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语文试卷
- 格式:pdf
- 大小:709.40 KB
- 文档页数:10
曲靖一中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六语文参考答案1.(3分)C 【解析】A项,“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幸福”说法太绝对,原文有“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福”。
B项,“唯有如此才有可能使家庭和谐”错误,原文有“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意思是每个成员都担负起责任,然后相互配合,“才有可能使家庭和谐”。
D项,“汉唐时出现,宋朝是最严重的”错误,原文有“男尊女卑的现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朝以后比较严重”。
2.(3分)B 【解析】第三段主要讨论“孝道”对家庭稳定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没有讨论“父慈”对“子孝”的作用。
3.(3分)C 【解析】“报恩思想在中西方的获得截然不同”错误。
4.(3分)B 【解析】“带来一种强烈的神秘感”,于文无据。
5.(5分)①介绍莫高窟的来历。
②为下文密室经卷的发现作铺垫。
③丰富了文章内容。
④增强了莫高窟历史的厚重感、沧桑感。
(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给3分,三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6.(6分)示例:地域角度:敦煌莫高窟处在荒漠之中的一座称为三危山的高坎中,前临的是一条干涸的河道,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雄伟,几乎是蜷缩在沙漠中,给人一种“一片黄沙卷热烟”的感觉。
(2分)文化角度:①敦煌石窟数量众多,建制和功用多样,大小不一。
②这些洞窟中存有大量跨越千年的佛像、壁画。
③石窟内有五万多卷用多种文字写成的经书,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手抄经文,有各种极具价值的地方志、教义传史书等。
④这里曾是佛教东传的重要一站,见证了那些曾经的辉煌。
敦煌莫高窟的美丽惊艳了世界,它没有因为地处沙漠而消失,而是永远存留在人们心中。
(每点1分,共4分)7.(3分)A 【解析】不让座除了自己的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对方考虑。
8.(5分)C(3分)D(2分)【解析】A项,材料一中“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可以看出年轻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了。
云南曲靖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三总复习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第I 卷第1页至第7页,第II卷第7页至第8页。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长期以来,中国学者一直认为在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汉族同化了许多不同的异族。
自孔子赞美管仲“尊王攘夷”以不到三百年的时期内,或全部或部分都消融在中华民族的大炉里。
而西方的反汉化论者强调族群认同,认为清朝的民族政策丰满中,蒙古,汉军,汉人,壁垒分明。
罗斯基与克劳杜雷等西方学者,大都研究清史,不以“满人汉化”为然,他们严厉批评“汉化”的提法,指为大汉沙文主义,是现代中国民族主义者的历史解释。
华裔学者大都以中原汉文化为立论的主旨,如为,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其政权能否长久,是其能否汉化,汉化是夷狄之乡,成为冠带之邦,如12世纪的女真在进入华北之前,就已经从事农耕,占据华北后,起用汉人官僚,采取中国制度,深受汉文化的影响,金世宗虽极力保存女真文化和语言,但是到了金章宗的年代,汉化程度已深,并允许汉人和女真人通婚。
满人的族群认同,固然归属于八旗制度,但编入八旗内的所谓“旗人”除女真族主体外,包括蒙族,汉族,少数俄罗斯族,维吾尔族,藏族也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共同体,并不是单一族群的认同。
不同族群的“同质化”以及“同质”固然有其过程,疾徐有别,最终“融合”亦难易有异,不过汉族与少数民族经长时间之同质化以及同质,终于达到相当成功的融合。
若说政治认同,无论任何族群,在清帝国时代都认同清朝,作为汉人的曾国藩,李鸿章一抹不认同清朝。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句成语叫大智若愚。
人类精神的这种逆反形式很值得研究一番。
