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少年王勃(第2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课时目标:⒈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⒉感受少年王勃的“奇”。
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初步体悟诗句的美妙。
⒊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会用适当的方式理解古诗文。
教学过程:一、品味诗句之妙1.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初唐四杰之首”的诗人——王勃,这一节我们就深入了解他(齐读课题)《少年王勃》,王勃给我们留下了著名的诗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⒉学习第三段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自己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句话的意思。
①出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指读指导:天连着水,水连着天,这样的水面一定怎样?宽阔,读出辽阔的感觉。
指导:“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能够更缓更轻吗?②配乐朗读这段话。
你读得真美,你就像在朗诵一首诗啊,这段文字就像一首诗。
出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范读;指名读。
读出了如诗如画的美景!我们来合作朗诵吧。
③看图试着背诵。
好一派迷人的秋景啊!能看着这美丽的景色把这段话背出来吗?自己先试试。
指名背。
⒊诗句、课文对照灿烂的云霞、孤单的野鸭、一望无际的天空、浩淼无边的江水,这迷人的秋景在王勃笔下汇成一句诗:“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从上面的这段话中你能理解王勃写的诗句吗?你理解了什么词?请你再读读这句诗。
(你读出了诗的节奏)读着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把课文中的描写顺序变一变)(把自己设想成王勃,加上适当的内容)这样的景色让你觉得怎样?(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这句诗)诗句描写的景色真美,一千多年来人们特别欣赏它。
你能感受王勃哪里写得好?特别是和课文中的描写比起来你又觉得有哪儿写得特别妙的?(读出你的理解)这句诗写得真是太妙了!不同的人读到这14个字就像同学们一样有着许多感悟,同学们可以查找资料,也可以留着以后慢慢品味,不管怎样,这样的诗句都会让大家感叹王勃是个——?(板书:奇才)二、领会“奇才”之“奇”过渡:从课文的哪里可以读出王勃是个奇才呢?请同学们再快速地浏览课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少年王勃第二课时9篇少年王勃第二课时 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赣江“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壮观、秀美的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过程:一、导入:1、齐读课题2、师:同学们,王勃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生交流3、师:我们可不可以再次认真读读《少年王勃》这篇课文之后来讨论王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快速浏览课文,然后试用几个字来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才气)4、师:将才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动人心的是课文的第几段?(第四自然段)二、精读第四自然段师:仔细地大声朗读这一段,看看才气在什么地方展现?1、交流:“奇才,真是奇才!”(1)都督是怎么说的?指名读(2)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生交流(3)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都督对王勃的赞赏,但是当初都督一开始可不是这样想的,这里还有个故事,课文没有写,现在我讲给大家听听。
(讲故事)有一年,一位姓阎的都督在整修一新的滕王阁内举行宴会,邀请了许多有名的文人参加。
王勃路过此地,也被宴请来参加。
他人小年纪也不大,因而被安排在后面的座位。
其实,都督早已叫他的女婿做了一篇《滕王阁序》,打算在宴会上大显身手,显示自己的才能,也让他这做岳父的脸上有光,有面子。
宴会开始了,客人们喝酒祝贺,很热闹。
这时,都督站了起来,得意洋洋地对客人们说:“今天我们能够相聚在一起,实在是非常得开心,你们都是大文人,希望能为这滕王阁作一篇文章留作纪念。
”说完,就装模作样地请宾客们做文章。
(4)听完故事,你有何感想?生交流(5)请读——“奇才,真是奇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生交流(王勃不光让都督不敢小看他,而且还非常佩服和欣赏他,他真了不起!)(6)王勃让都督从自以为是到很欣赏他,靠的是什么?(才气)2、这才气在文中也有详细精彩的描写,谁来读读这一段?生交流(1)“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生交流(2)“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由来还有个故事呢?北宋有个画家叫文与可。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奇”。
3.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搜集王勃及滕王阁的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自读课文三遍,自学生字词。
(2)深入了解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围绕“奇才”,梳理主要问题1.同学们,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什么事吗?(根据学生交流,板书:少年王勃)2.通过初读课文,你知道少年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吗?3.学生自主交流。
4.教师相机出示:“奇才!真是奇才!”(板书:奇才)(1)这是一位都督对少年王勃的评价,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话,围绕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2)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梳理主要问题:为什么说少年王勃是奇才?他为什么能成为奇才?5.本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故事内容,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有利于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状态。
通过交流对少年王勃的认识,然后紧扣“奇才”,引导学生质疑,在此基础上构建阅读话题,既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也使学生明晰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二、品读句段,了解为什么是“奇才”1.过渡:其实我们只要细细地读课文,做个有心人,发现一些词句,善于思考,就能轻松地解决问题。
2.默读课文,你认为哪些地方能看出少年王勃是奇才的?用“____”画出来,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
3.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句子):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词语意思,体会少年王勃的文思敏捷、才华横溢。
9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9课,一起来读一下课题。
(多媒体出示词语)屏幕中的这些词语,你还认识吗?指名朗读;齐读。
