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墨画与青花瓷的巧妙结合
- 格式:pdf
- 大小:561.55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概括】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青花瓷教案设计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青花瓷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朵奇葩,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她“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薄如纸”,一层薄薄的透明釉就像秋水剪瞳,静静地凝望着这世间。
万物皆会老,可是青花瓷历经千年却如刚刚出炉一样,干净、淡雅;她把我国的水墨画艺术融入自身,处处流露出她的卓尔不群;她内容丰富,飞鸟走兽、亭台楼阁、花草人物、故事传奇皆可入画;她手法多样,工笔、写意皆能出彩。
在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园从习得新知——经验重组——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青花艺术园本课程”的构建。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将青花瓷中的一些元素作为艺术源泉,运用游戏的形式,感知、想象、理解、创造性地开展多元化的艺术活动,满足幼儿持续性发展的需求,培养幼儿审美情趣,陶冶幼儿美的情操,激发幼儿民族自豪感,形成了“文以立品、艺以载德、美以启智”的园本特色课程。
一、课程引领——积蓄发展底蕴我园始终以青花艺术课程为引领,把课程构建摆在幼儿园发展的先导位置,作为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园领导带头参与园本课程的实施和研究,鼓励教师做到三个一:每周在年级组上一次研究课,每月在全园进行一次青花艺术活动反思交流,每学期写一篇有关青花艺术研究的论文或案例,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
我园教师在省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录像竞赛中获省一等奖,连续两年在南京市信息技术教学能手大赛中获二等奖,这些都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研究的热情。
在研究过程中,全园教师边摸索边总结,不断调整、完善,找出最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内容与目标,为幼儿园发展积蓄了底蕴。
二、规范管理——确保课程实施我园特别重视园本课程研究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制定了园本课程管理细则以及研讨制度。
研发小组按照计划定期开展活动,努力做到制度在前,规范在行动中。
1. 强化学习——提升教师素养定期邀请专家来园进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积淀青花文化底蕴;同时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观摩,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
诗意化的技术景德镇青花梧桐瓷具设计谢萃;沈榆【摘要】本文通过对景德镇青花的工艺、工艺设计师的素质、产品设计创新的探索,以梧桐瓷具设计为例,分析设计如何实现创意智慧到实践智慧的应用;由此达到解决指向问题的能力,同时阐释技术是如何承载文化的.【期刊名称】《创意设计源》【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6页(P36-41)【关键词】青花梧桐;青花工艺;设计创新;技术【作者】谢萃;沈榆【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正文语种】中文(一)景德镇青花工艺青花瓷是指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用钴料在坯胎上描绘纹样,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
①青花瓷是景德镇陶瓷的一大特色,始于唐而盛于明,其他各朝历久不衰。
随着时代的不同,青花瓷也重新注入时代印迹,显示出新的生命。
1.有关青花的记载《江西大志·陶书》“回青”云:“回青纯,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加多,则色沉而不亮。
