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重点注解
- 格式:pdf
- 大小:637.54 KB
- 文档页数:6
1 《礼记》重点注解 【著作影响】 《礼记》:包罗万象的封建礼治教科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有些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但该书编定者相传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三字经》中就有“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的记载。其中,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礼记》的内容庞杂,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有专为说明《仪礼》的,如《冠义》、《昏义》、《乡饮酒义》等篇;有杂记丧服、丧事的,如《檀弓》、《丧大记》、《问丧》等篇;有记述各种礼节、礼制和守则的,如《投壶》、《礼器》、《明堂位》、《曲礼》、《内则》等篇;有记述孔子言论的(其中许多是假托孔子之名来阐发儒家的言论),如《仲尼燕居》、《孔子闲居》等篇;有比较系统地论述儒家某一思想的论文,如《礼运》、《学记》等篇。此外还有一篇属于授时颁政的《月令》,记述了夏历一年十二月的时令及有关的事物。《礼记》中有些篇章如《大学》、《中庸》等,谈及儒家关于如何修养道德、为人处世的哲学伦理观念,被后世理学家编入《四书》中,加以大力宣扬。《礼记》中还有《学记》、《乐记》两篇,从理论上对教育、音乐做了精辟的论述,至今仍可资借鉴。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涉及了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由于《礼记》从理论上阐述了战国末期至秦汉时期儒家的“礼治”思想,可以对封建统治者思想文化统治,利用封建礼教束缚人们的思想、言行,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所以它越来越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在儒家经典著作中的地位也不断地上升。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2 【经典新解】 0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 直译:一块玉如果不雕琢的话,不会成为一件好器物;人如果不学习,不会通晓世间的道理。 新解:人的一生总要经历一些磨难,有的人经不起一点风浪,稍有一点风吹雨打一蹶不振;有的人则遇到再大的挫折也不会倒下。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呢?就是因为后者经历了磨炼而变得坚强有毅力。只有经过严冬才能迎来盛春,只有历经风雨才能看见彩虹,只有经受磨炼才有收获。试问当今世上那位伟人没有经历过磨练,没有经历过困难?海上没有礁石,就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人生贵在磨炼。一块璞玉只有经过打磨才能成为一块精美的玉器,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0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出自《礼记〃学记》) 直译: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 新解:古人云:“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一个要想完善自己,不仅要懂得如何扬长避短,更要懂得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三国时期孙权门下的名将吕蒙,是一个作战勇猛而见识浅薄的人。孙权劝他读书,他却借军事繁忙故意推脱,后来再三开导,吕蒙才捧起书本。他一学才知晓自己的诸多不足,并加以改正和完善,结果之后文韬武略,用兵如神。反之,不学而知足者,注定会让这样的知足成为他们成功路上的绊脚石。比如,古时文采绚丽、梦笔生花的江淹终因学识不长而至文思枯竭,空给后人留下江郎才尽的典故。 03.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出自《礼记〃曲礼》) 直译:到了别国的境内,首先要问清该国的法令禁忌,到了别国的都城,首先要问清那里的风俗习惯,到了别人的家里,首先要问清他家的忌讳。 新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才使得这个世界如盯丰富多彩。我们去不同的国家旅行或工作,就要首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尤其是注意各国的主要避讳。比如,美国人喜欢别人直接叫自己的名字,并视为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但在德国就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即使青少年也得加上“先生”、“小姐”和“您”等尊称。在东南亚切忌用左手与接触,否则就被认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行为举止。不仅是出国观光如 3 此,“客随主便”才是最受欢迎的宾客,千万不要犯了别人的禁忌还不自如,那样就会造成误会和尴尬。 04.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出自《礼仪〃曲礼》) 直译:富贵的人能够明晓并推崇礼义,就会不骄奢、不淫逸;贫贱的人能够明晓并推崇礼义,就会有志气、不迷惘。 新解:“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我们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的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也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其中,礼义是礼节和义气的意思。现实中,人穷苦短或为富不仁的人大有人在,但人穷志不穷或富贵而不骄不淫的人却少之双少。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人,即使他的口袋里空空如洗,但做人性得礼义,那么他就是富有的人,精神富有的人将来口袋也会富有。而一个不讲究礼仪的人,即使他的口袋再富有有,他的思想也是贫瘠的。如果你想变得富有,那么首先就让你的脑袋先富有吧! 05.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出自《礼记〃乐记》) 直译:人一旦经受不住诱惑而变化成了物,就会泯灭善良的天性,而无穷无尽地追逐私欲的满足。 新解:人有欲望,是无可厚非的,但欲望越多,一旦无法实现,人就会陷于被“心为形役”的困境中。正如《古兰经》说:“不要顺从私欲,以免私欲使你叛离真主的人道。”现实中,我们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圣人的“无欲无求”,但起码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自己感到心安理得就可以了。那些为一已私利而做出损人利已的卑劣行径的人必将遭人唾弃;而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禁得住外界诱惑的人。人往往为“名利”辛苦,为“名利”劳累,却丧失了自己很多的自由、很多的快乐。不知道,在失去了快乐和自由的情况下,名利是否真的让人感到满足?其实,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如果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不为私欲所役使,那么这个人便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人了。 06.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出自《礼记〃缁衣》) 直译:说话的对后果必须考虑清楚,做事情对弊端必须考虑清楚。 新解:说话一定要考虑其后果,是可行不可行,生后效果是好还是不好;做事一定要事前权衡,是有益还是有害,是利大还是弊大。