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帽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清代各级官员官服、顶戴、花翎、朝珠百科,等级森严,禁止僭越!公元1644年满族入关,占领北京,建立清朝。
清代官服对明有所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官服补子;官帽顶所用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
清时官员的服饰有严格的规定,依品质,数量,颜色的不同来区分官位的大小,是不许滥用的。
清代官员补服:清代补服、补子,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凡补服都为石青色。
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
清官共分九品十八级,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所以才有成语衣冠禽兽)清代官员顶戴花翎: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
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琅、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
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等级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
'目晕'俗称为'眼',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为贵。
官帽又分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
亲王10颗,亲王世子9颗,郡王8颗,贝勒7颗,贝子6颗,镇国公5颗,辅国公、不入八分公、民公均4颗,侯爵3颗,伯爵2颗,一品官1颗,一品以下不镶冬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吉服冠,是穿吉服或平时戴的官帽。
吉服冠顶有顶珠及金属底座,底座用金、铜,镂刻花纹。
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
清代官员:朝珠朝珠是朝服上佩戴的珠串,朝臣,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本人及妻室或儿女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所属官员穿着朝服时,才得挂用,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之一。
清朝官员什么不戴乌纱帽我们都知道,清朝以前的历朝历代都是有带乌纱帽的,乌纱帽也是作为官员的代表,所谓乌纱不保就是指官员如果没有了乌纱帽就不再是官员之说,而来到清朝,为什么官员们会丢弃带乌纱帽的习惯呢?其中有些什么历史原因呢?想了解的话那就赶紧来下面看看相关的介绍吧!清朝官员为什么不戴乌纱帽?乌纱帽是官员的一种象征,我们常常用“乌纱帽”代指官职,至今也仍然沿用这种代称。
乌纱帽最早源自于东晋成帝时,凡在宫中做事的官员,都戴一种叫乌纱帢的帽子。
到了南朝宋,这种帽子开始普及,乌纱帽成为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
乌纱帽正式成为官服的一部分,则始于隋朝,盛行于唐朝。
隋唐时期,朝廷官员和黎民百姓都戴乌纱帽,只是官员的乌纱帽上有玉饰的多少来区别官职大小。
到了北宋王朝,太祖赵匡胤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就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帝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同时在乌纱帽上装饰不同的花纹,以区别官位的高低。
明朝开国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年作出规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办公时,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
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职的状元、进士,也可戴乌纱帽。
从此,“乌纱帽”遂成为官员的一种特有标志。
清朝时,由于民族性不同,自立国以来清帝改冠服制,服饰以满族服装为主,官帽也与明朝截然不同,以礼帽代之,帽后都拖一束花翎,称为“顶戴花翎”。
清朝官帽,有上朝戴的朝冠与平时戴的吉服冠两种,亦即有礼帽、便帽之分。
这两种帽子又各有冬、夏二式。
清朝的官帽是怎么样子的呢?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
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
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