每加石青一钱,谓之上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
……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明;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
《陶冶图编次》“圆器青花”云:“画者止学画而不学染,染者止学染而不学画”。
②《陶冶图编次》中记述的“画”即现代工艺的“钩线”,就是按坯体上的粉本,用青料钩勒线条,表现纹样的轮廓或图画中的图像、形态。
《江西大志·陶书》中记载的“设色”、“混水”和《陶冶图编次》中的“染”即现代的“混水”(又称“分水”),就是在轮廓线内或图像上用“混水”法染色。
2.青花工艺的发展①钩线、拓料法元代和明永、宣时期常用工艺。
主要通过绘画手法体现装饰效果。
元代青花笔毫含料饱满,在粉本上以匀速运笔钩勒线条,以平涂拓抹青料,表现匀净的色块。
青花装饰题材有纹样和图画两类。
典型图画是元青花杂剧故事图,用笔讲究提按起伏,用洗染局部表现景物的浓淡过渡,甚至还有纯粹的中国画画法。
如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人物形象传神,奔马姿态雄健。
青花瓷与花窗传统纹样在针织毛衫礼服中的应用刘桠楠;严巧燕【摘要】介绍了毛衫礼服的发展现状及电脑横机提花类毛衫礼服的设计,重点提取了2个中国传统纹样青花瓷图案和花窗图案,通过分析其在毛衫礼服中的设计方法及应用,详细叙述了其中一款的款式分析和工艺设计.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电脑横机技术、工艺设计及后整理技术的发展,只要正确选择纱线,电脑横机提花图案在毛衫礼服设计中完全可以与礼服相辅相成,体现设计思想,使毛衫礼服的设计有了新的突破,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期刊名称】《毛纺科技》【年(卷),期】2014(042)012【总页数】5页(P27-31)【关键词】毛衫礼服;青花瓷;花窗【作者】刘桠楠;严巧燕【作者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941.714.9在日益发展瞬息万变的电子信息时代,中国传统纹样图案在时尚设计方面一直占有一席之地。
各类红毯上明星们的礼服中也常常会出现中国元素,如范冰冰在戛纳电影节上龙袍礼服、仙鹤大红裙、青花瓷礼服等,这些礼服的材质都是用丝绸等梭织面料制作。
随着针织科技的日益发展,针织编织技术飞速发展,电脑横机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针织毛衫服装的成型技术日益完善,花样组织变化日渐多样[1],配合电脑横机提花图案,在很好的显示穿着者身材之际也可以展示其特殊的穿着韵味;横机毛衫服装应用场合也越来越宽广,不仅仅是人们传统概念上的休闲服装,在流行T台上率先出现的毛纱礼服开始受到时尚人士的广泛关注。
1 青花瓷纹样在毛衫礼服中的应用青花瓷是我国的著名瓷器,被誉为中国瓷器的象征,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而青花瓷的图案纹样所传递出的清新雅致、委婉剔透的气质更是吸引了众多设计师的眼光,激起了设计师的创作热情。
国内外很多设计大师都演绎过青花瓷这一设计元素,如Roberto Cavalli 2005年秋冬季发布会上的一件青花瓷晚礼服,利用西方抹胸鱼尾裙的款式特点结合中国传统青花瓷元素,整件礼服采用手工刺绣,配以珠片、水晶等辅料,尽显高贵雅致的大牌风范[2]。
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作者:袁鹏吉刘金佩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3年第05期“留白”是中国山书画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巧,留白通过与构图、虚实等手法的结合应用,相辅相成,让画作的意境得到提升,实现画面与留白的完美统一,给观者带来心灵享受,提升艺术价值,是山水画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技巧。
国画与“留白”山水画是我国国画的一种,国画在古代又被称之为丹青,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主要形式,与西洋画相区分,主要是利用笔、墨、纸、砚在宣纸或绢布上进行绘画,其精神内核以笔墨为主,色彩为辅,因此也有水墨丹青之称。
国画从技法上来分主要有工笔、写意两种,在题材上大体主要有人物、山水、花鸟三种,颇具我国传统特色。
我国国画重视画面意境,追求情景交融或者借物抒情等,在画面表现上颇具情趣。
