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评价
- 格式:doc
- 大小:5.5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少年王勃第二课时9篇少年王勃第二课时 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赣江“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壮观、秀美的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过程:一、导入:1、齐读课题2、师:同学们,王勃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生交流3、师:我们可不可以再次认真读读《少年王勃》这篇课文之后来讨论王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请快速浏览课文,然后试用几个字来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才气)4、师:将才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动人心的是课文的第几段?(第四自然段)二、精读第四自然段师:仔细地大声朗读这一段,看看才气在什么地方展现?1、交流:“奇才,真是奇才!”(1)都督是怎么说的?指名读(2)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生交流(3)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都督对王勃的赞赏,但是当初都督一开始可不是这样想的,这里还有个故事,课文没有写,现在我讲给大家听听。
(讲故事)有一年,一位姓阎的都督在整修一新的滕王阁内举行宴会,邀请了许多有名的文人参加。
王勃路过此地,也被宴请来参加。
他人小年纪也不大,因而被安排在后面的座位。
其实,都督早已叫他的女婿做了一篇《滕王阁序》,打算在宴会上大显身手,显示自己的才能,也让他这做岳父的脸上有光,有面子。
宴会开始了,客人们喝酒祝贺,很热闹。
这时,都督站了起来,得意洋洋地对客人们说:“今天我们能够相聚在一起,实在是非常得开心,你们都是大文人,希望能为这滕王阁作一篇文章留作纪念。
”说完,就装模作样地请宾客们做文章。
(4)听完故事,你有何感想?生交流(5)请读——“奇才,真是奇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生交流(王勃不光让都督不敢小看他,而且还非常佩服和欣赏他,他真了不起!)(6)王勃让都督从自以为是到很欣赏他,靠的是什么?(才气)2、这才气在文中也有详细精彩的描写,谁来读读这一段?生交流(1)“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生交流(2)“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由来还有个故事呢?北宋有个画家叫文与可。
9.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图文结合,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骛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色。
3.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和才华横溢.。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节。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赣江景色的秀美,感受王勃的才思敏捷。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出示词语齐读,谁能读出意思来?2、出示诗句齐读,谁能读出停顿来?(板书停顿符号/)二、品读课文感受王勃的才气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感受到这是位()的王勃,从哪些语段可以看出?2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第四节。
3..指名读,划出表现王勃有才气的词句。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胸有成竹.......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4.相机理解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的意思。
5.交流“奇才,奇才......”当那位都督听到.......竟然忍不住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1)请几位学生朗读(2)“拍案叫绝”什么意思?从这句话可以感受到什么?(3)谁能更好的读出赞赏的语气?指名读。
都督的反应其实是侧面表现出了王勃的才能,以后在描写人物形象时我们也可以从侧面去描写。
除了从第4节我们能感受到王勃的才气,还能不能从其他地方看出来?1.出示第2节,自由读。
2.找出能说明王勃有才气的句子。
3.交流: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说明下面我们就来感受下到底是怎样的美景让都督拍案叫绝?领略景色之美1.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齐读诗句2.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3.相机出示第3节这时王勃....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一只野鸭......灿烂的云霞......(1)自由读这一段。
(2)结合诗句理解落霞,孤鹜,长的意思。
抓住“缓缓”,“轻轻”体会野鸭的悠闲与自在。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1、默写词语。
2、指名读1、2自然段。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2)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加宴会?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大家的表现怎样?请同学们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
2、过渡: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1)(指导观察图画)站在滕王阁上,可以看到些什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自由读,划一划)(2)交流。
A、看图理解“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想象水的宽阔,天的辽阔)B、出示: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4)指导背诵。
四、精读第四段。
1、这么迷人的秋景,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它写出来了。
(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理解句意。
(结合图画和第三自然段内容)(2)你觉得这句话好在哪?2、交流。
(1)出示图,想一想:王勃在看什么,想什么?(2)正因为王勃边看边想,加上他很有才气,所以他才——胸有成竹。
(3)理解“胸有成竹”,并造句。
(4)于是王勃——(板书:文思如泉、笔走如飞)连都督也忍不住——(板书:拍案叫绝)3、指名朗读最后一句话。
理解什么是“奇才”,什么是“拍案叫绝”?如果你也在现场,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说一说,演一演)4、指导背诵。
五、积累内化1、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老师也最欣赏这一句,请大家把这诗句多读几遍,有问题要问吗?2、我很高兴!你们已经学会读书了。
古人云:“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你真不简单!多么迷人的江上秋景,让我们和王勃一起来欣赏,谁能把这迷人的秋景读出来吗?4、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六、小结读到这儿,我们也不禁为王勃写叫好。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课型:阅读课(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2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婺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齐读课题2.认读词语屏显(2)词语3.分段指读课文,边听边想(屏显(3):听读课文,思考回答: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少年王勃的什么事?⑵.说说课文中你最欣赏哪句话?)2.回答问题,说说课文中你最欣赏哪句话?(屏显(4)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老师也很欣赏这句话,看来同学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不错的。
谁能把这句话读一下?(个别读齐读)3.针对这句诗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教师归纳:①王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篇诗文?②他为什么能写出这么优美的诗句?③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让我们共同学习《少年王勃》这篇课文。
让我们通过读课文走近王勃,了解王勃。
二、精读感悟1、现在让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王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么优美的诗句?(屏显(5)、问题1: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自由读第1、2自然段,思考并同桌交流指名回答(略)师:这就是整修一新的滕王阁,看到这样宏伟的古代建筑,你头脑中会想起哪些词语?(屏显(6)滕王阁图片)师:是啊,这么雄伟壮观的滕王阁整修一新,是该庆贺庆贺,姓阎的都督都请了些什么人呢?生答(屏显(7)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师:王勃小小年纪,为什么阎都督要邀请他参加宴会呢?(屏显(8)、“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宴请他也来参加。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回答,(屏显(9)、王勃文才出众,美名远播。