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清朝一至九品官员的顶戴花翎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
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是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
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
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
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
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
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
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
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
浅谈清代官帽顶戴还有台词里也经常出现,“赐双眼花翎,赏亲王双俸”、“拔翎夺顶”、“摘掉顶戴,移交刑部问罪”,可见这个帽子上的装饰物代表了权力、财富及社会地位。
在查阅了网络上众多关于清代管帽的文章后,产生了众多的疑问,带着众多的疑问再次的寻找资料、购买书籍、搜集标本,形成此文以饲读者。
一,基本知识:让我们看图来了解一下管帽部件的名字:注:吉冠示意图大家常见的斗笠形帽子为凉帽,旁边的为暖帽,根据季节不同更换帽子来佩戴。
注:戴朝冠老照片除了这种制式以外,还有一种尖顶的帽子,称为朝冠。
注:朝冠顶和吉冠顶区分朝冠和吉冠,非常容易,看帽顶的样式即可,朝冠为尖顶,吉冠为圆珠顶。
注:吉冠配常服朝冠则是出席非常重要场合时穿戴,吉冠是次重要场合穿戴,吉冠也可以搭配常服穿戴。
二,区分阶段看顶戴:不论是参考乾隆《钦定大清会典》、《皇朝礼器图式》,还是参考网络流传的官员品级图样,这些只是体现清代某个时期的顶戴材质及特征。
我们将顶戴的材质划分为如下几个时期:1,清军入关以前;2,清军入关以后;3,清雍正五年;4,清雍正八年;5,乾隆及以后;做好时间节点以后,则可以更为清晰了解顶戴的变化,这个变化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入关前:1636年,皇太极规定固山额真、各部承政均用宝石嵌金顶,其余品官均用金顶;1639年,皇太极为提高宗室王公的地位,颁定亲王冠制,使其冠顶大量采用金质饰物、宝石、东珠等项;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入关以前顶戴的宝石区分的是宗室王公、亲王和其他官员的等级而已,并没有区分其他官员的品级。
入关后:1643-1644年,除详细规定王公、亲王、贝勒、贝子的顶戴规格外,还详细规定了品级官员的朝冠顶戴要求。
一品: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一颗;二品:上衔红宝石,中嵌小红宝石;三品:上衔红宝石,中嵌小蓝宝石;四品:上衔蓝宝石,中嵌小蓝宝石;五品:上衔水晶,中嵌小蓝宝石;六品:上衔水晶;七品:中嵌小蓝宝石;八品:金顶;九品:银顶;清雍正五年:1727年,因一二三品官帽顶均用红宝石,五六品均用水晶,仅靠中部镶嵌小宝石区分,容易混淆,因此改三品冠顶为起花珊瑚,六品,用水晶石;据清人笔记,由于王公贝勒用红宝石,一品大臣也用红宝石,为了加以区别,将诸王帽顶改为长圆形,一品大臣改为六棱形。
清代帽顶的级别简介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帽顶在清朝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象征意义。
帽顶的级别代表了人们的地位和身份,清代帽顶的级别可以分为多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意义。
清代帽顶的背景清朝建立于17世纪初,统治中国约300年。
在清代社会中,帽子一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根据清代礼仪制度,帽顶的级别不仅仅是外表上的装饰,更反映了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身份。
清代帽顶的种类清代帽顶的级别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级标题:官帽清代的官员在礼仪场合中佩戴的帽子称为官帽。
官帽的形状有所不同,代表了各级官员的不同身份。
一般来说,高级官员的帽子相对较宽大,有较多的装饰;低级官员的帽子则较为简单朴素。
二级标题:朝戴官员在朝会上佩戴的帽子称为朝戴。
朝戴分为三等,一等朝戴代表最高级官员,二等朝戴代表中级官员,三等朝戴代表低级官员。
二级标题:膺戴官员在公务场合佩戴的帽子称为膺戴。
膺戴分为三等,一等膺戴代表最高级官员,二等膺戴代表中级官员,三等膺戴代表低级官员。
二级标题:常佩官员在平时穿戴的帽子称为常佩。
常佩也分为三等,一等常佩代表最高级官员,二等常佩代表中级官员,三等常佩代表低级官员。
一级标题:儒巾儒巾是文人学者常常佩戴的帽子。
儒巾一般呈方形,代表了学者的身份。
清代文人学者在乾隆年间设立的诗会、书院等场合中常常佩戴儒巾。
一级标题:冠服在清代,皇帝穿戴的帽子称为冠服。
冠服是清朝皇帝的专属帽子,形制严格规定,代表了最高统治者的身份和地位。
二级标题:龙冠清朝皇帝在传世、册封和大典等重要场合中佩戴的帽子称为龙冠。
