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戴花翎”上面的那颗小珠子是用什么做的
- 格式:docx
- 大小:934.15 KB
- 文档页数:19
清朝“顶戴花翎”在很多清代宫廷电视剧中会有这样的一幕,官员犯事后会受到摘去“顶戴花翎””的处罚。
每当大臣立功或者有重要表现时,都会被赏赐顶戴花翎。
这看着跟装饰品一样的顶戴花翎到底有什么讲究呢?顶戴花翎虽为一体,却是“顶戴”和“花翎”两个部分。
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
顶戴花翎对于当官的来说,是一种身份、级别的体现,官大官小全靠它来分辨。
顶戴“顶戴”是清代官吏帽顶及其珠饰的统称,又称“顶带”。
帽子顶上的装饰物通常以玉、金、银等制作成托,上面镶嵌珍珠宝石等,并以丝质帽缨或帽纬装饰托座底端。
清朝的官帽分两种,一种是夏天戴的凉帽,圆锥型,呈斗笠状,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篾席制成,外面裹上白色或黄色绫罗,顶上有红缨、顶珠点缀。
一种是冬天戴的暖帽,元宝型,蒸笼状,材料为缎布及动物皮毛,另外还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同样配有顶珠。
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
八品、九品——镂金清代八品、九品官员都用镂花金顶。
不同的是,八品用阴纹缕花金,而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七品——素金七品官员使用的也是金顶。
但顶珠为素金,上面没有雕刻任何纹饰,素金较之于镂金,纯度高。
六品——砗磲(chē qú)六品顶珠一般为砗磲。
由于在古代生产力不高,所以那时候的金价值比不上砗磲。
砗磲,是海洋中最大的双壳贝类,被称为“贝王”。
砗磲通体洁白,温润如玉,为佛家七宝之一。
五品——水晶五品官员顶珠为水晶,寓意官员能像这水晶般透明,不做贪官。
四品——青金石四品官员的顶珠为青金石,古称“瑾瑜”、“青黛”等,通过“丝绸之路”从阿富汗传入我国,颜色以深蓝色为主,也是古代的贵重矿石。
三品——蓝宝石三品官员的顶戴使用的是蓝宝石,属高档宝石,是五大宝石之一,位于钻石、红宝石之后,排名第三。
二品——红珊瑚二品官员的帽顶为珊瑚,多为珍贵的红珊瑚,呈红色或粉色。
红珊瑚自古就被视为祥瑞幸福之物,代表高贵权势。
一品——红宝石一品至子爵级别的官员,礼帽上的顶珠都为红宝石。
清代各级官员官服、顶戴、花翎、朝珠百科,等级森严,禁止僭越!公元1644年满族入关,占领北京,建立清朝。
清代官服对明有所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官服补子;官帽顶所用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
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清代官员补服:清代补服、补子,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凡补服都为石青色。
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
清官共分九品十八级,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所以才有成语衣冠禽兽)清代官员顶戴花翎: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
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琅、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
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等级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
'目晕'俗称为'眼',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为贵。
官帽又分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
亲王10颗,亲王世子9颗,郡王8颗,贝勒7颗,贝子6颗,镇国公5颗,辅国公、不入八分公、民公均4颗,侯爵3颗,伯爵2颗,一品官1颗,一品以下不镶冬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吉服冠,是穿吉服或平时戴的官帽。
吉服冠顶有顶珠及金属底座,底座用金、铜,镂刻花纹。
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
清代官员:朝珠朝珠是朝服上佩戴的珠串,朝臣,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员穿着朝服时,才得挂用,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之一。
清朝摘顶戴花领是什么意思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
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1]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
