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黎锦熙赠书目录的编制
- 格式:pdf
- 大小:363.24 KB
- 文档页数:5
毛泽东早期文稿致黎锦熙信(一九一七年八月二十三日)邵西〔1〕先生阁下:省城一面〔2〕,几回欲通音问,懒惰未果。
近日以来,颇多杂思,四无亲人,莫可与语。
弟自得阁下,如婴儿之得慈母。
盖举世昏昏,皆是斫我心灵,丧我志气,无一可与商量学问,言天下国家之大计,成全道德,适当于立身处世之道。
自恸幼年失学,而又日愁父师。
人谁不思上进?当其求涂不得,歧路彷徨,其苦有不可胜言者,盖人当幼少全苦境也。
今年暑假回家一省,来城略住,漫游宁乡、安化、益阳、沅江诸县〔3〕,稍为变动空气,锻炼筋骨。
昨十六日回省,二十日入校,二十二日开学,明日开讲。
乘暇作此信,将胸中所见,陈求指答,幸垂察焉。
今之天下纷纷,就一面言,本为变革应有事情;就他面言,今之纷纷,毋亦诸人本身本领之不足,无术以救天下之难,徒以肤末之见治其偏而不足者,猥曰吾有以治天下之全邪!此无他,无内省之明,无外观之识而已矣。
己之本领何在,此应自知也。
以欂栌之材,欲为栋梁之任,其胸中茫然无有,徒欲学古代奸雄意气之为,以手腕智计为牢笼一世之具,此如秋潦无源,浮萍无根,如何能久?今之论人者,称袁世凯、孙文、康有为〔4〕而三。
孙、袁吾不论,独康似略有本源矣。
然细观之,其本源究不能指其实在何处,徒为华言炫听,并无一干竖立、枝叶扶疏之妙。
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惟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惧倾圮。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5〕,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天下亦大矣,社会之组织极复杂,而又有数千年之历史,民智污塞,开通为难。
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而不徒在显见之迹。
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
今日变法,俱从枝节入手,如议会、宪法、总统、内阁、军事、实业、教育,一切皆枝节也。
枝节亦不可少,惟此等枝节,必有本源。
本源未得,则此等枝节为赘疣,为不贯气,为支离灭裂,幸则与本源略近,不幸则背道而驰。
夫以与本源背道而驰者而以之为临民制治之具,几何不谬种流传,陷一世一国于败亡哉?而岂有毫末之富强幸福可言哉?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
黎锦熙中小学语文教材观摭谈作者:陈阅平来源:《课外语文·下》2015年第06期【摘要】语言文字学家与教育家黎锦熙先生审定修改了他人编写的一百多套国文教材,为自己语文教材研究与编写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他对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及其内容选择、插图使用等研究颇有见地,指出语文教材编写应以本国教育宗旨为标准,以学生为中心,教材必须紧密联系生活,教材编写应遵循“三兼”原则,其体例应“三体”并用。
【关键词】黎锦熙;教材编选标准;“三兼”原则;“三体”并用【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一、黎锦熙编写中小学语文教材缘起我国学校教育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出现,语文教育与经、史、哲、伦理等科目融合,没有单独设科。
“四书”、“五经”这套儒家经典作为学校课程教学的主体一直沿用至清末。
直至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语文独立设科,废除了以蒙学读本、儒家经典古文选读本等传统教材,代之以具有现代意义的国文教科书,从此,学校语文教材从社会读物中分离出来,从儒家经典中部分解脱出来。
虽从教材发展史上看此乃重大突破,但新教材的编写仍举步维艰,大都囿于旧例,无实质性突破。
1912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凡各教科书,务合乎共和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然而,民国元年出版的教材多数只是调换封面,印上“共和国教科书”或“现奉部批仍准通用”等字样,仍沿用清末教材。
为尽快改变这种现状,一些致力于语文教育的大家们急起直追,纷纷编辑新时代语文教科书。
1912年徐国英编《共和国教科书国文读本》,刘法曾、姚汉章编《中华中学国文教科书》,1913年谢无量编《新制国文教本评注》等。
当时出版的教材虽多,但国文教科书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尤其突出,黎锦熙在《论教育之根本问题》一文中提出“我国教育,久无效果,原因虽多,而总原因实为教材之不适宜。
教材者,指各教科书所用之材料而言也。
不适宜之教材,以本国固有之各学科,如国文、修身、本国历史、地理等为最;而其中又以国文一科为最;尤以初等小学所授国文为最。
关于黎锦熙的研究综述一、生平简述黎锦熙先生出生于1890年,病逝于1978年,享年88岁。
笔者根据黎锦熙先生亲笔书写的履历表、年谱广记提纲以及黎泽渝编写的《黎锦熙先生年谱》,将黎锦熙先生的生平经历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1890—1919):黎锦熙先生接受新旧两种教育,并且取得了卓著成绩。
在这段时间,黎锦熙先生开始从事教学工作,主要成果是教材的编订。
第二阶段(1919—1949):这一时期是黎锦熙先生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重要的学术成果大都在这一时期完成。
黎锦熙先生不仅积极推动国语运动,而且利用假期时间热心参与语文教学活动。
第三阶段(1949—1978):黎锦熙先生在这一时期将研究重点转入语言学,进行语法的深入研究。
