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时机、方法和疗效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71.92 KB
- 文档页数: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足月儿多见。
缺氧是发病的核心,其中围生期窒息是最主要的病因。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足月儿多见。
新生儿硬肿症早产儿多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引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害的病因很多,缺氧原因有围生期窒息、反复呼吸暂停、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等。
缺血因素有心脏停搏或严重的心动过缓、重度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等。
足月儿主要累及脑皮质、矢状窦旁区,早产儿则易发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二)临床表现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临床上分为轻(兴奋)、中(抑制、迟钝)、重度(重度抑制、昏迷)。
特点是兴奋和抑制交替出现。
症状常发生在生后24h内。
惊厥最常见的表现。
同时有前囟隆起等脑水肿症状体征。
1.轻度机体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一般不出现惊厥。
症状于24小时后逐渐减轻。
2.中度机体主要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降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病情较反应迟钝等。
足月儿出现上肢肌张力减退较下肢重,而早产儿则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减退比上肢重。
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可见癫痫样波或电压改变,影像诊断常发现异常。
3.重度机体主要表现为意识不清,昏迷状态,肌张力低下,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发作,反复呼吸暂停,前囟张力明显增高,拥抱、吸吮反射消失,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差,心率减慢等。
辅助检查,脑电图及影像诊断明显异常。
脑干诱发电位也异常。
此期死亡率高,存活者多数留有后遗症。
(三)辅助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PK-BB)脑组织受损时升高,正常值<10U/L。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元受损时此酶活性升高,正常值<6μg/L。
B超具有无创、价廉,对脑室及其周围出血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CT扫描(首选)内出血类型,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适检查时间为生后2~5天。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HIE的定义】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
【HIE的诊断标准】本诊断标准仅适用于足月新生儿HIE的诊断1.临床表现:是诊断HIE的主要依据,同时具备以下4条者可确诊,第4条暂时不能确定者可作为拟诊病例。
(1)有明确的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的异常产科病史,以及严重的胎儿宫内窘迫表现(胎心<100次/min,持续5 min以上;和/或羊水Ⅲ度污染),或者在分娩过程中有明显窒息史;(2)出生时有重度窒息,指Apgar评分1 min≤3分,并延续至5 min时仍≤5分,和/或出生时脐动脉血气pH ≤7.00;(3)出生后不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并持续至24 h以上,如意识改变(过度兴奋、嗜睡、昏迷),肌张力改变(增高或减弱),原始反射异常(吸吮、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病重时可有惊厥,脑干征(呼吸节律改变、瞳孔改变、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和前囟张力增高;(4)排除电解质紊乱、颅内出血和产伤等原因引起的抽搐,以及宫内感染、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所引起的脑损伤。
【HIE的临床分度】HIE的神经症状在出生后是变化的,症状可逐渐加重,一般于72 h达高峰,随后逐渐好转,严重者病情可恶化。
临床应对出生3 d内的新生儿神经症状进行仔细的动态观察,并给予分度。
临床分度表参见《实用新生儿第四版》及2005年HIE诊断指南。
【辅助检查】可协助临床了解HIE时脑功能和结构的变化及明确HIE 的神经病理类型,有助于对病情的判断,作为估计预后的参考。
由于生后病变继续进展,不同病程阶段影像检查所见不同,通常生后3天内脑水肿为主,也可检查有无颅内出血。
如要检查脑实质缺氧缺血性损害及脑室内出血,则以生后4~ 10天检查为宜。
3~4周后检查仍有病变存在,与预后关系较密切1、脑电图:脑电图可反映疾病时脑功能障碍改变,在HIE 的早期谚所及预后判断中起一定作用。
脑缺血的最佳治疗方法
脑缺血是指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缺氧和营养不良的病症。
脑缺血的最佳治疗方法应综合考虑从急救、药物治疗到康复阶段的措施。
1. 急救阶段:
- 直接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和循环功能。
- 给予氧气辅助呼吸。
- 快速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和做相关检查,如脑部CT扫描等,以确定病情。
2. 药物治疗:
-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帮助预防血栓形成,并降低再次发作的风险。
- 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等,有助于防止血栓形成并减少新的脑缺血发作。
- 溶栓治疗,使用药物溶解形成的血栓,以恢复脑血流。
- 脑保护药物,如脑血管扩张药物,可以改善脑血流和维持脑部神经功能。
3. 康复阶段:
- 康复训练,通过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职业治疗等,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和重建自理能力。
- 脑血管外科手术,对于某些病因可以通过手术修复或改善血管供血,如动脉瘤栓塞闭合术等。
此外,对于脑缺血的患者,也应注意预防措施,如控制高血压、血糖和血脂,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高盐、高脂饮食,积极参与适度的体育锻炼等。