我还可以举出大善若恶,大悲若喜,大信若疑,大严肃若轻浮。
在爱默生的书里,我也找到了若干印证。
悲剧是深刻的,“领悟悲剧也须有深刻的心灵。
”性情浅薄的人遇到不幸,他的感情仅只是演说式的做作。
”然而这不是悲剧。
人生的险难关头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浅。
有的人一生接连遭到不幸,却未尝体验过真正的悲剧情感。
相反,表面上一帆风顺的人也可能经历巨大的内心悲剧。
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
大悲者会以笑谑嘲弄命运,以欢容掩饰哀伤。
丑角也许比英雄更知人生的辛酸。
爱默生举了一个例子:正当喜剧演员卡里尼使整个那不勒斯城的人都笑断肚肠的时候,有一个病人去找城里的一个医生,治疗他致命的忧郁症。
医生劝他到戏院去看卡里尼的演出,他回答:”我就是卡里尼。
”与此相类似,最高的严肃往往貌似玩世不恭。
古希腊人就已经明白这个道理。
爱默生引用普鲁塔克的话说:“研究哲理而外表不像研究哲理,在嬉笑中做成别人严肃认真地做的事,这是最高的智慧。
”正经不是严肃,就像教条不是真理一样。
真理用不着板起面孔来增添它的权威。
在那些一本正经的人中间,你几乎找不到一个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
不,他们思考的多半不是人生,而是权力,不是真理,而是利益。
真正严肃思考过人生的人知道生命和理性的限度,他能自嘲,肯宽容,愿意用一个玩笑替受窘的对手解围,给正经的论敌一个教训。
他以诙谐的口吻谈说真理,仿佛故意要减弱他的发现的重要性,以便只让它进入真正知音的耳朵。
尤其是在信仰崩溃的时代,那些佯癫装疯的狂人倒是一些太严肃地对待其信仰的人。
鲁迅深知此中之理,说嵇康、阮籍表面上毁坏礼教,实则倒是太相信礼教,因为不满意当权者利用和亵渎礼教,才以反礼教的过激行为发泄内心愤想。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半月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中国重视人的主观能动因素,强调官员对民众的约束与塑造作用,因此,政治的着眼点在“治吏”上,要求官员清正廉明就成了传统政治的核心诉求之一。
而西方更着重于法典与制度的完备与执行,更为相信“法”的约束与规范作用。
这就使得传统中国与西方在“官吏”的定位方面出现非常大的区别。
西方的官吏是技术型官僚,以对法制的熟稔和贯彻为考核依据,局限在公权力领域,官员的私人领域并不影响其公权力领域的职位与权威。
而传统中国既要求官员具备技术型官僚的职能,又要求官员充当万民的表率,即所谓“青天大老爷”,被西方放置在个人层面的“道德”在传统中国却恰恰是约束的重点。
传统中国的政治理念是“政者,正也”,只有人“正”才能产生清明的政治,所以重视德性培养和德行考察。
如上所述,传统中国对官员的监督,除外在的法律监督外,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形成对官员进行风宪纠弹的言官系统。
言官系统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发挥,以明代最为典型。
明太祖朱元璋痛恨官吏的贪污腐败,建立了对官员进行监督的常制,监察御史和给事中合称“科道官”,共一百六七十人,这些人通常被称为“言官”,专职弹劾百司。
监察御史品秩不高,但代表皇帝,可以小制大,以内制外,尤其巡按御史,小事立断,大事奏裁,很有权威。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明朝没有宰相之制,都御史直接向皇帝负责,六部、地方政府和监察御史、给事中不相统属,避免了由于隶属关系而对言官产生行政干涉,保障了言官职能的有效发挥。
言官要起到肃清吏治的作用,由谁来担任言官就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了。
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内存忠厚之心,外振正直之气,政治上一定要忠君爱国。
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
不仅如此,明代还要求言官有实际的仕途经历,不是仅凭借书本上的抽象理念来行事,而是能真正切入实务,不务空言。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70分)现代文阅读(35分)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天地之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日月更迭,寒暑交替,万物化育,生生不息。
今日异于昨日,明日又将不同,甚至没有任何一刹那不在变动之中。
中国古代的哲人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可以观察到的变易现象,竭力使自己的日常行为和社会生活规范符合自然变化的规律,于是“天道”成为“人道”的法则。
《周易》在很大程度上是探索如何驾御变化的学说。
《周易》有“经”与“传”两部分。
“经”是最早的资料。
据说那是周文王被拘禁时所作的。
所以,后来有“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经·系辞下》)的说法。