2.谁能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简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王勃是个这样的少年 (板书:才气)二、领略江景之美,感受王勃之奇。
1.过渡:当时还只是少年的王勃,就已经因为他的才气而受到都督的邀请,来参加滕王阁的宴会。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王勃去参加这一次宴会。
2.请同学们轻轻打开书本,自己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第二自然段)预设:a参加宴会的人很多.b写庆贺文章时,谁也不敢答应。
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 (写文章有一定难度)3.第三小节(1)当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时,王勃正在干什么?(课件出示:“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解析“凝望”,为什么会“凝望”?(2)是怎样的景色把王勃给迷住了?指名读(课件出示:“远处……”)(3)闭上眼睛,听录音,边听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引导“云霞”因“落日的余晖”而“灿烂”的绚丽之美;引导“一只野鸭”所带来的宁静之美;△引导“水天一色”带来的壮丽之感,结合《美丽的南沙群岛》中的“水天相连”△引导“缓缓地”“轻轻地”体会出一种悠闲自在(4)指名读,齐读,读出秋之宁静、秋之壮美、秋之深远4.第四小节(1)王勃站在窗前就是为了欣赏江上美丽的景色吗?(引导“边看边想”)(2)这时的王勃表现出了他特有的才气,请小朋友们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圈画出描写王勃的才气的词语(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3)“胸有成竹”的意思: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考虑。
①谁能胸有成竹地说说王勃的话,指名读②王勃虽然已经胸有成竹,但在他的话语中还能让你体会出什么? (谦虚,有礼貌)你再来读一读。
(4)正因为王勃想好了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该怎样写,所以提起笔来的时候才会怎么样?(文思如泉、笔走如飞)①这两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②从这里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王勃的才气,谁能够读好这两个词?(指名读)(5)你还能从哪里体会到王勃的才气 (出示"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①"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②谁来读读这让都督拍案叫绝的诗③谁能够读得让小朋友的眼前出现这优美的画面,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5.少年王勃可真有本领,能用一句诗就把这些美景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了。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课型:阅读课(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2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婺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齐读课题2.认读词语屏显(2)词语3.分段指读课文,边听边想(屏显(3):听读课文,思考回答: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少年王勃的什么事?⑵.说说课文中你最欣赏哪句话?)2.回答问题,说说课文中你最欣赏哪句话?(屏显(4)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老师也很欣赏这句话,看来同学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谁能把这句话读一下?(个别读齐读)3.针对这句诗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教师归纳:①王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篇诗文?②他为什么能写出这么优美的诗句?③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让我们共同学习《少年王勃》这篇课文。
让我们通过读课文走近王勃,了解王勃。
二、精读感悟1、现在让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王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么优美的诗句?(屏显(5)、问题1: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自由读第1、2自然段,思考并同桌交流指名回答(略)师:这就是整修一新的滕王阁,看到这样宏伟的古代建筑,你头脑中会想起哪些词语?(屏显(6)滕王阁图片)师:是啊,这么雄伟壮观的滕王阁整修一新,是该庆贺庆贺,姓阎的都督都请了些什么人呢?生答(屏显(7)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师:王勃小小年纪,为什么阎都督要邀请他参加宴会呢?(屏显(8)、“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宴请他也来参加。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屏显(9)、王勃文才出众,美名远播。
)师: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为什么没人敢写呢?生回答(屏显(10)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少年王勃》这篇文言文课文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地了解王勃这位文学家的生平和作品,同时也能够对唐代文学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王勃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少年王勃》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写作背景。
2.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对唐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王勃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介绍。
2. 《少年王勃》文言文课文分析。
3. 文言文阅读方法讲解。
4. 唐代文学概况简述。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王勃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介绍,文言文课文分析。
2. 教学难点: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以及对唐代文学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展示,引入王勃这位文学家的相关信息。
2. 学习内容呈现:介绍王勃的生平和代表作品,重点解读《少年王勃》这篇文章的内容和写作背景。
3. 文言文阅读讲解: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详细讲解阅读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难题。
4. 唐代文学概况介绍:简略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唐代文学。
5. 课堂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问,加深对课文和文学知识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是写作任务,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辅助展示相关信息。
2. 课件:准备精美的课件,呈现清晰的文字和图片。