)师: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为什么没人敢写呢?生回答(屏显(10)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少年王勃》这篇文言文课文展开,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篇文章的内容和背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地了解王勃这位文学家的生平和作品,同时也能够对唐代文学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王勃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理解《少年王勃》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写作背景。
2.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对唐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王勃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介绍。
2. 《少年王勃》文言文课文分析。
3. 文言文阅读方法讲解。
4. 唐代文学概况简述。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王勃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介绍,文言文课文分析。
2. 教学难点: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以及对唐代文学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展示,引入王勃这位文学家的相关信息。
2. 学习内容呈现:介绍王勃的生平和代表作品,重点解读《少年王勃》这篇文章的内容和写作背景。
3. 文言文阅读讲解:针对文言文的特点,详细讲解阅读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阅读难题。
4. 唐代文学概况介绍:简略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唐代文学。
5. 课堂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问,加深对课文和文学知识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是写作任务,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辅助展示相关信息。
2. 课件:准备精美的课件,呈现清晰的文字和图片。
3. 互动环节:设计各种形式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方式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学生成绩评价: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等进行成绩评定。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相信学生们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少年王勃》这篇文章,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也为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少年王勃第二课时1 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文中9个生字,能认真书写。
认识多音字“少、都”。
借助字典或结合语境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简单了解文章的内容。
重点与难点: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借助字典或结合语境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奇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存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如此,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锤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看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成效。
观看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打算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明白得的观看内容。
随机观看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味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小孩一边观看,一边提问,爱好专门浓。
我提供的观看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亮,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看,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看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关心幼儿学习正确的观看方法,即按顺序观看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重点观看,观看与说话相结合,在观看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看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模样的,有的小孩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小孩说“乌云跑得飞速。
”我加以确信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确实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如何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看,让幼儿把握“倾盆大雨”那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看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小学生常见字词的含义;2.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能力;3.引导小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其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学生课本;3.布置的阅读任务。
三、教学内容1.听读练习首先,老师朗读故事情节,并停留在关键点,引导学生想象情节的发展。
接着,老师继续讲述故事情节并将文章中生词、新词与短语进行注释,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储备。
引导学生听读文章并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2.词语认知在引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同时,以短语、词语的方式出现文章中生词、新词,并让学生在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拓宽语言视野和认知范围。
3.形象思维根据教学设计,老师可以对一些互动环节进行引导,例如,用图画表达文章中情节和人物形象,通过把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转化为形象化的图画,让学生在收集、组织和表达认知信息的同时,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词汇学习法根据题目,老师将用户使用常见词汇并做适当解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2.听读方法老师通过朗读故事情节介绍,再根据节奏与情境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3.图画表达法通过引导学生画图表达文章中描述的形象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情境营造老师使用课件或课本中浓郁的场景营造出情境,如钟声、孩子在读书、擦磨书上的场景等,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情节的气息。
2.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针对学生进行听读故事情节,并停留在关键点,让学生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
再呈现故事人物形象,通过教材图画表达和手工制作的方式展现人物形象,帮助学生形成情感认同,理解故事人物的性格特点。
3.教学扩展—认知拓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对一些语言知识进行注释,开展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探究和研究。
4.教学总结—深化呈现通过再次呈现故事情节,并停留在重点处,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深入了解,并引导学生总结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一、情景导入,揭题《少年王勃》,寻找话题,整体初读课文1、播放情境flash短片。
2、知道这个动画片说的是谁吗?板书课题:9、少年王勃注意多音字“少年shao”3、看课题,你最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引出:“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中心话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精读全文,中心话题:王勃是什么样的人?㈠谁能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有才气”或者“奇才”)〖预设一】:“有才气”或者“奇才”,这可能是很多学生的认为。
