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部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偏中心角膜溃疡穿孔效果评估
- 格式:pdf
- 大小:667.14 KB
- 文档页数:5
第一章测试1.角膜组织结构分5层,其中上皮细胞层和前弹力层可以再生。
()A:对B:错答案:B2.角膜缘宽约1.5~2.0mm,前界为前后弹力层止点连线,后界为巩膜沟垂直平面,是内眼手术的入口。
()A:对B:错答案:B3.泪膜主要由脂质层、浆液层和粘液层组成,其中粘液层由睑板腺分泌。
()A:错B:对答案:A4.对于角膜前弹力层描述错误的是:()A:位于角膜上皮细胞基底膜之下B:对机械性损伤的抵抗力较弱C:损坏后不能再生D:是一层透明均质薄膜E:对化学性物质的抵抗力较弱答案:E5.Schwalbe线与角膜哪一层的止端相一致()A:上皮细胞层B:前弹力层C:后弹力层D:内核层E:内皮细胞层答案:C6.关于角膜缘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A:角膜干细胞位于角膜缘B: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C:是角膜前弹力层止端到角膜后弹力层止端之间的区域D:包括0.75mm的半透明区和1mm的白色巩膜区E:是角巩膜移行区答案:D7.组织学上角膜分为五层,后弹力层为 ( )A:鳞状上皮细胞组成B:无细胞成分的透明膜C:六角形扁平细胞D:胶原纤维素薄板E:较坚韧的透明均质膜答案:E8.角膜组织学分五层,下列哪些损伤后可以再生 ( )A:角膜上皮层和后弹力层B:角膜上皮层和内皮层C:内皮层和后弹力层D:前弹力层和后弹力层E:角膜上皮层和基质层答案:A9.角膜是怎样维持透明性的 ( )A:基质层胶原纤维束的规则排列B:修复后不留瘢痕C:健康的神经营养D:角膜的无血管E:角膜的相对“脱水状态”答案:ACDE第二章测试1.有关角膜刮片适应症,错误的是()A:怀疑阿米巴感染B:怀疑病毒性角膜感染C:怀疑真菌感染D:任何类型的角膜溃疡E:怀疑细菌感染答案:B2.有关角膜刮片,错误的是 ( )A:载玻片涂片时必须涂布均匀,以免组织堆积影响观察B:在载玻片上涂片以后,需要更换刀片后再次刮片C:刮取物在载玻片上涂匀后需要用盖玻片盖上D:角膜刮片需全程无菌操作E:角膜刮片应在角膜溃疡进行缘取材答案:C3.早期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方法()A:B超B:角膜组织活检C:角膜刮片染色D:PAS染色E:免疫荧光染色答案:C4.针对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检查技术中,作为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可在疾病早期阶段直接发现病灶内的真菌病原体的是()A:共聚焦显微镜检查B:角膜刮片真菌培养C:角膜刮片Giemsa染色D:10%-20%氢氧化钾湿片法E:角膜活检答案:A5.角膜刮片时首先要去除溃疡表面附着的脓性渗出,尽量刮取溃疡进展边缘和溃疡基底组织。
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疗效及复发危险因素分析作者:郝珍珍李海燕骆非乔玉春李悦璇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23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讨板层角膜移植术(Lamellar keratoplasty,LKP)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治疗后复发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22年1月在笔者医院进行治疗的215例(215眼)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临床资料,将采取传统药物治疗患者设为药物治疗组(n=85),采取LKP治疗患者设为手术治疗组(n=130),比较两组治疗前后1、3、6个月时视力状况及眼睑刺激症状消失时间。
统计手术治疗组治疗后复发例数并设为复发组,余下未复发患者设为未复发组,统计分析复发患者复发时间、部位及病原体,分析影响手术治疗患者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治疗前两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U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BCVA)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3、6个月手术治疗组UCUA、BCVA水平均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手术治疗组畏光、流泪消失时间均短于药物治疗组(P<0.05)。
手术治疗组130例(130眼)中治疗后复发21例(21眼),占16.15%,复发时间以4~15 d为主,复发位置以上方角膜缘为主,病原体主要为镰刀菌属。
通过比较复发患者与未复发患者基线资料并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1个月、居住在农村、农民、有前房积脓及治疗前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为角膜溃疡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对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予以LKP可更有效提高患者视力,促进疾病治愈,但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可复发,复发时间多在早期,病原体多为镰刀菌属,其中治疗前病程长、居住在农村、农民、有前房积脓及治疗前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为治疗后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临床针对上述因素的患者应重点关注。
圆锥角膜行板层角膜移植术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屈光状态的比较胥晓涵;刘丽梅;史伟云;王婷【摘要】目的探讨圆锥角膜行板层角膜移植术(LKP)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术后屈光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对因圆锥角膜行LKP30只眼与PKP 25只眼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以及全拆线前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等效球镜(SE)、平均角膜曲率及角膜散光值,分析两种术式术后屈光状态的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 LKP与PKP术后BCVA均呈逐渐上升趋势,全拆线后LKP平均提高0.27 ±0.16,PKP为0.25±0.24;等效球镜向近视方向改变,全拆线前后比较LKP改变为(-2.29±4.58)D,PKP为(-6.24±2.71)D,两者之前有差异;平均角膜曲率逐渐增大,全拆线前后比较LKP增大4.11±2.94,PKP为5.71±2.53,两者之间无差异;角膜散光逐渐减小,全拆线前后比较LKP减小5.31±7.96,PKP为1.06+4.47,两者之间有差异.结论圆锥角膜行LKP和PKP两种术式相比,术后均BCVA逐渐上升,等效球镜向近视方向发展,平均角膜曲率增大而散光减小,但LKP较PKP拆线时间早,全拆线前后相比LKP角膜散光变化较大而PKP的等效球镜变化较大.