最佳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所以建议患者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个性化治疗。
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标准最新指南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氧气供应不足而导致的脑部损伤。
这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可以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关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就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最新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疾病概述缺血缺氧性脑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或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的。
其病因复杂,可以是由于动脉硬化导致脑动脉闭塞、脑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
其临床表现也十分多样,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甚至昏迷等症状。
二、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因患者年龄、病程、病变性质及部位而异。
常见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眩晕、耳鸣、视力模糊、周身乏力、步态不稳、肢体麻木、感觉异常、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
2.影像学检查脑部CT或MRI检查是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脑部血流情况、梗死面积、脑水肿情况等,对于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3.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确定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因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查血液中的脂蛋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因,并进一步进行治疗。
4.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查瞳孔对光反射、运动、感觉、反射等神经系统功能,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5.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可以帮助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
脑电图可以反映脑功能状态,对于判断脑电活动是否异常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辅助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法对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三个方面。
1.病因治疗病因治疗是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的关键,需要根据病情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及预防*导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患者常在生后1周尤其头3天内出现一系列脑功能障碍表现。
……【治疗】(一)支持方法①供氧:选择适当的给氧方法,保持PaO26.65~9.31kPa(50~70mmHg)、PaCO25.32kPa(40mmHg),但要防止PaO2过高和PaCO2过低。
②纠正酸中毒:应改善通气以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在此基础上方可使用碳酸氢钠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毒,严重酸中毒时可用5%碳酸氢钠l~3 ml/kg以5%葡萄糖1:1稀释,静脉缓慢推注,或经1:2.5稀释后静脉滴注。
③纠正低血糖:按每分钟6~8mg/kg静脉输注葡萄糖,使血糖3.36mmol/L(60mg/dl),但应注意防止高血糖。
④纠正低血压:每分钟输入多巴胺5~15μg/kg,可合用多巴酚丁胺2.5~10μg/kg,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用量。
⑤补液:每日液量控制在60~80ml/kg。
(二)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那,负荷量为20mg/kg。
于15~30分钟静脉滴入,若不能控制惊厥,l小时后可加用10mg/kg;每日维持量为5mg/kg。
安定的作用时间短,疗效快,在上药疗效不显时可加用,剂量为0.1~0.3mg/kg,静脉滴注,两药合用时应注意抑制呼吸的可能性。
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尤须慎用安定。
(三)治疗脑水肿出现颅内高压症状可先用呋塞米1mg/kg,静脉推注;也可用甘露醇,首剂0.5~0.75g/kg静脉推注,以后可用0.25~0.5g/kg,每4~6小时1次。
是否使用地塞米松意见不一,剂量为每次0.5~1.0mg/kg,每日2次静脉滴注,48小时后减量,一般仅用3~5天。
【预后】本病预后与病情严重度、抢救是否正确及时关系密切。
凡自主呼吸出现过迟、频繁惊厥不能控制、神经症状持续1周仍未减轻或消失、脑电图异常、血清CPK- BB持续增高者预后均不良。
幸存者常留有脑瘫、共济失调、智力障碍和癫痫等伸进系统后遗症。
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引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危重病,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
亚低温治疗是目前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亚低温治疗仪通过将新生儿的体温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减少脑细胞的死亡,降低脑水肿和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患儿的预后。
本文将就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详细的分析。
1.亚低温治疗仪的原理和特点亚低温治疗是指将患儿的体温控制在32-34℃之间,维持48-72小时,然后逐渐升温至正常体温。
