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品至品顶戴
- 格式:doc
- 大小:630.00 KB
- 文档页数:24
古代官员品级大清官员品级大清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外官:无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文职外官:无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正二品: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武职京官:散秩大臣武职外官:副将正三品: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从三品: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正四品: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从四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正五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嬷═p⑻ 皆涸菏?/p>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官、分管佐领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从五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正六品: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从六品: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B土州同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正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从七品: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京官:七品典仪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外委千总从八品: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武职外官:无正九品: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武职外官:外委把总从九品: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武职外官:额外外委未入流: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官、道县仓大使武职京官:无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清.明官职明朝(中央)1、三公、三孤: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清朝官服官品官员的服饰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服饰大致有下列五种:一,顶戴,二,蟒袍,三,补服,四,腰带,五,坐褥。
这里把各品穿戴的顶戴,蟒袍,补服列表如下:顶戴蟒袍补服一品珊瑚九蟒五爪(麒麟)仙鹤二品起花珊瑚九蟒五爪(狮子)锦鸡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九蟒五爪(豹子)孔雀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八蟒五爪(虎)雪雁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八蟒五爪(熊)白鹇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八蟒五爪(彪)鸬鹚七品素金顶五蟒四爪(犀牛)紫鸳鸯八品起花金顶五蟒四爪(犀牛)鹌鹑九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海马)练雀未入流镂花金顶五蟒四爪(獬豸)黄鹂(御史、按察史、提法史等衣饰图案为獬豸)明朝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是临时官位。
清代,正式以督抚为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管辖一省或二、三省,巡抚是省级地方长官。
鸦片战争前,清共有8总督16巡抚。
八督:直隶、两江、陕甘、闽浙、湖广、四川、两广、云贵。
16抚: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浙江、湖南、湖北、广东、云南、贵州、福建、江西。
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督抚直到公元1906年才设。
直隶、四川只设总督,不设巡抚,甘肃巡抚于1754年撤去,由陕甘总督兼任。
公元1884年建新疆省,设甘肃、新疆巡抚,驻乌鲁木齐。
1885年,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驻台北(台湾建省)福建巡抚有清代官衔文官分大夫、郎、佐郎三种,武官分将军、都尉、骑尉、校尉四种。
文官大夫为五品以上官员,郎为正六品至正八品官员,佐郎为从八品以下官员。
正从一品光禄大夫荣禄大夫二品资政大夫通奉大夫三品通议大夫中议大夫四品中宪大夫朝议大夫五品奉正大夫奉直大夫六品承德郎儒林郎七品文林郎征仕郎八品修职郎修职佐郎九品登佐郎登佐郎从六品和正七品中如系吏员出身可为宣德郎,地位与正六品等,正从九品同称登佐郎。
武官中将军为从二品以上官员,都尉为正三品至从四品官,骑尉为正五品到七品官,校尉为正八品以下官员。
清代官员帽子上的“顶戴花翎”,到底有多值钱?顶戴花翎,是清代官员身份的象征。
在反映清代历史故事的影视剧中,有时会看到皇上或巡抚大人处罚臣子和下级时,有“拔去顶戴花翎”的喝语。
一般受处罚的官员听到这一句,大多吓得面如土色。
由此可见,顶戴花翎的重要性。
#龙巅文玩#龙哥跟你一起说文玩在官员官帽上有一金属小座,座上面安装的核桃大小的圆珠就是顶珠,顶珠的质料和颜色代表了官员的品级,品级不同,则材质不同。
