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20讲
- 格式:docx
- 大小:13.83 KB
- 文档页数:1
《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一、引言《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所编撰的一部笔记体小说集,全书共十卷,记录了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的人物逸事、言谈风尚和社会风俗。
其中,魏晋风度作为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世说新语》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魏晋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思想文化。
二、魏晋风度的背景与内涵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们对于生死、名利等问题的思考逐渐深化,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
魏晋风度即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强调个体内在的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崇尚自然、超脱和自由。
这种风度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举止上,也体现在文化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
三、《世说新语》中的魏晋风度表现1.个性自由:在《世说新语》中,许多人物形象都展现了个性自由的精神风貌。
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既体现了他的豪放不羁的性格,又展示了他在审美追求上的自由精神。
2.淡泊名利:魏晋时期,名利场上的追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然而,《世说新语》中却有许多故事表现了人们对名利的淡泊和超脱。
如嵇康拒绝入仕,钟会拜访嵇康的故事,就展示了他们对于名利的轻视和对自我价值的坚守。
3.才情横溢:《世说新语》中记录了许多文人墨客的才情和逸事。
这些人物形象既体现了他们的艺术才华,也展示了他们在审美追求和精神世界上的独特见解。
如王羲之写《兰亭序》,谢安与王羲之的交往等故事,都展现了他们在文化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
4.自然洒脱:《世说新语》中还记录了许多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故事。
如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的故事,就表现了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此外,还有一些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于生死、名利等问题的豁达态度,如王羲之的临终遗嘱等。
四、结论通过对《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态度、审美观念和思想文化。
这种自由、超脱和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后世也具有重要意义。
魏晋风度故事魏晋风度故事:传承千年的文化精髓近日,关于魏晋风度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这些故事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深受人们喜爱,同时也传承了千年的文化精髓。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些脍炙人口的魏晋风度故事。
故事一:嵇康的豪情壮志嵇康,字叔夜,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以其豪情壮志而闻名。
他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坚持自己的理念。
据说有一次,他和几位好友在山间采茶,突然遇到了一队豪华车马,车上坐着一位权贵之人。
嵇康毫不畏惧地上前质问,对方愣了一下,随后恼羞成怒地下车出拳。
嵇康却依然站在原地,高声说道:“用拳头来解决问题,这不过是一个小人的行径!”他的豪情壮志,以及对高尚品质的追求,令人敬佩。
故事二:王羲之的墨香浓郁王羲之,字逸少,是魏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以墨香浓郁、气韵生动而著称。
有一次,他在家中写字,突然看到窗外有一只鹿在奔跑。
他迅速拿起笔,以极快的速度写下了“鹿乱长风,山河动摇”的四个字。
这四个字生动地表现了鹿奔逐风的景象,令人心生敬畏。
王羲之通过书法将自然景观融入字里行间,展现了魏晋时期文人的高尚情操和独特审美。
故事三:陶渊明的田园诗意陶渊明,字元亮,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田园诗意。
据说有一年,陶渊明在家中种植了一片桃花林。
