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下)陶渊明
- 格式:ppt
- 大小:903.50 KB
- 文档页数:30
魏晋风度——名著选读试题及参考答案(总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1、谈谈你所理解的魏晋风度。
答:魏晋风度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它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首先,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放达出格,有悖常理。
再次,清静无为,不务世事,洒脱倜傥,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
再次,多独立特行,强烈的主体意识,又颇喜雅集,“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
最后,自我的发现与肯定,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个性上。
2、以《世说新语-任诞/容止》里的作品为例,说说什么叫“魏晋风度”并说说那时期名士的精神气质与贵族风格具体的表现形式。
答:饮酒、服药、两性解放、放情山水、喜欢清谈、文学生活、3、魏晋时代被普遍认为是人的觉醒时期,魏晋名士向来以对传统的叛逆而著称,请你用《世说新语》里的事例作一分析。
答:阮公(阮籍)邻居家的女人长得很美,在酒铺里卖酒。
阮籍和王安丰(王戎)经常到女人这里喝酒,阮籍喝醉后,就在女人的身边睡着了。
女人的丈夫开始还怀疑阮籍有不轨举动,就伺机观察,结果发现阮籍没有什么企图。
这体现出男女关系的进步。
阮籍这些行为实际上是对虚伪礼教的蔑视,表现了他对妇女通达而不设防的心态。
这种“不设防”可谓是当时男女之间自由交往的通道。
阮籍为母亲服丧期间,在晋文王(司马昭)的宴席上喝酒吃肉。
司隶校尉何曾也在座,他对文王说:" 您正在以孝治国,而阮籍却在母丧期间出席您的宴会,喝酒吃肉,应该把他流放到偏远的地方,以正风俗教化。
" 文王说:" 嗣宗如此悲伤消沉,你不能分担他的忧愁,为什么还这样说呢?况且服丧时有病,可以喝酒吃肉,这也是符合丧礼的呀!" 阮籍依旧在喝酒吃肉,神色自若。
表现出阮籍不拘传统的礼节,率真任诞,纵情放任旷达,享受自己的人生,还有对人生死的淡然的看待,超然物外。
魏晋风度作文素材
以下是 8 条魏晋风度作文素材:
素材一:阮籍那可是个超级有个性的人啊!他醉酒后常常独自驾车出游,不管前路在哪,走到没路了就大哭一场,这得多率性啊!就像我们有时候心情不爽,也想来一场不顾一切的发泄呀。
素材二:嵇康,哇哦,那身材气质简直了!他在刑场上还能淡定自若地弹一曲《广陵散》,这是何等的潇洒!这就好比我们面临巨大困难时,也能保持那份从容不迫的姿态。
素材三:王羲之和朋友们在兰亭聚会,喝酒作诗,好不快活!他们留下的《兰亭集序》那可是千古名篇啊。
这不就跟我们和好朋友一起欢聚时的快乐一样嘛。
素材四:陶渊明啊,毅然决然地放弃官场,回归田园,哎呀妈呀,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就如同我们在面对不喜欢的事情时,勇敢地选择自己真正想要走的路。
素材五:谢安在淝水之战时那淡定指挥的样子,超酷的好不好!他就像一个胸有成竹的大将,面对危机毫不慌乱,我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是不是也该学学他呢。
素材六:刘伶经常带着一壶酒,坐着鹿车,让人拿着锄头跟在后面,说“死便埋我”,这也太狂放了吧!跟我们有时候那种肆意妄为的劲头是不是很像呢。
素材七:支遁喜欢养马养鹤,这爱好很特别吧!他对这些动物的喜爱,不正像我们对自己喜欢的东西那种痴迷吗。
素材八:卫玠长得那叫一个俊美啊,但他身体孱弱,最后居然被人看死了,这也太奇葩了吧!这就好像有些人因为独特的原因而遭遇意想不到的事情,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我觉得魏晋风度真是让人惊叹不已,那些人的行为和态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发,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可能。
陶渊明的简介和名句代表作品是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号归田居士,东晋文学家、书法家、诗人、政治家。
他出生在一个富有、显赫的家庭,但他很早就对尘世浮华失去了兴趣,追求心灵的自由和清净。
为此,他选择了隐居山林,从此过着自给自足、清修自若的生活。
他尤其喜爱诗歌,刻苦钻研,成为了“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有深情、义理、哲理、闲逸之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代表作品已被后世传颂,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作。
下面就让我们详细地了解一下陶渊明及其名句代表作品。
陶渊明的简介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知名文学家,出生于今天的浙江绍兴。
他极具才华,早年曾在官场上屡获重用。
然而,他对官场生涯的极度厌恶促使他选择了放弃官职,到江南隐居。
