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鼻炎分型与发病免疫机制
- 格式:doc
- 大小:192.50 KB
- 文档页数:3
过敏性鼻炎的免疫治疗新方法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以亿计的人群。
其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打喷嚏、鼻痒等,不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还可能导致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等问题。
传统的治疗方法如抗组胺药、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但往往无法根治疾病,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因此,寻找更加有效、安全且持久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为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要理解免疫治疗的原理,首先需要了解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由免疫球蛋白 E(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
当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进入鼻腔后,会被鼻腔内的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捕获并加工处理,然后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 淋巴细胞。
T 淋巴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会分化为Th2 细胞,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和白细胞介素-13(IL-13)等。
这些细胞因子会促进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并产生特异性 IgE 抗体。
IgE 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处于致敏状态。
当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时,过敏原与致敏细胞表面的 IgE 抗体结合,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出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质,从而引起鼻部炎症反应,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
二、传统治疗方法的局限性目前,过敏性鼻炎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
避免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性鼻炎发作的重要措施,但在实际生活中往往难以完全做到。
药物治疗是过敏性鼻炎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抗组胺药、鼻用糖皮质激素、减充血剂等。
抗组胺药能够阻断组胺与受体的结合,从而减轻鼻痒、打喷嚏等症状,但对鼻塞的效果相对较差。
鼻用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够有效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局部不良反应,如鼻出血、鼻黏膜干燥等。
过敏性鼻炎分型与发病机制过敏性鼻炎作为耳鼻咽喉科的一种重要常见疾病,曾研究统计本病于西方国家成年人的患病率为10%~20%,美国白人的患病率为15%~18%,甚至于个别地区竟可高达30%以上。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应从病理生理学、免疫病理学和分子免疫学角度进行全方位分析和考察,以便能对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应的客观依据。
一、过敏性鼻炎分型常将过敏性鼻炎分为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又称草热或花粉症)和常年性过敏性鼻炎。
在过敏性鼻炎总体患者中,大约20%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40%是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其余的40%多是前面二者的混合性过敏性鼻炎。
在2001年,曾组织过37位专家总结有关于当前过敏性鼻炎的研究现状,并且撰写了“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一文,通过WHO的名义而将此文推荐为过敏性鼻炎临床评估和治疗的参考标准。
在此文中已依据本病发病的特点和其症状特征,把过敏性鼻炎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两种;其次还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程度将过敏性鼻炎分为轻、中重度两型,通过交叉组合后又可以构成过敏性鼻炎的4个亚型。
在文中,同时还强调了过敏性鼻炎与哮喘之间的相互关联。