当春风吹来,桃花盛开,他便乘船在桃花林中游荡,边游边吟诗。
他的诗作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引发了许多人对美好生活的思考。
故事四:孙绰的绝世之才孙绰,字文广,是魏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其绝世之才而闻名于世。
据传他年少时曾被问及如何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他回答道:“不学无术,岂能成大器?不虚心求教,又如何有所成就?”这句简洁而深刻的话语,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谦虚好学的品质。
他的故事鼓舞了许多人勇于学习和不断进取。
故事五:曹操的智勇双全曹操,字孟德,是魏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其智勇双全而闻名于世。
据说有一次,曹操在战场上遭遇敌军的围攻,形势十分危急。
人文经典讲座报告魏晋士人有一个特定的群体。
他们颖悟、旷达、真率,他们玄心、洞见、妙赏、深情,他们有一种不同于流俗、甚至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文人士大夫的言谈举止。
他们的潇洒风流,他们的雅量高才,他们的喜怒哀乐,乃至他们的病态与疯狂全都是在执著甚至张扬“宁做我”的个性: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
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桓温与刘道真同品东晋名士,桓问:“第一流复是谁?”刘曰:“正是我辈”魏晋玄学的形成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时尚、价值观念。
真正反映“魏晋风流”的精神特质的,是不为外物所累,率性而为的言行风范: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斟酒。
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晋书·阮籍传》称:“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颜色。
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临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犹好老庄。
嗜酒能啸,善弹琴。
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时人多谓之痴。
”礼教的设防上,有诸如“男女授受不亲”、“叔嫂不通问”等等,阮籍却无视这些戒律:其嫂归宁时,“籍相与见别”;“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阮籍不拘俗礼,不崇礼制,他所追求的是发乎内心,发乎自然的礼:居母丧,饮酒二斗之后是“举声一号,吐血数升”;为母送葬,食豚饮酒之后,“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如此两号两呕,以至于“毁瘠骨立,殆至灭性”。
阮籍醉在酒店老板娘身旁,其“夫始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魏晋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心灵与精神的自由,醉酒佯狂是他们对抗司马氏立名教治天下的一种手段。
魏晋之风,可谓人文自觉之肇始,思想解放之发端。
在今天看来,魏晋风流似乎成了中国古代史中抽象的一个部分,“邺下放歌”、“竹林酣畅”、“曲水流觞”、“东篱采菊”之类的风流故事,这种回归自然、超然洒脱的生活方式,总是令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的特点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名著,主要记录了魏晋时期的历史典故、人物轶事和文化风俗。
这部书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了研究魏晋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在世说新语中,我们可以看到魏晋时期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魏晋风度。
一、魏晋风度的概念1.1 魏晋风度的含义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
它包括了当时社会中人们所崇尚和追求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审美标准等方面。
同时,魏晋风度还涉及到当时社会中人们所追求的生活方式、礼仪习惯、服装打扮等方面。
1.2 魏晋风度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区别相比于其他历史时期,魏晋时期具有明显的特点和差异。
首先,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内心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这也导致了魏晋时期文化的独特性。