所谓“中古”,即指周文王的时代;所谓“忧患”,即指文王为天下人而忧患。
《周易》的主体是六十四卦。
每一卦皆由六爻组成,爻有阳爻与阴爻之分。
由三爻组成的基本卦有八个,就是:乾、坤、震、艮、离、坎、兑、巽。
有一个简单的口诀是: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碗,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这八卦即是符号,用以代表自然界的八大现象,亦即依序是:天、地、雷、山、火、水、泽、风。
由基本八卦再两两配合,就成为六十四卦了。
每一卦皆有简单扼要的卦辞与爻辞,这些就构成了“经”的部分。
“经”之外,还有“传”,是最早的注释。
“传”有十部分,又名“十翼”(翼为辅助之意),就是: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
关于《十翼》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弟子数代相传的结晶,因为其中屡见“子曰”,并且基本立场是要人进德修业。
太极图中的阴阳鱼,阴鱼的眼睛是白的,而阳鱼的眼睛是黑的,蕴含着“易”的道理。
《周易》的经典思想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绎万物。
这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都有两面性。
《周易》的基本原则,正是观察自然规律以安排人的言行。
自然规律是循环不已而永葆生机。
2017-2018学年云南省曲靖一中高三(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副标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双十一”期间,众多电商平台打造“双十一”物美价廉的购物文化,并推出各种吸引消费者的促销活动,打折、满减、返券等,不一而足....。
②数以亿计的共享单车押金确实是一笔庞大资金,不过我们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共享单车以及相应的收取押金行为本身。
③东南大学“学霸情侣”之所以获得优异的成绩,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日积月累的勤奋学习取得的。
④给没有走完长征路的那些无名英雄歌功颂德....,是北京卫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主创的目的之一。
⑤近年来,犯罪分子利用互联网进行金融诈骗,呈现出骗局设计丝丝入扣....、难辨真伪的特点。
这已经引起公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用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⑥史铁生、霍金等人或许抱怨过不公的命运,却并不曾在这个飞扬跋扈....的对手面前认输,他们拼尽全力与对手掰手腕,直至打败对手,取得胜利。
A. ①③⑤B. ②④⑤C. ①④⑥D. ②③⑥【答案】B【解析】①不一而足:形容所说的事物或现象很多,不止一个,不能一一列举。
句中的促销活动只是列举了一部分,还有很多,使用正确。
②求全责备:对人或对人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
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
“求全”“责备”都是动宾结构,所以后面不能再带宾语。
使用错误。
③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使用正确。
④歌功颂德:歌颂功绩和德行。
此处偏重颂扬事迹以流传后世,应用“树碑立传”。
⑤丝丝入扣:形容每一步都做得十分细腻准确,多指文章、艺术表演等,褒义。
此处指骗局,对象错误,褒贬错误。
⑥飞扬跋扈:原指意态狂豪。
不受约束。
现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
正确。
故选:B。
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要熟记成语含义,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云南曲靖一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半月考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1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御宴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礼仪。
在宴会中,皇帝要按例赏赐出席官员花朵,官员将之簪戴于头上以示荣宠,所簪之花俗称“御花"“宫花".宋朝时期,男子簪花的习俗变得普遍,并逐步成为宫廷宴会的固定礼仪。