清朝官帽之顶珠其实在最初清朝的官帽只规定了颜色,分别为红、蓝、白、黄四种颜色,没有规定详细材料,一至六品的顶珠多是是玻璃的,七八九品是黄铜的,后来才有所改变。
下面带你一起聊聊怎么通过顶珠看官品,有图有真相哦~八、九品顶珠:缕金清代八品、九品官员都用镂花金顶。
不同的是,八品用阴纹缕花金,而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七品顶珠:素金七品官员,使用的也是金顶。
不同的是,七品顶珠为素金。
六品顶珠:砗磲六品官员的顶珠,清早期用砗磲,由于掏空工艺难度很大,中后期用涅玻璃替代,白色涅玻璃即不透明玻璃。
五品顶珠:水晶五品官员佩戴水晶。
通体透明,而且硬度非常高,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古称“水玉”、“水精”等。
四品顶珠:青金石青金石是四品官员的顶珠,在中国古代称为“璆琳”、“金精”、“瑾瑜”,“青黛”等。
其拥有独特的蓝色、深蓝、淡蓝及浅青多种颜色,非常漂亮,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玉石的一种。
三品顶珠:蓝宝石三品官员与一品官员一样,使用的都是宝石级刚玉,但是是产量和种类都比较多的蓝宝石。
二品顶珠:珊瑚在二品官员的礼帽上,佩戴的是珊瑚,通常为白色,但也有一些官员使用的是极为珍贵的红珊瑚,呈红色或粉色,其价值仅次于红宝石。
在中国古代,红珊瑚被视为祥瑞幸福之物,代表高贵权势,所以又称为“瑞宝”,是幸福与永恒的象征。
一品顶珠:红宝石一品至子爵级别的官员,礼帽上的顶珠都为宝石级刚玉。
一品顶珠为红宝石,其一是因为红宝石本身产量低,很稀有,另一方面,红宝石本身也有吉祥之意。
什么是“顶戴花翎”
作者:
来源:《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20年第04期
顶戴花翎虽为一体,却是“顶戴”和“花翎”两个部分。
顶戴,就是官员戴的帽顶。
花翎,是皇帝特赐的插在帽上的装饰品,一般是赏给有功的人或对朝廷有特殊贡献的人。
清代“顶戴”分两种,一种是凉帽,一种是暖帽。
清代“花翎”也分两种,一是蓝翎,一是花翎。
花翎通常用孔雀翎,由于孔雀翎末梢中央有一圈灿烂的花斑,就像眼睛一样,所以清人称之为“眼”。
花翎有三眼、双眼、單眼和无眼之分,品级不同,眼数也不同,三眼最尊贵。
兰台世界2011·6月上旬清王朝在管理其官员上,采用的是等级森严的九品官制。
这种制度把各级文武官员先划分为九个级别,每个级别称为品,每品又分为“正”和“从”两级。
这样从正一品开始,之下依次为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等,直至从九品,合为九品十八级。
有低级官员不能列入九品之内者,称做“未入流”,附于从九品之后。
各品官员的官服,沿袭明朝之制,在其前胸和后背缀有用金线和彩丝绣成的“补子”,也叫“背胸”,所以当时的官服也叫补服。
补子上所绣的图案一般文官为飞禽,武官为走兽,依官员的品级和文武职别相异,这就形成了官服的多种图案。
同时,各品官员的帽顶,采用的是黄金缕花为座,其上饰有东珠和宝石。
东珠又称北珠,是松花江下游及其支流中所产的珍珠,颗大光润,绚丽多彩。
宝石是一些产量稀少而极为贵重的非金属矿石,一般硬度较大,透明度高,色泽艳丽,闪光耀眼。
这种帽顶的装饰,依官员的品级有别。
这样,各品官员的官服图案与官帽顶饰各不相同,用以显示和区别官员们的级别。
正、从一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鹤,武官前后均绣麒麟。
麒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其形状如鹿,头上长有独角,全身遍生鳞甲,尾似牛,古人拿它象征祥瑞。
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金座,中饰东珠一颗,上衔红宝石。
红宝石是含铬而红色透明的刚玉,常见的有玫瑰红、大红和暗红等,血红和鸽血红为稀世珍品。
正、从二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锦鸡,武官前后均绣狮。
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颗,上衔珊瑚。
珊瑚是由生长在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的石灰质骨骼聚集而成,形似树枝,质地坚硬,多为红色,亦有白色或黑色的,以艳红为最名贵。
正、从三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孔雀,武官前后均绣豹。
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颗,上衔蓝宝石。
蓝宝石是含钛而蓝色透明的刚玉,色彩夺目,与红宝石一样同为珍贵的宝石。
正、从四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后均绣雁,武官前后均绣虎。
帽顶,文武官皆为缕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颗,上衔青金石。
清朝的顶戴花翎的意义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
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
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
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
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
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蓝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
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
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
清朝官帽清代官员顶戴花翎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
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
至乾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
如,称一品为亮红顶,二品为涅红顶,三品为亮蓝顶,四品为涅蓝顶,五品为亮白顶,六品为涅白顶。