其次,由于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自我表达,在文化、艺术等方面也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二、魏晋风度的主要特点2.1 以文学为代表的审美趣味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作家。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独特的审美趣味。
他们崇尚自然、追求真实、注重细节描写,并且喜欢通过对话和言语来表达情感。
同时,在诗歌创作方面,魏晋时期也形成了以“清新”、“淡泊”、“超脱”为主要特征的文学风格。
2.2 以礼仪为代表的社交习惯在魏晋时期,礼仪成为了社交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在社交活动中注重礼节和仪式,尤其是对于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礼节更是必不可少。
同时,魏晋时期的社交活动也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盛行的就是诗会、酒宴和游戏等。
2.3 以个性为代表的价值观念在魏晋时期,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和自我表达。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才华,在生活中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和特长。
同时,他们也强调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观念,认为追求物质财富并不是一件坏事,只要在合理范围内,并且符合道德准则就可以。
魏晋风度及其诗歌呈现讲座一、魏晋风度是啥玩意儿。
魏晋风度啊,就像是那个时代独特的时尚潮流,不过这潮流可不仅仅是穿啥衣服、梳啥发型这么简单。
它是一种全方位的生活态度、文化气质。
在魏晋时期,社会那叫一个动荡不安啊。
今天这个政权上台,明天那个政权被推翻。
就像小孩搭积木,刚搭好就被推倒重来。
在这种混乱的局势下,文人们的心态也变得很复杂。
他们一方面对现实失望,觉得这世道没救了;另一方面呢,又不甘心就这么沉沦,于是就开始在精神世界里寻找寄托。
这魏晋风度首先体现在人的行为举止上。
你看那些魏晋名士,一个个都特别潇洒、不羁。
他们不在乎传统的礼教束缚,比如阮籍,这家伙经常做出一些惊世骇俗的事儿。
他不喜欢当官,但是朝廷老想让他当官,他就整天喝酒,喝得醉醺醺的。
有一次,他听说有个兵家的女儿很有才华,但是不幸早逝,他跟人家又不认识,可他竟然跑到人家葬礼上大哭一场,哭完拍拍屁股就走了。
这在当时的礼教看来,简直是不可理喻的,但这就是魏晋风度,想干啥就干啥,率性而为。
二、魏晋风度在诗歌中的呈现。
1. 思想内容方面。
魏晋诗歌在思想内容上可真是丰富多彩,这都和魏晋风度分不开。
还有些诗歌反映了对自由的向往。
在那个礼教森严的社会里,文人们被各种规矩束缚着。
可是他们心里渴望像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
陶渊明的诗就很典型,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他觉得官场就像个笼子,把人困住了,只有回到田园,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
陶渊明也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说不干就不干了,回家种地去。
他种地可能种得不咋地,但是他的诗写得那叫一个好。
他的田园诗里描写的那种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其实就是他对自由的一种追求。
2. 艺术风格方面。
魏晋诗歌的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也跟魏晋风度息息相关。
首先是那种自然清新的风格。
就像一阵清风扑面而来,让人感觉特别舒服。
这是因为魏晋名士们追求自然,他们觉得自然的东西才是最美的。
像谢灵运的山水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魏晋风度二十讲·序言阅读答案①魏晋风度是个不易捉摸的概念,因而也是个纷扰不已的话题。
说简单点,是这个时代的士人们在自觉地追求活得更漂亮些。
②所谓漂亮,显然不仅仅指外在的仪表容颜,还有内在的精神情韵,表现在行事中,第一:。
尤其是在突然而至的变故前惶然失措,这说明缺乏坚定的自我认同能力,而容易受到外在压力的干扰,以致一挤则垮,尊严尽丧,于此当然说不上什么风度了。
因此,彼时的舆论特别看重人在生死、荣辱等关口的表现,把此境之下所流露出的从容不迫、镇定自如视为优雅和高贵之举,称之为“雅量”。
《世说新语》这部“名士教科书”专列“雅量”一门,收罗了不少此类逸事。
譬如嵇康安然弹琴,无视死亡的迫近;谢安接到淝水一役的捷报,默然无动于衷,都足以展现斯人的翩然风姿。
唯有高贵才是美的,这是魏晋名士们的共识。
③所谓漂亮,第二点:。
美妙的生活姿态应该是自在、舒缓、闲适、雅致、随心、任情,而不必刻意自我约束与激励以趋附某种外在价值,尽管后者可能引人崇仰。
这与东汉士人气节、然诺、忽生死、富贵、大义、护纲常的作风显然两样。
人生除了道德,还有艺术,或许艺术更为重要。
魏晋名士们把生活艺术化了,他们热衷清谈,但不为寻求理论的成果而是享受智慧的隽永精妙;他们耽玩山水,但不为排遣失意的落寞而是体验情感的清雅高致……总之,唯有自然才是美的,这也是魏晋名士们的共识。
④所谓漂亮,还有第三点:。