《宋史·礼制》就说“凡国有大庆皆大宴……中饮更衣、赐花有差".这些大宴包括春秋大宴、圣节大宴、闻喜宴、锡宴、曲宴、饮福宴等.需要指出的是,宋太祖、宋太宗两朝并未见到宴会簪花的记载,簪花之礼正式在宫廷宴会中流行是在宋真宗时期。
宋真宗为了淡化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大搞天书封禅,努力营造太平盛世的局面,富有喜庆意味的簪花礼仪大受青睐或许也与此有关。
南宋时期,御宴簪花依然十分流行.与北宋相比,南宋的御宴簪花发生了两点显著的变化:首先,皇帝在宴会中逐渐不再簪花,如嘉定四年宋宁宗就降旨“遇大朝会、圣节、大宴及恭谢回銮,主上不簪花”,对此南宋人的解释是显示皇恩浩荡,“惟有至尊浑不戴,尽将春色赐群臣”。
其次,簪花礼仪进一步细化,绍兴十三年宋高宗明确规定“臣僚花朵各依官序赐之”,亲王和宰臣簪大花一十八朵、栾枝十朵,以下官员按照品级逐步递减,品级最低者仅簪两朵而已.同时规定百官用罗花,禁卫、诸色祗应人(内侍官)只能用绢花,规定可谓不厌其烦。
簪花是宋代宫廷宴会中非常重要的礼仪,可分为赐花、簪花、谢花三个环节。
通常情况下,簪花在御宴进行至一半时进行,随着“正安之乐”的响起,整个宴会已达高潮,这时皇帝宣布赐花,内侍将事先准备好的宫花捧送于各位官员。
皇帝、亲王、重臣由内侍簪戴,其他官员则自己簪花。
有时皇帝还会亲自为某位官员簪花,以示恩宠.群臣簪花完毕后要向皇帝谢恩,最初官员在谢恩时不需离开自己的座位,天禧四年后,朝廷采纳直集贤院祖士衡的建议改为在殿庭中间集体跪谢,成为定制。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六次月考理综试题1.下列关于分子与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均依赖于细胞膜上的受体B.内质网、高尔基体在代谢过程中不会产生水C.溶酶体吞噬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后所产生的物质,全部被排到细胞之外D.植物细胞在寒冷冬天,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会下降2.下列关于生物实践的叙述,正确的是A.可用胡萝卜做还原性糖的鉴定试验B.观察DNA与RNA的分布实验中,其实验结果是绿色的分布区域比红色的分布区域大C.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菌在固体培养基上混合培养后,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大多数是表面光滑型D.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过程中,培养液的pH值越来越低3.将DNA分子双链全部用3H标记的胡萝卜(2N=18)某愈伤组织细胞移入不含3H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
下列关于该细胞第三次有丝分裂中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有1条染色体被标记的概率与有17条染色体被标记的概率相等B.有18条染色体且不可能全部被标记C.有9条染色体被标记的概率最大D.有1条染色体被标记的概率为9/2N4.我国宋代著作《种艺必用》中,记载了一种促进空中压条生根的方法:“凡嫁接矮果及花,用好黄泥晒干,筛过,以小便浸之。
又晒干,筛过,再浸之。
又晒又浸,凡十余次。
以泥封枝条……则根生。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B.扦插枝条生根过程中,有愈伤组织的生成及再分化过程C.人体能合成生长激素,亦能合成吲哚乙酸D.人体内没有分解生长素的酶5.下列关于遗传与变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控制豌豆圆粒的DNA增加一段外源的DNA序列,导致圆粒变为皱粒,这种变异属于基因突变B.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即基因突变C.等位基因的根本差异在于组成基因的核苷酸种类、数目、碱基比例及排列顺序的差异D.一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3:1的分离比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6.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Mg2+、NO、抗体都属于内环境成分B.内环境的稳态是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及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C.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会影响兴奋的传递D.正常情况下,血糖浓度的升高会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而胰岛素分泌增加会促进胰高血糖素的分泌7、为了警示世人因气候变化对人类危害的关注,2016年世界环境日中国的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