黎锦熙先生的一生处于中国较为动荡的时期,经历了中国教育的转折,也经历了“文革”的浩劫。
虽然一生波折,但是从未放弃对学术的追求,将毕生精力花费在汉语语法的研究、国语及白话文的推广、语文教育方面,并且涉及了辞书学、史学、目录学、哲学等方面。
就黎锦熙先生的生平而言,笔者认为有一点值得深入思考。
从黎锦熙先生的经历看,先生的身份由博学众家的杂家转变为了专攻语言学的专家。
对于这一身份的转变,在近代中国的教育界并不是个例。
笔者在以后的学习中将会对近现代教育家的转型这一现象作继续研究与反思。
二、语言学在黎锦熙先生的学术生涯中,对现代汉语的研究占据了最重要的一部分。
《新著国语文法》《比较文法》《国语运动史纲》《汉语语法初步教程》《汉语语法十八课》《汉语语法教材》这六本论著是黎锦熙先生关于现代汉语研究的重要成果。
道路工程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事业,建设时间长、过程烦琐、人员变化率高和部门间交流事项较为交叉,使得道路工程建设档案比其他工程档案更为复杂。
周恺轻轻走进房间,只见孟丽坐在他平日常坐的老板桌前,正对着面前的一杯水说话,他侧耳细听,从孟丽说的话里,他了解到一个让他无比震惊和感动的真相。
《新著国语文法》涉及语法的基本知识和汉语基本规律,包括单式句、复式句、词类、标点和篇章。
黎锦熙先生与《书目答问》
廖序东
【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29)002
【摘要】黎锦熙先生用张之洞名著<书目答问>一书作教材给北平师范大学国文系一年级学生讲述"要籍目录"课程的情况是:一、将重点书籍四部分类法号码改换为
图书十进分类法号码,以明古今分类法之不同.二、从<书目答问>的著录中选介学生应购、应读、应看之典籍,并予以评论.三、将选介典籍分为三等,各以符号标记之.四、补充张著未著录之重要典籍.
【总页数】5页(P18-22)
【作者】廖序东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Z835
【相关文献】
1.世纪之初《书目答问》研究的最新力作——评《<书目答问>校补》 [J], 许刚
2.从《书目答问》到《书目答问汇补》:一部“举要书目”的世纪接力 [J], 荣方
超
3.从《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到《书目答问》《书目答问补正》 [J], 徐雁
4.新世纪的《书目答问》--读黄永年先生《目录学》讲义 [J], 董运来
5.黎锦熙先生的名言"例不十,不立法"的来历和讹传——兼谈王力先生《汉语史稿》改"法不立"为"不立法" [J], 王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黎锦熙赠书目录的编制
陈家新
【期刊名称】《中国索引》
【年(卷),期】2011(009)001
【摘要】凡物件被国家博物馆所收藏,其名誉价值和收藏保管价值的永恒性,以
及研究的严谨性和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就都具有国际一流的水平了。
所以,许多文化名人和领袖人物也大多愿意将自己终生阅读和收藏的图书资料,在身后捐献给国家博物馆收藏。
由于这些图书资料出版年代的久远,又由于是名人亲自使用收藏过的,加之这些图书资料中又多见名人的圈批、签名和钤印,以及名人之间相互赠送专著时的留签,使之具有了一定的文物价值。
【总页数】5页(P26-30)
【作者】陈家新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资料部,北京10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4.1
【相关文献】
1.主题标引与主题目录:兼谈兰州大学图书馆主题目录的编制
2.谈高校图书馆赠书工作——基于兰州大学图书馆捐赠书的实践
3.就几种皖人著述目录谈地方文献著
述目录的编制方法4.省级公共图书馆建立主题目录的可行性初探——兼谈福建省
图书馆主题目录的编制(摘要)5.黎锦熙先生赠书中的签名本考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黎锦熙与《国语辞典》及其他
黄婉梅
【期刊名称】《辞书研究》
【年(卷),期】2008(000)006
【摘要】黎锦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研究和探讨的领域非常广泛.黎先生从事语文教学及相关研究工作70余年,同时担任中国大辞典编纂处总编纂、总主任,这部大型百科全书式工具书,因时局变化最终未能完成,但几十年的编纂经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珍贵的资料,同时"编纂处"在这一过程中更是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国语辞典>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总页数】7页(P117-123)
【作者】黄婉梅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院,湖北,44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
【相关文献】
1.论黎锦熙《中国大辞典》的编纂思想及其学术价值 [J], 郭海洋
2.早期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性质:模仿还是借鉴——以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为例 [J], 刁晏斌
3.黎锦熙与乔姆斯基语法思想比较——中国语言学流派问题管窥 [J], 王茜
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J], 杨杏红;王娟
5.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J], 杨杏红;王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