适度的诙谐不但可以化解因生活的过于严肃所造成的拘谨、沉闷和尴尬,还可调度起沉酣中的想象力去呼应学识以作创造性发挥,散发生命的活力。
《世说新语》中记载有许多名士相互调侃机辩的事迹,这构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对谐趣的欣赏实质上是对生活情趣的推崇,这样的人显然有风度。
唯有生趣才是美的,这同样是魏晋名士们的共识。
⑤高贵、自然、生趣这些构成了魏晋风度的内涵,它最终指向的是名士们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甲诗】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金圣叹与“魏晋风流”_hasgo122【内容提要】基于对宇宙、人生的独特思考,金圣叹选择了“著书自娱”作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支点,体现了一种“顺性”、“遂性”的人哲学;其与“魏晋风流”有着精神上的血脉联系,具体表现在“玄心”、“洞见”、“妙赏”、“深情”等四个方面;金圣叹评点是“魏晋风流”的生动展现,标示了一方理想的审美生存境界。
金圣叹(1608—1661)不仅是一个杰出文学批评家,还是一个比较深刻的思想者——这使他卓然于一般小说评点家之上。
美国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韦勒克指出:“批评就是识别、判断,因此就要使用并且涉及标准、原则、概念,从而也蕴涵着一种理论和美学,归根结底包含一种哲学、一种世界观。
”①那么,金圣叹思考过关于宇宙、人生的哪些根本问题?关于这些问题他有哪些苦闷或焦虑?它们得到了怎样的解释和超越?金圣叹所凭借的精神资源是什么?它们与金圣叹的评点有着怎样的关系?……也许金圣叹批评家的声名太盛了,这些方面的研究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金圣叹生于万历三十六年。
这是一个早熟的“读书种子”。
他在《水浒传?序三》中自叙:“吾年十岁,方入乡塾,随例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书,意如也。
”“四书五经”字句艰深难懂,“意如也”,是意料中事;而不明白习此何为,则使他厌倦私塾生活:“每与同塾儿窃作是语:不知习此将何为者?又窥见大人彻夜吟诵,其意乐甚,殊不知其何所得乐?又不知尽天下书当有几许?其中皆何所言,不雷同耶?如是之事,总未能明于心……”②不过,资质聪明的金圣叹,在枯燥的经文中也能发现些有趣的问题。
“记得圣叹最幼时,读《论语》至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见下文忽接云: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不觉失惊吐舌。
蒙师怪之,至与之夏楚。
”③他窥见了孔子答问的“机锋”,没想到反挨了冬烘先生的板子。
幸运的是,金圣叹11岁那年,“身体时时有小病。
病作,辄得告假出塾。
世说新语魏晋风度的人物故事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学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魏晋时期的风度人物故事。
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风貌,也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的风采。
下面,我们就来讲述一些在世说新语中出现的魏晋风度人物故事。
故事1:王衍的高风亮节王衍是魏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世说新语中有许多记载。
关于王衍的高风亮节,有一则故事尤为著名。
据说有一次,王衍在甘陵游玩,见到一名醉酒的官员,王衍走上前劝说他:“人不可以饮酒过量,您这样醉酒不好。
”官员却一点不领情,反而恼羞成怒,对王衍大加侮辱。
王衍只是淡淡一笑,没有生气。
后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生气反击,王衍答道:“他醉酒失态,我怎么能跟一个醉鬼计较呢。
”这个故事反映了王衍高尚的品德和气度,他不以恶人的恶劣行为影响自己的风度,而是以宽容的胸怀对待别人的过失,展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风度翩翩。
故事2:阮籍的豁达洒脱阮籍是魏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豪放派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洒脱见长。
在世说新语中,也有许多关于阮籍的记载。
据说有一次,阮籍在州中遇到打家劫舍的强盗,他原本以为会遭到强盗的劫掠,但是强盗却对他说:“你想要什么,我都给你。
”阮籍却毫不畏惧,反而大笑起来:“我只要你的胆量,不要你的财宝。
”强盗被他的豁达洒脱所感动,竟然放下了手中的刀,向他请教学问。
阮籍则以豪放的言辞答道:“唯有天地间的大道是最好的学问。
”这个故事反映了阮籍的豁达洒脱和豪放派的气度,面对强盗的威胁也不惧怯,反而以豪放的言辞与之相对,展现出了他的品格和风度。
故事3:刘琨的宽厚仁德刘琨是魏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将领,他在世说新语中也有许多记载。
其中有一则关于刘琨宽厚仁德的故事。
据说有一次,刘琨的妻子被他人所诬陷,使得刘琨大为愤怒,准备要对那些人进行严惩。