答案24~28.CDAAD 29~33.ADDCA 34~35.BC40.(25分)(1)(16分)特点:官方、民建并举;物质与文化并行;交流范围广泛。
(6分)条件:丝织技术先进,西方对中国丝绸需求量大;(2分)唐前期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国家统一;(2分)政府设置机构保障丝绸之路的顺畅;(2分)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政策;(2分)栗特人的重要媒介作用。
(2分)(2)(9分)影响: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是中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大量的外来文化传入,丰富了中国的文化;中国大量的科技文化等经“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对西方的文明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近代西方开辟“新航路”客观上加快了世界文明的进程,但是给中国等东方国家带来灾难,对人类文明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41.(12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与图相关的信息,信息与说明能一致,言之有理即可)示范一:信息:三教合一(代表了本土的儒、道与外来的佛和平共处的世界宗教和谐观)。
说明:(1)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动荡,统治者利用宗教统治;(2)社会动荡,百姓生活苦闷,寻求精神寄托;(3)宗教的特点。
示范二:信息:团结和谐或体现华夏自古的中庸、和为贵思想。
说明:联系明朝的政治状况来答,言之有理即可。
44.(15分)(1)(9分)目的:发展骑兵,增强军事力量,抵御侵略。
(3分)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赵国面临救亡图存的压力;(2分)改革成为时代潮流;(2分)礼崩乐坏,思想活跃,讲求功利。
(2分)(2)(6分)影响:战争形式由车战变为“骑射”,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促进了民族融合;是思想文化方面的一次改革,对后世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
45.(15分)(1)(9分)问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十分艰巨。
(3分)原因: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2分)“冷战”结束后,各地区民族、种族、领土、宗教等矛盾日益凸显;(2分)全球化加剧了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六次月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天地之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日月更迭,寒暑交替,万物化育,生生不息。
今日异于昨日,明日又将不同,甚至没有任何一刹那不在变动之中。
中国古代的哲人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这种可以观察到的变易现象,竭力使自己的日常行为和社会生活规范符合自然变化的规律,于是“天道”成为“人道”的法则。
《周易》在很大程度上是探索如何驾御变化的学说。
《周易》有“经”与“传”两部分。
“经”是最早的资料。
据说那是周文王被拘禁时所作的。
所以,后来有“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经·系辞下》)的说法。
所谓“中古”,即指周文王的时代;所谓“忧患”,即指文王为天下人而忧患。
《周易》的主体是六十四卦。
每一卦皆由六爻组成,爻有阳爻与阴爻之分。
由三爻组成的基本卦有八个,就是:乾、坤、震、艮、离、坎、兑、巽。
有一个简单的口诀是: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碗,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这八卦即是符号,用以代表自然界的八大现象,亦即依序是:天、地、雷、山、火、水、泽、风。
由基本八卦再两两配合,就成为六十四卦了。
每一卦皆有简单扼要的卦辞与爻辞,这些就构成了“经”的部分。
“经”之外,还有“传”,是最早的注释。
“传”有十部分,又名“十翼”(翼为辅助之意),就是: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
关于《十翼》的作者,一般认为是孔子的弟子数代相传的结晶,因为其中屡见“子曰”,并且基本立场是要人进德修业。
太极图中的阴阳鱼,阴鱼的眼睛是白的,而阳鱼的眼睛是黑的,蕴含着“易”的道理。
《周易》的经典思想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绎万物。