国画的这些技法大量应用在了我国众多工艺品的描摹和制作当中,其中尤以我国传统瓷器青花瓷较为典型。
不管是工笔细描般的精致典雅,还是写意般的唯美意境,都为青花瓷增添了更为深厚的艺术美感,可以说,国画技法艺术在装饰中的应用,将其美感与艺术性上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国画的众多技法中,有一种独属于它的“留白”,所谓“留白”,是与黑相对应而存在的,正是通过黑与白的对比和互相烘托,才形成了中国山水画中较为特殊的意境和风格。
黑白的意境构成和组合是中国山水画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占据着重要地位,我国历史上众多优秀山水画作中都不乏这种技巧的应用。
这种“留白”的技巧经过了漫长的积淀和发展,最终成为了我国国画发展过程中的一道特殊风景线,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特别风格,虽然留白看似无形,但是其酝酿出的审美意境和审美观念给人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为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带来了无限灵感。
“留白”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1.留白与构图画面构图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优秀的画面能够通过经营位置来营造优秀的意境,让画作的效果增幅,同时配合留白达到让人惊叹的效果。
画面构图中留白占据重要地位,关于我国国画,一直以来都有“画实容易画虚难”的说法,好的留白,能够配合画着构思,体现意境和笔墨的追求,让画面布局变得更加合理,同时在构图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让作品最终韵味十足。
当代青花山水陶瓷的创新与艺术表达
项亚娟;青岚轩
【期刊名称】《陶瓷科学与艺术》
【年(卷),期】2024(58)3
【摘要】青花是中国传统陶瓷的一种装饰手法,而山水则是中国绘画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主题之一。
将青花与山水相结合,创造出青花山水陶瓷,是对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
本文将探讨当代青花山水陶瓷的创新之处,以及这种陶瓷作品在当代艺术表达中的角色和意义。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项亚娟;青岚轩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以瓷造境,感化人心——在当代语境下探寻青花陶瓷艺术的叙事性表达与禅宗公案结合之可能
2.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以陶瓷山水题材为例
3.浅谈景德镇青花山水的历史发展与当代艺术表达
4.斗水成霞蔚青花若神巧——艺术家戚彧陶瓷青花“斗水”技艺的禅境表达
5.在当代艺术语境下探讨青花山水创作——评《青花的世界——当代陶瓷绘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略论青花山水瓷画的情感表达青花是景德镇传统装饰方法之一,位于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首。
早在唐宋之际,青花瓷器就已经脱颖而出,但留传下来的极少。
元代中期,青花瓷器日趋成熟,到明清两代,青花瓷器得到空前发展,尤其是明代盛况一时,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繁荣时期,并有官窑和民窑之分,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成为当时景德镇瓷业生产的主流,一直沿袭至今久盛不衰。
青花瓷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有别于其它画种。
纵观我国青花瓷器的产生和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青花瓷画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着广泛的社会性。
首先、从形式上看,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斗彩、影青青花、青花玲珑、青花半刀泥、青花综合装饰等。
每一种形式的产生,都代表着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和适应性。
其次、从色泽上看,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青花瓷都有其独特的时代风貌。