但是他的朋友们劝他说:“您作为一个高官,要宽厚仁德,不能因为私人的恩怨就破坏公正。
”刘琨在朋友们的劝说下放下了心中的愤怒,最终宽大处理那些人,并且还为他们派遣了宽厚的赦免政策。
魏晋风度一、清谈之风清谈即谈玄,魏晋士人重才性,亦不乏才华横溢之辈。
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驰骋思辩的清谈之风。
(一)互相辩难。
魏晋玄学活动的基本形式便是玄谈。
名士们相聚而谈,剖玄析理,开辟了一个思辨的时代。
(二)追求优雅的风致。
清谈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代表了高贵的身份和高雅的情趣,所以,仅有敏捷的才思是不够的;谈家的言谈举止还常常带有艺术化的装饰,呈现一种优雅的美感。
二、品题之风品题,这里所指的是对人物品性、才能、容止、风度等的评论。
(一)“清”的审美精神。
魏晋风度的美学特征,从总体倾向来看,可用一个“清”字去概括。
刘熙在《释名》中说:“清,青也。
去浊远秽,色如青也。
”(二)关注仪容之美。
审美的标准取代功利实用的标准,必然又导致人物品藻活动中对仪容之美的特别关注。
先秦两汉时期,儒家对仪容的讲究,只局限在正统伦理道德和政治礼法所允许的范围内,并作为附属物来予以承认。
汉末魏初则注重“英雄”与“才能”的人物品藻标准,但这时对容貌的讲究仍主要是为了实用。
人物品藻自正始玄学兴起以后,则异于前代,如: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三)注重人物的内在神韵。
受魏晋玄学“得意忘象”和佛学“略形取神”审美标准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人物品评活动开始重视人的内在神韵。
这一点于东晋士人中表现得尤为自觉:何晏七岁,明慧若神。
、(四)形象化的特点。
自然之美与人物之美的诗意契合,深刻体现了魏晋风度。
无论是品鉴人物内在的品格才情之美,还是外在的仪容风度之美,多是通过比喻,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的,使人物的人格之美与自然的物象之美互相契合,达到了人格美与自然美的统一三、任诞之风魏晋士人崇尚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把任诞放达的生活作风推向了极致。
(一)率真任性。
魏晋名士追求一种自然适意,无拘无束的生活意趣,一切唯求其真,任其性,适其情,尽其兴而已。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公主震怒。
怒火满腔的殿下号称南康长公主,是明帝的女儿、成帝的姐姐。
愤怒的原因则任何女人都能理解:她的丈夫居然在书房里偷偷藏了一个小妞。
小妞其实也是公主,哥哥李势是成汉国的皇帝,只不过此时已经亡国。
率军灭亡了成汉的征西大将军桓温顺手牵羊,把李势年轻貌美的妹妹作为战利品带回了家中,背着妻子南康长公主“书屋藏娇”。
公主当然不能容忍。
震怒的公主一把推开了房门,身后跟随着几十个持刀的婢女。
她们进门的时候,李势的妹妹正在梳头,长长的头发拖到地上,皮肤像玉一样温润。
所有人都看呆了。
李势的妹妹却不紧不慢继续梳头。
她把头发梳好盘了起来,这才起身向公主行礼,然后平静而凄婉地说:国破家亡,无心至此,若能见杀,乃是本怀。
刀子被扔在了地下。
南康长公主冲了过去,抱着李势的妹妹说:好孩子,你实在是太漂亮太可爱了,就连我看见你都要动心,何况我们家那个老东西![1]这当然是传闻,却未必不真实。
至少,它表现出来的风气和风尚是真实的。
那就是一个唯美的时代,爱美之心不但人皆有之,而且可以使人生,也可以让人死。
比如孙策。
孙权的哥哥孙策,与周瑜同为汉末有名的少年英雄和青年偶像。
他们俩二十四岁迎娶江东美女大乔和小乔时,被吴人亲切而欣赏地呼为孙郎和周郎。
那时的孙策,在战场和情场都很得意,真能让所有的男人都羡慕不已。
可惜好景不长,孙策被仇家刺伤。
伤并不致命,只不过脸被划破。
孙策却说:我的脸都变成这副样子了,还能再建功立业吗?说完大吼一声,创口破裂而死。
[2]奇怪!建功立业与长相有关系吗?有,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就是以貌取人。
一个人如果才貌出众,就会受到追捧,比别人更容易成功。
比如潘岳。
潘岳字安仁,小名檀奴,是西晋的文学家,也是当时的头号美男子。
他甚至在后世成为俊男的标准,正如西施是美女的代名词。
因此,一个男人如果长得漂亮就叫“貌若潘安”,女人则会把自己的最爱称为“檀郎”。
事实上潘岳早就是“大众情人”。
他年轻的时候,只要拿着弹弓坐车出去玩,洛阳城的女人便会老老少少全都跑出来,手牵着手围着他看,还要往他的车里送水果。
一李泽厚《魏晋风度:人的主题》
二余英时《名教思想与魏晋士风的演变》
三顾农《七贤林下之游的时间与方式》
四高华平《评东晋的风流宰相——谢安》
五罗宗强《陶渊明:玄学人生观的一个句号》
六张三夕《魏晋风度何为》
七樊树志《魏晋风度与玄学的产生》
八王永平《魏晋任诞风气的先声——略论汉末逸民戴良之“诞节”及其与魏晋风度之关系》九姜广辉《汉末魏晋的名士风度》
十牟发松《说“达”——以魏晋士风问题为中心》
十一宁稼雨《〈世说新语〉中的裸袒之风》
十二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十三王瑶《文人与酒》
十四冯友兰《论风流》
十五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十六宗白华《清谈与析理》
十七陈寅恪《清谈误国》
十八唐长孺《清谈与清议》
十九白化文《麈尾与魏晋名士清谈》
二十孙机《魏晋时代的“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