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错误之RCA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19 MB
- 文档页数:18
护理不良事件错误给药RCA分析报告1.背景信息1.1 事件概况本次事件发生在XX医院X科病房,患者为一名年轻女性,因XXX入院治疗。
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长期口服某种药物(以简称为药物A),每天需口服一次,每次剂量为X毫克。
1.2 当事人情况涉事护士为X科注册护士,从事护理工作已有X年,工作业绩一直良好。
该护士负责该病房的护理工作,包括给药。
2. 事件描述2.1 事件经过患者在住院期间需要口服药物A,按照医嘱每天一次。
在201X年X月X日,该护士负责给予该患者口服药物A。
但是,由于护士工作繁忙,没有按医嘱的剂量给予患者药物A,而是给予了药物B(另一种药物,以简称为药物B),药物B与药物A在外观、包装上非常相似,但剂量完全不同。
2.2 事件发现该事件在给药后立即被护士发现并报告,由于给药事件的严重性,医院随即进行调查并成立了临时委员会。
3. 事件分析3.1 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3.1.1 人因3.1.1.1 护士疲劳工作:涉事护士工作繁忙,长期出现疲劳状态。
长时间的工作负担和精神压力可能导致其注意力下降,从而提高了给药错误的风险。
3.1.1.2 不良注视注意力(inattentional blindness):涉事护士在给药过程中存在一种疏忽的现象,即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物上而忽视了医嘱中的剂量要求。
3.1.1.3 缺乏标准程序:涉事护士在给予药物时没有采取详细的核对程序,导致错误发生。
3.1.2 过程3.1.2.1 缺乏明确的药物管理措施:病房药物管理的相关政策和程序不够明确,导致给药错误时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
3.1.2.2 药物外观相似度高:药物A与药物B在外观、包装上非常相似,容易混淆导致给药错误。
3.1.3 环境3.1.3.1 强度过大的工作压力:病房护理人员因为工作压力大,容易出现疏忽等错误行为。
3.1.3.2 缺乏团队沟通与合作:没有建立良好的团队沟通与合作机制,在此事件中未能及时发现给药错误。
口服给药错误护理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患者用药安全是全球医疗行业共同关注的安全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有约1/3的患者因不合理用药而死亡,用药安全已经严重威胁患者安全。
根据用药环节不同,用药错误分为医嘱错误、配药错误、给药错误3个环节,其中给药错误发生率高达67.6%。
钟竹青[1]分析156例护理给药错误事件,发现口服给药错误占32.1%。
给药错误指患者实际接受的药物与医嘱存在不同,包括剂型、给药途径、给药时间,甚至产地、厂家等。
对于护士而言,错误给药会延误患者的治疗,甚者造成不良后果导致死亡。
对给药错误的类型进行分类,分析原因,能更详细地发现用药错误的原因,追踪失误根源并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
一、不良事件统计选取2017年1—12月洪洞县中医院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189起,其中与口服药物有关的事件17起,包括:药物剂量错误9起(52.9%)给药对象错误5起(29.4%)剂型错误2起(11.8%)未及时取回1起(5.9%)二、RCA分析方法1.成立根本原因分析法小组研究小组由护理管理者3人,病区护士长1人,质量管理专家1人,药剂科人员1人,护理部干事1人组成。
小组成员均经过相关培训,具有批判性观点,态度客观并有优秀的分析技巧。
组长由统筹医院全面工作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信息收集的质量管理专家担任,副组长由知晓根本原因分析法操作的护理管理者担任。
2.寻找近端原因,确定根本原因小组成员对17起口服给药错误事件进行详尽调查,采用“头脑风暴法”、鱼骨图进行原因分析。
3.根本原因分析操作方法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后,由组长组织调查与讨论等工作的开展。
信息收集包括目击者说明与观察资料、物证、书面文件证明;资料来源包括人员、记录、设备、地点、流程等。
采用原因树、鱼骨图等辅助工具,以时序法描述事件发生过程,从人、机、料、法、环5个方面进行分析,寻找造成事件中较明显联想到的原因即该不良事件发生的近端原因。
RCA应用于给药错误事件的分析报告发生地点:xxxxxxxxx本案例进行RCA的判定与理由:1、风险评估:本案伤害程度虽属「无」,但该类事件发生频率较高,故SAC 评估落在3级,进行RCA 分析。
2、以系统问题评估:经IDT 决策树评估后,本案属系统问题,故进行RCA 分析。