龙冠是用黄色缎子制作的,上面绣有金色的龙纹,象征着皇帝的尊贵和权威。
二级标题:凤冠清朝皇后在传世、册封和大典等重要场合中佩戴的帽子称为凤冠。
凤冠形状独特,上面有金色的凤凰装饰,象征着皇后的尊贵和美丽。
一级标题:民间帽子除了官员和学者常佩的帽子外,清代民间也有各种各样的帽子,代表了不同职业和地区的特色。
清朝官帽种类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清朝那有趣的官帽种类。
你想想啊,那清朝的官员们,脑袋上顶的可不仅仅是顶帽子,那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呢!就好比咱现在的各种名牌包包,不同款式代表着不同档次。
先来说说那最常见的暖帽。
圆圆的,看着就挺暖和。
冬天的时候,官员们就戴着它,就像咱们冬天裹着大棉袄一样,可暖和啦!这暖帽上还装饰着各种东西,什么宝石啦、羽毛啦,可漂亮啦!你说这是不是就像咱们现在手机上贴的那些亮晶晶的贴纸,一下子就让自己的东西变得与众不同啦!还有那凉帽,夏天戴的。
形状有点特别,跟个喇叭似的。
这凉帽啊,就像是夏天里的一把遮阳伞,给官员们在炎炎夏日里带来一丝清凉。
而且这凉帽也有它的讲究,材质啦、装饰啦,都能看出官员的级别呢!这就好像夏天大家都穿短袖,但有的人穿的是普通棉质的,有的人穿的可是高档丝绸的呢!再说说那顶戴花翎。
这可是官帽上的重要装饰!花翎就像是官员头上的一个闪光点,有单眼的、双眼的,还有三眼的呢!那三眼的花翎可珍贵啦,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就好比现在的限量版奢侈品,谁要是有了,那可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呐!想象一下,一群官员站在一起,光看他们帽子上的花翎,就能大概知道谁的官大谁的官小啦。
清朝的官帽种类啊,真的是丰富多彩。
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意义。
这就像是一个大舞台,官员们戴着不同的官帽在上面表演着自己的角色。
他们通过这些帽子来展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也通过这些帽子来区分彼此。
你说这官帽是不是很有意思呢?它不仅仅是一顶帽子,更是清朝官场文化的一个缩影。
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等级制度和社会风貌。
哎呀,要是咱能穿越回去,戴戴那些官帽,感受感受当清朝官员的滋味,那该多好玩啊!虽然咱现在没有那样的官帽了,但通过了解它们,咱也能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趣味呀!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瞧了这些看似普通的官帽,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可多着呢!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清朝帽子种类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帽子种类繁多,每一种帽子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身份象征。
下面就来介绍一些常见的清朝帽子种类。
1. 顶戴(dǐng dài)顶戴是清朝官员的正式帽子,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帽子之一。
它由黑色绸缎制成,形状像个扁盆,上面有两个金丝穗。
官员们在特殊场合戴顶戴,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2. 翎毛帽(líng máo mào)翎毛帽是清朝的军官帽子,一般由黑色绸缎制成,帽顶有一朵红花,帽子两侧有两根长长的翎毛,非常醒目。
翎毛帽是军官们的标志,代表着他们的勇武和忠诚。
3. 龙冠(lóng guàn)龙冠是皇帝的专用帽子,由黄色绸缎制成。
它的形状像个圆锥,帽顶有一颗红宝石,象征皇权。
龙冠上还镶有金线绣龙图案,显示出皇帝的尊贵地位。
4. 花冠(huā guàn)花冠是清朝妇女的传统帽子,一般由红色绸缎制成。
花冠上饰有各式各样的花朵和丝带,非常华丽。
妇女们在特殊场合戴花冠,以展现自己的美丽和高贵。
5. 耳罩(ěr zhào)耳罩是清朝士兵的战斗帽子,由黑色绸缎制成。
耳罩的两侧有两个可以折叠的帽耳,可以保护士兵的耳朵免受寒风侵袭。
士兵们在战斗时戴耳罩,以保持身体的温暖。
6. 斗笠(dǒu lì)斗笠是清朝平民百姓常用的帽子,一般由竹片编制而成。
斗笠呈圆锥形,可以遮阳挡雨。
百姓们在户外工作或者出行时戴斗笠,以保护头部免受外界的伤害。
7. 护额(hù é)护额是清朝士兵的战斗帽子,由黑色绸缎制成。
护额的前方有一块金属护板,可以保护士兵的额头免受敌人攻击。
士兵们在战斗时戴护额,以确保自身的安全。
8. 紧帽(jǐn mào)紧帽是清朝官员的平时帽子,一般由黑色绸缎制成。
紧帽的形状略像扁盘,没有金丝穗。
官员们平时穿着时戴紧帽,以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以上介绍了一些清朝帽子的种类及其特点。
为什么清朝弃用乌纱帽改用顶戴?顶戴有啥历史渊源?为官大小看顶子五品水晶顶凉帽七品素金顶暖帽1636年皇太极登皇位后,改国号为大清,是为清太宗,1644年清世祖福临入关,定都北京后逐步统一全国。
随着清朝的建立,一改前朝定制,颁发新规,清朝沿袭满族习惯和生活方式,用高压政策强行推行服装改制,制订了非常严谨的冠服制度,绝不可逾越。
