素问》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的道理。
湿之于火热,不仅是由于"积湿成热",更重要的是"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
"他说:"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
"这种病变,反映在临床上,则多为水肿。
所以他说:"诸水肿者,湿热之相兼也。
""湿热相搏,则怫郁痞隔,小便不利而水肿也。
"因此,刘完素治这种湿热兼化的水肿腹胀,则主张用"辛苦寒药为君"以利其大小便,并说:"以其辛苦寒药,能除湿热怫郁痞隔故也。
"燥病的形成,刘完素认为,或由于寒凉收敛,气血不通所致,故"冬月甚,夏月衰。
"或由于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
但更多见的燥病,乃是"风能胜湿,热能耗液"的结果。
如"风热耗损水液,气行雍滞,不得滑泽通利,则皮肤燥裂,肢体麻木不仁。
"又如:"大便干涩,乃大肠受热,化成燥涩"的亦属常见。
就是秋凉成燥,亦每多为火热同化所致。
故刘完素说:"金燥虽属秋阴,而其性异于寒湿,反同于风热火也。
"因此,燥就和风热分不开了。
在治疗上,刘完素则主张:"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慎服乌附之药。
"至于寒气,除阴盛阳衰而为"中寒"(即里寒)者外,他如感冒寒邪,或内伤生冷,"冷热相并",均能使"阳气怫郁,不能宣散"而生热,不可便认为寒"当以成症辨之"。
(3)火热病的治法刘完素对于火热病的治疗法则,主要从表证和里证两个方面来确定的。
①表证他认为表证固应汗解,但"怫热郁结"于表,绝非辛热药所宜,致表虽解而热不去。
惟有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则表解热除,斯为正治。
临床时的具体施用,简要概括之,则是:夏季暑热当令,一般不宜用麻黄、桂枝等辛热解表;若必须用时,也应适当加入寒性药物,否则就会助长热邪而发生他变。
故以"甘草、滑石、葱、豉等发散为最妙。
"阳热郁遏于表,虽亦见恶寒战栗诸症,实为阳热郁极而产生的假象,不能辛热解表以助其热,而应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等以开发其郁结,必须从脉证上细心分辨。
表证而兼有内热的,一般可用表里双解的办法,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即为表里双解之剂。
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或用天水凉膈各半,以散风雍,开结滞,使气血宣通,郁热便自然解除了。
表证依法汗之不解,前证别无变异者,通宜凉膈散调之,以退其热;若汗后热退不尽,可用天水散、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以"调顺阴阳,洗涤脏腑"余热;若汗后不解,而下证又未全者,可用白虎汤清之。
②里证里证用下法,可根据以下三种情况灵活运用:表证以解,而里热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都可用下法。
可下之证在临床上的表现,多有目睛不了了、腹满实痛、烦躁谵妄、脉来沉实诸症,也就是热邪郁结在里的反映。
必须以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下其里热。
热毒极深,以致遍身清冷疼痛、咽干或痛、腹满实痛、闷乱喘息、脉来沉细,乃热蓄极深,阳厥阴伤所致。
其病变已影响到血分,就不能单纯用承气汤攻下,而必须和黄连解毒汤配合使用。
在大下之后,热势尚盛,或下后湿热犹盛而下利不止的,可用黄连解毒汤清其余热。
必要时可兼以养阴药物。
若下后热虽未尽,而热下盛的,则宜用小剂量黄连解毒汤,或凉膈散调之。
从以上来看,刘完素在探讨所以造成火热病症的种种原因和机理时,是有所发明的,可以说在宋金以前言火热病机和治法的,无出其右者,他对火热之所以有较深细的认识,主要还是来源于医疗实践,是从临证中不断总结出来的。
所以他说:"余自制双解、通圣辛凉之剂,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黄发表之药,非余自玄,理在其中矣。
故此一时、彼一时,奈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无以常火,人以常动,动者属阳,静则属阴,内外皆扰,故不可峻用辛温大热之剂。
"这就是刘完素创言"火热论"的思想基础。
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刘完素的火热论概括所有疾病的病变,更不能认为刘完素只对火热病机有研究,而不及其它。
在刘完素书中既有讨论多种属于寒凉病变的,更制有如双黄丸、内固丸一类的温中散寒方剂。
因此说,刘完素对火热病症的病理变化,在《素问》病机的基础上既有所创新,又从临床上总结出对热性病的治疗原则,提出了辛凉解表和清热养阴的治法。
不仅对后世治疗温热病以很大的启示,同时也突破了魏晋之后墨守仲景成规的保守作风,使后来的学者敢于设想,敢于研究,能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祖国医学的理论和治疗不断地发展与提高以火热为导致多种病症的原因,是刘完素阐发病变机理的主要内容之一。
首先他把《素问》病机十九条属于火热病症的范围予以扩大,在《至真要大论》所述的病机中,属于火的,仅有瞀冒、口禁、瘈疭、鼓栗、胕肿、酸疼、冲逆、惊骇、狂、躁十种;属于火热的,仅有转戾、呕吐、吐酸、下迫、泄泻、水液混浊七种。
而刘完素在他著的《素问玄机原病式》里,则扩大为:"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浑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疖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
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闷、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篾血汗,皆属于热。
"以及"诸热瞀瘈、暴暗冒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胕肿疼酸、气逆冲上、禁栗。
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及聋、呕涌、嗌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瞤瘈、暴病暴死,皆属于火。
"共扩大成五十多种病症。
刘完素在谈论火热与风、寒诸气的关系时,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
所以对这种由火生的风,在治疗时当用清凉之剂,即《素问》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的道理。
湿之于火热,不仅是由于"积湿成热",更重要的是"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
"因此,刘完素治这种湿热兼化的水肿腹胀,则主张用"辛苦寒药为君"以利其大小便。
燥病的形成,刘完素认为,或由于寒凉收敛,气血不通所致,或由于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但更多见的燥病,乃是"风能胜湿,热能耗液"的结果。
因此,燥就和风热分不开了。
在治疗上,刘完素则主张:"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慎服乌附之药。
" 至于寒气,除阴盛阳衰而为"中寒"(即里寒)者外,他如感冒寒邪,或内伤生冷,"冷热相并",均能使"阳气怫郁,不能宣散"而生热,不可便认为寒"当以成症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