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修苏教版《史记》《太史公自序》同步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8
高中语文太史公自序同步练习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一、双基提要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颛顼..()(3)徇.朝歌()..()(2)蒯聩(4)爰.及公刘()(5)以尊后稷.()(6)篡弑..之诛()(7)改正朔..()(8)股肱.之臣()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其指数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失之豪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人之际,承敝通变____________________(4)故长于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5)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__________________(6)弗敢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辅拂股肱之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堕先人之言_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1)至于..夏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泽为汉市长..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得与从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4)终于..立身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迁俯首流涕.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6)道之不行..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7)以为天下仪表..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8)余所谓述故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9)维我汉继五帝末流..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10)于是..汉兴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11)则文学彬彬..稍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12)《诗》《书》往往..间出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意义。
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句中不 .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而子迁适使反 B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C .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D .辅拂股肱之臣配焉解析:选 C 。
A 项,反,通 “ 返”;B 项,无,通 “毋”;D 项,拂,通 “弼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 .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 B .南略邛、笮、昆明 C .孔子修旧起废D .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解析: 选 D 。
A 项, “ 将 ” ,名词活用为动词,率领军队; B 项, “南 ” ,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南; C 项, “旧 ” 、 “废 ”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过去被废弃破坏的礼乐。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序:顺序B .守经.事而不知其宜经:经过C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表被动D .海外殊俗,重译款 .塞款:叩解析: 选 D 。
A 项,序:理,主管。
B 项,经:常,通常。
C 项,被:蒙受,遭受。
4. 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B .古之人不余欺也C .此孝之大者D .大王来何操解析: 选 C 。
C 项为判断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5~ 8题。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年十岁则诵古文。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 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 邛、笮、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
而子迁适使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 “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太史公自序<时间:30分钟分值:35分>一、积累运用<25分>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而子迁适使反B.无忘吾所欲论著矣C.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D.辅拂股肱之臣配焉解析:选C。
A项,"反"同"返";B项,"无"同"毋";D项,"拂"同"弼"。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3分>A.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B.南略邛、笮、XXC.孔子修旧起废D.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解析:选D。
A项,"将",名词活用为动词,率领军队;B项,"南",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南;C 项,"旧""废",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过去被废弃、破坏的礼乐。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序:顺序B.守经.事而不知其宜经:经过C.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表被动D.海外殊俗,重译款.塞款:叩解析:选D。
A项,序:理,主管。
B项,经:常,通常。
C项,被:蒙受,遭受。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解析:选A。
A项,均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表祈使语气/代词,他们;C项,目的连词,用来/介词,把;D项,表修饰/表顺承。
5.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
B."身毁不用"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
C.贤圣发愤著述的故事,给了司马迁巨大的精神动力。
第一专题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太史公自序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绍.重黎之后 绍:继承 ②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徇:死去 ③小子不敏..不敏:不灵活 ④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害:嫉恨 ⑤退而深惟..曰 深惟:深思 ⑥秦拨.去古文 拨:废弃 A.①②④⑥ B.①④⑤⑥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⑥解析:②徇:夺取,攻占。
③不敏:不才,愚钝。
答案:B2.下列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事武安君白起 ②而子迁适使反 ③弗敢阙 ④其指数千 ⑤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 ⑥泽流罔极A.②③④⑥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⑥解析:②“反”同“返”;③“阙”同“缺”;④“指”同“旨”;⑥“罔”同“无”;①和⑤没有通假字。
答案:A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汝其‧念哉 ②察其‧所以 ③王卬于‧殷 ④建于‧明堂A .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B.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解析:第一个“其”是副词,表强调语气,第二个“其”是代词,他们。