在隐居期间,他以清新淡雅、婉约玲珑的诗歌风格著称,并被誉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陶渊明坚持诗歌为生活,用心感悟自然,与大自然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
他的作品包含着岳阳楼记、饮酒、桃花源记和鸟迹等,传扬千古,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陶渊明的名言1.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这句诗意味深长,正是陶渊明对生活,对世界观的深刻体悟。
这句话主张的是人们应该心态积极,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生活的更高境界。
2.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象征着陶渊明隐居山林,心态淡泊,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这句诗也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艺术美感。
3.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这句诗是代表了中国文化中一个永恒的主题——田园诗。
陶渊明以此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意在唤醒人们心中真正的味道。
4. 野人许我愿,路远才知道。
这句话楼主倾向于把它写成“夫何辞之不呓,笑耳终慵”(出自《归去来兮辞》),这是陶渊明对理想生活的另一个描述。
意思就是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中,面临着坎坷和困难,但是只要坚持,路总会走好的,结果会美好。
陶渊明的代表作品1. 山行-山行山行-山行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诗表现了陶渊明深刻的自然观和对大自然的独到见解。
陶渊明与魏晋风度一魏晋风度魏晋时期,崇尚清淡谈玄之风,言称“越名教而任自然”。
尚“自然”,人竞慕之。
活跃其间的魏晋名士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士人对个体生命和精神自由极其重视,尚“自然”,在形态上和性质上都不同于先秦诸子那种总体上是积极入世的价值取向。
思考中心不再是提出救世治世之良方,生命哲学从总体上取代了政治哲学与伦理哲学。
它开始注重的是个体的生命、个体的精神,超脱世俗又飘逸潇洒。
二魏晋风度、魏晋士人魏晋之谈玄崇无之风,究其原因,与当时黑暗动荡的政治环境不无关系。
司马氏篡权,为堵天下悠悠之口,故政治斗争异常残酷,名士们有意无意的卷入漩涡,然后一批又一批地被送上刑场。
从“华亭鹤唳不复可闻”,至“广陵散于今绝矣”,饱含着魏晋士人看似无所顾忌的背后,那份近乎绝望的忧愤与悲慨。
“常畏大网罗,忧祸一旦并”(何晏),“心之忧矣,永啸长吟”(嵇康),是他们作品中经常流露的情绪。
鲁迅先生深刻的说道“魏晋时所谓崇奉礼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过偶然崇奉,如曹操杀孔融,司马杀嵇康,都是因为他们和不孝有关,但实在曹操司马何尝是著名的孝子,不过将这个名义,加罪于反对自己的人罢了。
”《晋书》言“魏晋亡,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稍不慎,则如性烈才隽的嵇康之言:“不识物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虽欲无患,其可得乎?”由此可见,两晋时期,生命哲学已远远超过政治哲学。
乱世之中,明哲保身,也符合中国士人“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的价值选择。
三魏晋风度、魏晋士人、陶渊明提到魏晋风度,最不能绕过的则是陶渊明,因为在那个时代,没有人有他那样走得彻底,也没有人走得他那样痛苦。
做官,辞官,隐居,没有人如他一样走得那样沉重,那样一步三叹。
“出世,入世”的困惑,生存和信仰的选择,都在他的诗歌中,平平仄仄艰难前行。
灵魂的执着和抗争,更让我们震撼。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晋宋易代之际,寻阳柴桑人,曾祖陶侃,曾任晋大司马。
为什么说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玄学人格)的最高代表?陶渊明是魏晋人士的典型代表。
他身上流露出的,有儒学正统的积极进取,有道家学说的乐天知命,也有魏晋风骨的特立独行。
其命途多舛的短暂一生,可粗略分为三个阶段。
其一是入仕前的二十九年。
在此期间,他经历了家道衰微,年幼丧父的凄惨童年;经历了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穷困潦倒;也经历了云游四海,寻师问迹的求学生涯。
到此时,他基本确立了要“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人生理想。
其二为仕途中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他踏入官宦,施展抱负的十三年,也是他身心疲惫,与世沉浮的十三年。
在这一阶段,他的人生志向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
