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匹配·多元认同·双向建构——再论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766.35 KB
- 文档页数:9
2011年第2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22011第51卷JOURNALOFSUNYAT-SENUNIVERSITYVo.l51(总230期)(SOCIALSCIENCEEDITION)GeneralNo.230
*收稿日期:2010)11)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ZZ01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C810048);广东省哲学社会科
学基金项目(08YA-01) 作者简介:郭忠华(1969)),男,江西万载人,政治学博士,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广州510275)。¹ AnthonyGiddens.Sociology:abriefbutcriticalintroduction.London:PalgraveMacmillan,1982,p.17.动态匹配#多元认同#双向建构*
)))再论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郭忠华
摘 要:围绕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这一问题,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维系论0、/切割论0和/匹配论0。/维系论0在公民身份与文化认同之间建立起单线对应的关系;/匹配论0区分了两种公民身份和两种国家认同,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双线匹配的关系;/切割论0则主张彻底割裂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联。通过对政治制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人类认识的特性、国家与民族的关系以及国际移民等要素的检视表明,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实际上是一种模糊和动态匹配的关系;通过对阶级属性、国际关系和全球化等国家认同的形成性因素的考察表明,公民的国家认同还表现在阶级认同、差异性认同、超国家认同和亚国家认同等方面;通过对人类认识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分析则显示,国家认同实际上是公民/理性地建构0与社会/结构性制约0双向互动的产物。由此可见,上述三种观点并不全面,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匹配0、/多元认同0和/双向建构0的关系。 关键词:公民身份;国家认同;维系论;切割论;匹配论 中图分类号:D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11)02-0160-09
2011年第2期 第51卷 (总230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2 2011 VD1.5l General No.230
动态匹配・多元认同・双向建构术
再论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郭忠华
摘要:围绕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这一问题,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维系论”、“切割论”和“匹配 论”。“维系论”在公民身份与文化认同之间建立起单线对应的关系;“匹配论”区分了两种公民身份和两种国 家认同,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双线匹配的关系;“切割论”则主张彻底割裂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联。 通过对政治制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人类认识的特性、国家与民族的关系以及国际移民等要素的检视表明,公 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实际上是一种模糊和动态匹配的关系;通过对阶级属性、国际关系和全球化等国家认 同的形成性因素的考察表明,公民的国家认同还表现在阶级认同、差异性认同、超国家认同和亚国家认同等方 面;通过对人类认识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分析则显示,国家认同实际上是公民“理性地建构”与社会“结构性 制约”双向互动的产物。由此可见,上述三种观点并不全面,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匹 配”、“多元认同”和“双向建构”的关系。 关键词:公民身份;国家认同;维系论;切割论;匹配论 中图分类号:I)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11)02—0160—09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g Giddens)曾言,生活在现代国家中的人们从不怀疑自己是特定国家的“公
民”,而且也元不注意到国家在其生活中所扮演的多样性角色 。公民在国家中的这种地位一方面形成 了个体的“公民身份”(citizenship),另一方面则使个体对国家形成复杂的情感关系,尤其是“国家认同”
(national identity)。从最简单的角度衡量,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似乎是一种简单对应的关系,即取
广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6期(总第156期)
公民认同需求梯度化:
铸牢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路径*
尹学朋王国宁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长期历史积淀的精华,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了解和把握公民认同需求层次以及结构变化可为实现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认同提供理论准备。公民认同需求具有独特内涵和特征,由下向上分为自我认同、族群认同、社会认同、国家认同四个梯度,各梯度间相互联系、互相支撑;公民认同需求梯度满足条件呈多元化,相互之间互补性较强。各族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后备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各族学生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可以通过家风家教、思政课堂、校园文化、“全媒体”等途径实现各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认同。【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认同需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梯度化【作者】尹学朋,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南充,637009。王国宁,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新疆乌鲁木齐,830046。【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20)06-0024-007
在马斯洛看来,人们都潜藏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并且自身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各种需求
期盼感也是不同的。马克思否定抽象人性论,关注从人的现实需求出发,“一切划时代思想体系的
真正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思想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544只有当有需求迫切感时才
可能激励人们立刻行动起来。认同需求梯度是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进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其中尤
以少数民族的公民认同问题最为突出。为此,中央第四次民族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近日中共中央
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可见,
文 史 哲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2015年第6期(总第351期)No.6,2015(Serial No.351)
集体身份认同与统一国家的建构
———关于多民族国家统一问题的思考
马风书