%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of refraction changes after lamellar keratoplasty (LKP) and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 (PKP). Methods Medical records of 30 eyes that received LKP and 25 eyes that received PKP were review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ndency of the refraction changes were analyzed by comparing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 spherical equivalent (SE), corneal curvature, and comeal astigmatism at different postoperative stages. The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stitch removal were also compared. Results BCVA increased gradually after both LKP and PKP.Mean incre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stitch removal was 0. 27 ±0.16 for LKP and 0. 25 ±0. 24 for PKP. SE tended to develop a myopic shift, and the mean chang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LKP ( -2.29 ±4.58 D) and PKP { -6.24 ±2.71D). Comeal curvature increased gradually, and mean incre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stitch removal was 4.11 ±2.94 for LKP and 5.71 ±2.53 for PKP, where ther e w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meal astigmatism decreased gradually, and its reduction after the stitch removal was5.31 ±7.96 for LKP and 1.06+4.47 for PKP ( P >0.05). Conclusion BCVA increases gradually, SE tends to develop a myopic shift after both LKP and PKP. Meanwhile, postoperative comeal curvature increases while astigmatism decreases. However, the time of stitch removal for LKP is earlier than that for PKP, and LKP has larger change of corneal curvature whereas PKP has larger change of SE.【期刊名称】《临床眼科杂志》【年(卷),期】2013(021)001【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圆锥角膜;角膜移植术后;拆线;屈光【作者】胥晓涵;刘丽梅;史伟云;王婷【作者单位】261061 潍坊医学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山东省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山东省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山东省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研究所山东省眼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圆锥角膜是一种先天性的角膜发育异常所导致的眼部疾病,多在20岁左右发病,以进行性的角膜中央或旁中央圆锥状向前突出、变薄,从而产生高度近视以及不规则散光为特征的角膜病变。
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50例临床分析孙进峰【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6(008)013【摘要】目的:探讨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板层角膜移植术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50例(50眼),回顾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及手术治疗结果。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对患者行为期半年的随访,仅1例患者术后1周复发,对该例患者进行常规的抗菌处理,其感染得到控制。
结论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病症复发,预后较好。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amellar corneal transpla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fungal corneal ulcer.Methods From 2014 January to December 2014, 50 cases (50 eyes) with andante lamellar keratoplasty for fungal corneal ulcer in our hospital,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patient's basic information and results of surgical treatment.Results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infection in all patients after operation on patients with period of six months of follow-up, only 1 cases of recurrence in patients after 1 weeks of operation, the routine of the antimicrobi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the infection was controlled.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amellar keratoplasty for fungal corneal ulcers, can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disease recurrence, the prognosis is good.【总页数】2页(P96-97)【作者】孙进峰【作者单位】河南省登封市人民医院眼科,河南登封 4524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2.2【相关文献】1.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的临床观察 [J], 唐勋伦;文智伟;伍俊;黄艳红2.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前房注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 [J], 张婧;王万鹏;张文芳;鲁建华3.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穿孔临床观察 [J], 孙涛;植玉婷;黄勇志;佘啸;邓振德;颜鲁宁;许金美4.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33例的临床分析 [J], 余业明;李艳春;姜俊;侯文婷;陈善平5.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快速角膜胶原交联治疗难治性真菌性角膜溃疡 [J], 黄金荣; 万春泓; 王雪林; 何良飞; 江宏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板层角膜移植术控制真菌性角膜溃疡*导读:真菌性角膜溃疡于1878年首先由Leber报导。