〖预设二】:也许,学生还会读出:他是个孝顺的人,是个谦虚的人,勇敢的人,是善于观察和肯思考的人……㈡相机教学,精读全文。
1、围绕“很有才气”精读课文:⑴其实全文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请大家默读课文,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个奇才?⑵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写王勃很有才气的句子,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⑶交流以上问题,相机精读全文: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气?①“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王勃是山西人,听说,可见名气很远,王勃的才气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②“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为什么大家不敢答应?(都督邀请的可都是一些名士呀。
)别人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时候,王勃在干什么?“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凝望----认真地观察,换成看可以吗?只是在看在观察吗?---边看边想,在思考,认真观察并认真思考,这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我们同学们写作文也要这样。
)我想请同学们把这段话再用心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一下写好一篇文章的过程。
【媒体出示:“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③“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案[推荐]第一篇:《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案[推荐]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材9、少年王勃(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词语的意思和文章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那非凡的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积累运用。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初步感受到了少年王勃那非凡的才华。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王勃,和他来一次零距离的接触吧!(板书课题《少年王勃》。
)2、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几个很有意思的成语,你还记得吗?谁能来读一读呢?(出示: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千古传诵)3、看到这几个成语,你的眼前好像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上面的这几个词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吗?4、少年王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课文吧!二、赏读课文,领略江景之美。
1、还记得少年王勃所写的那句名句吗?(出示)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出示)3、多么优美、多么宁静的画面呀!来,让我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吧!(教师范读)4、想去看看嘛?(出示江上秋景图)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吗?你能读出画面,让我们感受宁静祥和之美吗?(练读诗句)让我们感受着古诗的意境,读出景色的绝妙!女生读一读这句诗!让我们想着那醉人的美景,读好这句古诗,男生一起来读!这么美的句子应该把它好好储存在我们的记忆宝库中,怎么样?试着背一背?5、小结:是呀,如此宁静、优美的诗句,难怪都督“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板书:奇才)三、品读课文,感受王勃之奇。
1、“才”就是有才气,有才华,那你们是怎么理解这个“奇”字的呢?你觉得这里的“奇”是什么意思?(罕见的,特殊的,不同寻常的)正因为少年王勃有着特殊的才气,才被邀请来参加都督举办的宴会。
2、那么,课文是如何将王勃的这种才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激动人心呢?请你大声去读一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边读边圈画出表现王勃很有才气的词句。
一、复习导入,初见“奇才”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很有才气)
2. 课文中都督是如何评价王勃的呢?(相机板书:真是奇才。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奇才”?被称为奇才的人多吗?
3. 都督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种赞叹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都督是在听到哪句话时说王勃是奇才的?
二、诗文对照,走近“奇才”
1. (课件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读这句话时,一定要读好句中的停顿: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 引导质疑: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评析】让学生紧扣重点句进行质疑,自己提出学习、研究目标,把教学重点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3. 王勃是在看到什么样的美景时写出这句诗的呢?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4. 比较下面两句话的异同?你觉得哪句好,为什么?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5. 交流汇报,指导朗读。
【评析】通过关键句的比较,让学生深切体会两个句子的不同,感悟句子在特定语境中所表达的意蕴,在对比中丰富学生的语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美读,体会文字所描绘的意境美。
6. 王勃在怎样地看这么美的秋景的?你是从文中哪个词知道的?“凝望”这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如果现在你就是王勃,面对这迷人的秋景,想说什么?
7. 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提出的问题,看着画面理解“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等词语的意思,并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评析】入情入境,通过角色置换,把学生推进了历史的特定时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句所描绘的优美景色,在落霞轻轻飘浮、野鸭悠闲飞翔的纯美意境中,去理解、感悟关键词和整句诗的意思。
)
8. 小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短短14个字,就把这天地绘就的美景浓缩进来了。
让我们再读古诗,感受诗的美妙意境!
[评价] 在理解词句、感悟与诵读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品赏美文,背诵积累,水到渠成,教学目标当堂达成,可谓高效。
三、品读课文,感悟“奇才”
1. 宴会当天来了许多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可大家都担心短时间内写不出来,不敢写。
小小年纪的王勃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认真研读第四自然段,画出有关词语。
)
2. 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
(课件点击“胸有成竹、文史如泉、笔走如飞”变红色)
3. 了不起呀1915字的文章一气呵成!为什么王勃小小年纪竟能如此挥洒自如?
4. (点击“边看边想”),“看”说明他爱观察,“想”说明他爱思考。
告诉你,王勃六岁就开始博览群书,正因为他一读书破万卷,所以才――下笔如有神!
[评价] 此环节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悟出:作文其实并不难,重要的是平时要博览群书,丰富积淀,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5. 令都督拍案叫绝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就出白干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滕王阁序》,请同学们捧起书齐读第五自然段。
[评价] 本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动情地朗读,深入地思考,通过当时其他客人的反衬、
都督拍案叫绝的烘托,使人深切感受到少年王勃的确是个奇才!行文的高妙尽在字里行间。
四、积累内化,牢记“奇才”
1. 王勃一生创作了许多诗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就在写完《滕王阁序》不久,他还创作了《滕王阁诗》。
2. 出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让学生自由读读。
[评价] 搜集相关古诗,以一首带多首的方式拓展教材,一方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古诗文积累,另一方面又加深了对王勃的印象。
(作者单位:宿迁市沭阳县实验小学、宿迁沭阳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