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我们应重视并评估其哮喘的发生,在患过敏性鼻炎的人群中,其日后患哮喘的风险是无过敏性鼻炎人群的4倍;反之,70%-80%的哮喘患者合并有过敏性鼻炎,因此,对于哮喘患者我们也应重视过敏性鼻炎。
同时预防和治疗上下呼吸道炎症,完善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案,特别是积极治疗过敏性鼻炎,才可以有效预防哮喘的发生或复发。
当过敏性鼻炎的炎症仅局限于上呼吸道时,就应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防止其炎症向下呼吸道蔓延而导致哮喘。
治疗措施包括:特异性免疫治疗、鼻腔吸入糖皮质激素、口服各种抗过敏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
如果措施得当、积极治疗、绝大多数过敏性鼻炎患者可以避免发展成哮喘,尤其对于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儿童,在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之前,及时治疗并配合预防措施,尽早改善儿童过敏体质,台敏乐益生菌是台湾通过卫生署“辅助调整过敏体质”的益生菌。
慢性鼻炎相关知识概述慢性鼻炎是由病毒、细菌、变应原、各种理化因子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鼻腔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
主要病理改变是鼻腔黏膜充血、肿胀、渗出、增生、萎缩或坏死等。
分类:由于各种病因的重叠、交替、序贯,临床上难以简单划分鼻炎的类型。
目前缺乏全球统一的分型方法,但针对鼻炎主要类型基本特征的认识,依据病因的不同可将鼻炎分为4种类型:过敏性鼻炎、非过敏性鼻炎、职业性鼻炎和其他鼻炎综合征。
一、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一)概念及分类过敏性鼻炎是过敏原作用于特应性个体导致的IgE介导的免疫反应,造成Th1和Th2免疫失衡而引发的,以鼻腔黏膜Th2免疫反应为主的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喷嚏、水样涕、鼻痒及鼻塞症状为主,患者常伴眼痒、结膜充血和/或流泪。
分类:根据病程和程度进一步分为轻度间歇性、中重度间歇性、轻度持续性和中重度持续性。
也可以分为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和常年性过敏性鼻炎急性发作(混合性)。
(二)病理改变过敏性鼻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以组胺为主的多种介质的释放,引起鼻黏膜明显的组织反应,表现为阻力血管收缩(鼻黏膜苍白),或容量血管扩张(鼻黏膜呈浅蓝色)、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黏膜水肿),多种免疫细胞浸润,尤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
副交感神经活性增高,腺体增生、分泌旺盛(鼻涕增多),感觉神经敏感性增强(喷嚏连续性发作)。
这些病理变化常使鼻黏膜处于超敏感状态,使某些非特异性刺激(冷、热等)易于诱发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症状。
(三)过敏原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条件、环境、气候等因素各不相同,过敏原谱亦不相同。
综合国内大量文献显示,尘螨是引起我国过敏性鼻炎最常见的吸入性过敏原。
主要有屋尘螨及粉尘螨,屋尘螨主要滋生于卧室内的枕头、褥被、软垫和家具中,以人体脱落的皮屑为食饵,粉尘螨主要来源于各种谷物、米、面等的粮尘中。
常年性过敏性鼻炎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过敏原不同。
免疫系统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及其调节方法探究一、引言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各种外界微生物入侵和异物侵袭的重要防线。
然而,有时免疫系统会对一些本应无害的物质产生过度反应,导致过敏性疾病的发生。
过敏性疾病是一种免疫系统异常反应引发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究免疫系统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并介绍一些调节方法。
二、免疫系统与过敏性疾病的关系2.1 免疫系统概述免疫系统由一系列细胞、蛋白质及其相互作用组成。
它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两大部分。
先天免疫是人体天生就具备的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包括机体的皮肤屏障、粘膜屏障、巨噬细胞等。
获得性免疫是对外界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免疫机制,它包括T细胞、B细胞、抗体等。
2.2 过敏性疾病的原因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过敏性疾病更容易在有过敏家族史的人中发生。
此外,某些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化学物质、食物等也可能引发过敏性疾病。
2.3 过敏性疾病的类型过敏性疾病种类繁多,常见的包括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皮炎等。