一、事件描述该患者原本医嘱予沐舒坦45mg、静推、BID,但操作者将16:00的维可莱错看成沐舒坦静滴,当液体静滴一半时,被责任护士及时发现,立即通知医生,经医生全面评估后,患者无不适主诉,且沐舒坦及维可莱同为氨溴索系列药物,遵医嘱予继续静滴维可莱,结束后患者无不适主诉。
二、调查结果(一)资料收集1、人员访谈:发错药的护士、该病人的责任护士、护士长。
2、治疗室实地查看:布局设置、药品摆放。
3、记录:护理记录、病历记录、护士排班表、新护士培训记录、各班工作职责。
4、地点:xxxxxxxx5、方法流程:接药流程,摆药流程,配药流程,PDA使用流程,核对制度落实、督察流程,交接班流程,品名、品相相似药物的区分与指引。
(二)调查结果1、发错药的护士为2012年8月分配来的新护士,在该科室工作4个月,做9-5班。
她把维可莱误以为就是沐舒坦,因为两者的化学名一样。
该护士核对过程中只核对了化学名,没有核对商品名。
2、因为该事件发生在星期六下午3点,上班人较少,该护士一边在摆药房送上来的药,一边看红登(摆药过程中看了四次红灯),把自己摆好的药直接拿去病人床边更换。
3、该护士为2012年8月分配来的新护士,不知道该科室常用的品名、品相相似的药物。
4、摆药、接药为同一人,整个过程没有执行双人核对。
(三)近端原因问题:给药错误1、病人因素:病人对自己的用药情况不够了解与关注,当接上一瓶重未用过的维可莱静脉滴注时,病人没有质疑。
2、个人因素:发错药的护士为2012年8月分配来的新护士,在该科室工作4个月。
不知道该科室常用的品名、品相相似的药物,没有很好执行三查七对。
RCA应用于给药错误事件的分析报告发生地点:xxxxxxxxx本案例进行RCA的判定与理由:1、风险评估:本案伤害程度虽属「无」,但该类事件发生频率较高,故SAC 评估落在3级,进行RCA 分析。
2、以系统问题评估:经IDT 决策树评估后,本案属系统问题,故进行RCA 分析。
一、事件描述该患者原本医嘱予沐舒坦45mg、静推、BID,但操作者将16:00的维可莱错看成沐舒坦静滴,当液体静滴一半时,被责任护士及时发现,立即通知医生,经医生全面评估后,患者无不适主诉,且沐舒坦及维可莱同为氨溴索系列药物,遵医嘱予继续静滴维可莱,结束后患者无不适主诉。
二、调查结果(一)资料收集1、人员访谈:发错药的护士、该病人的责任护士、护士长。
2、治疗室实地查看:布局设置、药品摆放。
3、记录:护理记录、病历记录、护士排班表、新护士培训记录、各班工作职责。
4、地点:xxxxxxxx5、方法流程:接药流程,摆药流程,配药流程,PDA使用流程,核对制度落实、督察流程,交接班流程,品名、品相相似药物的区分与指引。
(二)调查结果1、发错药的护士为2012年8月分配来的新护士,在该科室工作4个月,做9-5班。
她把维可莱误以为就是沐舒坦,因为两者的化学名一样。
该护士核对过程中只核对了化学名,没有核对商品名。
2、因为该事件发生在星期六下午3点,上班人较少,该护士一边在摆药房送上来的药,一边看红登(摆药过程中看了四次红灯),把自己摆好的药直接拿去病人床边更换。
3、该护士为2012年8月分配来的新护士,不知道该科室常用的品名、品相相似的药物。
4、摆药、接药为同一人,整个过程没有执行双人核对。
(三)近端原因问题:给药错误1、病人因素:病人对自己的用药情况不够了解与关注,当接上一瓶重未用过的维可莱静脉滴注时,病人没有质疑。
2、个人因素:发错药的护士为2012年8月分配来的新护士,在该科室工作4个月。
不知道该科室常用的品名、品相相似的药物,没有很好执行三查七对。
RCA应用于给药错误事件的分析报告发生地点:xxxxxxxxx本案例进行RCA的判定与理由:1、风险评估:本案伤害程度虽属「无」,但该类事件发生频率较高,故SAC 评估落在3级,进行RCA 分析。
2、以系统问题评估:经IDT 决策树评估后,本案属系统问题,故进行RCA 分析。
一、事件描述该患者原本医嘱予沐舒坦45mg、静推、BID,但操作者将16:00的维可莱错看成沐舒坦静滴,当液体静滴一半时,被责任护士及时发现,立即通知医生,经医生全面评估后,患者无不适主诉,且沐舒坦及维可莱同为氨溴索系列药物,遵医嘱予继续静滴维可莱,结束后患者无不适主诉。
二、调查结果(一)资料收集1、人员访谈:发错药的护士、该病人的责任护士、护士长。
2、治疗室实地查看:布局设置、药品摆放。
3、记录:护理记录、病历记录、护士排班表、新护士培训记录、各班工作职责。
4、地点:xxxxxxxx5、方法流程:接药流程,摆药流程,配药流程,PDA使用流程,核对制度落实、督察流程,交接班流程,品名、品相相似药物的区分与指引。
(二)调查结果1、发错药的护士为2012年8月分配来的新护士,在该科室工作4个月,做9-5班。
她把维可莱误以为就是沐舒坦,因为两者的化学名一样。
该护士核对过程中只核对了化学名,没有核对商品名。
2、因为该事件发生在星期六下午3点,上班人较少,该护士一边在摆药房送上来的药,一边看红登(摆药过程中看了四次红灯),把自己摆好的药直接拿去病人床边更换。
3、该护士为2012年8月分配来的新护士,不知道该科室常用的品名、品相相似的药物。
4、摆药、接药为同一人,整个过程没有执行双人核对。
(三)近端原因问题:给药错误1、病人因素:病人对自己的用药情况不够了解与关注,当接上一瓶重未用过的维可莱静脉滴注时,病人没有质疑。
2、个人因素:发错药的护士为2012年8月分配来的新护士,在该科室工作4个月。
不知道该科室常用的品名、品相相似的药物,没有很好执行三查七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