摘 要:集体身份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必然拥有的社会角色,而对某种集体身份的认同或排斥则是选择的结果。在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集体身份认同的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整合和统一的成功与否。对于民族国家而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最重要的政治性集体身份认同。在多民族国家内部,这两种集体身份认同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受到诸如民族政治地位和群体规模,民族的地域分布,民族文化的属性,民族的经济状况、受教育状况和现代化水平,族际交往状况,国家的民族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综合考量这些影响的基础上,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制度应以强化国民的国家意识和公民身份认同、弱化其民族意识和民族身份认同为目标,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进行调整,这是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的重要情感和心理基础。关键词:多民族国家;身份认同;集体身份;民族认同;国家认同
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每一个成员便被赋予了某种社会身份和角色,发挥着某种社会功能。身
份认同是人们依据各种主客观因素,对自身社会身份和角色的认知、情感与期望。对于统一国家的
建构而言,政治认同是最核心和最关键的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则是最重要的政治认同。对某
种政治身份的认同、不认同甚或抗拒,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人们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组织选择和
政治行为。一旦这种态度、立场和行为演变成大规模的群体性社会政治现象,将会释放出巨大的能
量,对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产生重大影响。
一、集体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
“认同”(identity)概念源自拉丁文idem一词,意为同样、相同。包括S·弗洛伊德、E·H·埃里
克森、G·H·米德、N·富特、G·P·斯通、E·涂尔干、M·韦伯、J·哈贝马斯等在内的西方学者对
这一概念进行了种种定义,但由于他们的学科背景和出发点不同,这些定义存在较大分歧。《现代汉
2013年11月 第5O卷第6期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NOV.2O13 VoL 5O No.6
国家建构、族际政治整合与公民教育
王宗礼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族际政治整合是多民族国家国家建构的重要议题。族际政治整合是各民族、各族群共同的政治与文化认同 的形成过程,其核心是各民族成员对公民身份的认同,而公民身份认同的多层次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公民身份认同必 须经由公民教育来实现。公民教育是关涉公民资格或公民身份的教育,是旨在促进国民形成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其 实质是培养合格公民或“好公民”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多民族国家而言,公民教育面临的内在张力,需要通过长期的 探索和实践来解决,但不管怎样,强化各民族成员的公民教育,无疑是化解这些内在张力的基本方向。 [关键词]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整合;国家建构;公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D 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13)O5—0103—05
当今世界,在日益全球化的同时,民族意识、 民族边界也越来越清晰。这种似乎矛盾的双向发展
趋势,使得当今几乎所有的多民族国家都程度不同 地被民族问题、民族矛盾所困扰。如何处理和解决
好民族矛盾与民族问题,弥合民族之间的心理距
离,促进族际政治整合,是当今世界各多民族国家 面临的普遍问题。本文从国家建构的视域对这些问 题进行探讨。
一、族际政治整合:
多民族国家国家建构的重要议题
从政治层面来看,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实
际上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建构的过程。伴随着人类社 会的现代化进程,“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运动自西向 东递次展开,蔚为时代主纲,构成了最为宏大的历
史进程,裹挟并决定了其他一切社会历史运动与政 治法律进程。”L】](P1)按照《布莱克威尔政治学
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4期(总第166期)
身份认同视域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秦玉莹郝亚明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种群体认同意识,其深层体现的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
共同体成员这一共有身份的认同。从身份认同视角入手,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的理论理解和实践推进。首先,凸显各族人民共有的中华民族成员身份、统一国家公民身
份、命运共同体成员身份显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其次,消解中华民族身份
认同与次国家民族身份认同张力、消解国家公民身份认同与族裔身份认同张力以及消解各民族身
份认同的排他性问题,展现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价值;最后,通过系牢各族人民的
共有身份认同纽带,增强各族人民的文化归属感、社会归属感和民族使命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体意识的实践方向。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身份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
【作者】秦玉莹,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天津,300350。郝亚明,贵州民族
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贵阳,550025。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22)04-0076-0007
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
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同时该次会议还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
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上述政策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方面,
“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深刻揭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凸显出各族人民的
“共同体”关系和“共同性”关联;另一方面,“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的政策论断清晰回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问题,指出了正确处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档案参与自我身份认同构建的维度与路径
作者:王向女 曹慧
来源:《北京档案》2024年第01期
摘要:基于自我认同的“个体—群体”两个维度划分,探究档案如何推动个人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及对所属中华民族的认同。在个体维度,档案通过多元属性的身份确证、唤醒个人身份,构建个体的自我身份认同。在群体维度,档案在缔造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脉络、蕴含“文缘”形成群体情感依附、记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历程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此构建中华民族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最后,从明确身份归属、传承民族集体记忆、连接共同情感等方面探讨如何强化自我认同感。
关键词:档案 身份认同 个体认同 群体认同 中华民族 中华儿女
Abstract: Based on the two dimensions of"individual- group" of self- identity, we explore
how archives promote the identity of individuals and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individual dimen?
