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及预防
- 格式:docx
- 大小:16.67 KB
- 文档页数:2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部分或完全缺氧、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
足月儿多见。
缺氧是发病的核心,其中围生期窒息是最主要的病因。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足月儿多见。
新生儿硬肿症早产儿多见。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引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害的病因很多,缺氧原因有围生期窒息、反复呼吸暂停、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等。
缺血因素有心脏停搏或严重的心动过缓、重度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等。
足月儿主要累及脑皮质、矢状窦旁区,早产儿则易发生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二)临床表现根据意识、肌张力、原始反射改变、有无惊厥、病程及预后等,临床上分为轻(兴奋)、中(抑制、迟钝)、重度(重度抑制、昏迷)。
特点是兴奋和抑制交替出现。
症状常发生在生后24h内。
惊厥最常见的表现。
同时有前囟隆起等脑水肿症状体征。
1.轻度机体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一般不出现惊厥。
症状于24小时后逐渐减轻。
2.中度机体主要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降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病情较反应迟钝等。
足月儿出现上肢肌张力减退较下肢重,而早产儿则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减退比上肢重。
辅助检查,脑电图检查可见癫痫样波或电压改变,影像诊断常发现异常。
3.重度机体主要表现为意识不清,昏迷状态,肌张力低下,肢体自发动作消失,惊厥频繁发作,反复呼吸暂停,前囟张力明显增高,拥抱、吸吮反射消失,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差,心率减慢等。
辅助检查,脑电图及影像诊断明显异常。
脑干诱发电位也异常。
此期死亡率高,存活者多数留有后遗症。
(三)辅助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PK-BB)脑组织受损时升高,正常值<10U/L。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元受损时此酶活性升高,正常值<6μg/L。
B超具有无创、价廉,对脑室及其周围出血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CT扫描(首选)内出血类型,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适检查时间为生后2~5天。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健康宣教
什么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新生儿在出生过程中窒息或者缺氧缺血,导致脑部受损,引发一系列神经系统问题的综合症候群。
引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原因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包括产程异常、胎盘早期剥离、母体高血压、窒息、呼吸窘迫等。
新生儿在这些情况下很容易受损。
临床表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症状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皮肤发青、抽搐、意识障碍等。
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预防策略
为预防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孕妇需定期产前检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
免产程异常。
产后要及时照顾,定期接种疫苗,注意观察新生儿健康状况。
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态度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只要及时发现、早期干预,大部分
情况下都有望康复。
家长要有信心,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结语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需要引起广泛重视和关注。
通过科学的宣教和预防措施,我们有望减少这种疾病的发生率,保障新生儿健康成长。
这篇文档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了介绍,希望可以帮助更多人了解这一疾病,提高对其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标准最新指南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不足或氧气供应不足而导致的脑部损伤。
这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可以导致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关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本文将就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最新诊断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一、疾病概述缺血缺氧性脑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通常是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或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的。
其病因复杂,可以是由于动脉硬化导致脑动脉闭塞、脑内血栓形成等原因引起。
其临床表现也十分多样,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出现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甚至昏迷等症状。