清代等级观念极强,辨识等级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看冠服。
官员冠帽夏季要使用凉帽,而暖帽又叫皮暖帽,为春、秋及冬季使用。
凉帽为藤胎或草胎,外罩丝罗为面料,加红缨和顶子。
帽子外面加片金为缘,里面以红绸为里子。
暖帽为纸胎,外面以青绒或青呢为面料,用红绸做衬里,加红缨和顶子使用。
皮暖帽只是外檐部分的材料是使用青貂皮。
判断冠帽的等级,主要是看顶子,而这个常说的顶子,指的就是帽子上的那颗珠子。
清朝一品大员用红宝石做顶子;二品用珊瑚顶;三品用蓝宝石顶;四品用青金石顶;五品用水晶顶;六品用砗磲顶;七品用阳花素金顶;八品用阴花素金顶;九品用银顶。
所以上图应为五品水晶顶凉帽和七品素金顶暖帽。
另外,皇帝使用的冠帽更加繁复,有冬朝冠、夏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雨服冠等。
顶戴清用以区别官员品级的帽饰。
以红宝石为最高,依次为珊瑚、蓝宝石、青宝石、水晶、阵碟、素金、镂花阴文金顶、镂花阳文金顶。
革职或降职时,即革除或摘去所戴顶子。
朝冠与吉服冠在三品以上略有区别,如红宝石仅用文武一品官朝冠,吉服冠用珊瑚。
进士、状元朝寇特用金三枝九叶,举人用金雀,生员用银雀;朝服则举人以上用素金,与七品官司同,生员用素银。
僭用帽顶有厉禁,对八九品原用镂花阴、阴文金顶者,如因军营保举及捐纳得虚衔者,虽居微职,亦可依其虚衔戴顶子。
清朝皇帝的朝冠有冬夏之分,是皇帝在朝会、祭祀时戴的礼帽。
冬朝冠面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面为玉草。
无论冬夏朝冠皆帽檐上仰,覆以珠穗,正中饰三层金顶,每层间饰以一等大东珠一颗,环绕金顶周围,饰以四条金龙,龙的头上、脊背各镶嵌一颗一等大东珠,四龙口中各衔一颗大东珠,帽后饰一等东珠七颗,皇帝的朝冠上共饰有二十二颗大东珠。
清朝一至九品官员的官帽品级,你知道多少?看后涨知识清代官员顶戴花翎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
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
至乾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
如,称一品为亮红顶,二品为涅红顶,三品为亮蓝顶,四品为涅蓝顶,五品为亮白顶,六品为涅白顶。
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顶替。
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琅、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
翎有蓝翎、花翎之别。
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
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
'目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
官帽又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
亲王冠顶装饰有 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
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
一品以下不能镶嵌冬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吉服冠,是穿着吉服时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时官员戴的帽子,所谓吉服,是仅次于朝服的礼服,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型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
清朝官帽
清代官员顶戴花翎
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
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
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
至乾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
如,称一品为亮红顶,二品为涅红顶,三品为亮蓝顶,四品为涅蓝顶,五品为亮白顶,六品为涅白顶。
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顶替。
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琅、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
翎有蓝翎、花翎之别。
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
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
"目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
官帽又可以分为朝冠和吉服冠:
朝冠,顾名思义是上朝时戴的,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
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
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
一品以下不能镶嵌冬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吉服冠,是穿着吉服时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时官员戴的帽子,所谓吉服,是仅次于朝服的礼服,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型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
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
帽子的最高之处装有顶珠,帽之顶珠是区别官级的重要标志:
暖帽一品朝冠顶戴
亲王以下,直到子爵和一品的官员都是红宝石,是色美、透明的宝石级刚玉。
以其晶莹剔透的美丽颜色,被古代人们蒙上神秘的超自然的色彩,被视为吉祥之物。
世界红宝石产地不多,主要有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澳大利亚、中国等,但就宝石质量而言,以缅甸、斯里兰卡质量最佳。
二品朝
冠顶戴二品吉服冠珊瑚顶
二品官用珊瑚,是重要的有机宝石之一,珊瑚的颜色常呈白色,但宝石级珊瑚为红色、粉红色、橙红色,可以用作官帽之上,仅次于红宝石。
珊瑚与佛教的关系密切,印度和中国西藏的佛教徒视红色珊瑚是如来佛的化身,他们把珊瑚作为祭佛的吉祥物,多用来做佛珠,或用于装饰神像,是极受珍视的首饰宝石品种。
三品吉服冠蓝宝石顶戴
三品吉服冠三品朝冠三品吉服冠
三品官用蓝宝石,是色美、透明的宝石级刚玉。
实际上自然界中的宝石级刚玉除红色的称红宝石外,其余各种颜色如蓝色、淡蓝色、绿色、黄色、灰色、无色等,均称为蓝宝石。
以缅甸、斯里兰卡质量最佳。
涅蓝四品顶戴
四品官用青金石,是古老的玉石之一。
它以其鲜艳的蓝色赢得东方各国人民的喜爱。
不透明,为玻璃至油脂光泽。
其硬度为5.5,比重是2.7-2.9。
青金石拥有独特的蓝色、深蓝、淡蓝及浅青色等,青金石是我国自古以来进口的传统玉料,其多数来源于阿富汗。
迄今为止,在我国沿未发现青金石英
钟的产地。
五品朝冠(暖帽)五品吉服冠水晶顶戴
五品水晶官帽顶珠五品朝冠
五品官用水晶,是自然界3000多种矿石中的一种,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晶体透明、常呈六棱体状。
自古以来备受人类宠爱,世界各国均列入宝石行列。
硬度为7,相当于钢锉一般坚硬,这使得脆且易碎的黄玉、钻石、欧泊石、祖母绿之类的宝石相形见绌。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水晶,比如:巴西、乌拉圭、美国、南非、赞比亚、俄罗斯、中国、越南、巴基斯坦等等,其中巴西水晶最有名。
六品吉服冠六品朝冠
六品朝冠(白色涅玻璃代替砗磲)
备注:据考古资料表明,中国古代的玻璃制造工艺始于西周时期,历经绵延不绝的两千余年,至清代发展到顶峰,成为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时期。
故宫博物院藏古代玻璃器4000余件。
从藏品的时代上看,战国到明清几乎不间断。
其中绝大部分藏品为传世品,尤以清代玻璃制品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整个藏品的90℅。
据不完全统计,康熙朝已有单色玻璃、画珐琅玻璃、套玻璃、
刻花玻璃和洒金玻璃等品种,雍正朝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描金玻璃。
单色玻璃是指用单一颜色玻璃吹制的玻璃器皿。
康熙朝的单色玻璃是对清以前玻璃制作工艺的继承与发展。
这时期的传世品,过去仅知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一件透明玻璃水丞。
雍正朝制作数量最多、器型最丰富的品种是单色玻璃,为当时的主流产品。
单色玻璃有“涅玻璃”与“亮玻璃”之分,“涅玻璃”是指不透明玻璃,“亮玻璃”是指透明玻璃。
七品朝冠素金铜顶
七、八、九品都是金顶,区别是七品官用素金顶,八品、九品均用镂花素金顶。
八品官冒顶九品朝冠
由此可以看出:
一品和二品顶子趋向于红色,三品和四品趋向于蓝色,五品和六品趋向于白色,七、八、九品趋向于金色。
花翎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
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
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
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
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
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
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
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
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