这些疾病在症状和发病机制上有所不同,但都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有关。
2.4 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过敏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是免疫系统对抗原产生异常反应。
当抗原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产生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
这些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会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释放大量的组胺和其他炎症介质,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
2.5 免疫系统调节过敏性疾病为了调节过敏性疾病,必须对免疫系统进行调节。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调节方法:•免疫疗法:免疫疗法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逐渐注射抗原,让患者的免疫系统逐渐适应并减少对该抗原的过敏反应。
•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可抑制组胺的释放及其在体内的效应,从而减轻过敏反应的症状。
•类固醇治疗:类固醇具有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急性发作。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活性,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
过敏性鼻炎的发生机制作者:李长青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第11期变应性鼻炎(AR),即过敏性鼻炎,是机体接触变应原后主要由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许多疾病,如营养不良、寄生虫病和各种传染病等日益减少以至消灭,而各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却日益增多。
过去40年间,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明显增长,尤其是在生活水平较高的工业化或发达国家。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还不很清楚。
除了遗传因素是造成明显家族病史和与IgE的产生及反应力有关以外,有些研究结果提出:①改变生活方式;②增加接触变应原的量和机会,以及接触空气污染物或有刺激性物质(如吸烟等);③改变饮食习惯和减少摄入一些有保护性的营养成分;④减少感染机会;⑤生活压力增加等,都有可能是导致变态反应性疾病增加的原因。
由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编写的“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RIA)”指出,过敏性鼻炎的全球平均发病率为10%~25%,而我国目前缺乏这方面的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
那么,有些人为什么会得过敏性鼻炎呢?从发病机制看,过敏性鼻炎属于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
当变应原进入特应性个体后,机体内产生相应的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并附着于介质细胞的表面,机体即处于致敏状态。
变应原常见的变应原主要为吸入物,其次为食物。
常见的吸入性变应原有以下几种。
屋尘实为多种变应原的混合物,除含有植物纤维及垫料外,还含有下述各种吸入变应原。
室内堆放长久的书籍报刊等亦有大量吸入性变应原附着和躲藏。
螨其种类庞杂,成为人类致敏原的主要是屋尘螨、粉尘螨、宇尘螨。
其致敏性极强,活螨、死螨、螨的皮屑和排泄物都具有抗原性。
屋尘螨广泛存在于屋尘中,尤其是床垫料、枕垫料、地毯和窗帘中,与人接触密切。
各种螨的抗原性相似,而粉尘螨易于饲养,故以其制备抗原浸液,用做皮试和脱敏。
昆虫蟑螂、蚊、蝇、蜂、蛾、蝶等的鳞、毛、蜕皮、脱屑、残骸、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均可致敏。
粉尘螨滴剂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作用摘要:目的调查粉尘螨滴剂对过敏性鼻炎患者的治疗作用以及过敏性鼻炎患者对过敏原粉尘螨的认识程度,为临床开展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工作起到临床指导性作用。
方法采用对患者进行电话访问和现场访问的方法进行调查,通过数理统计学研究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调研。
结果过敏性鼻炎患者通过使用粉尘螨滴剂进行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部分过敏性鼻炎患者对粉尘螨引起的过敏性鼻炎缺乏正确的认知而导致在治疗过程中忽略对环境的控制而使鼻炎的症状得不到明显的改善。
结论加深过敏性疾病患者对过敏的认知;医疗工作人员应该加强患者教育工作的力度与建立患者档案,有效地进行患者管理,使过敏性鼻炎患者配合进行规范化的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
