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溶解度1(1)
- 格式:ppt
- 大小:977.50 KB
- 文档页数:26
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5篇)初三化学溶解度教案篇1设计思想: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
答: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答: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
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水一、化学性质(重要)①和二氧化碳反应文字表达式:水+二氧化碳→碳酸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②和氧化钙反应文字表达式:水+氧化钙→氢氧化钙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现象:氧化钙与水剧烈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③和硫酸铜反应文字表达式:水+硫酸铜→五水合硫酸铜化学方程式:CuSO4+H2O=CuSO4·5H2O现象:白色的硫酸铜粉末遇水变为蓝色二、工业净水(自来水净化的主要步骤及作用)(重要)①加入絮凝剂使浑浊的水中悬浮物快速沉降(常用明矾)了解:【明矾:十二水硫酸钾铝(KAl(SO4)2·12H2O)对水中的杂质吸附而沉降,它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可以对悬浮杂质吸附沉降,以达到净水的目的】②过滤池使难溶物与水分离③吸附池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常用活性炭)④投药消毒除去水中混有的一些细菌或者微生物(或“杀菌消毒”)了解:【消毒方式拓展:除氯气外,二氧化氯,漂白粉,臭氧,也可用于自来水消毒处理】三、实验室过滤(重要)1、实验器材:带铁圈的铁架台、漏斗、玻璃棒、烧杯2、操作过程①先将玻璃棒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处②取浑浊的水沿玻璃棒慢慢地倒入漏斗(玻璃棒起引流作用),烧杯口紧靠在玻璃棒上③液面始终低于滤纸的边缘3、注意事项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中间不留气泡②二低:液面低于滤纸边缘,滤纸低于漏斗口③三靠:烧杯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4、过滤速度慢的原因①滤纸与漏斗内壁之间有气泡②杂质堵塞滤纸的小孔5、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①滤纸破损②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盛装滤液的烧杯不干净四、硬水和软水水的类型定义鉴别方法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分别取少量的软水和硬水于试管中,滴加等量的肥皂水,振荡。
有较多泡沫产生的水是软水;泡沫很少,产生浮渣的水是硬水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硬水的危害】(了解)①用硬水洗涤衣物,既浪费肥皂又洗不干净衣物,时间长了还会使衣物变硬②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因为锅炉内结垢之后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严重时还可能引起爆炸③长时间饮用硬水有害健康。
九年级化学第七章:溶液;溶解度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第七章(一)溶液1. 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能分辨溶质和溶剂。
2. 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 溶液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能区分浓溶液和稀溶液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三)溶解度1.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 溶解度的概念和有关概念的计算二. 重点、难点:1. 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溶解度的概念和有关概念的计算【教学过程】一. 溶液1. 概念: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均一是均匀的意思,稳定意味静置后不会产生沉淀和分层的现象。
2. 在溶液里,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例如,CuSO4溶液中,水是溶剂,CuSO4是溶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3. 注意事项⑴溶液一般是透明的,但透明不一定无色。
例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之和。
但溶液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和溶剂体积之和,这是受到分子间的间隔影响。
⑵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
例如,将锌与适量稀硫酸反应,锌逐渐溶解,但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锌,而不是锌。
也就是说,形成的溶液是硫酸锌的水溶液,而不是锌的硫酸溶液,。
又如,碳酸钙溶于稀盐酸,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钙。
还有将蓝矾(胆矾)溶于水时,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铜,而不是胆矾。
二.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 概念: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1)作业设计1.要想从食盐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宜采取的方法是()A.蒸发溶剂的方法B.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C.倒掉部分溶液的方法D.升高温度的方法【答案】A【质量水平】2.现有一接近饱和的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使之成为饱和溶液的是()①蒸发溶剂,②增加溶质,③降低温度,④加热升温A.只有①②B.只有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A【质量水平】3.能证明某KCl溶液在20 ℃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结果溶液变稀B.取少量该溶液,降温至10 ℃时,有KCl晶体析出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无KCl晶体析出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Cl晶体,晶体质量不再改变【答案】D【质量水平】4.根据图所示实验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不能溶解其他溶质B .20 mL 水中溶解氯化钠的最大质量是定值C .加热后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增加D .加热后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答案】C 【质量水平】5.下列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的是( ) A .饱和石灰水降温B .饱和石灰水表面结了一层膜C .室温下的饱和硝酸钾溶液放进冰箱D .向饱和蔗糖水里加水 【答案】C 【质量水平】考点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solo 质量水平考查要求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溶液的特征 理解掌握B2 M L2 综合性 温度对物质溶解能力影响认识记忆B1 U L1 基础性 硝酸钾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认识记忆B1UL1基础性饱和溶液的判断理解掌握B2 M L2 综合性6.在研究物质溶解性的实验中,小明将5 g硝酸钾加入10 g水中,充分振荡后静置,现象如图甲所示。