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答案:C4.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说明司马迁创作《史记》缘由的一项是( )①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②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③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④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⑤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A .①②③⑤ B.②③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④⑤⑥解析:①是司马迁自述出生地,④是孔子自述著《春秋》的缘由,均与“司马迁创作《史记》缘由”无关。
答案:B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9题。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课时分层作业(一)太史公自序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诸侯之相王,王.卬于殷王:姓②司马氏世典.周史典:掌管③则学者至今则.之则:把……视为准则④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显:显露⑤故长于风.风:讽喻⑥被.之空言而不敢辞被:遭受A.①②④⑥B.②③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③④⑤B2.下列句子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事武安君白起②堕先人所言③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④辅拂股肱之臣配焉⑤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⑥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⑥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⑥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汝其.念哉②察其.所以③王卬于.殷④而君比之于.《春秋》A.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B.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D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分组正确的一项是()①相.中山②堕.先人所言③整齐..百家杂语④存.亡国,继绝世⑤善.善恶恶⑥则续.吾祖矣⑦贤.贤贱不肖⑧既科条..之矣A.①⑧/②④⑥/③⑤⑦B.①③②/⑥⑧/④⑤⑦C.①②/⑥⑧/③④/⑤⑦D.①/②⑥⑧/③④/⑤⑦A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欲以何明A.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B.显功名于虞夏C.臣不臣则诛D.浮于沅、湘A6. 下列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言通常用以说明编写该书的意图、意义、主要内容、全书重点及特点、有关编写过程及情况、编排及体例等。
B.祥瑞,是吉祥的征兆,儒学认为祥瑞的出现是上天对皇帝的行为和所发布的政策的赞成或表彰。
C.封禅之说,现存文献的最早者为《管子·封禅篇》。
而第一个真正举行封禅大典的是汉武帝。
D.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其特点是“无为而治”。
C7.在横线上补写出空缺的句子。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失之毫厘,差之千里B.罔罗天下放失旧闻C.辅拂股肱之臣配焉D.以拾遗补艺解析A项“豪”通“毫”;B项“罔”通“网”,“失”通“佚”;C项“拂”通“弼”。
答案D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司马氏去周适.晋而子迁适.使反B.泽流罔.极罔.疏则兽失C.孙子膑脚,而论.兵法每与臣论.此事D.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解析A项分别为“到,去”,“恰逢”;B项分别为“无,没有"“网”;C项分别为“著述"“谈论";D项均为“死”。
答案D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以达王事而已矣A .在赵者,以.传剑论显 B .以.其地为河内郡 C .垂空文以.断礼义 D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 解析 例句和C 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A 项介词,凭借;B 项介词,把;D 项连词。
答案 C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 .不得与从事..B .整齐..其世传C .故发愤..且卒 D .忠信..行道,以奉主上 解析 A 项指“参与其事";B 项指“整理,归纳”;C 项指“愤懑”。
答案 D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3分)A .坑.赵长平军 B .学者到今则.之 C .诸侯之相王.D .父不父.则无道 解析 B 项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 B6.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例句:欲以何明A .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B .显功名于虞夏C.臣不臣则诛D.浮于沅、湘解析A项和例句为宾语前置句,B、D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被动句。
答案A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
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终善遇之善:很好地B.鲍叔遂进管仲进:举荐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知:了解D.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修:修建答案D解析 D 项后文“政”为“政令”之义,故“修”不能解释为“修建”,可解释为“修复、修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D解析A 项介词,把/动词,认为;B 项第三人称代词,他/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 项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D 项副词,于是,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管仲因而信之B.贵轻重,慎权衡C.然孔子小之D.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答案 A解析 A 项为使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意动用法。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B.俗之所否,因而去之C.鲍叔不以我为愚D.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答案 C解析 C 项“愚”,古今意义相同,均为“愚笨”。
A 项“穷困”,古义为“困厄,处境艰难”;今义为“生活困难,贫穷”。
B 项“因而”,古义为两个词,“因”指“趁机”,“而”指“就”;今义为“表结果的连词”。
D 项“不肖”,古义为“没有才能”;今义为“品行不好”。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B.公子纠死,管仲囚焉C.管仲既用,任政于齐D.分财利多自与答案 D解析 D 项为宾语前置句。
A、B、C 三项均为被动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第一专题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太史公自序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绍.重黎之后 绍:继承 ②蒯聩玄孙卬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 徇:死去 ③小子不敏..不敏:不灵活 ④诸侯害.之,大夫壅之 害:嫉恨 ⑤退而深惟..曰 深惟:深思 ⑥秦拨.去古文 拨:废弃 A.①②④⑥ B.①④⑤⑥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⑥解析:②徇:夺取,攻占。
③不敏:不才,愚钝。