于出仕隐居的徘徊犹豫中,他慷慨的唱出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迷途知返。
可以说,他已开始了重新斟酌人生价值的真实归属。
其三即隐居后的二十二年。
至此,陶渊明的一生,完成了辉煌的涅盘。
他的几乎全部的智慧光芒,均在此时骤然迸发。
我们要庆幸这二十二年的陶渊明,也要庆幸陶渊明的这二十二年。
与其人生轨迹如出一辙,陶诗也可细分三类:饮酒诗,咏怀诗与田园诗。
以《饮酒》二十首为代表的饮酒诗中,诗人借“醉人”的格调,鞭辟入里的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与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
在其鄙夷厌弃的诗句里,我们读出的是一个诗人的旷洁悠远与超然志趣。
以《杂诗》《读山海经》等诗组成的咏怀诗中,诗人借物抒情,喻理于景,曲笔婉意的表达了自己的伟岸的胸襟抱负和高洁的人生目标。
而在以《归园田居》为代表的田园诗中,我们则看到的是一个节操高尚,恬静淳朴的诗人形象。
其淡薄平和的语句下,暗匿着一个诗人真挚诚善的内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完美的近乎以虚乱实。
若不是因了那狼烟四起的杀戮声响,我们也险些信以为真。
透过陶诗的字里行间,我们隐约能够略窥陶渊明心中的理想社会:河宴海清,歌舞升平。
人与人之间没有欺压伤害,国和国之间也没有冲突纷争。
其可以是黄老思想“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鸿蒙初辟,也可以是太平天国“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满”的大同世界。
魏晋风度故事魏晋风度故事: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近日,关于魏晋风度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这些故事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深受人们喜爱,同时也传承了千年的文化精髓。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些脍炙人口的魏晋风度故事。
故事一:嵇康的豪情壮志嵇康,字叔夜,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以其豪情壮志而闻名。
他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坚持自己的理念。
据说有一次,他和几位好友在山间采茶,突然遇到了一队豪华车马,车上坐着一位权贵之人。
嵇康毫不畏惧地上前质问,对方愣了一下,随后恼羞成怒地下车出拳。
嵇康却依然站在原地,高声说道:“用拳头来解决问题,这不过是一个小人的行径!”他的豪情壮志,以及对高尚品质的追求,令人敬佩。
故事二:王羲之的墨香浓郁王羲之,字逸少,是魏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墨香浓郁、气韵生动而著称。
有一次,他在家中写字,突然看到窗外有一只鹿在奔跑。
他迅速拿起笔,以极快的速度写下了“鹿乱长风,山河动摇”的四个字。
这四个字生动地表现了鹿奔逐风的景象,令人心生敬畏。
王羲之通过书法将自然景观融入字里行间,展现了魏晋时期文人的高尚情操和独特审美。
故事三:陶渊明的田园诗意陶渊明,字元亮,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田园诗意。
据说有一年,陶渊明在家中种植了一片桃花林。
当春风吹来,桃花盛开,他便乘船在桃花林中游荡,边游边吟诗。
他的诗作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引发了许多人对美好生活的思考。
故事四:孙绰的绝世之才孙绰,字文广,是魏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其绝世之才而闻名于世。
据传他年少时曾被问及如何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他回答道:“不学无术,岂能成大器?不虚心求教,又如何有所成就?”这句简洁而深刻的话语,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谦虚好学的品质。
他的故事鼓舞了许多人勇于学习和不断进取。
故事五:曹操的智勇双全曹操,字孟德,是魏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其智勇双全而闻名于世。
据说有一次,曹操在战场上遭遇敌军的围攻,形势十分危急。
陶渊明与魏晋风度标题:陶渊明与魏晋风度一、陶渊明的风度(600字)1.1 温和豁达的性格陶渊明是东晋末年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以其豁达的性格而闻名。
他在政治上不求名利,宁愿隐居田园,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
他对人生的态度温和宽容,不事张扬,淡泊名利,注重内心的宁静与深层的思考。
这种性格使他在才华横溢的同时,保持了内心的平和与淡泊。