1 前言1.1 过敏性鼻炎的概况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 ) 是指鼻腔粘膜对某些刺激过度敏感而产生超出正常范围的过强反应,医学上称之为鼻粘膜高反应性鼻病[1]。
这类反应包括血管的舒缩(鼻塞)、腺体的分泌(流清水涕)和喷嚏反射等。
刺激因素有免疫性(变应原)、非免疫性(神经性、体液性、物理性)之分,根据刺激因子的性质和发病机制,过敏性鼻炎可表现为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变态反应性鼻炎和血管运动性鼻炎。
因此过敏性鼻炎实际上是一组疾病的统称,其症状表现为充血或水肿,患者经常会出现鼻塞,流清水涕,过鼻痒,喉部不适,咳嗽等症状。
当鼻内出现炎症时,鼻腔内可以分泌大量的鼻涕,并可以因感染而变成黄色,流经咽喉时可以引起咳嗽,鼻涕量十分多时还可以经前鼻孔流出。
因为家庭装修时可能不慎选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而这些材料含有大量的甲醛、苯、氨、甲苯等有害气体,会散发出刺鼻难闻的气味,人吸入体内时间久了,会出现打喷嚏、头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致癌,危害人体的健康。
再加上冬季室外温度相对来说比较低,人们开窗通风换气的时间也不多,一些体质较差的人就特别容易引发或感染过敏性鼻炎。
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辨证施治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症状包括鼻塞、鼻痒、喷嚏、流涕等。
在中医理论中,过敏性鼻炎属于“鼻漏”范畴,主要病因是外邪入侵,导致人体失去正常的抵抗力。
针对过敏性鼻炎,中医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下面将分析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辨证施治。
辨证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核心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脉等信息来判断病机病理,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中医根据病情辨证分型,常见分为风寒感冒证、风热感冒证、脾胃虚弱证、肺肾虚弱证等。
风寒感冒证是过敏性鼻炎常见的辨证类型之一,其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清稀、喉痒等。
中医认为此证主要由风寒外邪侵袭所致,治疗时应以祛风散寒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桂枝汤、麻黄汤等,这些方剂具有散寒祛风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
风热感冒证是过敏性鼻炎中的另一种常见辨证类型,其主要表现为鼻塞、喷嚏、流涕黄稠等。
中医认为此证主要由风热外邪侵袭所致,治疗时应以清热解毒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葛根汤、牛蒡子清利鼻等,这些方剂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脾胃虚弱证是过敏性鼻炎的一种内因辨证类型,其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清稀、嗳气等。
中医认为此证主要由脾胃虚弱所致,治疗时应以健脾益气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这些方剂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肺肾虚弱证是过敏性鼻炎的另一种内因辨证类型,其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清稀、腰膝酸软等。
中医认为此证主要由肺肾虚弱所致,治疗时应以滋补肺肾为主要方法。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补肺益肾汤、金匮肾气丸等,这些方剂具有滋补肺肾的作用,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
除了中药方剂治疗外,中医还可以运用针灸、艾灸等疗法对过敏性鼻炎进行辅助治疗。
针灸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改善过敏性鼻炎的症状。
艾灸可以通过热力作用,温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增强机体对外邪的抵抗力。
七成过敏性鼻炎久拖成心病引言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2亿人患有过敏性鼻炎,其中约70%的患者病情拖延时间过长,严重影响了其生活质量。
本文将就此疾病进行解答,包括定义、病因、症状、诊断、治疗等方面内容,以帮助广大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过敏性鼻炎。
一、定义过敏性鼻炎是指由过敏原引发的鼻黏膜炎症,其临床特征为鼻腔充血、分泌物增多、鼻塞、喷嚏等症状,常常伴随结膜炎等眼部症状。
虽然过敏性鼻炎不会导致生命危险,但其长期存在且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被归类为久拖成心病。
二、病因过敏性鼻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反应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因和相关因素:1.遗传因素:家族史是过敏性鼻炎患病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或近亲有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皮炎等,那么患者患上过敏性鼻炎的风险会增加。