(1)小明认为图甲试管中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是。
(2)对该试管进行加热,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溶液,小明认为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请对小明的判断作出评价:。
(3)晓龙通过实验对该溶液是否饱和作出了正确判断,他的做法是。
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学习目标】1.掌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及相互关系;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2.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要点梳理】要点一、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专题课堂《溶解度》一)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时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存在以下转化关系(溶质为固体):4.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一般说来,可以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再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要点诠释】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1)首先要明确“一定条件”、“一定量的溶剂”。
在某一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了。
如室温下,100 g水中溶解31.6 g KNO3达到饱和,若升高温度或增大溶剂(水)量,原来饱和溶液就变为不饱和溶液。
所以溶液饱和与否,首先必须明确“一定条件”和“一定量的溶剂”。
(2)必须明确是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如:在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能还能继续溶解蔗糖,此时的溶液对于食盐来说是饱和溶液,但是对于蔗搪来说就是不饱和溶液。
2.由于Ca(OH)2的溶解度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升高温度;将熟石灰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在改变温度时应该是降低温度。
要点二、溶解度、溶解度曲线1.固体的溶解度:(专题课堂《溶解度》二)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初三化学:溶解度知识点归纳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根据物质在20℃时溶解度的大小不同,把物质的溶解性通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概念粗略地来描述.
(2)固体的溶解度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在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五个要点:
①“在一定温度下”:因为每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定值,但这定值是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给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出在什么温度下的溶解度才有意义.
②“在100g溶剂里”:溶剂质量有规定的值,统一为100g,但并不是100g溶液,在未指明溶剂时,一般是指水.
③“饱和状态”: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的溶解达到了最大值.
④“所溶解的质量”:表明溶解度是有单位的,这个单位既不是度数(°),也不是质量分数(%),而是质量单位“g”.
⑤“在这种溶剂里”:就是说必须指明在哪种溶剂里,不能泛泛地谈溶剂.因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度是不相同的.
(3)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的高低也是影响溶解度大小的一个重要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不同而
不同.大多数固态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少数物质(如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也有极少数物质(如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4)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计算
a根据:温度一定时,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的质量与饱和溶液质量成正比.。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溶解度【学习目标】1.知道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2. 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相关知识;3.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学习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学习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学习过程一、课前学习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一、固体溶解度1.在一定________下,某固态物质在________溶剂里达到________状态时所溶解的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如________;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________,如________;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如________。
二、溶解度曲线3.用纵坐标表示________,横坐标表示________,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三、气体溶解度4.在压强为101 kPa和________时,某气体溶解在________水里达到________状态时的气体体积叫做该气体的溶解度。
5.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________和________。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随压强的增大而______ 。
答案:1.温度100克饱和质量 2.增大硝酸钾变化不大氯化钠减小熟石灰 3.溶解度温度 4.一定温度1体积饱和 5.温度压强减小增大我的疑惑:(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二、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目标1 :溶解度实验:(1)向盛有20℃水的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向盛有40℃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2)向40克20℃水中加入氯化钠,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都至饱和状态。
(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3)向100克20℃说中加入氯化钠直至饱和,向100克20℃水中加入硝酸钾配成不饱和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