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
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
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
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
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
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
清代当官的帽子上面有个小珠子,看起来只有一点点,现在价格不菲文/酒酿樱桃清代当官的帽子上面有个小珠子,看起来只有一点点,现在价格不菲小编看清宫剧的时候都会被官员们的头吸引一会注意力,首先是他们的头发剃一半留一半,这是他们的民族习惯。
因为他们的祖先打猎时白天头发可以盘起来,而晚上就可以当做枕头,十分方便。
满族人信萨满教,相信头顶是最靠近天的地方,头发剃一半留一半就成了一种习惯。
另一方面就是他们的帽子十分吸引人,跟我们所了解的“乌纱帽”不太一样。
我们所了解的乌纱帽其实是清朝以前的朝代官员所使用的,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特色。
而且清朝由满族人统治,和汉族不同也是很正常的。
清代官员的帽子很有讲究,分为顶戴和花翎。
顶戴就是帽子的本体,而花翎是皇帝赐的装饰品。
顶戴分为冬天和夏天带的两种,冬天的帽子包裹着动物皮毛,主要是为了保暖;夏天的帽子就像一个漏斗,就像咱们看电视剧看到的那样。
花翎就是皇帝赏赐的,用来作为帽子上的装饰品,因为单带戴一个帽子的话光秃秃的,很不好看。
所以说清朝的官员们戴帽子非常讲究。
说到花翎被用来装饰帽子,小编突然想起在看电视剧的时候注意到一个小细节,清代官员帽子顶都有一个珠子。
但是小编没看的更细致,查阅了资料才发现它们可不是普通的珠子,那也是分级别的。
这些珠子有的大有的小,还会有不同的颜色。
小小的一颗珠子和一顶大大的帽子相比之下很可能被忽略,但是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下:这颗珠子才是整个帽子的灵魂所在。
从这些珠子的品级,我们可以看出它主人的官级,而这些珠子到了现代,也变得越来越珍贵。
首先是珠子的本身价值就很高,其次就是经过了几百年的珠子差不多都成了文物,具有了艺术观赏价值。
清朝的规定就是:一品官员的帽子上用的珠子是红宝石,官员中地位最高的要配最珍贵的珠子。
接下来是二品官员,顶珠用的是珊瑚;三品官员用蓝宝石,然后依次就是青金石、水晶、砗磲、素金、纹缕花金、阳纹缕花金。
到了今天,最珍贵的也是红宝石。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有什么作用
皇帝的帽子前垂下的珠子叫做旒,也叫作玉藻,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份象征;二是“蔽明”(屏蔽眼睛)。
一、身份象征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
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
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
二、“蔽明”(屏蔽眼睛)
对于旒蔽明的作用,东方朔有一个很好的解释。
他讲:“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冕而前旒,所以蔽明;黈纩充耳,所以塞聪。
明有所不见,聪有所不闻,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
”(水太清澈了就没有鱼了,一个人过于苛求明白就会曲高和寡少了信徒和朋友。
——这是理论思想基础。
所以,作为统治万民的帝王,头上戴个特制的帽子,帽子前面坠上珠帘,正是用来适当遮挡视线的,两耳旁边堵上玉块,正是为了适当降低听觉的。
)。
揭秘:清朝官员帽子上的珠子是什么这东西有什么作用.清代官员帽子上的小珠子有什么用?看似不起眼,放在现在非常值钱。
清代是满族建立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全国性政权,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贵族结合以往的民族特色,融合千百年来的汉族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传统和制度。
01清代初期,满族的统治地位还不牢固,由于满汉之间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文化方面的强烈冲突。
因而,要形成一种被大众接受的冠服制度,对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十分重要。
清代在没有入关之前,作为游牧民族,满族人在服饰上没有任何等级制度的概念。
但是,满族入关后,统治者从服饰制度上开始进行大改革,清王朝中浓郁的异域风情改变了整个时代的着装风格,进而影响了近代的中国服饰文化。
