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九年级美术教案:书籍装帧的发展
- 格式:docx
- 大小:20.90 KB
- 文档页数:2
《书籍装帧》教学说课稿教学目标1、了解书籍装帧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语言去感受、欣赏书籍装帧艺术。
2、学习探究,自己动手设计书的封面。
逐步提高设计与生活实际密切关系的认识。
大胆设想,运用构图、色彩、图案等知识,设计出比较完美、体现个性的书籍封面设计。
3、通过学生收集书,欣赏、学习设计封面,激发学生爱读书、爱学习、爱生活的美好道德情操。
学情分析:由于我校学生基本都来自于农村,美术功底薄弱,认识也不够全面,所以这节课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要在制定目标的时候适量降低要求,从而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运用以前学习的美术知识,将构图、色彩、图案、美术字等知识综合运用构成的视觉形象。
2 、难点: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喜欢的风格设计出别具一格的封面,同时要体现书籍内容的情感,作品能体现个性,力求创新。
教具与学具:1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各类书籍(古籍书、儿童读物、杂志、画集)、封面设计作品2 、学具:铅笔、蜡笔、水彩颜料和笔、剪刀、胶水、彩色纸。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示范教学媒体:各类设计风格的书籍、绘画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你去书店买书、图书馆借书时,首先注意书的什么?为什么?2、出示几册书籍(古籍书、儿童读物、杂志、画集),多媒体上展示。
二、过程1.探讨书的装订种类;2.分析说明书籍装帧的基本知识;提问:[1]书籍的封面有什么作用?(保护书页,宣传作用,欣赏收藏价值)[2] 封面设计时应设计哪几部分?为什么?(封面、书脊、封底)3. 电脑出示书籍封面的画面,让学生观察书的封面上有些什么?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封面,犹如人的脸面各不相同,究竟封面上有些什么呢?(文字和图画)(书名、作者、出版社、书的性质和内容相符的图像)教师总结:文字、色彩和图形构成封面设计三大要素。
4. 封面设计步骤:(1)构思立意(2)确定封面的规格、定位图形及文字的位置(3)图形的设色或制作,可以用笔直接画和设色,也可以运用学过的镂刻版画的技法上色,甚至可用有色纸剪贴(4)上颜色5. 优秀作品欣赏6.学生设计练习三、板书设计1.书籍装帧的发展与演变2.书籍装帧的基本知识3.书籍封面设计的有关知识①封面设计的构成②封面设计的艺术特征:从属性时代性艺术性宣传性③封面设计的表现形式:具象表现抽象表现文字表现④封面设计的步骤:构思构图制作四、教师寄语:高尔基说过:“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友爱地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情感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己;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和心灵。
书籍装帧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书籍的分类,掌握封面设计的三要素。
技能目标:在欣赏作品中通过了解书籍的分类、分析设计三要素,初步掌握封面设计的方法,提高设计能力。
情感目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对书籍设计领域的兴趣和创作欲望,提高艺术设计方面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封面设计三要素难点:封面设计的构思与构图三、教具:学具:绘画用彩笔、画纸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当我们走进书店选择图书的时候,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各种书籍的封面,封面是书籍设计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导入时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识。
1、同学们当我们来到书店选择购买图书的时候,你最先看到书的哪一部分呢?2、学生回答同时引出“书籍装帧设计”课题3、浏览各类图书的封面设计,引出新课。
(二)讲授:1、书籍装帧简介:教师:本环节以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小结、课件展示图例方式进行,简要说明书籍装帧及各部分名称。
如装订、开本、书脊、封面、封底、衬页、扉页、目录、正文、插图等。
(1)同学们我们天天看书,知不知道书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2)课件展示图例,学生讨论(3)学生回答、教师小结2、书籍分类: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欣赏、分析、讨论方式,将学生课前准备的各种类型的图书分类。
一般分为:儿童读物类、文学类、科技类。
儿童读物类生动、有趣、夸张文学类插图与文字结合内容广科技类抽象或真实图片材料(1)小组讨论,将各组收集的图书从封面内容、形式加以分析。
(2)小组之间互相交换分析(3)将图书分类(4)小结3、封面设计三要素:此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要素,文字、图形、色彩是必不可少的三要素。
文字:封面上的文字主要是指书名、作者名、出版社名。
可将文字视为点、线、面结合。
图形:封面上的形象都可称为图形,包括摄影、绘画和图案装饰。
有写实、抽象、写意。
色彩:是封面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1)课件出示具有代表性的封面,给学生以视觉刺激,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封面设计三要素。
书籍装帧设计-人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为九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而设计的。
在本教案中,我们将重点关注书籍装帧设计,为学生提供丰富、实用的知识技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创造力和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注重于实践操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知识点,提高设计技能。