3. 互动环节:设计各种形式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方式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成绩评价: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等进行成绩评定。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相信学生们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少年王勃》这篇文章,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也为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基本信息】学校:xxxxxx小学年级:三年级学科:语文课题:《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课文理解与背诵授课时间:1学时(40分钟)授课老师:xx老师教学目标:1. 理解诗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认识其内涵与启示。
2. 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一、课前导入(5分钟)1. 问候学生,建立良好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关系;2. 通过学生生活经验,引出近义词“晨光”和“旭日”。
二、课中授课(30分钟)1. 读课文,积极引导学生理解“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意义;2. 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语言韵律;3. 小组合作,讲解不清楚的词义并用自己的话表达;4. 学生模拟演讲,模拟证明该语句的实际使用价值并从中深化对“黎明即起,洒扫庭除”的理解;5. 完成课文背诵。
三、互动评价(5分钟)1.批评能力义务评价;2.随机出题,激发想象与思考。
【教学方法】1. 归纳法。
通过提问和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语句的内涵和启示。
2. 听说读写法。
通过课文的整体感受、朗读和背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讨论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发表个人意见、对话等形式,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涵,扩宽阅读视野。
【板书设计】课题:《少年王勃》第二课时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教学重点】1.理解并感受“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内含的深远意义。
2.背诵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所含的内涵;2.如何通过朗读和背诵融入到课文教学中。
【教学后记】通过调控学习氛围,采用多种方式来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让学生在课堂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身的学习自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文中9个生字,能认真书写。
认识多音字“少、都”。
借助字典或结合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简单了解文章的内容。
重点与难点: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字典或结合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一、复习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少年王勃》(齐读课题)。
先来看这组词语,谁来读?(一行一行出示,指名读)出示:云霞野鸭水天一色(这是王勃站在滕王阁上所——看到的)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这些都是形容王勃是怎么写——《滕王阁序》的)《滕王阁序》千古传诵(这两个词告诉我们《滕王阁序》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齐读2、读了这些词语,结合昨天的学习,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说王勃留给你的印象?(才智过人、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文中有更简短的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奇才(板书:奇才)过渡:那么,文中的哪些语句让我们感受到王勃是一位奇才呢?请同学们打开第1页书,默读课文划下相关的句子,再读一读。
二、精读课文1、谁找到了相关的语句来交流一下?指名读第一小节出示: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说说你的理解?(说明王勃的才气早已是声名远扬,他是一位奇才。
)齐读2、还有这样体现王勃是个奇才的句子吗?出示: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
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一个场合,都督会请些什么样的人?(有学识的)这样的人还很——多(点红),这么多有才学的人为什么都不敢答应呢?(毫无准备,即兴写这样一篇庆贺文章,要写得好很难)他们都不敢写,可王勃却写成了千古传诵的佳作,这说明王勃是一位——奇才,齐读。
3、这么多文人墨客都不敢答应,而王勃经过一番思考后答应了吗?写成了吗?文中怎么写的?出示: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吴友琴课时目标:⒈能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⒉感受少年王勃的“奇”。
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初步体悟诗句的美好。
⒊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会用适当的方式理解古诗文。
教学进程:一、品味诗句之妙1.导入上节课,咱们熟悉了“初唐四杰之首”的诗人——王勃,这一节我们就深切了解他(齐读课题)《少年王勃》,王勃给咱们留下了著名的诗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⒉学习第三段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自己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这两句话的意思。
①出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指读指导:天连着水,水连着天,这样的水面必然如何?宽敞,读出辽阔的感觉。
指导:“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能够更缓更轻吗?②配乐朗诵这段话。
你读得真美,你就像在朗诵一首诗啊,这段文字就像一首诗。
出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范读;指名读。
读出了如诗如画的美景!咱们来合作朗诵吧。
③看图试着背诵。
好一派迷人的秋景啊!能看着这美丽的景色把这段话背出来吗?自己先试试。
指名背。
⒊诗句、课文对照灿烂的云霞、孤单的野鸭、一望无际的天空、浩淼无边的江水,这迷人的秋景在王勃笔下汇成一句诗:“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从上面的这段话中你能理解王勃写的诗句吗?你理解了什么词?请你再读读这句诗。
(你读出了诗的节拍)读着这句诗你恍如看到了如何的景色?(把课文中的描述顺序变一变)(把自己假想成王勃,加上适当的内容)这样的景色让你感觉如何?(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这句诗)诗句描述的景色真美,一千连年来人们特别欣赏它。
你能感受王勃哪里写得好?特别是和课文中的描述比起来你又感觉有哪儿写得特别妙的?(读出你的理解)这句诗写得真是太妙了!不同的人读到这14个字就像同窗们一样有着许多感悟,同窗们可以查找资料,也可以留着以后慢慢品味,无论如何,这样的诗句都会让大家感叹王勃是个——?(板书:奇才)二、领会“奇才”之“奇”过渡:从课文的哪里可以读出王勃是个奇才呢?请同窗们再快速地阅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