在冠服制度中,统治阶级通过冠服的色彩、图案、材质等方面,区分一个人的身份等级和地位象征,同时朝堂上衣冠的每个细节都是身份和荣誉的标识,服饰制度的改革在清政府朝堂上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在清代之前,一旦某个政府官员做错了事情,人们通常就会说他头顶的乌纱帽不保了,因此只要一提到乌纱帽这个词,大家肯定就了解这个人是一个当官的。
清代以后,官员佩戴的帽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演变成了后来的顶戴花翎。
“顶戴”是对清代官员官帽的冒顶和上边配饰的统称,也经常被人们称作是“顶带”。
帽子上边的装饰通常是用玉、金、银等制作成托座,并用丝质帽纬装饰托座的低端,上边再镶嵌珍珠宝石。
关于冒顶的制度,始于元朝,只不过到了清代被发扬光大了。
“翎”是清代特有的冠服配饰,也被称为“翎子”,制作翎的原材料都是动物的羽毛,用孔雀的尾巴制成的叫作“花翎”,把鹖鸟的羽毛染成蓝色制作而成的为“蓝翎”。
“顶戴”和“翎子”与穿着者的官阶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顶戴花翎也成为清代服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02根据清代冠制,礼帽分为“暖帽”和“凉帽”。
“暖帽”通常是秋冬两季佩戴,从八月戴到来年二月。
“凉帽”是春夏两季佩戴,佩戴的时间从三月至八月。
清朝官帽清代官员顶戴花翎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
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
至乾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
如,称一品为亮红顶,二品为涅红顶,三品为亮蓝顶,四品为涅蓝顶,五品为亮白顶,六品为涅白顶。
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顶替。
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琅、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
翎有蓝翎、花翎之别。
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
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
"目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
官帽又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
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
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
一品以下不能镶嵌冬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吉服冠,是穿着吉服时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时官员戴的帽子,所谓吉服,是仅次于朝服的礼服,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型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
清代官员的顶戴花翎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官吏等级的规定、区分特别严格,清代官员的顶戴花翎就是以帽顶上的顶珠和翎子区别等级,以显示高贵显达。
顶戴花翎虽为一体,却分“顶戴”和“花翎”两个部分:顶戴就是指官员戴的帽顶;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贡献的人。
清代的“顶戴”从色泽上分:一、二品是红色,三、四品蓝色,五、六品都是白色,七品以下为金色。
在同色中,各品的顶戴又有区别:一、二品有纯红和杂红之分,三、四品有亮蓝和暗蓝之分。
进士、举人、贡生都戴金顶,生员、监生则戴银顶。
清代官帽也称红缨帽,分凉帽和暖帽(每年三月八月换戴)。
凉帽像斗笠,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珊瑚、三品蓝宝石、四品青金石、五品水晶、六品砗磲、七品素金、八品阴纹镂花金、九品阳纹镂花金、无官品者无顶珠。
“翎”,是帽子上的饰物之一,用飞禽羽毛制成,插在礼冠上,垂于冠后。
清代“花翎”也分两种:一是蓝翎,二是花翎。
蓝翎又称“染蓝翎”,无眼,俗称“野鸡翎子”,供六品以下官员使用。
花翎是孔雀羽毛做成,有单眼、双眼和三眼之分。
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形似眼睛的圆行图案,一个圆圈就算作一眼,以翎眼多者为贵。
赏赐五品以上官员用单眼花翎,大臣蒙特恩者可赏戴双眼花翎,只有亲王、郡王方可赏戴三眼花翎。
过去佩戴花翎必须经皇上特赐方可。
清中叶以前,戴翎是对有功勋或蒙特恩者一种赏赐,后来才成为文武官员普遍的冠饰。
没有赏赐的可掏钱捐得,但仅限于单眼花翎和蓝翎。
过去顶戴花翎不仅表现在等级方面,也表现在奖罚方面。
皇帝特赐某种佩戴是一种奖励,削夺某种佩戴则是一种惩罚。
因此,我们经常在电视、戏剧里看到有革去顶戴花翎的削官场面。
清朝官员“顶戴花翎”上面的那个小珠子是什么做的
如题,那颗珠子是什么做的?分品级吗?值钱吗?