答案:B2.下列全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事武安君白起 ②而子迁适使反 ③弗敢阙 ④其指数千 ⑤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⑥泽流罔极A.②③④⑥B.①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③④⑥解析:②“反”同“返”;③“阙”同“缺”;④“指”同“旨”;⑥“罔”同“无”;①和⑤没有通假字。
答案:A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汝其‧念哉 ②察其‧所以 ③王卬于‧殷 ④建于‧明堂A .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B.两个“其”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C.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D.两个“其”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解析:第一个“其”是副词,表强调语气,第二个“其”是代词,他们。
两个“于”都是介词,“在”。
答案:C4.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说明司马迁创作《史记》缘由的一项是( )①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 ②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③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④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⑤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⑥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A .①②③⑤ B.②③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④⑤⑥解析:①是司马迁自述出生地,④是孔子自述著《春秋》的缘由,均与“司马迁创作《史记》缘由”无关。
答案:B二、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9题。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01 太史公自序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01 太史公自序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01 太史公自序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的全部内容。
太史公自序浮生若茶一位屡屡失意的年轻人去请教一位得道高僧。
高僧明白他的来意后,便在他面前放了两只装了茶叶的杯子,他用温开水冲了一杯,叫年轻人喝.年轻人细细喝了几口,发现一点香味也没有。
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着,一会儿,一丝细微的清香便缓缓地从杯中溢出来.接着,高僧又往杯里加了点沸水,一共加了三次水,里面的茶叶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年轻人闻到的是沁人心脾的芳香,他细细地品味了一会儿,满意地点了点头,说一切全都明白了.【内容赏析】同样的茶叶,两种不同温度的水致使一杯索然无味,一杯却香气四溢。
其实,人生就犹如一片茶叶,只有在艰难险阻中沉浮,在痛苦辛酸中磨砺,才能真真实实地体味到生活的原味与魅力.在那一次次的沉浮与磨砺中,生命便变得光彩照人、芳香四溢。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颛顼..(kuǎi)(kuì)..(zhuān)(xū)蒯聩簒弑..(léi)(xiè)..(cuàn)(shì) 缧绁羑.里(yǒu) 股肱.(ɡōnɡ)封禅.(shàn)牝牡..(pìn)(mǔ)朔.旦(shuò)东渐.于海(jiān)重.译款塞.(chónɡ)(sài) 喟.然而叹(kuì)善善恶恶..(wù)(è) 二十八宿.(xiù)辅拂.(bì) 俶傥..(tì)(tǎnɡ)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堕先人所言(“堕”同“隳”,毁)(2)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纂”同“缵”,继承)(3)辅拂股肱之臣配焉(“拂”同“弼”,辅助)(4)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俶傥"同“倜傥”,卓越洒脱,不拘于俗)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适错误!(2)本错误!(3)次错误!(4)以错误!(5)且错误!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其在卫者,相.中山(名词作动词)担任国相(2)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名词作动词)担任将军(3)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名词作动词)坑杀(4)于是迁仕.为郎中(名词作动词)出仕(5)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名词作动词)主管(6)乡射..邹、峄(名词作动词)参加乡射之礼(7)王.卬于殷(名词的使动用法)封……为王(8)南.略邛、笮、昆明(名词作状语)向南(9)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10)则学者至今则.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准则,把……视为准则(11)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12)孔子修旧.起废(形容词作名词)指过去被废弃破坏的礼乐(13)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形容词作动词)奖励/惩罚(14)整齐..百家杂语(形容词作动词)整理,归纳(15)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耀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无泽为汉市长..古义:掌管市场的官长。
(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失之毫厘,差之千里B.罔罗天下放失旧闻C.辅拂股肱之臣配焉D.以拾遗补艺解析A项“豪”通“毫”;B项“罔”通“网”,“失”通“佚”;C项“拂”通“弼”。
答案 D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司马氏去周适.晋而子迁适.使反B.泽流罔.极罔.疏则兽失C.孙子膑脚,而论.兵法每与臣论.此事D.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解析A项分别为“到,去”,“恰逢”;B项分别为“无,没有”“网”;C项分别为“著述”“谈论”;D项均为“死”。
答案 D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以达王事而已矣A.在赵者,以.传剑论显B.以.其地为河内郡C.垂空文以.断礼义D.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解析例句和C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
A项介词,凭借;B项介词,把;D项连词。
答案 C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不得与从事..其世传..B.整齐C.故发愤..行道,以奉主上..且卒D.忠信解析A项指“参与其事”;B项指“整理,归纳”;C项指“愤懑”。
答案 D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A.坑.赵长平军B.学者到今则.之C.诸侯之相王.D.父不父.则无道解析B项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
答案 B6.下列各句的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欲以何明A.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B.显功名于虞夏C.臣不臣则诛D.浮于沅、湘解析A项和例句为宾语前置句,B、D为状语后置句,C项为被动句。
答案 A7.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汉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
B.“身毁不用”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
C.贤圣发愤著述的故事,给了司马迁巨大的精神动力D.司马迁列举古圣先贤的事迹,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想像古圣先贤一样创立不朽业绩。
解析司马迁并未对辩护一事感到后悔。
答案 A阅读与鉴赏一、课内精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8~11题。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於缧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曰:“夫.《诗》《书》隐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于是论次.其文次:顺序B.孔子厄.陈蔡厄:遭受困厄C.厥.有国语厥:他D.退而深惟..曰深惟:著述解析A项应为“编排,整理”;C项应为“才,乃”;D项应为“深思”。