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一个有志者事竞成的典例,愚公虽有坚忍顽强、百折不尧的精神,但他做事不考虑后果,也不懂变通。他一碰到家门前有二山阻 4 碍交通的问题,不多加考虑,就决心要把二山移走,还固执地劳子劳孙,使“子孙之难,无穷匮乏”。倘若他当初选择的是搬家而不是移山,二山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又何必让子孙后代都为他的愚钝付出沉重的代价,而耽误了子孙的一生呢? 07.口惠而实不至,怨菑及全身。(出自《礼记〃表记》) 直译:嘴上说给别人好处而实际上不去兑现,怨恨、祸患就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新解:一个人的行为必须与自己的言行相符合,轻诺寡言的人是最讨人厌的。首先你要明白“好出不滥给、不轻给”的道理:一个人如果总是得到别人的好处,他的脸皮就会变得越来越厚,不仅不会对你有任何感激,他的胃口反而会越来越大,最后甚至到了向你讨要好处的地步。如果你不给或给的少,他反倒会责怪你、怨恨你。而一旦许诺了给人好处,就要想尽办法去实现。如果自不量力,不能保证一定会实现,那当初你又何必答应给别人好处呢? 08.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出自《礼记〃学记》) 直译:如果对这种技艺不感兴趣,就不会高兴地去学习它。 新解:孔圣人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说: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不如对其有兴趣的接受得快。一个人只有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才不会感到枯燥和劳累。正如一位名人所言:“你可能永远都达不到顶峰,但是如果你正在做你喜欢的事情,那么与其中蕴藏的快乐相比,财富或名声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每一个人的心愿。但更多的时候,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并非人人都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时候,你就要在学习或工作中找到乐趣交为之奋斗不息,那么你便会拥有一个充实快乐的人生。” 09.一张一驰,文武之道.(出自《礼记〃杂记》) 直译: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新解:弹簧一直紧绷着,时间久了就会失去弹性,一个人的生命之弦总是紧绷着,久而久之,也会失去韧性,甚至绷断。如今,压力太大是许多现代人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忙碌不应该是一个人生活的全部,况且你又不是铁打的身子。有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的确,工作不可能一天都做完,钱不可能一天赚尽。身体是一切的本钱,有了好的身体,你才能做更多的事,才能赚更多的钱,也才能有 5 机会享受更美好的生活。所以说,不要总把心里的那根弦老绷紧紧的,时常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记住,不要为了匆匆赶路而忽视了路边的风景。生活需要调剂,劳逸结合永远都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10.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出自《礼记〃曲礼》) 直译:礼义推崇的是相互之间要有来有往。有往而无来,不合礼义;有来而无往,也不合礼义。 新解:中国人历来最讲究礼尚往来,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给予的恩惠后就会产生一种必须回报的心理,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回报给对方,甚至会加倍奉还对方的恩情,以期达到心理和感情上的自由和平衡。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人的这种受了恩惠要回报的心理倾向,先主动给予对方一些好处,非常自然的好处,对方就会回报给你多得多的好处和方便。比如,在你为他帮了一个忙后,他就欠下了对你的一份人情。这样,你再有事求他帮忙的时候,他必然要知恩图报。 11.不苟訾,不苟笑.(出自《礼记〃曲礼》) 直译:不要随便地诋毁别人,也不要随便地嘲笑别人。 新解:警世衡言中说道:“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尽管生活中有这样的说法和现象存在,但这并不能成为你可以背后说人是非的理由。好话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如果你在背后说了别人的是非,也许并不是坏话,但传来传去,你加一点佐料,他加一点水分,等传到被说者的耳朵,总会被传得走了样。那么后果可想而知。“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这是儒家倡导的道德修养的方法,也是我们应该遵循的言行准则。 1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出自《礼记〃大学》) 直译:如果一个人心思不在,那么他就算睁着眼睛也什么都看不见,竖着耳朵也什么都听不见,嘴里吃着也什么滋味都不知道。 新解:做事情的时候,如果没有全身心的投入的话,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还会适得其反。成功者的特点之一就是他们能一心一意地用心做事,认准了目标就绝不再心猿意马。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成就,就必须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专注是成事的关键。一个专注的人,往往能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 6 到所要干的事情上,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比尔.盖茨曾经谈到自己的遗憾:“除了事业处,我居然对其他事情都没有兴趣。”那是因为他太专注于自己的事业了。你可以说他无趣,可是,正是因为他这样超乎常人的对事业的专注,才使得他成为今天的世界首富。 13.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出自《礼记〃学记》) 直译:学习的最佳时机一旦错过,就算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有所成就。 新解:人生一世,草生一春;当少年时不去努力学习,到老了你有心去做想做的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古往今来,有多少劝学名篇告诫我们不要错过读书的大好时光。比如汉乐府《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朱熹《偶成》中的“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颜真卿《劝学》中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等。珍惜美好的年华,努力学习,完善自己,让自己青春无悔。 14.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出自《礼记〃学记》) 直译:自己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讨论、切磋,学识就会狭窄而没有深度。 新解:古今中外,有不少善于读书治学并且成大器者大多十分重视结交学友,并在讨论与交流中获益匪浅,道理就在于此。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在写作过程中,经常请同时代的许多名士同床共读,油灯的烟囱把蚊帐顶熏得漆黑。匈牙利著名的流体力学大师冯〃卡门的寓所经常宾客满堂,有知名教授,也有学生和助手,他们用不同国度的语言交流,进行无拘无束的争论,洁白的桌布上写满了各种数学方程式,宝贵的思想火花就在这种不断的讨论、争论中不断地迸发。一个人的学习虽然有所收获,但难免也有一知半解的时候,学友之间通过交流讨论,就能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