sion, archives construct the individual self-identi? ty through the process of multiple identity
confir? mation and awakening the individual identity. In the group dimension, archiv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he common mem? ory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ntaining
the "cultural origin" to form the group emotional attachment, and recording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2014年第12期总第359期民族论坛MINZUTRIBUNENo122014No.,359General
国家作为一个政治、文化、利益的多元共同体,
具有内在同质性要求。亦谓国家与社会稳定,一则
要求政治制度、法律规范和经济要素等“硬”力量的
维系和保障;另则要求广大国民对国家这个政治实
体的一致感和共同体感等“软”力量的支持。于国民
而言,后者即谓国家认同乃每一成员应有的内在品
质,此为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之心理基础和重要条
件。①换言之,国家认同与国家、社会稳定成正相关
联,国家认同程度越高,社会越稳定,国家越安全。
当然,一旦国家认同出现危机,必然影响到国家与
社会的稳定性。
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成为我国当下民族
工作中之一重要任务。增强国家认同,须有国家与
国民个体之双向用功。然其最重要者,则在国家相
关制度、法律、政策、措施之建设。宏观看来,这可从
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积极回应现代民族国家制度建设需求,推
进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保障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权利,以增强民
族地区的政治认同
民主政治既反映国家政治系统之合法性,亦为
国民政治认同之保障。故在一般情况下,国家与政
府应努力健全法律与制度,确立公平、正义与合理
的政治制度体系,畅通各族民众的政治参与渠道,
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质量,为各族人民提供充分的
安全、平等和利益保障,使各民族之权益受到应有
尊重和保护,从而获得各族人民对国家政治体系的
支持和赞同,巩固国家政治合法性基础。
但事实上,由于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以及
地域自然环境等原因,我国各民族之社会与政治地
位、资源与利益分配并非一体的均衡、合理,反是随
着社会经济发展,民族间地区间差异越来越大。此
种情状强化了各民族对国家民族政策、社会公正和
平等的消极的心理感受。因此,基于我国民族差异
的现实,加强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清除阻碍民族
社会平等与公正的因素,保护少数民族利益的合理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国家认同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研究”(2014—GM
国家认同:构建当代公民归属感的新焦点
王晓晶
【期刊名称】《新西部(下旬刊)》
【年(卷),期】2018(000)011
【摘 要】在人成为主体力量的现代社会,国家认同已不能简单地用国家观念或国家意识问题来衡量,而是以每个个体心理认同形成为标准.文章叙述了认同理论,国家认同的内涵、合法性和种种影响因素.阐释了国家认同的四个方面的基本维度,即地理环境、核心文化、公民身份和政治制度,指出了强化公民国家认同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3页(P12-13,56)
【作 者】王晓晶
【作者单位】新疆建设兵团十二师党委党校 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国家认同与当代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 [J], 苏守波;李涛
2.国家认同:当代认同问题研究的新焦点 [J], 王成兵
3.国家认同:构建当代公民归属感的新焦点 [J], 王晓晶;
4."价值-过程"视角下的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构建 [J], 朱军
5.《战狼2》构建公民国家认同的主要路径分析 [J], 吕庆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06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总第217期)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
——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
韩震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的认同问题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在经济
全球化的现时代,人员、信息与货物的跨国流动,使人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El益成
为一个必须时刻思考和作出选择的问题,人们都会遇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问题。在
文化认同与民族(族群)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强化国家认同的维度上,从
发展的角度看,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放在高于民族(族群)认同的地位,这就是说,族群的认同不
能超越或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国家的文化认同必须大于族群的文化认同;应该通过构造中华民
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象征符号的重建,增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重叠内容,以形成统
一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必须把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发展置于今后工作的重心位置,并且通过人口
的流动促进人民之间的交流与文化融合;强化国家认同还必须有政策和法规的支撑,譬如,共同
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等的规定.总之,在历史进程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家认同置于文化
认同之上,用公民的国家认同促进文化认同.