该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减少脑细胞的死亡,降低脑水肿和炎症反应,促进脑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亚低温治疗仪是通过控制患儿的体温来实现治疗的,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无创伤等特点。
2.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有着显著的应用效果。
研究表明,亚低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神经系统功能,减少脑损伤的程度,提高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同时,亚低温治疗还可以减少患儿的并发症和症状,降低治疗的费用和时间成本。
3.亚低温治疗仪的临床应用实例以医院为例,该医院引进了亚低温治疗仪并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中。
经过一年的实践,该医院发现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患儿的神经系统功能明显改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患儿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4.亚低温治疗仪的不足和改进方向尽管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亚低温治疗仪的成本较高,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患儿的体温,且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等。
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治疗成本,未来可以引进更先进的亚低温治疗仪,改善治疗的技术和方法。
结论综上所述,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因缺氧缺血造成的新生儿脑组织缺损。
该病常常由于缺氧缺血、低血糖或其他原因导致,可能导致婴儿的神经系统障碍、脑瘫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本文主要介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一、诊断标准1. 根据分娩及新生儿状况分为预期HIE和突发HIE,病情分为轻、中、重度。
2. 采用SGA评分法确定HIE程度,分别为轻度(1-3级)、中度(4-6级)和重度(7-9级)。
二、治疗方法1. 改善氧供(1)肺保护通气、机械通气(2)提高血氧饱和度(3)利用ECMO,透析连续肝替代治疗等措施促进并维持患儿全身氧供2. 血流动力学支持(1)补充血容量(2)控制血压(3)防治低血糖等3. 治疗惊厥(1)苯巴比妥钠:按3~5mg/kg给药,缓慢静脉注射;(2)丙泊酚:治疗惊厥的首选药物,按1-2.5mg/kg/d定量输注。
4. 防止颅内压升高(1)控制CO2水平(2)保证水盐平衡(3)使用低渗凝胶体5. 营养支持(1)高热量、低蛋白、低钠、低脂肪的膳食(2)控制水盐平衡6. 康复训练(1)康复评估(2)针对不同病情情况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方式和方法,如装具调整、言语训练、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
三、HIE抢救的操作规范1. 诊断HIE并立即通知新生儿科主任及相应科室人员,并启动抢救流程。
2. 保证新生儿的呼吸道畅通,并给予肺保护通气。
3. 定期观察新生儿的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
4. 孕期出现危险因素时,及时进行引产;产程监测、产前胎心监测等,及时诊断HIE。
5. 采取有效措施,监测气管内气体监测值、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数据,以制定治疗方案。
6. 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等治疗。
7. 根据SGA评分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8. 对于严重HIE患儿,应用超声等治疗措施,大脑浆液引流,以减轻颅内压。
9. 营养方案应进行个体化考虑,对于需要输注的患儿,应注意水盐平衡。
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治与预后最新指南要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在足月儿中诊断标准明确,但在早产儿中,HIE的定义、临床病程、治疗及预后情况都更为复杂,目前仅少数研究探讨了早产儿HIE的诊治,但纳入对象及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异质性。
因"医疗警讯事件"的原因,早产儿HIE 发生率可能比目前文献报道更高,且与足月儿相比,其病程更复杂、神经发育伤残率更高。
本文旨在阐明早产儿HIE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标准及治疗措施,以期促进将来研究设计以及神经保护策略的实施,从而改善早产儿HIE的预后。
近年来,围产医学不断发展,早产儿存活率显著提高,然而脑损伤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为代表的脑白质损伤是早产儿脑损伤最经典的神经病理学改变[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在足月儿中定义明确,系因围产期缺氧窒息导致的脑缺氧缺血性损害,包括特征性的神经病理及病理生理过程,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
足月儿HIE诊断标准明确,神经系统发育监测和结局评估也相对标准化。
早产儿因围产期大多接受密切监测,若发现明显宫内窘迫则需立即处理,基于如上"医疗警讯事件"原因,既往很少诊断早产儿HIE。
然而,当缺氧、感染、炎症、低血糖等多因素协同作用时,单个因素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作用就复杂起来。
因此,早产儿HIE可能未得到很好的识别与监测。
本文旨在阐明缺氧缺血在早产儿复杂脑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并在目前对其特有病理过程及临床表现认识基础上,探讨适用于早产儿的HIE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
一、早产儿HIE发病率现有报道早产儿HIE发病率和流行病学的研究甚少,研究示其发病率为1.3/1 000~9/1 000不等,不同研究中纳入对象存在显著异质性,且研究样本量均较小。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重点知识总结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指各种围生期窒息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1、病因:缺氧是发病的核心,其中围生期窒息时最要的原因;
2、病理:①脑水肿:为早期主要的变化;②选择性神经元死亡及梗死;③出血
3、临床表现:①急性损伤、病变在两侧大脑半球,症状常发生在24小时内,多数发生惊厥,特别是足月儿,同时有脑水肿症状体征;②病变在脑干、丘脑者,可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瞳孔缩小或扩大、顽固性惊厥等脑干症状,并在24—72小时内病情恶化或死亡。