2.环境因素:花粉、螨虫、宠物皮屑、霉菌孢子等过敏原是过敏性鼻炎的主要诱发因素。
此外,空气污染、气温变化、湿度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对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产生影响。
3.免疫反应:导致过敏性鼻炎的病因之一是机体免疫系统对过敏原产生的异常反应。
正常情况下,机体对过敏原产生免疫应答,但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免疫系统过度敏感,会引发炎症反应。
三、症状过敏性鼻炎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鼻充血:鼻腔黏膜充血所致,患者常感到鼻子不通气或呼吸困难。
2.鼻塞:鼻腔分泌物增多,导致鼻孔阻塞。
3.频繁喷嚏:鼻腔黏膜受刺激,引起喷嚏反射。
4.流涕:鼻腔分泌物增多,流出鼻孔。
5.眼痒、眼红、流泪:结膜充血和炎症反应引起的眼部症状。
6.合并哮喘:部分过敏性鼻炎患者可能合并哮喘,表现为气喘和呼吸困难。
四、诊断过敏性鼻炎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过敏试验结果。
以下是常用的诊断方法: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和诱发因素等。
2.体格检查:通过鼻腔镜等工具仔细观察鼻腔黏膜的充血程度和分泌物情况。
2023过敏性鼻炎的临床分类.诊断与治疗过敏性鼻炎(AR)也称为变应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暴露于过敏原(变应原)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鼻黏膜非感染性慢性炎性疾病。
目前,该病已成为主要的呼吸道慢性炎性疾病,影响着全世界10%~20%的人口,我国AR患病人数高达2.4亿。
小编通过查阅最新指南共识及文献,整理出AR的临床分类、诊断与治疗等重要知识点,以供临床参考。
一、AR的临床分类目前,AR的临床分类有3种,主要是基于病程(间歇性和持续性)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轻度和中-重度)的临床分型,以及根据季节性和常年性的分类。
1.按照季节性的分类(1)季节性AR症状发作呈季节性,常见过敏原为花粉、真菌等季节性吸入过敏原。
通常在一年中的某一个季节或某一地区发病,因与空气中某些花粉的浓度增加有关,又称花粉症。
(2)常年性AR症状发作呈常年性,常见过敏原为尘螭、蜂螂、动物皮屑等室内常年性吸入过敏原,以及某些职业性过敏原。
常年发病,每年发病日累计超过6个月,病程至少1年。
2.按照病程分类(1)间歇性AR症状发作<4d/周,或<连续4周。
(2)持续性AR症状发作≥4d/周,且≥连续4周。
3.按疾病严重程度程度分类(1)轻度AR症状轻微,对生活质量,包括睡眠、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未产生明显影响。
(2)中■重度AR症状较重或严重,对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二、AR的临床诊断AR的诊断应根据患者的典型过敏病史、临床表现以及与其一致的过敏原检测结果综合作出。
过敏原检测通常需要将体内和体外检测相结合,且充分结合临床病史,以判断患者是由何种过敏原致敏,以及致敏的程度与疾病症状的关系。
需避免仅根据病史和体征,或仅根据变应原检测结果进行诊断造成漏诊和误诊。
1 .鼻部症状AR的典型症状为清水样涕、鼻痒、阵发性喷嚏和鼻塞,且70%的患者症状在晨起时最为明显。
鼻痒、阵发性喷嚏是AR最具特点的症状。
鼻塞在常年性AR中常见,且大多数AR患者夜间鼻塞加重。
过敏性鼻炎分型与发病机制
过敏性鼻炎作为耳鼻咽喉科的一种重要常见疾病,曾研究统计本病于西方国家成年人的患病率为10%~20%,美国白人的患病率为15%~18%,甚至于个别地区竟可高达30%以上。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应从病理生理学、免疫病理学和分子免疫学角度进行全方位分析和考察,以便能对患者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相应的客观依据。
一、过敏性鼻炎分型
常将过敏性鼻炎分为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又称草热或花粉症)和常年性过敏性鼻炎。
在过敏性鼻炎总体患者中,大约20%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40%是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其余的40%多是前面二者的混合性过敏性鼻炎。
在2001年,曾组织过37位专家总结有关于当前过敏性鼻炎的研究现状,并且撰写了“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一文,通过WHO的名义而将此文推荐为过敏性鼻炎临床评估和治疗的参考标准。
在此文中已依据本病发病的特点和其症状特征,把过敏性鼻炎分为间歇性和持续性两种;其次还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程度将过敏性鼻炎分为轻、中重度两型,通过交叉组合后又可以构成过敏性鼻炎的4个亚型。
在文中,同时还强调了过敏性鼻炎与哮喘之间的相互关联。
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我们应重视并评估其哮喘的发生,在患过敏性鼻炎的人群中,其日后患哮喘的风险是无过敏性鼻炎人群的4倍;反之,70%-80%的哮喘患者合并有过敏性鼻炎,因此,对于哮喘患者我们也应重视过敏性鼻炎。