【关键词】民族国家;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历史进程
【中图分类号】K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209(2010)O卜0106-08
人类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因此人的自身认同
和集体认同问题都必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所
有的认同都是在一定的时空系统中人们历史活动的
过程和产物。“从历史认同的定义来看,认同是在时
间变化中的认同。”④在一定的意义上,到了全球化时代,似乎人的认同才成为一种问题,因为人们从自
然经济的熟人社会进入市场全球流通的契约社会,
人们生活在一个差异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不得不思考自己是谁以及自己属于什么群体的问题。在现时代,人们都会遇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
文化认同如何增强公民身份认同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认同对于增强公民身份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民身份认同不仅仅是对一个国家法律和政治制度的认可,更是在情感、价值观念和文化传承上的深度认同。而文化认同,作为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如同一座桥梁,将个体与国家、社会紧密相连,不断强化着公民对自身身份的认知和归属感。
文化认同为公民提供了一种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纽带。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这些历史事件、人物和故事构成了丰富的文化宝库。当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同,他们便能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与先辈们的联系,明白自己是这一漫长历史链条中的一环。例如,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从伟大的发明创造到抵御外侮的英勇抗争,这些都是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当我们讲述着大禹治水、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时,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油然而生。这种基于历史文化的认同,让公民更加明确自己的身份归属,增强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
语言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也是增强公民身份认同的关键因素。一个国家的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承载着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当公民熟练掌握并热爱自己国家的语言,能够用它来表达思想、传承文化时,他们便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以汉语为例,其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典故,无不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和运用汉语,我们能够读懂古代经典,领略古人的智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这种对语言的认同和热爱,使我们在国际交流中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让我们在内心深处坚定了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
传统节日和习俗也是文化认同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增强公民身份认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节日和习俗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它们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人们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比如春节,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阖家团圆、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习俗,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无论身处何地,中国人都会想尽办法回家团聚,共同庆祝这个节日。这种对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坚守和传承,让公民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感受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强化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公民身份的归属感。
近代民族国家建构
过程中的公民身份变迁+
乔欣欣
提要:公民认同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建 构的背景下,发源于西方的公民观念及制度,如何实现本土化的转化,并服务于近代中 国民族国家建构的需求,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从公民观念、公民身份制度两个层面 来探查近代中国公民身份的变迁,以此了解中国特殊的变迁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赋予 西方公民概念不同的内涵,有助于我们运用公民身份视角来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做出一 定的思考。关键词:民族国家建构公民身份变迁
作者乔欣欣,女,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政治与法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法学博士(西安 710065)
从政治的角度来说,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现代国家建构的过程,即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转型。
而现代国家有两个特征,即民族一国家和民主一国家。“民族一国家突出的是主权范围,主要反映的
是国家内部的整体与部分和国家外部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民主一国家强调的则是按照主权在民
原则构建的国家制度,主要反映的是国家内部统治者与人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从后者来说,现 代国家的形成离不开构成其的基本要素——现代公民的认同,而其前提是所有公民都去除了地域、出
身、民族、宗教和传统等这些自然因素,被抽象为拥有平等权利的人,也即个体解除旧有身份,获得
现代公民身份。所谓公民身份,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不仅包含“如通常所指的‘作共同体正式
成员资格’或者‘国籍’之含义,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权利’、‘义务’等制度性含义”,也包
含了“由于对共同体情感依附而形成的‘美德’等情感含义,或者由于权利或义务践行而形成的‘参与’、
‘行动’等动态之含义。” ®因此公民身份的变迁是观念、制度、行动相互作用的产物,“社会结构的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传统政治思想中的公民义务观研究”(15XZZ008)的阶段性成果。① 徐勇:《“回归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东南学术》,2006年第4期。② 郭忠华主编:《中国公民身份:历史发展与当代实践》,上海:格致出版社,2014年版,第1页。