目标•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知识;•理解不同书籍类型的装帧设计要求;•能够合理运用文字、图片、图形等设计元素进行装帧;•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软件进行书籍装帧设计。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书籍装帧设计概述1.书籍装帧设计的概念及意义;2.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发展;3.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要素。
第二部分:不同书籍类型的装帧设计要求1.小说类书籍的装帧设计;2.诗歌类书籍的装帧设计;3.经典文学类书籍的装帧设计;4.专业类书籍的装帧设计。
第三部分:设计元素的运用1.布局、色彩、文字的运用;2.图片、插图、图形的运用;3.每种元素的特点和运用技巧。
第四部分:相关软件的使用1.Adobe InDesign的基本使用方法;2.Adobe Photoshop的基本使用方法;3.两种软件的配合运用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节:书籍装帧设计概述1.教师简单介绍书籍装帧设计的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这门学科的重要性;2.以《中国书法大家》为例,具体解析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发展和基本要素。
第二节:不同书籍类型的装帧设计要求1.教师先让学生列举出小说类书籍的装帧设计要求,然后系统性地讲解;2.以诗歌类书籍《唐诗三百首》为例,让学生自己思考装帧设计要求,然后由教师解析;3.反复练习,让学生能够自己较好地总结出不同书籍类型的装帧设计要求。
第三节:设计元素的运用1.教师通过多种书籍的实例展示,让学生感受布局、色彩、文字等设计元素的运用方法;2.以电影书籍《教父》为例,展示图片、插图、图形等元素的运用方法;3.利用平面设计软件,教师现场展示各种设计元素的运用技巧,让学生跟随操作,亲自体验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书籍装帧设计》教案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的课程,让学生了解书籍装帧在书籍中的作用,各种题材书籍装帧的艺术特色,以及书籍装帧设计的要素和基本设计方法。
通过研讨、学习书籍装帧艺术,认识书籍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提高艺术鉴别能力与欣赏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合作法、探究法、实践法等。
体现“三导教学”模式:一导主题视觉形象,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发展;二导形式美特点感受,促进学生对形式美感、趣味中心的感受与理解;三导小组判断与评价,促进学生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教具准备:多媒体,各式各样的书籍,以及制作书的封面的纸张教学目标:1、了解书籍装帧艺术特色,文化影响2、学习探究,自己动手设计书籍装帧的过程3、通过自己动手设计书的封面及欣赏各类书籍的装帧设计,培养艺术情感。
教学重点:书籍装帧的基本要素的运用以及自己动手设计书的封面。
教学难点: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喜欢的风格设计出别具一格的封面。
教学环节:导入新课设置一个小型图书馆场景,首先,请两位同学到前面来买书,设计两个问题。
一是仔细观察他们从类别上怎么样选择书的,是科普类的还是文学类的,或者是艺术类的?第二个问题,请选书的同学说说自己选书的感想并请同学们总结他们选书的共同点。
从外表?从内容?讲授新课一、书籍装帧的发展与演变(课件)讲解书籍、书籍设计、书籍设计的主要目的的相关知识。
欣赏图片1.简和策2.卷轴装3.经折装 4.旋风装 5.蝴蝶装6.包背装 7.线装本 8.三眼订9.铁丝平钉二、书籍装帧的基本知识1、书籍的构成选择八年级语文课本的书,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在老师的指导下请同学们说出书的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教师补充2、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元素(课件)欣赏优秀的各类书籍的装帧,用讨论的方法请同学们总结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解:文字、色彩、图形3、封面设计欣赏美术书封面,学生分小组讨论封面的主要内容。
(课件)教师总结三、完整的书籍装帧的制作(课件)再次欣赏优秀书籍装帧,开始引导学生怎样做书籍装帧。
书籍装帧美术教案教案标题:书籍装帧美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书籍装帧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书籍装帧的基本要素和技巧;3. 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展示不同类型的书籍装帧样本;- 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如铅笔、彩色铅笔、水彩颜料、刷子、画布等;- 准备相关的美术书籍和资料。
2. 学生准备:- 准备笔记本和铅笔;- 带来自己喜欢的书籍,以及对其装帧的想法或设计草图。
教学步骤:引入:1. 展示不同类型的书籍装帧样本,引发学生对书籍装帧的兴趣和好奇心。
讲解:2. 解释书籍装帧的定义和作用,强调其在吸引读者、传达内容和提升书籍美感方面的重要性。
示范:3. 展示一本学生熟悉的书籍,并分析其装帧的特点和设计原则,如封面设计、字体选择、配色方案等。
实践:4. 要求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书籍,并鼓励他们分享其对书籍装帧的想法和设计草图。
5. 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草图,使用绘画工具和材料进行实际创作,可以选择绘制封面、插画或设计整本书的装帧。
讨论和评价:6.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相欣赏和评价,鼓励他们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7.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和审美能力。
总结:8.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强调书籍装帧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收获。