宣德青花的深蓝色,凝重艳丽;成化、正德青花的淡蓝色,清雅秀丽;嘉庆、万历青花的浓蓝色,浑厚浓艳;康熙青花的鲜蓝色,漂翠鲜明,艳而不俗。
官窑青花,讲究用料,呈色多变,不计成本,常常是兰多白少;民窑青花大量生产,计较工本,用料一般,发色清淡,常常是白多蓝少。
第三、从技法上看,青花装饰由“一笔点划”到“青花分水”,由“先钩线,再分水”到“先分水,再钩线”直到料分五色,从来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既节省了青料,又增添了青花分色的效果,使青花瓷画更富有水墨画韵味。
第四、在性质上,有官窑青花,有民间青花。
既有具象工笔,又有抽象写意。
官窑风格工整细腻,重在工笔画法;民窑笔调则不受拘束,自由奔放,多用写意。
无论官窑民窑,在风格表现上,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性。
青花瓷画除上述特点之外,不同时期的青花艺术总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发生各自的变化,产生出新的表现形式。
突出表现是,元代青花瓷画茂密,装饰纹样复杂,层次较多,但主题突出,繁而不乱。
明代青花工整细腻,豪放优美,繁褥清丽,具有异国情调和道教色彩。
晚明清初期则率意洒脱,构图形式多写意,题材丰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浅谈现代青花“青白”体系的传承与创新孙立新【摘要】青花源于“苏麻离青”这一种特殊青花料的引进,从此青花瓷以青白二色的“青白体系”造就了永不凋谢的独特陶瓷装饰形式.青花瓷“蓝白搭配”构筑了中华民族风格独特的艺术审美情趣.本文从青花瓷的构成元素“青白”色彩出发,探究构建青花瓷的文化脉络及其所体现的物质文化传承,进而为现代青花瓷的创作提供新的认识视角.【期刊名称】《中国陶瓷工业》【年(卷),期】2014(021)001【总页数】3页(P50-52)【关键词】现代青花;青白体系;青花料;传承性;创新【作者】孙立新【作者单位】景德镇市文化产业中心,江西景德镇3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174.74青花瓷是用青花料调水后在坯胎上绘制图案,然后罩上一层透明釉,经1300℃左右高温烧成后得到的具有美丽蓝色花纹的瓷器。
因此,青花瓷的关键要素是青花料的发色。
在元明时期,青花料主要是进口的“苏麻离青”。
其发色鲜艳浓烈青翠,而国产青花发色稍显灰暗。
至清初,随着制作工艺的提高与完善,青花色泽更显明快纯净,特别是到康熙时“青花分水”绘画技巧的出现,创造出了“青花五彩”,达到了与水墨画“墨分五彩”相当的艺术效果。
使得青花瓷装饰与中国画具有相似的笔致与韵味,从而也为青花瓷成为中华民族独特艺术形式奠定了基础。
现代青花是用现代审美语言与形式来体现现代审美情感和审美观。
现代青花是从现代民间青花发展而来的,其本质是多元与开放。
现代青花独特的文化个性在于回归与重建,而回归与重建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关怀和重构基础上的。
在“形式”和“观念”创作上,现代青花更强调视觉上的感性实现以及青花装饰艺术本体语言的个性表达,并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体现现代社会的创新精神和人文关怀情操。
现代青花在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体现了当代人审美价值与艺术取向,其实质是基于对传统的反思和创新发展,是现代艺术创作针对性的审美超越。
现代青花艺术的主体性和艺术格调体现了现代青花的时代性与民族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精髓的传承。
中国古陶瓷的主要装饰手段用笔在瓷器表面(胎体表面或釉面)绘画是瓷器装饰的一种技法,这种技法被称为彩绘,用彩绘作为装饰的瓷器就是“彩绘瓷”。
彩绘在瓷器装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宋代以后,彩绘瓷的比例越来越大,到了明清时期,已成为瓷器装饰的主流。
中国古代瓷器的装饰技法丰富多彩,但大致可以分为胎装饰、彩装饰以及釉装饰三类。
胎装饰是指用硬质工具在胎体上直接进行装饰,主要手法有划花、刻花、剔花、印花、贴花、堆塑、镂空等。
胎装饰出现较早,从原始瓷器至元代,胎装饰一直占据瓷器装饰的主导地位。
彩装饰是指采用类似绘画的方式,用笔在瓷器表面进行彩绘。
采用这种装饰方法的瓷器,通常被称为“彩绘瓷”,彩绘瓷有釉下着彩和釉上着彩两类,分别称之为“釉下彩”和“釉上彩”。
1、釉下彩釉下彩是在瓷器胎体上进行彩绘,然后挂釉入窑在1200 ℃高温中一次烧成。
早期有三国(吴)时期的青釉褐彩、唐代有湖南长沙窑的青釉褐绿彩,宋金以降有磁州窑的白釉黑(褐)彩,元明清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都属于釉下彩范畴。