民族国家认同基础理论探析
作者:洪跃雄 龙慧敏
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年第04期
[摘要]虽然“国家”在概念和具体历史形态上存在多样化的现象,但在国家认同的学术范畴内,“国家”更多地指向民族国家。这是因为,多民族国家中国族与原型民族的差异性乃至冲突才引发了国家认同问题的学术探讨,而全球化所引发的单一民族国家多族群化、国家主权相对化、个人对民族和国家依附力的降低则导致了国家认同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从本质上讲,国家认同是主体对自身与国家间同一性的肯定和承认以及在此基础所产生的对国家的积极心理、情感和行为,而国家认同建构过程就是促进主体对自身与国家认同生物性、文化性、制度性要素的同一性进行明确认知、产生积极情感和置于优先级序态度的过程。与此同时,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媒介和信息传播特点等具体国情与国民的文化水平、年龄、社会地位等具体民情,也会对国家认同建构产生或消极或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国家认同;多民族国家;现代民族
[中图分类号]D0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22)04-0017-08
国家认同,顾名思义就是认同主体对自身与国家之间同一性的肯定和承认以及在此基础所产生的对国家的积极心理、情感和行为。虽然“国家”存在着概念的多学科、多样化现象,而且“国家”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和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都会以不同的形态出现,但作为现代学术用语的“国家认同”中的“国家”更多是指向现代具有世界意义的国家形态——民族国家。
一、国家的概念辫析
列宁曾指出:“国家问题是一个最复杂最难弄清楚的问题,也可说是一个被资产阶级的学者、作家和哲学家弄得最为混乱的问题。”[1](P59)伊斯顿也指出:“国家是什么?有一位学者声称他已经搜集了一百四十五个不同的定义。关于一个名称,人们很少有如此明显的意见分歧。种种含意的混乱和庞杂十分惊人,使人几乎难以相信,在以往二千五百年间,人们以一种或另一种形式反复讨论的问题,居然没有达到某種程度的一致意见。”[2](P102)由于国家在各国家及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形态差异巨大,要在文字和语言上对古今中外的国家作一个抽象性规定确实颇为困难,以致学者对国家概念和解释的表述繁杂混乱、大相径庭甚至相互矛盾,呈现出明显的多指性和复杂性。
多民族国家认同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
作者:尹金萍
来源:《知与行》 2020年第4期
[收稿日期]2020-06-2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西方实践哲学传统与马克思实践哲学重建研究”(14AX003);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专项项目“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认同研究”(18ZXD418);国家民委民族研究一般项目“清末民初东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接触发展研究”(2019-GMB-056)
[作者简介]尹金萍(1976—),女,广西梧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博士后,从事政治哲学研究。
尹金萍
(梧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佳木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要]民族国家认同问题的产生有其现实的时代背景,不同文化传统的现代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客观上需要追求本民族国家自身的存在与利益;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政治与文化多元碰撞融合的现代发展趋势,又要求在打破民族国家的内在利益和内在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认同。这就导致在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矛盾冲突增多、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沟通合作产生障碍。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共同体与国家共同体之间的张力促生了民族国家认同理论研究的空间和价值,同时也为民族国家认同实践困境的解决提供了思考的方向。民族国家认同具有深刻的本质内涵和理论逻辑,蕴含着民族共同体认同与国家共同体认同的双向动态建构过程。在民族国家共同体认同的实践建构中,主要从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论基础、人类共同文化基因的传统根基和人类共同的价值论基础三个维度予以建构。
[关键词]多民族国家认同;理论逻辑;共同价值
[中图分类号]D633;D0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20)04-0005-07
传统社会中很多国家都是由单一民族共同体组成的,民族认同建立在民族内部血缘、固定地域和共同成长文化背景中,民族内部认同成为自然且易形成的一种状态。此时的民族与国家认同也具有同一性,即对民族的认同蕴含着对国家的认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发展,多元民族在同一个国家共同体中存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多元差异。由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不一致性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冲突,是几乎所有多民族国家都存在的问题[1]。这种现象不仅在传统社会多民族国家中存在,在现代社会因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差异引发的矛盾冲突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无论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转变都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决定其是不可规避的现代社会问题。深入研究和探讨民族国家认同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既是现代政治哲学研究的重点和焦点问题,更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民族国家认同实践的客观必然要求。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直以来,文化认同是贯穿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基础,同时也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稳定的基石。但是,随着近年来全球化的到来,“三股势力”衍生出新的力量,逐渐蔓延到我国,少数民族成为了国内外分裂分子对我国进行民族分裂的最有价值的工具。因此,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机的统一起来,成为当前我国实现稳定和谐的重要前提。
标签: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关系 途径
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概念
(1)民族认同的概念
“民族认同”概念可做两方面的解读:一是指人们以某一国族作为归属对象的认同;二是指中国各少数民族成员对于本族身份的认同,以及其他国家类似族体单位的成员对于本族身份的认同。本文所关注的“民族认同”属于第二重意义。目前,“民族认同”在许多研究中也以“族群认同”的面貌出现。这是因为近年来,有许多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将第二种含义上的“民族”改称为“族群”,以区分“民族”概念的两种含义,且便于与国外学术研究接轨。但由于“族群”概念内涵外延的广泛性、不確定性与流动性,“族群”的使用仅止于学术研究,政府实务界仍使用“民族”称谓来制定政策和处理问题。
(2)国家认同的概念