二、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因患者年龄、病程、病变性质及部位而异。
常见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眩晕、耳鸣、视力模糊、周身乏力、步态不稳、肢体麻木、感觉异常、言语不清、意识障碍等。
2.影像学检查脑部CT或MRI检查是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脑部血流情况、梗死面积、脑水肿情况等,对于确定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3.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确定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因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查血液中的脂蛋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因,并进一步进行治疗。
4.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检查瞳孔对光反射、运动、感觉、反射等神经系统功能,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情的严重程度,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5.脑电图检查脑电图检查可以帮助诊断缺血缺氧性脑病。
脑电图可以反映脑功能状态,对于判断脑电活动是否异常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辅助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法对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三个方面。
1.病因治疗病因治疗是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的关键,需要根据病情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缺氧缺血性脑病是一种严重的脑部疾病,其主要原因是脑部供血不足,导致脑组织缺氧缺血。
该病症常见于脑梗死、脑出血、心脏骤停等情况下,对患者的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针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的护理措施:1.监测生命体征:对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以及随时观察患者有无异常表现,如血氧饱和度低、心律失常等。
2.保证呼吸通畅: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避免口鼻部有异物,保持头部位置正确,以免堵塞气道。
如患者存在呼吸困难,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口对口人工呼吸或气管切开。
3.维持和改善血液循环:确保患者的血液循环良好,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对于有心脏病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氧气吸入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保持患者体温适宜,避免低体温对血液循环产生不良影响。
4.监测和控制脑压力:缺氧缺血性脑病会导致脑组织水肿,从而增加脑内压力,压迫脑干引发病情恶化。
因此,需要监测患者的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应,以及监测颅内压力。
必要时,可进行脑脊液引流或降低颅内压力的药物治疗。
5.提供营养支持:对于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营养支持对于恢复脑功能至关重要。
根据患者情况,可以通过胃管或静脉注射等方式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6.预防并处理并发症: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肺炎、褥疮、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为了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需定期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适度活动或按摩肢体,以提高血液循环。
7.提供情绪支持:缺氧缺血性脑病会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患者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积极的情绪支持和关爱,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以提高康复效果。
8.促进康复训练: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可以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语言康复等。
鼓励患者参与康复训练,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需求较为复杂,需要护理人员配合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并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提供全面的护理措施,早期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最大程度地促进患者的康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因缺氧缺血造成的新生儿脑组织缺损。
该病常常由于缺氧缺血、低血糖或其他原因导致,可能导致婴儿的神经系统障碍、脑瘫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本文主要介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疗指南和操作规范。
一、诊断标准1. 根据分娩及新生儿状况分为预期HIE和突发HIE,病情分为轻、中、重度。
2. 采用SGA评分法确定HIE程度,分别为轻度(1-3级)、中度(4-6级)和重度(7-9级)。
二、治疗方法1. 改善氧供(1)肺保护通气、机械通气(2)提高血氧饱和度(3)利用ECMO,透析连续肝替代治疗等措施促进并维持患儿全身氧供2. 血流动力学支持(1)补充血容量(2)控制血压(3)防治低血糖等3. 治疗惊厥(1)苯巴比妥钠:按3~5mg/kg给药,缓慢静脉注射;(2)丙泊酚:治疗惊厥的首选药物,按1-2.5mg/kg/d定量输注。