2、釉上彩釉上彩是在烧成的瓷器釉面上进行彩绘,然后入窑二次用低温(约700℃~900℃)烧成。
金元时期磁州窑的白釉红绿彩,元代景德镇的红绿彩,明代景德镇的五彩、斗彩以及清代出现的珐琅彩、康熙五彩、粉彩等,都属于釉上彩范畴。
与釉下彩相比,釉上彩的色彩鲜艳丰富,特别是明清时期的五彩、珐琅彩、粉彩,有时一件器物上使用的颜色就有十几种。
但釉上彩也有自身的缺点,因为彩是施在釉上,又是低温烧成,因此长期使用、摩擦会导致色彩磨损脱落。
釉装饰是指用瓷釉的颜色作为瓷器的装饰,通常被称之为“颜色釉”。
釉的颜色是在基础釉料中加入铁、铜、锰、钴等金属氧化物做为呈色剂,在相应的烧成条件下,釉面就会呈现出青、黑、褐、黄、绿、红、蓝等色泽。
青釉是中国瓷器最早的颜色釉,出现于商代中晚期。
此后,颜色釉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发展,品种逐渐丰富,至清代早期达到了历史顶峰。
清代景德镇特别是御窑厂,烧制的颜色釉五光十色,争奇斗艳,据清唐英《陶成纪事》记载,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颜色釉品种多达35 种。
什么是水墨画?水墨画:在中国画中,以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墨为主要原料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别有一番韵味称为"墨韵".而形成水墨为主的一种绘画形式.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结构是组成中国画体系元素之一.从物理的角度,水墨画就是用毛笔蘸着墨和水的合成物,描绘在宣纸上的一种绘画形式.青花瓷则是一种用天然钴料为色彩,在白瓷胚胎上用笔描绘纹饰,再罩透明釉,最后在高温中烧成的瓷器.因为青花瓷色料表现力极强,可粗可细,能把中国画技法吸收进来,根据不同的需要创造复杂多样的艺术效果,丰富了瓷器审美的民族特色.再者,青花瓷的纹饰过程是直接在白坯上描绘各种画面、图案等,类似与作画,其笔势、构图、气韵、神采等等颇似中国画,烧制出的效果也有国画的特点.1 水墨画的基本特征1.1 水墨画的特点--单色绘画中国画给现代人的基本印象是以墨色浓淡构成的绘画形式,它的单色审美特殊性的内在依据是什么呢?是宋元失意文人消极退避?还是西方人说的中国人完全画不出浓淡参差的色彩?从色彩本质看,上面的分析都处于过时的地域性而没有真正切中问题的要害处.中国画家水墨之用虽然在环境上受到道家和帝王崇尚黑色的倾向,但是理应看到黑白感应和感应黑白的视觉机能是人类在史前经过几百万年形成的积淀,明暗、黑白属于人类最原始的基本单色反应.[1] 正是出于对这种原始单色的青睐形成了中国水墨画的一大特色:这个大特色主要在于:水墨画不用色或少用色,突出水墨互渗所造成的丰富的表现效果,体现出自然的意趣.据考证,唐以来,水墨画从诞生到持续地发展、提升、完善,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尤其是文人画的形成和兴盛,使中国水墨画备受时代的推崇,以致成为衡量东方绘画艺术水平的标准.这都足以说明水墨画在中国绘画的地位,这种历史地位确立的主导因素,正是水墨画所独具的基本特征----单色绘画.它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1.2 水墨画主导因素--黑白体系正如胡东放先生阐述的那样:“中国画笔、墨、纸这三大绘画材料要素相互结合之后,所形成的结果正是一个典型的黑白体系,这个黑白体系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艺术所做的独特的伟大的贡献.能够说,黑白体系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精华,假若作为东方艺术某种高峰或代表的中国画没有黑与白所形成的特殊艺术效果,那么,它就会因丧失掉独有的魅力而黯然失色.”[2]我们知道,西方绘画的整个面貌主要是通过色彩表现出来的,基本色彩的地位在画面里是平等的.几乎很难依据什么原则来判定哪些颜色较另一种颜色更为重要,除部分现代派艺术之外,很少有哪种单纯的独立性原色出现,所以,能够说西画是一个色彩体系.那么中国绘画则完全不同,其画面中的色彩首推黑白,正是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像中国人一样把黑与白这两个颜色放在所有颜色之上,所以,它就成为中国画区别于其它所有绘画体系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用毛笔和墨在宣纸上表现出的黑白两种颜色强烈对比的关系,就是中国画最基本的和最本质的东西,也是中国画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