“国家认同”的的概念首次被引入政治学是在所谓的行为科学革命时期,而且是与处理政治发展、整合以及与国际关系等议题有关。大陆学者林劲认为,所谓国家认同,意即某个地区的人们(包括阶级及其政党和社会集团、个人),对该地区、国家归属的认可和赞同。国家认同问题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内政方面,即国家主权和治权关系,政府的代表性、合法性等问题;二是外交方面,即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处境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从一般理论上讲,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存在相互联系性又存在着区别。在现如今的社会,每个个体必然属于某一个民族,但同时必然也属于某一个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共同存在于个体的观念和意识之中的,是统一起来的,而不是非此即彼。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都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国家认同往往存在于公民的一生之中,并且世世代代的相传下去。
2019年06月(上)法制博览立项课题
新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多
维度分析*
李乐榕翁楚歆
广州商学院,广东广州511363
摘要:基于当前新的形势,为加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我们对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构成进行多维度分析。我们分别以身份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等四个维度进行论述,对其相应的指标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可以更深刻把握当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发展方向,提出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感的方案。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国家认同感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6-0058-03作者简介:李乐榕(1997-),女,广东潮州人,广州商学院会计学院,2016级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翁楚歆(1984-),男,广东汕头人,广州商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政工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
国家认同感是“公民确认自己属于某个国家共同
体的心理活动”[1]。我们将这种心理活动分为四个方
面。首先是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即认同其本身属于该
政治共同体,认同其公民身份。其次,是对国家文化的
认同,文化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稳定支撑,是
国家的强心剂。再者,是对国家的情感认同。情感认
同即为公民对该国产生的各种情感,通过情感上的支
持,表达了对该国的认同。最后,我们要对一个国家产
生认同,还必须通过行为来表达,即为行为认同。行为
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通过他的行为,采取一系列
正面、积极的方式,维护该国的各项利益,包括领土完
整,国家统一和国家安全等。
一、身份认同维度
(一)对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
公民身份认同,其公民身份就是特指持有标志中
国公民身份的身份证,享有权利和履行对应义务的人。
身份认同,是指阶级不同、种族不同等具有中国国籍的
中国公民,拥有一致的国家认同和政治信念,承担起平
等的政治责任和义务。身份认同主要体现在对自身公
民身份的确定和对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认
2011年第2期 第51卷 (总230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2 2011 VD1.5l General No.230
动态匹配・多元认同・双向建构术
再论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郭忠华
摘要:围绕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这一问题,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维系论”、“切割论”和“匹配 论”。“维系论”在公民身份与文化认同之间建立起单线对应的关系;“匹配论”区分了两种公民身份和两种国 家认同,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双线匹配的关系;“切割论”则主张彻底割裂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联。 通过对政治制度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人类认识的特性、国家与民族的关系以及国际移民等要素的检视表明,公 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实际上是一种模糊和动态匹配的关系;通过对阶级属性、国际关系和全球化等国家认 同的形成性因素的考察表明,公民的国家认同还表现在阶级认同、差异性认同、超国家认同和亚国家认同等方 面;通过对人类认识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分析则显示,国家认同实际上是公民“理性地建构”与社会“结构性 制约”双向互动的产物。由此可见,上述三种观点并不全面,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匹 配”、“多元认同”和“双向建构”的关系。 关键词:公民身份;国家认同;维系论;切割论;匹配论 中图分类号:I)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11)02—0160—09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g Giddens)曾言,生活在现代国家中的人们从不怀疑自己是特定国家的“公
民”,而且也元不注意到国家在其生活中所扮演的多样性角色 。公民在国家中的这种地位一方面形成 了个体的“公民身份”(citizenship),另一方面则使个体对国家形成复杂的情感关系,尤其是“国家认同”
(national identity)。从最简单的角度衡量,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似乎是一种简单对应的关系,即取
得了某个国家公民身份的个体,他在政治上所认同的也相应地会是这个国家。生理和政治上生活在某
个国家而心理上却认同另一个国家的情形似乎是反常的、不合理的。通过对现有相关理论的检视和将
它们置于更加复杂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可以发现,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实际上有着更加复杂的关
系,它们之间还可以是模糊或动态匹配、多元认同和双向建构的关系。
要理解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首先必须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有所了解。按照著名公民身份
理论家托马斯・雅诺斯基(Thomas Janoski)的界定,公民身份表示个体在国家中拥有的正式成员资格以
收稿日期:2010一l1—0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ZZ01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09YJC810048);广东省哲学社会科 学基金项目(08YA一01) 作者简介:郭忠华(1969一),男,江西万载人,政治学博士,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教 授(广州510275)。 ①Anthony Giddens.Sociology: brief but critical introduction.London:Palgrave Macmillan,1982,P.17.