4. 防止颅内压升高(1)控制CO2水平(2)保证水盐平衡(3)使用低渗凝胶体5. 营养支持(1)高热量、低蛋白、低钠、低脂肪的膳食(2)控制水盐平衡6. 康复训练(1)康复评估(2)针对不同病情情况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方式和方法,如装具调整、言语训练、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
三、HIE抢救的操作规范1. 诊断HIE并立即通知新生儿科主任及相应科室人员,并启动抢救流程。
2. 保证新生儿的呼吸道畅通,并给予肺保护通气。
3. 定期观察新生儿的心率、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
4. 孕期出现危险因素时,及时进行引产;产程监测、产前胎心监测等,及时诊断HIE。
5. 采取有效措施,监测气管内气体监测值、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数据,以制定治疗方案。
6. 保证血流动力学稳定,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等治疗。
7. 根据SGA评分法,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8. 对于严重HIE患儿,应用超声等治疗措施,大脑浆液引流,以减轻颅内压。
9. 营养方案应进行个体化考虑,对于需要输注的患儿,应注意水盐平衡。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疾病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of newborn,HIE)是指各种缘由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量削减而导致的新生儿脑损伤,脑组织以水肿、软化、坏死和出血为主要病变,是新生儿窒息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儿童神经系统伤残的常见缘由之一。
重者常有后遗症,如脑性瘫痪、智力低下、癫痫、耳聋、视力障碍等。
本症不仅严峻威逼着新生儿的生命,并且是新生儿期后病残儿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病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什么缘由引起的?(一)发病缘由引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害的因素许多:1.缺氧(1)围生期窒息:包括产前、产时和产后窒息,宫内缺氧、胎盘功能特别、脐带脱垂、受压及绕颈;特别分娩如急产、滞产、胎位特别;胎儿发育特别如早产、过期产及宫内发育迟缓。
(2)呼吸暂停:反复呼吸暂停可导致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3)严峻肺部感染:新生儿有严峻呼吸系统疾病,如严峻肺部感染也可致此病。
2.缺血(1)严峻循环系统疾病:心搏骤停和心动过缓,严峻先天性心脏病,重度心力衰竭等。
(2)大量失血:大量失血或休克。
(3)严峻颅内疾病:如颅内出血或脑水肿等。
在HIE病因中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缘由,产前和产时窒息各占50%和40%,其他缘由约占10%。
(二)发病机制1.血流淌力学变化缺氧时机体发生潜水反射。
为了保证重要生命器官(如脑、心)的血供,脑血管扩张,非重要器官血管收缩,这种自动调整功能使大脑在轻度短期缺氧时不受损伤。
如缺氧连续存在,脑血管自主调整功能失代偿,脑小动脉对灌注压和CO2浓度变化的反应力量减弱,形成压力相关性的被动性脑血流调整过程,当血压降低时脑血流削减,造成动脉边缘带的缺血性损害。
2.脑细胞能量代谢衰竭缺氧时细胞内氧化代谢障碍,只能依靠葡萄糖无氧酵解产生能量,同时产生大量乳酸并积累在细胞内,导致细胞内酸中毒和脑水肿。
由于无氧酵解产生的能量远远少于有氧代谢,必需通过增加糖原分解和葡萄糖摄取来代偿,从而引起继发性的能量衰竭,致使细胞膜上离子泵功能受损,细胞内钠、钙和水增多,造成细胞肿胀和溶解。
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及预防
*导读: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围产期窒息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患者常在生后1周尤其头3天内出现一系列脑功能障碍表现。
……
【治疗】
(一)支持方法①供氧:选择适当的给氧方法,保持
PaO26.65~9.31kPa(50~70mmHg)、PaCO25.32kPa(40mmHg),但要防止PaO2过高和PaCO2过低。
②纠正酸中毒:应改善通气以纠正呼吸性酸中毒,在此基础上方可使用碳酸氢钠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毒,严重酸中毒时可用5%碳酸氢钠l~3 ml/kg以5%葡萄糖1:1稀释,静脉缓慢推注,或经1:2.5稀释后静脉滴注。
③纠正低血糖:按每分钟6~8mg/kg静脉输注葡萄糖,使血糖
3.36mmol/L(60mg/dl),但应注意防止高血糖。
④纠正低血压:每分钟输入多巴胺5~15μg/kg,可合用多巴酚丁胺2.5~10μg/kg,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用量。
⑤补液:每日液量控制在
60~80ml/kg。
(二)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那,负荷量为20mg/kg。
于15~30
分钟静脉滴入,若不能控制惊厥,l小时后可加用10mg/kg;每日维持量为5mg/kg。
安定的作用时间短,疗效快,在上药疗效不显时可加用,剂量为0.1~0.3mg/kg,静脉滴注,两药合用时应
注意抑制呼吸的可能性。
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尤须慎用安定。
(三)治疗脑水肿出现颅内高压症状可先用呋塞米1mg/kg,静脉推注;也可用甘露醇,首剂0.5~0.75g/kg静脉推注,以后可用0.25~0.5g/kg,每4~6小时1次。
是否使用地塞米松意见不一,剂量为每次0.5~1.0mg/kg,每日2次静脉滴注,48小时后减量,一般仅用3~5天。
【预后】
本病预后与病情严重度、抢救是否正确及时关系密切。
凡自主呼吸出现过迟、频繁惊厥不能控制、神经症状持续1周仍未减轻或消失、脑电图异常、血清CPK- BB持续增高者预后均不良。
幸存者常留有脑瘫、共济失调、智力障碍和癫痫等伸进系统后遗症。
【预防】
同新生儿窒息,孕妇应定期做产前检查,发现高危妊娠应及时处理,避免早产和手术产;提高产科技术;对高危妊娠进行产时胎心监护,及早发现胎儿宫内窘迫并进行处理;产时,当胎头娩出后,立即挤净口、鼻内粘液,生后再次挤出或吸出口、鼻、咽部分泌物,并做好一切新生儿复苏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