以往由于发病率不高,文献上较少提及。
50年代以后,国面值外报导逐渐增加。
近10年来,本病在我国亦有明显的增多趋势。
事实上,在那些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所谓“匐行性角膜溃疡”病例中,有些就可能是真菌性的,值得重视。
……真菌性角膜溃疡目前是眼科临床中一个较为棘手的难症。
哈尔滨242医院眼科陶源、王玉国等人最近两年已为12例本病患者施行了板层角膜移植术,除1例术前病程已达晚期、疗效欠佳外,其余11例的炎症均被成功控制。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临床上真菌性角膜溃疡在北方已不鲜见。
由于真菌种类繁多,局部使用的抗真菌药种类少、价格昂贵,以及药物眼内通透性差,使得本病的治疗效果始终不尽人意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近来有动物实验证明,一直被视为禁忌的板层角膜移植术,不仅可去除病灶,增强抗真菌药物对角膜的渗透性,而且对念珠菌、镰刀菌性角膜溃疡者,可促进角膜愈合,缩短疗程。
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行板层角膜移植术的适应症主要有:药物治疗7~14天无效者;角膜浸润达基质层2/3、即将穿孔者。
为挽救这样的眼球须及早施行手术。
上述1例复发的病例,就是术前病程已达晚期而痛失板层角膜移植术的良机。
据介绍,板层角膜移植术可及时去除病灶,术中病灶处理彻底,易于控制炎症,保住眼球,为再次增视性角膜移植术创造条件。
手术无须切开前房,很少发生浅前房及眼内感染等术后并发症。
手术面积不受限制,可做任何形式包括部分巩膜在内的全板层移植。
由于没有内皮细胞,板层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率一般仅为4%~5%。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
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深板层角膜移植在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2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角膜植片透明率、术后复发率以及角膜植片排斥反应。
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治愈率为100%,对患者随访观察2年,所有植片均透明,视力矫正从0.1升高至0.2-0.6,无1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0.00%。
结论: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效果显著,能有效控制患者感染,促进患者视力恢复,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真菌性角膜溃疡;深板层角膜移植;应用价值;复发率真菌性角膜溃疡是眼科常见疾病,具有较高的致盲率,临床治疗时常会出现对抗真菌药物耐药或无效的情况,穿透性角膜移植是传统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有效手段,近几年随着显微设备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板层角膜移植术在临床治疗中也取得了显著效果,能有效控制患者感染状况,缩短患者病程,避免术后并发症。
为了探讨深板层角膜移植术在真菌性角膜溃疡中的治疗效果,本文对在我院应用该方法治疗的26例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现将具体情况作如下报告: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真菌性角膜溃疡患者26例作为研究对象,共有患眼26只。
患者年龄在15岁-64岁之间,平均(36.09±8.15)岁,其中有女性11例,男性15例,职业:农民17例,工人6例,教师1例、学生1例、干部1例。
患者病程在12d-48d之间,平均病程为(23.08±7.22)d。
1.2方法1.2.1 术前处理术前应用5%那他霉素每次1滴每1-2小时1次,滴入结膜囊内,或应用0.25%的两性霉素B滴眼液每1-2小时滴眼1次,0.5%的氟康唑滴眼液每小时滴2-4次,并于患者结膜下注射1mg氟康唑,1次/d。
角膜移植手术效果评估角膜移植手术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治疗失明的方法。
这种手术通过替换受损的角膜组织,帮助患者恢复视力。
然而,在进行角膜移植手术之前,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探讨角膜移植手术效果评估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角膜移植手术属于一种器官移植手术,手术后视力的恢复程度与手术效果评估密切相关。
早期的角膜移植手术一般采用全角膜移植,而现在则使用更加精确的部分角膜移植技术,例如前定向角膜移植(DALK)和内皮细胞移植(DMEK)等。
这些技术的不同会对手术效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评估。
一种常见的角膜移植手术评估方法是通过视力测试来测量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
视力测试可以包括远处视力和近处视力测试,通过使用字母图表或视力表,医生可以准确地评估患者术后的视力恢复能力。
此外,还可以使用角膜地形图等辅助工具来评估角膜形态的改善程度。
除了视力测试,还可以通过检测术后角膜生物微环境的变化来评估手术效果。
角膜生物微环境包括角膜内皮细胞数量、术后角膜组织排斥等指标。
通过采集术后的角膜组织样本,并利用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医生可以评估术后角膜组织的状态和病变情况。
此外,了解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也是评估手术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手术的目标是恢复患者的视力,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并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访谈或使用生活质量问卷来评估其术后生活质量的变化,包括视力状况、活动能力、社交能力等方面。
角膜移植手术效果评估的结果对医生和患者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医生来说,能够准确评估手术效果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手术的成功率和术后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而指导日后的治疗计划和调整手术技术。
对患者来说,术后的视力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他们进行手术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了解手术效果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病情,以及调整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角膜移植手术的效果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视力测试、角膜生物微环境监测和术后生活质量评估等方法,可以全面、准确地评估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