1.2 崇尚自然的哲学观点陶渊明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他认为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的安宁与真实。
他以自己修饰的田园为背景,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宏伟,表达了对原始自然的向往和对自然界规律的敬畏。
他主张返璞归真,回归自然,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寻找内心的宁静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1.3 追求审美与人文关怀的文学创作陶渊明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散文作品。
他的作品表现了对人类生活的关怀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体现了他对美的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观念。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哲理,富有深意,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他的文学作品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誉为“人间圣贤”。
二、魏晋的风度(600字)2.1 社会变革带来的多元文化交融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社会变革的浪潮席卷而来。
在这个时期,多个文化潮流交融在一起,包括神仙道教、佛教的传入,以及文学艺术上的新风潮。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度。
2.2 士人的超脱情怀和理想追求在魏晋时期,士人阶层开始追求自由、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他们以知识精英的身份,自觉地追求理想,追求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士人的崇高风度。
他们反对权势和权谋,强调自由独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
这种超脱情怀和理想追求成为魏晋时期士人的标志和风度。
2.3 文化繁荣和文人墨客的活跃在魏晋时期,文化繁荣,文人墨客活跃。
他们以书法、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追求审美的境界。
同时,他们也在政治和社会方面积极参与,为时局的变革和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魏晋风度故事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风气被称为“魏晋风度”。
这种风度体现在人们的思想、文化、艺术、生活等各个方面。
下面是一些魏晋风度的故事。
1.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他以诗文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过着隐居的生活。
他在家乡田园中建造了一座小屋,种植了蔬菜和果树,养了鸡鸭猪狗等家禽家畜,过着简单而自由的生活。
他的隐居生活成为后人追求自电自在、回归自然的榜样。
2.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王羲之是魏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
他擅长运用笔黑的技巧和意境的表达,将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文化和历史价值,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3.曹操的才华和胆略
曹操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才华和胆略为后人所称道。
他在政治上善于制定策略和运用手段,成功地掌握了魏
国的政权。
在军事上,他率领军队征战四方,战功卓著。
他的才华和胆略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4.陆机的文学成就
陆机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他的文学成就为后人所称道。
他的文学作品涉及诗、赋、文、史等多个领域,其中以《文赋》和《史记》最为著名。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表现,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以上是一些魏晋风度的故事,这些故事体现了魏晋时期人们的思想、文化、艺术、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特点,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品味魏晋风度031140107 曾露露魏晋风度,虽说政治扭曲的产物,但中国文人在扭曲中曲径通幽,开辟了另一方天地。