4、治疗:(1)支持疗法①维持良好的通气功能是核心②维持脑和全身良好的血液灌注世关键措施。
③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
(2)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3)治疗脑水肿;(4)新生儿期后治疗。
中医调理大脑缺血缺氧的方法与实践探讨引言:大脑缺血缺氧是指由于血液供应不足或缺氧导致大脑细胞功能失调甚至死亡的情况。
中医药学认为,通过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调整脏腑功能以及促进气血循环可以缓解大脑缺血缺氧症状,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医调理大脑缺血缺氧的方法与实践。
一、中医理论中关于大脑缺血缺氧的认识中医药学倡导的整体观念使得其在研究疾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时有其独特的角度。
根据中医理论,大脑缺血缺氧与气血不足、痰浊阻塞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1. 气血不足导致的大脑缺血缺氧气血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维持身体正常功能的关键元素,气的功能是推动血液运行,血的功能是给组织和器官供应养分、氧气等。
当气血不足时,其供应到大脑的数量减少,导致大脑缺血缺氧。
2. 痰浊阻塞导致的大脑缺血缺氧中医认为,痰浊是由于体内湿气、痰液等积聚引起的。
湿气和痰浊在脉络中阻塞,影响了气血流通,从而导致大脑缺血缺氧。
3. 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大脑缺血缺氧中医学将人体的生理功能归结为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
当脏腑功能失调时,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大脑缺血缺氧。
二、中医调理大脑缺血缺氧的方法1. 药物调理中医药学中有许多药物对大脑缺血缺氧具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枸杞子、当归、黄芪等药材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达到调理大脑缺血缺氧的效果。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作为中医药学中独特的治疗方式,通过刺激穴位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
对于大脑缺血缺氧的患者,针灸疗法可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3. 中草药熏蒸中草药熏蒸是利用中草药的挥发物质通过吸入进入体内,通过调整气血循环和疏通经络来达到调理大脑缺血缺氧的效果。
例如,艾灸疗法和香薰疗法等都采用了中草药熏蒸的原理。
三、实践探讨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合理的饮食可以提供营养物质,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气血循环。
建议患者多食用补气养血的食物,如猪肝、鸭血、红枣等,避免辛辣刺激和油腻食物。
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引言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由于新生儿在出生过程中受到缺氧和缺血的影响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
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重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它会给患儿的大脑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智力障碍和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在治疗方面,亚低温治疗仪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通过将患儿体温降至32~34摄氏度并保持48~72小时,来减缓脑损伤的进程,降低患儿的死亡率和严重后遗症的发生率。
本文将对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HIE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亚低温治疗仪的原理亚低温治疗仪是一种通过对新生儿进行低温治疗来减缓脑组织损伤的设备。
其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将患儿的体温降低至32~34摄氏度,维持48~72小时,从而减缓脑损伤的进程,减轻脑水肿,降低脑代谢率,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最终达到保护脑组织的目的。
亚低温治疗仪需要严格控制患儿的体温,并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儿的安全。
二、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HIE治疗中的应用效果1. 降低死亡率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HIE治疗中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死亡率。
一些研究表明,采用亚低温治疗仪治疗HIE患儿的死亡率相较于传统治疗方法有所降低,其中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接受亚低温治疗的HIE患儿的死亡率明显低于未接受亚低温治疗的患儿。
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HIE治疗中能够显著降低患儿的死亡率。
2. 减轻严重后遗症的发生除了降低死亡率外,亚低温治疗仪还能够减轻患儿严重后遗症的发生。
由于亚低温治疗能够减缓脑损伤的进程,降低脑代谢率,抑制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使得患儿出现严重后遗症的风险明显降低。
一些临床研究显示,接受亚低温治疗的HIE患儿在随访时智力和运动功能的发育情况要优于未接受亚低温治疗的患儿,说明亚低温治疗能够减轻患儿严重后遗症的发生。
三、亚低温治疗仪的局限性和不足虽然亚低温治疗仪在新生儿HIE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规范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生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
【诊断】1.病史:有围产期窒息史,尤其是重度窒息史(Apgar评分1分钟﹤3分,5分钟﹤6分,经抢救10分钟后开始有自主呼吸或需用气管内插管正压呼吸2分钟以上者)。
2.症状和体征:于生后12小时内出现神经功能异常,临床可通过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肌张力、原始反射、脑干功能及有无惊厥来进行判断。