顶戴上的那个小珠子叫做顶珠。
最早期采用名贵宝石和真金白银,打磨加工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然后在中间钻孔,铆在纯金镂花基座之上,缀于冠顶。
雍正朝开始,为节约成本,逐渐演变为彩色琉璃珠子。
要了解顶珠,可以先从顶戴花翎说起。
顶戴花翎是清代官员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标志着官员的等级、地位、身份、荣誉等。
顶戴,顾名思义,头顶所戴,也就是帽子的意思。
清代官员的顶戴分两种,一种像斗笠,喇叭状,这是夏天用的凉帽,一般由藤、篾席编成,外裹绫罗,大多数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
上缀红缨,顶珠;
另一种为圆盆型,有几指宽的檐边,这是冬天用的暖帽,一般用皮、呢、缎、布制成,檐边为黑色,帽顶上又覆盖红色帽纬,最顶部依然有一颗顶珠。
除此之外,还要顶戴还要分朝冠和吉服冠。
朝冠的顶戴一般是柱状。
像这样——
而吉福冠的顶戴一般是圆形的顶珠,像这样——
顶戴最高处的顶珠一般是表示王公大臣的官品级别的。
这张照片上,有九顶冬暖帽的顶戴,顶珠颜色从左至右,分别代表正一品(深红色),正二品(浅红色),正三品(蓝色),正四品(淡蓝色),正五品(白色),正六品(白色),正七品(金色),正八品(金色),正九品(金色)。
这只是远观,而仔细考究,其实还有学问。
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品深红,二品浅红,三品透明蓝,四品哑光蓝,五品透明白,六品哑光白,七品反光金,八品、九品金。
一品的顶珠为红宝石制成。
红宝石是刚玉的一种,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红色来自铬(Cr)。
天然红宝石大多来自亚洲(缅甸、泰国和斯里兰卡)、非洲和澳大利亚,美国蒙大拿州和南卡罗莱那州也有部分生产。
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这是非常珍贵的宝石,足以彰显身份地位,而且其红色具有权力威望的象征意义。
二品的顶珠为红珊瑚制成。
红珊瑚生长于硬底、流急、无沉积物,特别是无陆源性沉积物的水质清澈,光照度低、低温的海区。
它们的骨骼是由坚硬的碳酸钙组成,因含有类胡萝卜素而呈红色。
也是极其珍贵的资源。
从色泽上,红宝石是深红而透亮,而红珊瑚是浅红而哑光。
这两种材质做顶戴,用以区别一二品。
三品的顶珠为蓝宝石。
蓝宝石是刚玉宝石中除红色的红宝石之外,其它颜色刚玉宝石的统称,主要成分还是氧化铝(Al2O3)。
蓝宝石比红宝石要普遍一些。
四品的顶珠为青金石,根据晶体结构判断,青金石应该为富含硫化物的蓝方石,主要产于俄罗斯,阿富汗,中国西南山区。
从色泽上,蓝宝石是深蓝而透亮,而青金石是浅蓝而哑光。
用以区别三四品。
五品顶戴用水晶,一般白色水晶其实就是石英,是大陆地壳数量第二多的矿石,仅次于长石。
六品顶戴用砗磲,这是一种乳白色海洋贝类。
从色泽上,水晶是白而透亮,而砗磲是乳白色的。
用以区别五六品。
七品至九品都属于低级官员。
七品顶戴为素金,看上去就是闪亮的金色。
八品顶戴用阴纹缕花金,看上去很暗淡。
九品顶戴用阳纹镂花金,看上去没有七品的闪亮。
如果说顶戴是官员服装的标配,就相当于今天的肩章或者领章,那么花翎,必须是皇帝御赐的,代表着荣誉。
在顶戴顶珠基座和帽顶接触的位置,用细绳拴着,或者用纯金托架托着一个小小的管状插口,一般由白玉或者翡翠制成,叫做翎管,翎枝就是插在这里,和帽顶相连,组成了顶戴花翎这套完整的头部装束。
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
蓝翎由鹖羽制成,花翎为孔雀羽制成。
蓝翎等级较低,一般是皇帝赏赐侍卫、六品以下官员或者有功将领。
因为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屈,武士帽冠上插这种飞禽的羽毛,足以彰显战士的英勇顽强,鼓舞士气。
一般蓝翎看上去就是一束羽毛,尾部没有红、黄色的圈。
而花翎,等级较高,分一眼,二眼,三眼。
所谓“眼”,就是指孔雀羽毛上眼状的圆形花纹有几个圈,有一个圈算一眼花翎,有连个圈算两眼花翎,有三个圈算三
眼花翎。
三眼花翎最难得,所象征的等级和容易最高。
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一般我们在电视剧中,常常看到皇帝对功臣说赏双眼花翎,功臣感激得浑身哆嗦,或者皇帝大怒之下说,摘去顶戴,拔去花翎,那就是撤职,摘掉军功章的意思。
现在,你应该清楚顶戴花翎的全部门道了吧?那么,我们来做个练习吧——
《雍正王朝》张廷玉,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应该是什么材质的顶珠?
和珅画像,朝冠粉红色顶戴,那么他当时至少是几品?
《走向共和》中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应该是什么材质的顶珠?
《雍正王朝》御前侍卫图里琛一直带着个素金顶珠,应该是几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