160 动态匹配・多元认同・双向建构
及与这一资格相联系的权利和义务①。公民身份理论通常可以划分为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两大传统。 前者强调公民权利的重要性,后者则强调公民责任和公民情感的重要性。由于权利通常是和义务联系
在一起的,因此,当我们谈论公民身份的时候,通常把它看作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
二是公民的情感与归属。诚如哈贝马斯所言,公民身份“具有双重特征,一种是由公民权利确立的身份,
另一种是文化民族的归属感” 。“认同”(identity)则通常表达了三种涵义:一是“同一”、“等同”,指事
物在不同时空条件下所具有的连贯性;二是“确认”、“归属”,指个体或群体辨识自己的特色,确认归属
于哪一类属;三是“赞同”、“同意”,指个体或群体对事物或观点所持的肯定态度⑧。认同具有各种不同
的形式,如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群体认同、政治认同等。国家认同只是各种认同形式当中的一种。它既
包括对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治运作等的政治认同,也包括对领土主权、民族同胞、象征文化等的文化
认同。例如,台湾学者江宜桦认为:“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都是国家认同的重要层面,他们共同创造了公
民对国家忠诚的感情。”④社群主义者沃尔泽(Michael Walzer)也注意到“国家认同包含政治与文化两个 面向”⑤。
公民身份是现代政治的基础。但是,一方面,由于拥有同样身份地位的公民通常归属于不同的文化
群体,如民族、种族或者族群,导致他们对于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经常脱节,甚至是背离,从而使
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变得复杂化。另一方面,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现代性和全球化浪潮在
全球范围内的支流四溢,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也被楔入了许多失谐的因子。这表现在,公民身份不
仅在范围上超越民族国家的界限而形成欧洲公民身份等世界主义的公民身份,而且在内容上也表现出
明显的复杂性,出现性向、生态、文化等其他公民身份类型。公民身份的变化不仅给以国家和权利作为
言说对象的传统公民身份造成张力,而且还使公民的政治认同超越国家的层次,表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
的趋势。面对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日益增加的张力,许多学者开始反思和思考,出现
了“维系论”、“切割论”和“匹配论”三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
“维系论”从国家认同是维系公民身份的最有效手段的角度出发,认为公民身份如果不与国家认同
结合在一起,将会使自身变成一个空洞无物的概念。“维系论”的这种看法与其从文化的角度考察公民
身份的立场相一致。在它看来,公民身份如果不建立在共同历史、政治文化和共同命运感的基础上,将
导致自身变成一种纯粹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简单互惠关系”。如果这样的话,不仅将导致公民身份变
得虚弱无力,而且还将损害到国家,使之除了能够为其成员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之外无能为力。在它看
来,公民身份倘若要变得富有含义和坚强有力,那就必须与国家的历史、象征、民族等因素结合在一起。
例如,金里卡认为:公民身份涉及在各种选项之中作出选择,而共同体文化则不仅提供了这些选项,而且
还使公民身份变得富有意义⑥。德沃金也认为:共同体文化“为我们提供了用来识别有价值的经验的眼
镜”⑦。言下之意,共同体文化构成了公民身份的底色,个体落实其公民身份的能力依赖于其认同和掌 握共同体文化的能力@。从这种立场出发,“维系论”认为,对于民族、国家等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优先于
公民身份。文化认同是公民身份存在的土壤,只有将公民身份与民族国家牢固地捆绑在一起,公民身份
才会变得充满意义、才能得到实现。
“切割论”则从对立的立场出发,试图割裂公民身份与民族国家的关系,将公民身份扩展到民族国