病情较重时可有惊厥或频繁发作,因脑水肿出现囟门张力增高。
重症病例可出现脑干症状,如呼吸节律不齐、呼吸减慢、呼吸暂停等中枢呼吸衰竭,瞳孔缩小或扩大,对光反应迟钝、甚至消失,部分患儿出现眼球震颤。
HIE临床分度标准(199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新生儿学组制定)意识过度兴奋嗜睡、迟钝昏迷肌张力正常减低松软或间歇性伸肌张力增高拥抱反射稍活跃减弱消失吸吮反射正常减弱消失惊厥无通常伴有多见或持续中枢性呼吸衰竭无无或轻度常有瞳孔改变无无或缩小不对称、扩大或光反应消失前囟张力正常正常或稍饱满饱满、紧张病程及预后兴奋症状在24小时内最明显,3天内渐消失,预后好多症状一周后消失,10天后仍不消失者如存活,可能有后遗症病死率高,多在一周内死亡,存活者症状持续数周,多有后遗症3.头颅B超(1)脑实质内广泛均匀分布的轻度回声增强,伴脑室、脑沟及半球裂隙的变窄或消失,和脑动脉搏动减弱,提示脑水肿存在。
(2)基底神经节和丘脑呈双侧对称性强回声,提示存在基底神经节和丘脑损伤。
(3)在脑动脉分布区见局限性强回声,提示存在大脑大动脉及其分支的梗塞。
(4)在冠状切面中见侧脑室前角外上方呈倒三角形双侧对称强回声区;矢状切面中沿侧脑室外上方呈不规则分布强回声,提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4.头颅CT(1)CT扫描时要测定脑实质的CT值,正常足月儿脑白质CT值在20Hu以上,﹤18Hu为低密度。
(2)要排除与新生儿脑发育有关的正常低密度现象,即在早产儿的额-枕区和足月儿的额区呈现低密度为正常表现。
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纳洛酮;新生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1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指在围产期缺氧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包括特征性的神经病理生理改变,并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部分病例可留有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近3年来,本院儿科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应用纳洛酮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儿科住院的62例HIE患儿,均符合1996年杭州会议修订的HIE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标准[1]。
62例HIE患儿随机分组,治疗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
两组入院时间为生后30min~3d。
两组的窒息程度、临床分度、出生体重、胎龄、阿氏评分、临床症状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同样的综合治疗,积极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应用脑细胞代谢激活剂等,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加用纳洛酮。
纳洛酮(北京四环制药厂生产)0.03~0.05mg/kg加入10%葡萄糖5ml静脉注射,随后改为纳洛酮0.05mg/kg加入10%葡萄糖40ml静脉滴注,持续4h,每天1次,连用3~7天;具有可比性。
1.3临床观察指标用药前后除观察心率;呼吸等临床表现外,对意识状态、肌张力、原始反射、惊厥、中枢性呼衰、瞳孔改变、前囟张力等指标进行观察。
1.4疗效判定显效:用药3天内意识转清,呼吸平稳,肌张力恢复正常,拥抱反射、握持反射可引出,抽搐明显减轻或停止;有效:用药7天内患儿出现以上症状和体征;无效:用药7天以上症状和体征改善不明显,或病情恶化者。
2结果两组治疗结果比较,以总有效率进行对照,用药3~7天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0.32,P0.0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治及护理措施摘要]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期后病残儿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是由于围产期窒息而导致脑的重大损害,临床症状主要以意识状态、肌张力变化和惊厥等。
本症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生命,临床治疗尽可能改善已经受损害神经元的代谢功能;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同时应予以控制惊厥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血流和脑细胞代谢等特殊治疗。
[]关键词] 围产期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治与护理配合缺氧缺血性脑是威胁孩子健康成长的常见疾病之一,一旦拖延治疗,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终生的不幸。
每位家长都不愿见到自己孩子因智力和行动障碍而受人歧视,更不愿见到孩子逐渐被社会遗弃,因此,及时及早采取治疗措施是必要。
缺氧缺血性脑患儿年龄越小,脑神经可塑性越强。
新生儿脑神经细胞数目与成人基本相同,出生后脑重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脑神经细胞的生长,故开始治疗的年龄越小,受损的脑神经细胞越能得到修复,从而能减少或减轻脑瘫的症状[1]。
及早干预治疗可避免形成不良姿势与肢体畸形。
缺氧缺血性脑的发展是动态过程,因此患儿在婴儿期即表现出一些异常,如果这些异常不能被早期治疗,随着肌张力的增高、病理反射的出现,其关节周围肌肉的紧张度增加,会造成不良姿势、肢体畸形。
如果脑瘫患儿在婴儿期,这些异常就得到正确的早期治疗,一些轻、中度脑瘫的病情发展就能得到抑制,而一些重度脑瘫可减轻至轻度。
所以,早期诊断并及时施以相应的治疗措施,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致残率极为重要。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整理2010年1月-2014年8月间我院儿科病房收治的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30例,其中轻度窒息24例,重度窒息6例。
体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脑损伤表现,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抑制、惊厥、昏迷、嗜睡、肌张力改变及原始反射异常。
1.2治疗方法:治疗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改善已经受损害神经元的代谢功能;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同时应予以控制惊厥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血流和脑细胞代谢等特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