从根本上说,魏晋风度就是追求个人自由、高扬精神自由意志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人群的独特文化现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闲适自得的人慢慢地向我们走来,不慕荣华富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节气,为后世文人所称颂。
魏晋的风风雨雨,社会纷争,让他背离庙堂之高,选择江湖之远,享受田园的闲适恬淡。
他在魏晋时代留下的淳真淡泊,怡然自得的情怀,在文学史上留下突出的贡献,个人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陶渊明的一生看似平淡,实则不然。
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一生三仕三隐。
由他的怀才不遇可以看出魏晋时期门第制度的不合理、社会的黑暗。
陶渊明是一个开创者,他辞官归隐,回归田园,他是一个能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他有独特的人格准则,对世界和社会有自己的看法。
这也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已经觉醒,他们的身上都有一种鲜明的自我意识,他们追求个性的自我满足。
这是一种超前的生存观,魏晋时期黑暗的社会统治也是促进了这种新观念产生的原因。
魏晋时代是一个政权更迭,动荡不安的年代,传统的儒家思想已分崩离析,乱臣当道,权势纷争,当权者为了达到各种各样的政治目的而不择手段地排除异己,滥杀无辜。
对黑暗制度敢说敢言的文人当然不能在乱世中安生,于是,孱弱的文人寻找生存,同时为减弱惶恐与悲哀,醉死在酒槽中,看似怪诞奇异却是刻意求真。
在这个畸形专制的时代,他们以近乎自残的方式自保。
如刀丛中的舞者,即使鲜血淋漓,也依然狂舞不止。
魏晋时代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汉族和少数民族政权在对峙并互相融合着。
加之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济文化重点南移,北方的动荡不安与南方的安定富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文人和百姓一样喜欢安定,他们希望和平,希望有一个有序的国家政权来实现自己的情怀。
南方的柔、媚、婉曲柔情和北方的刚健、粗犷、朴质融合交汇,使魏晋时期的中国文人有的狂放怪异,有的直率达观,有的浪迹田园,有的游山玩水,在自然和田园中寻找安放心灵的家园,寄托灵魂的地方。
从陶渊明中看魏晋风度摘要:魏晋风度是指从魏晋以来所形成的一种思想风貌和精神品格,所以又可称为魏晋“风流”,一些以崇尚老庄、轻蔑礼法,宅心事外,追求个性、注重个人生命、个性的精神。
陶渊明是魏晋风度的最高代表,从他的诗文和人生能体现魏晋风度“崇尚老庄,蔑视礼法,率性而行,参透人生和宅心事外,通脱世俗”的思想特点。
关键字:魏晋风度陶渊明在中国历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个极为特殊的时期。
提起魏晋,人们常说的词是魏晋风度,魏晋风骨,但对其内涵,可能并不真正了解。
所谓“魏晋风度”,基本上是门阀士族知识分子所崇尚、追求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
它唱的是追求个人自由、高扬精神自由意志,行的是吃药、喝酒、清谈等精神深度的怪异。
这种不同于传统、不同于流俗、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风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
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魏晋风度是魏晋士人以乱世为舞台,集体熔铸而成的一种人文精神。
包括谈玄清议、饮酒服药的才子风尚,洒脱不羁、超群脱俗的行为方式,鄙世傲物、蔑视礼法的处世态度,珍视生命、崇尚自然的人生追求,以及对社会与自然、出仕与归隐的超然理解和对生命之真的认识等等。
最具代表性的,当是嵇康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
魏晋乱世,文人们普遍感到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短暂,祸福无常以及命运的难以把握,文人对自身身家性命的无能为力,无疑会引发对生命意义以及生命存在方式等问题的思考。
在这一点上,陶渊明为中国士大夫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模式,一种理想的人格范型。
他找到了个体在社会、自然中的理想位置,解决了长期困扰士人出仕与归隐的人生矛盾,并将之升华为一种平凡而超越的诗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群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揭示了他平凡而又独特的隐逸境界。
提到魏晋风度,最不能绕过的则是陶渊明。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
晋宋易代之际,寻阳柴桑人,曾祖陶侃,曾任晋大司马。
从“脱颖不群,任真自得”的陶渊明看魏晋风度“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捽兀穷庐,酣饮赋诗,识运知命,畴能罔着?余今斯化,可以无恨。