这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都有两面性。
《周易》的基本原则,正是观察自然规律以安排人的言行。
自然规律是循环不已而永葆生机。
因此,人要学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
古代圣人制作这一部经典,目的是:“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系辞上》),希望能够了解天下人的心意,使大家和衷共济;能够成就天下人的事业,使大家安居乐业;能够决断天下人的疑惑,使大家充满信心。
《系辞上》有一段话对于《周易》的功能,作了中肯的描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表面看来,人期待得到上天的助佑,但是这个天已经不再保障“绝对正义”。
因此,人需要自求多福,由圣人(异于原来的天子)来设计一套卦象,借着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配合古人一千多年的生活经验所凝聚的智慧,希望由此提供人们明确的指引,使自己“吉无不利”。
而另一方面,则处处提醒人们进德修业是不可或缺的。
六十四卦的各“传”,在标志吉凶时,总是留了一线生机,也就是:不可安于小成,也不必为小祸而失去上进的意志,因为变化是一直在进行的,只有把握主体自觉的行善要求,以日新又新的德行走向君子的目标,才是逢凶化吉的上策。
于是,原本可能由变化带来的危机,一变而为转机,使人随遇而安,顺势而行,充分实现生命的创意与活力。
自周初至春秋战国,《周易》即被视为重要典籍。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周易》始终作为“众经之首”而受到尊崇。
千百年来,易家辈出,学派林立,著述浩瀚,学说繁多,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易学。
历代哲学家、经学家及思想家大多精通易学,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易学的滋养。
总之,易学对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选自傅佩荣《哲学与人生》,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处在变化之中。
尽管如此,人们仍然能够观察到变化的现象,探索变化的规律,甚至驾驭变化。
B.《周易》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
其中,《经》相传由周文王所作,《易经·系辞下》就记载了周文王为天下人忧虑而作《经》的说法。
C.基本八卦是由三爻组成的、用以代表自然界八种天气现象的抽象符号,两两相配便可组成六十四卦。
D.因为《易传》中屡见“子曰”,且以进德修业为基本立场,所以一般认为《易传》乃孔子的弟子数代相传的结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乾”由三个阴爻构成,用三条长横来表示,所以叫“乾三连”。
而“艮”用一条长横、四条短横表示,样子像倒着的碗,由两阳爻、一阴爻构成,故称“艮覆碗”。
B.太极图中的阴阳鱼,阳中有阴,阴中又有阳,蕴含着世间万物都在变化,都具有两面性的道理。
C.“六十四卦”中的“传”,有对卦象吉凶的注释,这些标注不是绝对的,而留有了一线生机。
因为变化一直在进行,逢凶也可化吉,危机也可变为转机。
D.早在先秦时期,《周易》就被奉为重要典籍。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周易》作为“众经之首”而受到尊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道”成为“人道”的法则,与中国古代哲人观察自然变化,进而以其规律规范日常行为及社会生活的认知与实践息息相关。
B.大自然因循环不已而永葆生机,人类也应当学会适时变通,方可长久地葆有生机与活力。
C.《周易》一书的创作,并非仅仅为了占卜,而是为了给予天下人明确的指引,使大家和衷共济,安居乐业,充满信心。
D.从古至今,历代哲学家、经学家及思想家都受到了“易学”的滋养,“易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魅力外交家人生好榜样2008年4月底,吴建民卸任外交学院院长时,学校的师生自发送给他一本荣誉证书。
上面写的是:魅力外交家,人生好榜样,我们的好院长。
对于“魅力”一词,吴建民的通俗理解是:老百姓对你有好感。
“我搞了一辈子外交,跟很多人打过交道,有的人长相并不怎么样,但讲出的话有意思,有思想,值得你思考,你就会对这样的人有好感。
”吴建民觉得人活在世界上总要跟人打交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何跟人打交道是一门学问。
在任外交学院院长期间,他开的一门课就是交流学。
于右任说过两句话:“造物所忌者巧,万类相感以诚。
”吴建民非常欣赏,并以之为“交流”准则。
“我们要讲真话,讲假话的人是不会有魅力的啊!”吴建民坐在外交公寓的办公室里对本刊记者说。
他不喜欢外交官的“面纱”,他更愿意大家看到“真面目”。