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顶替。
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琅、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
翎有蓝翎、花翎之别。
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
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
"目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
官帽又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
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
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
一品以下不能镶嵌冬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吉服冠,是穿着吉服时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时官员戴的帽子,所谓吉服,是仅次于朝服的礼服,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型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
浅谈清代官帽顶戴还有台词里也经常出现,“赐双眼花翎,赏亲王双俸”、“拔翎夺顶”、“摘掉顶戴,移交刑部问罪”,可见这个帽子上的装饰物代表了权力、财富及社会地位。
在查阅了网络上众多关于清代管帽的文章后,产生了众多的疑问,带着众多的疑问再次的寻找资料、购买书籍、搜集标本,形成此文以饲读者。
一,基本知识:让我们看图来了解一下管帽部件的名字:注:吉冠示意图大家常见的斗笠形帽子为凉帽,旁边的为暖帽,根据季节不同更换帽子来佩戴。
注:戴朝冠老照片除了这种制式以外,还有一种尖顶的帽子,称为朝冠。
注:朝冠顶和吉冠顶区分朝冠和吉冠,非常容易,看帽顶的样式即可,朝冠为尖顶,吉冠为圆珠顶。
注:吉冠配常服朝冠则是出席非常重要场合时穿戴,吉冠是次重要场合穿戴,吉冠也可以搭配常服穿戴。
二,区分阶段看顶戴:不论是参考乾隆《钦定大清会典》、《皇朝礼器图式》,还是参考网络流传的官员品级图样,这些只是体现清代某个时期的顶戴材质及特征。
我们将顶戴的材质划分为如下几个时期:1,清军入关以前;2,清军入关以后;3,清雍正五年;4,清雍正八年;5,乾隆及以后;做好时间节点以后,则可以更为清晰了解顶戴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入关前:1636年,皇太极规定固山额真、各部承政均用宝石嵌金顶,其余品官均用金顶;1639年,皇太极为提高宗室王公的地位,颁定亲王冠制,使其冠顶大量采用金质饰物、宝石、东珠等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入关以前顶戴的宝石区分的是宗室王公、亲王和其他官员的等级而已,并没有区分其他官员的品级。
入关后:1643-1644年,除详细规定王公、亲王、贝勒、贝子的顶戴规格外,还详细规定了品级官员的朝冠顶戴要求。
一品: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一颗;二品:上衔红宝石,中嵌小红宝石;三品:上衔红宝石,中嵌小蓝宝石;四品:上衔蓝宝石,中嵌小蓝宝石;五品:上衔水晶,中嵌小蓝宝石;六品:上衔水晶;七品:中嵌小蓝宝石;八品:金顶;九品:银顶;清雍正五年:1727年,因一二三品官帽顶均用红宝石,五六品均用水晶,仅靠中部镶嵌小宝石区分,容易混淆,因此改三品冠顶为起花珊瑚,六品,用水晶石;据清人笔记,由于王公贝勒用红宝石,一品大臣也用红宝石,为了加以区别,将诸王帽顶改为长圆形,一品大臣改为六棱形。
清朝一品至七品地顶戴
2008-03-26 20:04
官帽又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
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地,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地珍珠(东珠)地数目来加区别.亲王冠顶装饰有 10颗东珠,亲王地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地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地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地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地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一品以下不能镶嵌冬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吉服冠,是穿着吉服时佩戴地官帽,也是平时官员戴地帽子,所谓吉服,是仅次于朝服地礼服,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型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地,也有用铜地,上面镂刻花纹.顶珠地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地品级.
帽子地最高之处装有顶珠,帽之顶珠是区别官级地重要标志:
1 亲王以下,直到子爵和一品地官员都是红宝石,是色美、透明地宝石级刚玉.以其晶莹剔透地美丽颜色,被古代人们蒙上神秘地超自然地色彩,被视为吉祥之物.世界红宝石产地不多,主要有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澳大利亚、中国等,但就宝石质量而言,以缅甸、斯里兰卡质量最佳.
下图:红宝石朝冠
2 二品官用珊瑚,是重要地有机宝石之一,珊瑚地颜色常呈白色,但宝石级珊瑚为红色、粉红色、橙红色,可以用作官帽之上,仅次于红宝石.珊瑚与佛教地关系密切,印度和中国西藏地佛教徒视红色珊瑚是如来佛地化身,他们把珊瑚作为祭佛地吉祥物,多用来做佛珠,或用于装饰神像,是极受珍视地首饰宝石品种.
下图:二品朝冠
二品吉服冠(凉帽)
3 三品官用蓝宝石,是色美、透明地宝石级刚玉.实际上自然界中地宝石级刚玉除红色地称红宝石外,其余各种颜色如蓝色、淡蓝色、绿色、黄色、灰色、无色等,均称为蓝宝石.以缅甸、斯里兰卡质量最佳.