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 我不把受人尊崇当做自己得荣耀。
世俗的黑染哪能把我的本色改变!住着草屋我意气傲然,痛痛快快的喝酒吟诵诗篇。
如果五十岁就骤然谢世,对人世谁能没有依恋?如今我就这样的离去。
没有什么遗恨留在人间,我已到迟暮之年,一生追求隐居的心愿已经实现。
由老年而自然的死去。
有什么可是值得眷恋!”昨天去图书馆翻出一本泛黄的书——《陶渊明诗词选译》薄薄册子的最后几页是这篇《自祭文》。
本来上网想来查找原文得到更详尽的解释。
没想到却没有相关的。
幸好昨天把喜欢的句子摘抄了写来,以此来跟大家来分享我的感受。
魏晋时期的书生意气,我想是强烈的。
无论是对待生活的态度。
还是政治的态度,都带有一种“把玩”的心态。
陶渊明虽在他们之中算是异类,我想他也是”异“的有风骨。
(一)从“捽兀穷庐,酣饮赋诗'来看,有一种洒脱不羁强烈追求“个性”的傲然。
虽然身在官宦之家,但对于政治黑暗的愤懑。
让他早早的离开了政治舞台,不想被世俗所染,他倾心于田园风光的美好,向往于饮酒诗篇的闲适,以一种超然又享受自然的风度去阐释自己。
有时候像个孩童一样高兴了就唱,痛苦了就哭,就像人们常说的“返老还童”。
我想,假如陶渊明还在世的话一定是一个很会享乐的艺术家。
他远离尘嚣,追求个性的自由,真实心灵的释放,喜欢和朋友聚在一起,和朋友谈心,那种愉悦在他看来是什么也比不了的。
就像他认为的“人生第一件要事是吃饭穿衣”呵呵试问有那个大文豪可以如孩童般做出这样的感慨?我想这就是他的“个性”吧。
连他这个古人也不免赶一回“时髦”呢。
(二)从“人生实难,死如之何?”来看他面对生死的态度。
似乎在那个年代。
在那个战乱频繁的魏晋,人们面对生死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坦然,就好像一谈起死是一件同说穿衣吃饭琐事一样,大可以一笑了之。
死有什么?陶渊明骨子里的放浪形骸,自然让他面对死亡仍可“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也许是战乱的结果?让他下意识的选择逃避。
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的理解文章一:《魏晋风度,洒脱人生》(青少年版)小伙伴们,你们知道魏晋时期的那些风流人物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世说新语》里展现的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啊,有个叫王徽之的人。
有一天晚上下了大雪,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好朋友戴逵。
于是,他就连夜乘船去看望戴逵。
可是,当他好不容易到了戴逵家门口,却又转身回去了。
别人问他为啥,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你看,这就是魏晋风度,随心所欲,不为世俗的规矩所束缚。
还有那个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
他总是在家里光着身子喝酒,别人看到了就指责他。
他却反问:“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为啥跑到我裤子里来了?” 是不是觉得他特别有趣?他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追求自己内心的快乐。
魏晋风度就是这样,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小伙伴们,咱们是不是也可以学学他们,勇敢地做自己呢?文章二:《魏晋风度,自由的灵魂》(上班族版)朋友们,咱们工作累了,来聊聊魏晋风度,放松放松。
《世说新语》里的魏晋人物,那活得叫一个潇洒。
就说阮籍吧,他看到不喜欢的人,翻个白眼就不理睬;看到喜欢的人,就青眼相加。
才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地位,全凭自己的心情。
还有王羲之,在一次聚会时,大家都在讨论国家大事、功名利禄,他却毫不在乎,一个人躺在旁边的草地上,看着天空,感受着微风,自在极了。
咱们上班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被各种规矩、任务压得喘不过气?想想魏晋时期的那些人,他们不在乎世俗的眼光,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也许我们没办法像他们那样完全洒脱,但偶尔也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做一些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让自己的灵魂也能自由飞翔一会儿。
文章三:《魏晋风度,别样的风采》(老年版)老伙计们,咱们今天来讲讲魏晋风度。
在那个时代啊,有个叫嵇康的人。
他长得帅气,还精通音律。
他在柳树下打铁,那身姿,那神情,真是与众不同。
哪怕后来面临生死,他也毫不畏惧,弹奏一曲《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唱。
还有谢安,在淝水之战时,他镇定自若地下棋,等前方传来胜利的消息,他也只是淡淡地说:“小儿辈大破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