同时预防和治疗上下呼吸道炎症,完善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方案,特别是积极治疗过敏性鼻炎,才可以有效预防哮喘的发生或复发。
当过敏性鼻炎的炎症仅局限于上呼吸道时,就应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防止其炎症向下呼吸道蔓延而导致哮喘。
治疗措施包括:特异性免疫治疗、鼻腔吸入糖皮质激素、口服各种抗过敏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
如果措施得当、积极治疗、绝大多数过敏性鼻炎患者可以避免发展成哮喘,尤其对于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儿童,在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之前,及时治疗并配合预防措施,尽早改善儿童过敏体质,台敏乐益生菌是台湾通过卫生署“辅助调整过敏体质”的益生菌。
荣获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抗过敏益生菌发明专利。
儿童越早使用台敏乐益生菌,改善过敏体质的机率就越高:1-3岁幼儿服用台敏乐益生菌,其过敏体质改善机率可达80%以上;4-12岁儿童服用台敏乐益生菌,其过敏体质改善机率达50%以上;13-18岁青年服用台敏乐益生菌,其过敏体质改善机率达30%以上。
过敏性鼻炎完全可以在青春期之前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避免哮喘发作。
二、过敏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近年来,以过敏性鼻炎为代表的过敏性疾病发生机制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有些知名学者的关注。
目前,随着参与免疫反应的免疫细胞和炎性介质等基本环节被逐一阐明,有关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发病机制会更加清晰。
1、基本的免疫反应
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明确了过敏性鼻炎的基本免疫反应过程,就是由于过敏原经抗
呈递细胞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抗体结合,从而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炎性反应介质,使患者产生变态反应的症状(看下图)。
进一步研究发现过敏性反应过程是有速发型反应(APR)和迟发型反应(LPR)两个阶段的组成。
(1)速发型反应:由过敏原致敏的个体在抗原持续刺激下,即可于数分钟内发生速发型反应,其中以肥大细胞于此阶段过程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IgE被伏的肥大细胞增多,致使呼吸道黏膜中沉积的过敏原发生脱颗粒,并释放出颗粒中包括组胺、类蛋白酶、食糜酶、激肽原酶、肝素等炎性介质;与此同时,肥大细胞还可分泌前列腺素D₂、白三烯C4、白三烯D4、白三烯E4之类的炎性介质。
过敏性鼻炎出现大量炎性介质的产生,可致患者发生鼻痒、眼痒、水样痒、连续喷嚏以及不同程度的鼻塞症状等。
(2)迟发型反应:与过敏原接触6~9小时后,迟发型即可达到高峰,随后才逐渐减轻或消失。
在此期间肥大细胞所产生的炎性介质主要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和选择素E,并且导致血液循环内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发生黏附,具有趋化作用的细胞因子的协同参与作用,从而促使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Τ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发生鼻黏膜组织的浸润。
鼻黏膜中浸润的炎性细胞一旦被活化,将释放大量炎性介质,将有可能再度激发速发型反应,导致急性过敏性症状的反复出现。
迟发型反应可由肥大细胞激发,也可由Τ细胞激发,前者依赖IgE的作用,后者并不依赖IgE的作用,却主要源于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的介导。
单靠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表现,通常不易于区分速发型和迟发型反应,唯一有助于辨别的临床表现仅限于在迟发型反应阶段可以产生的较持久的鼻塞症状。
2、细胞因子网络的免疫反应调节
在20世纪初,RICH和LEWIS发现细胞产物可以影响其他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在相隔40年之后,这种细胞产物才被命名为淋巴因子;并正式提出了相关的细胞因子概念。
细胞因子即指对于免疫系统和炎性反应过程而能发挥多种调节作用的活性物质,它来源于体内免疫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等诸多细胞的分泌。
目前,根据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可大
致将该类细胞因子分为淋巴因子、促炎细胞因子、趋化细胞因子、抗炎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
在过敏性炎症反应中,能发挥核心作用的是CD4+Τ细胞,它可通过释放一系列的细胞因子,予以调节急性或慢性过敏的炎症反应,可使患者分别出现急性速发型反应和慢性迟发型反应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