下图:三品朝冠(凉帽)
三品朝冠(暖帽)
三品吉服冠(暖帽)
4 四品官用青金石,是古老地玉石之一.它以其鲜艳地蓝色赢得东方各国人民地
喜爱.不透明,为玻璃至油脂光泽.其硬度为5.5,比重是2.7-2.9.青金石拥有独特地蓝色、深蓝、淡蓝及浅青色等,青金石是我国自古以来进口地传统玉料,其多数来源于阿富汗.迄今为止,在我国沿未发现青金石英钟地产地.
下图:四品吉服冠(暖帽)
5 五品官用水晶,是自然界3000多种矿石中地一种,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晶体透明、常呈六棱体状.自古以来备受人类宠爱,世界各国均列入宝石行列.硬度为7,相当于钢锉一般坚硬,这使得脆且易碎地黄玉、钻石、欧泊石、祖母绿之类地宝石相形见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水晶,比如:巴西、乌拉圭、美国、南非、赞比亚、俄罗斯、中国、越南、巴基斯坦等等,其中巴西水晶最有名.
下图:五品吉服冠
五品吉服冠(暖帽)五品朝冠(暖帽)
五品朝冠
6 六品官用砗磲,也叫车渠,是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地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世界上报道地只有6种,都生活在热带海域地珊瑚礁环境中.我国地台湾海南、西沙群岛及其他南海岛屿也有这类动物分布.砗磲是世界上最白地物质(钻石地硬度是10,砗磲地白度是10),是稀有地有机宝石,亦是佛教圣物. 砗磲是海洋贝壳中最大者,直径可达2m. 砗磲一名始于汉代,因外壳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状之沟槽,其状如古代车辙,故称车渠.后人因其坚硬如石,在车渠旁加石字.砗磲、珍珠、珊瑚、琥珀在西方被誉为四大有机宝石,在中国佛教与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珍珠也被尊为七宝之一.
下图:六品吉服冠
六品吉服冠(暖帽)
六品朝冠
六品还有用白色涅玻璃代替砗磲地,如下图
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地玻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时期,历经绵延不绝地两千余年,至清代发展到顶峰,成为古代玻璃史上地鼎盛时期.故宫博物院藏古代玻璃器 4000余件.从藏品地时代上看,战国到明清几乎不间断.其中绝大部分藏品为传世品,尤以清代玻璃制品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整个藏品地90℅.
据不完全统计,康熙朝已有单色玻璃、画珐琅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洒金玻璃等品种,雍正朝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描金玻璃.
单色玻璃是指用单一颜色玻璃吹制地玻璃器皿.康熙朝地单色玻璃是对清以前玻璃制作工艺地继承与发展.这时期地传世品,过去仅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一件透明玻璃水丞.雍正朝制作数量最多、器型最丰富地品种是单色玻璃,为当时地主流产品.单色玻璃有“涅玻璃”与“亮玻璃”之分,“涅玻璃”是指不透明玻璃,“亮玻璃”是指透明玻璃.
七、八、九品都是金顶,区别是七品官用素金顶,八品、九品均用镂花素金顶.
七品吉服冠
八品九品,无图.
可以看出:
一品和二品顶子趋向于红色
三品和四品趋向于蓝色
五品和六品趋向于白色
七、八、九品趋向于金色
亲王地顶子是红宝石顶中最高级地,下图为清初四大汉王之一地平南王尚可喜
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画像有两颗在后面看不到)身着蟒袍、披肩,佩挂朝珠
类别:博闻广识 | | 添加到搜藏 | 分享到i 贴吧 | 浏览(301) | 评论(0)
上一篇:《shell语录》第④辑败絮の孤单下一篇:孔雀东南飞(组图)
相关文章:
•清朝一品至七品地顶戴观赏(图文)
最近读者:
登
录
后,
您
就
出
现
在
这
里.
xingfuchong
mjlhyf雪
wu
版权申明
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
版权为个人所有
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
用户可将本文地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地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地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
文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人及相关权利人地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Users may use the contents or services of this article for personal study, research or appreciation, and other
non-commercial or non-profit purposes,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y shall abide by the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and other relevant laws, and shall not infringe upon the legitimate rights of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evant obligees. In addition, when any content or service of this article is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written permission and remuneration shall be obtained from the person concerned and the relevant obligee.
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
使用目地地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文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Reproduction or quot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must be reasonable and good-faith citation for the use of news or informative public free information. It shall not misinterpret or modify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and shall bear legal liability such as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