拓展活动:9.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学习书籍装帧的相关知识,可以阅读相关的美术书籍和参观美术展览,拓宽自己的美术视野。
教学反思:10.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注:以上教案仅为参考,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书籍装帧的发展书籍的出现竹简木牍中国最早的正规书籍是竹简、木牍,产生于西周时期,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广泛使用。
把竹子加工成统一规格的竹片,再放置火上烘烤,蒸发竹片中的水分,防止日久虫蛀和变形,然后在竹片上书写文字,这就是竹简。
帛书即采用丝织品为材质的书籍,帛书产生并流行于西汉。
帛书质轻,易折叠,书写方便,尺寸长短可根据文字的多少,裁成一段,卷成一束,称为“一卷”。
卷轴装在唐代以前,纸本书的最初形式仍是沿袭帛书的卷轴装。
轴通常是一根有漆的细木棒,也有的采用珍贵的材料,如象牙、紫檀、玉、珊瑚等。
卷的左端卷入轴内,右端在卷外,前面装裱有一段纸或丝绸,叫做镖。
镖头再系上丝带,用来缚扎。
卷轴装的纸本书从东汉一直沿用到宋初。
卷轴装书籍形式的应用,使文字与版式更加规范化,行列有序。
经折装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形式上改造而来的。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阅读书籍的需求增多,卷轴装的许多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如果看阅卷轴装书籍的中后部分时也要从头打开,看完后还要再卷起,十分麻烦。
经折装的出现大大方便了阅读,也便于取放。
具体做法是:将一幅长卷沿着文字版面的间隔中间,一反一正的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在首末两页上分别粘贴硬纸板或木板。
线装线装是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
它与包背装相比,书籍内页的装帧方法一样,区别之处在护封,是两张纸分别贴在封面和封底上,书脊、锁线外露。
锁线分为四、六、八针订法。
有的珍善本需特别保护,就在书籍的书脊两角处包上绫锦,称为“包角”。
线装是中国印本书籍的基本形式,也是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最富代表性的阶段。
书籍装帧设计-人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式。
2.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设计要素和设计技巧。
3.学会运用各种技巧,创造具有特色的书籍装帧设计。
4.提高对美术设计的审美素养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1.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式。
2.书籍装帧设计的设计要素和设计技巧。
三、教学难点1.运用各种技巧,创造具有特色的书籍装帧设计。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式1.介绍书籍装帧设计的概念和组成部分。
2.分析书籍装帧设计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3.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式。
2. 书籍装帧设计的设计要素和设计技巧1.分析书籍装帧设计的设计要素,包括色彩、构图、风格等方面。
2.介绍书籍装帧设计的设计技巧,例如变形、反差、重复等。
3.实践应用设计要素和设计技巧,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书籍装帧设计。
3. 运用各种技巧,创造具有特色的书籍装帧设计1.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设计要素和设计技巧,创造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书籍装帧设计。
2.互相交流和评价作品,提高设计功力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评估1.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包括设计要素、设计技巧、表现效果等方面。
2.学生彼此互相评价、交流意见,提高设计和表现能力。
六、教学资源1.九年级美术下册教材。
2.书籍装帧设计案例。
3.绘图工具(如铅笔、画笔、颜料等)。
七、教学延伸1.搭配文字和图形设计,创造出具有完整性和可读性的书籍内页设计。
2.运用数字化设计工具,进行书籍装帧设计的个性化创新。
《书籍装帧艺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书籍装帧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培养学生对书籍装帧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和设计灵感。
3. 提高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和技能进行书籍装帧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书籍装帧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书籍装帧艺术的审美鉴赏4. 创意思维和设计灵感的培养5. 书籍装帧设计的实践操作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书籍装帧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对书籍装帧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创意思维进行书籍装帧设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书籍装帧艺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原则和方法。
2. 演示法:展示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作品,分析其设计思路和技巧。
3. 实践法:引导学生动手进行书籍装帧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设计心得和创意灵感。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书籍装帧艺术》相关教材或教学资源。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画纸、画笔、剪刀、胶水等。