①Thomas Janoski.Citizenship and Civil Socie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9. ② [德]尤尔根・啥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包容他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33页。 ③ 肖滨:《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双元结构》,《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第l期。 ④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第90页。 ⑤转引自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第93页。 ⑥⑧Will Kymlicka.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 hts.Oxford:OxfoM University Press, 1995,P.83,PP.8—9. ⑦Ronald Dworkin.A Matter of Principle.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 985,P.228. 161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家的范围之外。这一观点认为,国家认同尽管重要,但它并不是公民惟一的认同形式,宗教、阶级、性别、
环境等也是公民认同的基本对象。既然公民认同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切断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也就未必导致前者失去其文化之根和变得空洞无物。更有甚者,以文化差异作为公民身份存在的理由,
将导致公民身份更加具有排斥性,使主流民族或种族之外的其他民族无法真正享有公民身份。除此之
外,“切割论”还从全球化的立场出发,认为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已不再构成全球关系网络中的
重要结点,跨国公司组织、全球NGO组织以及大量其他国际组织与民族国家一起共同编织起了一张覆
盖全球的治理网络。在这一网络中,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已不再能够单独通过民族国家而得
到维持。同时,从公民身份的责任来看,当今环境破坏、全球不平等、全球移民等问题的涌现也要求我们
割裂公民身份与民族国家的固定关联,思考自身与其他共同体的责任。以全球移民为例,跨国移民的加
速使民族国家的构成明显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倘若要建立平等而有序的社会,那就必须利用公
民身份的平等精神,并且将它与民族、国家等观念分离开来”①。总之,不论从国内还是从全球的角度衡
量,公民身份都必须割裂与民族国家的关联,只有这样,才能“超越公民身份的普遍主义与民族国家的排
斥性之间的矛盾,划清公民身份与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界限”②。
如果说“维系论”和“切割论”代表了两种对立的立场的话,“匹配论”则是一种更加细致的主张。它
既不主张将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割裂开来,也不赞同简单地以共同体文化来维系公民身份。在它看来,
要理解公民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首先必须对这两个概念作更细致的分析。不论何者,都存在着不同
的种类划分:公民身份可以划分为以权利、义务为导向的“政治一法律公民身份”和以公民文化、心理归
属为导向的“文化一心理公民身份”;国家认同则可以划分为对特定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持肯定态度的
“赞同性认同”和对领土、主权、人口、历史等持归属态度的“归属性认同”。在划分不同公民身份和不同
国家认同的基础上,“匹配论”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的实际上是一种彼此匹配的逻辑关系,即政治一法律
公民身份与赞同性国家认同相匹配,文化一心理公民身份则与归属性国家认同相匹配。前一种国家认
同聚焦于国家制度,由此形成的爱国主义主要是宪政爱国主义;后一种国家认同则专注于对国家领土、
国家历史、国家文化和祖国同胞的认同,并由此形成一种深沉的“在家的感觉”和情感投入④。通过对公
民身份和国家认同的细化和相互搭配,“匹配论”试图超越前两者形成的认识论困境。
从总体来看,三种观点显然都存在其合理之处,面对公民身份的文化基础日益为全球化浪潮所消蚀
的倾向,“维系论”试图重新夯实公民身份的文化根基。同样面对日益强化的全球趋势,“切割论”则试
图彻底割断公民身份与民族国家之间的联系,使公民身份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相比之下,“匹配
论”与“维系论”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但又显得比后者更加细致和深入,它不仅看到了公民身份与国家
认同的不可分割性,而且还试图区分出不同的公民身份和国家认同,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起某种逻辑关
联。三种观点尽管表面上显得差异迥然,但仔细检视它们后面所隐含的各种假设,可以发现,它们也存
在着诸多共同之处。例如,都把公民身份看作一种固定的法律地位,都把国家认同看作个体对国家的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