答案 B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乃喟然而.叹曰②孙子膑脚,而.论兵法③是余之罪也夫.④夫.《诗》《书》隐约者A.两个“而”不同,两个“夫”也不同B.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不同C.两个“而”不同,两个“夫”相同D.两个“而”相同,两个“夫”也相同解析“而”分别为①表修饰,②表顺承;“夫”分别为①表感叹语气,④句首发语词。
答案 A10.下列对此段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的感叹表明,他对自己在武帝面前为李陵辩护一事深感后悔。
B.“身毁不用”的叹息表明,司马迁在遭祸前,还有著述以外的志向。
C.昔圣先贤发愤著述的故事,给了司马迁以巨大的精神动力。
D.司马迁列举古圣先贤的事迹,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想像古圣先贤一样创立不朽业绩。
解析司马迁的感叹是对自己遭受不幸的慨叹,由此展开下文中的古人励志。
答案 A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8分)(1)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2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诗经》《尚书》含义隐奥而言辞简约,是作者出于想表达他们心志的一种考虑。
(2)《诗经》三百篇,大多是圣人贤士发泄愤懑而创作的。
(3)于是最终记述了陶唐以来的历史,直到武帝获白麟铸黄金为麟趾的那一年,而从黄帝开始。
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
从击黥布军,为都尉。
孝文时,嘉迁为御史大夫。
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
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余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
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
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
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
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
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
通恐,入言文帝。
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
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
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
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
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
”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嘉为丞相五岁,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
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
而丞相嘉自绌①所.言不用,疾错。
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
南出者,太上皇庙堧垣②。
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
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
至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
景帝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他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
”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
”至舍,因呕血而死。
谥为节侯。
太史公曰:“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
”(节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 【注】①绌:不足,此处指不满。
②堧垣:宫外的墙。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私:偏爱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第:暂且C.此吾弄臣..,君释之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解析根据原文第三段“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可以推断这里的“用事”,是“实施变法改革”的意思,而非“凭感情做事”。
答案 D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②其.意常在沛公也B.①不来,且.斩通②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C.①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②山峦为晴雪所.洗D.①乃.先请之,为错所卖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解析A项中的两个“其”字,均为代词,都可以解释为“他(的)”。
B项的两个“且”字,从词性上看,均为副词,表示“将要”。
C项的两个“所”字,前是“所”字的一种常见的用法,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后一“所”与“为”字组合,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关系。
D项的两个“乃”字,从词性上看,都是副词,都解释为“竟、竟然”。
答案 C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申屠嘉“刚毅守节”的一组是()(3分)①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
②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
③(嘉)责曰:“……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
”④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
⑤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
⑥因呕血而死。
谥为节侯。
A.①②③B.①③⑥C.②④⑤D.④⑤⑥解析①②③三句都能表现申屠嘉“刚毅守节”的品质:①“门不受私谒”可见他的刚正清廉;②说明他对邓通的怠慢无礼的憎恶,表明他的耿直忠正;③表明申屠嘉态度之果决,对礼法节度的重视;④是讲申屠嘉自己的意见不为孝景帝所采纳,而嫉恨晁错;⑤是讲申屠嘉与晁错之间的政治上的争权夺势;⑥是讲双方勾心斗角的结果,显然这些涉及到的是不同政治集团代表人物因政治主张不一展开的争斗,而与个人品质“刚毅守节”与否无必然联系。
答案 A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已多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丞相。
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
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的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
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
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
D.司马迁对申屠嘉做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的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
解析B项中说“申屠嘉不顾皇上的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这与原文第二段的“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的叙述不符。
答案 B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陛下爱幸臣子.就可以让他富贵。
(2)文帝估计此时丞相已将邓通置于困境,便派使者带着符节去召邓通。
(3)晁错的宾客将此事告诉晁错,晁错非常害怕,连夜进宫觐见皇帝,把穿门一事归于景帝的命令。
【参考译文】丞相申屠嘉,是梁地人,他跟随高祖征伐项羽,被提升为队长。
又随高祖征讨黥布,被任命为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