3. 参考资料:国内外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作品、相关论文和案例分析。
4. 实践材料:学生自备或教师提供的设计素材、纸张等。
教案编辑专员:X日期:年月日六、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材料,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2. 课程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书籍装帧设计,激发学生对书籍装帧艺术的兴趣。
3. 教学内容与活动:a. 讲解书籍装帧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第1-2课时)。
b. 分析优秀书籍装帧设计作品,引导学生掌握设计原则和方法(第3-4课时)。
c. 开展小组讨论,分享设计心得和创意灵感(第5课时)。
d. 学生动手实践,进行书籍装帧设计(第6-8课时)。
初中美术书籍装帧艺术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定位本节课书籍装帧艺术,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九年级第十一课,本课是一节综合课,旨在师生共同的欣赏与学习书籍装帧艺术,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设计制作书籍装帧的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书籍装帧艺术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通过学生的欣赏,交流和尝试,引导学生体验书籍装帧艺术的设计与制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此目标中,则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书籍装帧的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书籍装帧艺术的欣赏、分析,来了解书籍装帧的一些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书籍装帧的创意设计与制作能力。
二、学情分析1、心理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希望在得到老师在课堂上的肯定与表扬,那么我就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我的课堂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通过鼓励与表扬来更好的凝聚课堂注意力,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知识基础。
九年级的学生对书籍装帧艺术具体知识还不是太了解,但对书籍装帧已经接触很多,在此我就采用体验中丰富已有的知识,在欣赏、交流与尝试中学习新知,从而为体现书籍装帧艺术奠定了知识基础。
3、认识能力。
九年级的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好的接受能力,在此我会通过学生的具体感受,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从而更好的感受书籍装帧艺术的魅力。
三、教法学法分析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引导发现法范例教学法学法分析初步体验——接受新知——实践演练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体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我主要侧重于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
在体验过程中将同学们分组,互相讨论,总结感受,发挥集体优势,培养合作精神。
同时引导学生能够用实践探索的方法学习,自己亲自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采用鼓励学生自学、老师领学、师生共学的教学手段,突破重、难点,实现预设目标。
我认为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尊重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选择,最终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机结合。
书籍装帧的发展
书籍的出现
竹简木牍
中国最早的正规书籍是竹简、木牍,产生于西周时期,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广泛使用。
把竹子加工成统一规格的竹片,再放置火上烘烤,蒸发竹片中的水分,防止日久虫蛀和变形,然后在竹片上书写文字,这就是竹简。
帛书
即采用丝织品为材质的书籍,帛书产生并流行于西汉。
帛书质轻,易折叠,书写方便,尺寸长短可根据文字的多少,裁成一段,卷成一束,称为“一卷”。
卷轴装
在唐代以前,纸本书的最初形式仍是沿袭帛书的卷轴装。
轴通常是一根有漆的细木棒,也有的采用珍贵的材料,如象牙、紫檀、玉、珊瑚等。
卷的左端卷入轴内,右端在卷外,前面装裱有一段纸或丝绸,叫做镖。
镖头再系上丝带,用来缚扎。
卷轴装的纸本书从东汉一直沿用到宋初。
卷轴装书籍形式的应用,使文字与版式更加规范化,行列有序。
经折装
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形式上改造而来的。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阅读书籍的需求增多,卷轴装的许多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如果看阅卷轴装书籍的中后部分时也要从头打开,看完后还要再卷起,十分麻烦。
经折装的出现大大方便了阅读,也便于取放。
具体做法是:将一幅长卷沿着文字版面的间隔中间,一反一正的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在首末两页上分别粘贴硬纸板或木板。
线装
线装是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
它与包背装相比,书籍内页的装帧方法一样,区别之处在护封,是两张纸分别贴在封面和封底上,书脊、锁线外
露。
锁线分为四、六、八针订法。
有的珍善本需特别保护,就在书籍的书脊两角处包上绫锦,称为“包角”。
线装是中国印本书籍的基本形式,也是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最富代表性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