早在2003年7月,他在结束中国驻法国大使任职的报告上就提出一条建议:要揭开蒙在中国外交上的神秘面纱。
在已经卸任的驻外大使中,很难找出像他这么活跃的人,在许多媒体和公共场合出现,发出自己的声音。
吴建民的外交经历让许多有外交官梦想的人羡慕。
自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毕业后,从1965年到1971年,吴建民给周恩来总理做法语翻译,这给他的外交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总理给我的影响很大。
在这段时间,我看到他很多做法,比如大小国一律平等,无论多小的国家,都很尊重,一丝不苟。
这种尊重让别人感觉是真心的,不是做出来的。
”1970年,周恩来总理会见刚果的外宾,从晚上11点一直谈到早上5点,吴建民连续翻译了6个小时,连厕所都没上。
这让他的印象非常深刻。
年轻时就给周恩来总理当过翻译的吴建民,深得周总理的言传身教。
过去周总理常说“外交无小事”,每每在大节和细节上都尽善尽美,以君子之风、大国之风、政治家之风卓然立世,在国际上享有极为崇高的声望。
吴建民以周总理为楷模,几十年如一日地锻造着自己,如今钢铁早已炼成,他早已跻身中国最优秀的外交家行列。
通过儒雅的个人魅力,他在各国政要间交了许多朋友,利用这些优势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他最耀眼的外交经历是9年的驻外大使生涯。
他做过中国驻荷兰大使、驻日内瓦联合国办事处及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驻法国大使。
“9年驻外大使的经历让我逐渐学会如何做一个高级外交官。
”卸任驻法大使之后,他在外交学院做了5年院长。
他对学生培养很重视,注重强化外交学院的教学质量,提高国际声誉。
在担任院长期间,他亲自参与教学案例、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用书的制定,培养出了一代中国外交人,许多都已经进入外交部并担任了关键职位。
吴建民还身兼两个政要级别的职务:连任两届的国际展览局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
2003年,刚卸任的国展局前主席诺盖斯说:吴建民是一位“有智慧、有远见、知识渊博的优秀外交官”,他接掌主席职位后,将会给国展事业带来新的推动力。
吴建民当选国展局主席,创了国展局的三个第一,这是第一位中国人、第一位亚洲人、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士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2007年年末,吴建民两届国际展览局主席任期已满,在国展局第148次会议上,他被推举为国展局名誉主席。
坐在记者面前的他一身运动打扮,比电视上的西装革履更让人觉得有亲和力。
事实上,他温润如玉的形象已深入人心。
直到68岁的时候,爱好运动的吴建民才停止了每天倒立3分钟的习惯。
“年轻时觉得运动就是要打破一种常态,每天倒一倒,蛮有好处的,年龄大了,大夫反对,老婆也反对,只好听从他们的意见。
”他笑着说。
吴建民给人的印象是:脾气好得出奇。
他说人是逐渐形成的。
几十年过去了,每个时间段中的吴建民是不一样的。
因为,“世界变了,中国变了,自己也变了。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相关链接】外交学院的校训是由周恩来总理向我国外交人员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十六字方针”构成的。
很多同学说,看到吴院长就想起了校训。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建民在外交学院开设了一门交流学的课程,他认为与人打交道是一门学问,而人与人“交流”的准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以诚相感。
B.即使卸任驻外大使,吴建民仍然在许多媒体和公共场合出现,他想揭开蒙在中国外交上的神秘面纱,让更多的人了解外交官和中国外交。
C.在为周恩来总理做法语翻译期间,吴建民不仅深刻地领会到了外交上尊重对方的重要性,更深受总理言传身教,不断锻造自己,跻身中国最优秀的外交家行列。
D.吴建民一生奉献于外交事业,为祖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极大贡献,这不仅体现在他作为外交官时本人的贡献,也体现在他就任外交学院院长时期,大力培养外交后备人才。
5.吴建民说“世界变了,中国变了,自己也变了”,吴建民的人生道路有哪些主要经历?请简要概括。
(4分)6.文题为“魅力外交官人生好榜样”,从全文看,吴建民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并分析。
(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
禁山徐仁河只有代代不绝的人,没有万年长青的山。
这是祖父教我的道理,虽然我总听不大明白。
祖父叹了口气说,我当小孩的那阵,屋背后的山都夹得死牛,树几个人都兜不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