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鉴赏评论《悬岩边的树》学案1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2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语文《悬岩边的树》说课稿教案反思设计课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理解“悬岩边的树”所代表的深层含义。
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体会诗的意境。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感受诗歌的美。
2.教学难点理解“悬岩边的树”所代表的深层含义。
欣赏现代诗歌,提高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悬岩边的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课堂讨论教师提问:诗中的“悬岩边的树”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悬岩边的树”的象征意义。
4.分析诗歌修辞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感受诗歌的美。
5.感悟诗情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
6.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四、作业设计1.课内作业根据诗歌内容,发挥想象,创作一首以“悬岩边的树”为主题的现代诗歌。
摘录诗中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外作业收集其他现代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五、教学反思1.优点学生对诗歌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不足部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仍较浅显,需要加强引导和点拨。
课堂讨论中,部分学生发言较为紧张,需要进一步鼓励。
六、课件设计1.课件内容诗歌原文及注释“悬岩边的树”图片诗歌象征意义分析诗歌修辞手法解析2.课件特点界面简洁,内容清晰互动性强,便于课堂讨论图片与文字相结合,增强视觉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感现代诗歌教学的魅力。
悬崖边的树_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悬崖边的树》一、教材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散文的特点,认识散文的作用及其重要性;2.理解散文《悬崖边的树》的主题和意义;3.掌握散文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式;4.能够正确朗读并理解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读前预测、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能够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如小组合作讨论、绘画表达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3.能够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的感知能力和赏析能力;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的情感;3.关注生活中的小事物,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4.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教学内容:散文《悬崖边的树》;2.课文的主题和意义。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意义;2.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学准备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音频文件、图片等;学生用品:笔、纸、绘画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Step 1:导入新课(10分钟)1.大声朗读散文《悬崖边的树》。
2.引导学生观察课前的一张图片,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这张图片的感受和猜想。
Step 2:阅读教材(30分钟)1.分小组,展开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领读员,朗读散文并解析生词、短语。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及其意义:c.通过这篇散文,你有何感受和思考?Step 3:开展多样化的活动(25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b.对于生命和自然美的理解与表达。
2.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借助于课件上的图片和音频资源。
Step 4:绘画表达活动(3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散文中描述的悬崖边的树的特点;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使用绘画工具在纸上表达自己对悬崖边的树的描绘;3.学生可以在绘画中表达自己对生命和自然美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鉴赏评论悬岩边的树草木篇教案北师大版悬岩边的树草木篇[教学目标]1.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领略诗作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与本单元中的其他文本进行比较,并继续解释树的图像和含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解读树的形象及其含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程本单元的5篇课文全是关于树的。
在这一大片的树林中,其实没有一棵是真正意义上的“树”,每棵树都被注入了人的情感和思想。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曾卓笔下的那棵长在悬岩边的树,流沙河诗作中的白杨与梅又有什么不同呢?二.研读《悬崖边的树》1.点名朗读,老师指出优点和缺点。
全班同学又一起朗读了一遍。
2.曾卓先生和悬崖边的那棵树简介。
老师在网上的搜索获得的有关曾卓先生的信息只有短短的几行字:曾卓,1922年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参加革命工作,1940年与邹荻帆等人创建垦地诗社,1955年受胡风案牵连受迫害,1959年下放农村劳动改造,1961年调派武汉人民艺术剧院,1979年平反。
这些经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似乎显得遥远而陌生,甚至有点不可思议,但那些“革命”、“垦地诗社”、“胡风案”、“下放劳改”、“平反”等关键词似乎在告诉我们,曾卓的一生就是一部那个特定历史年代的政治史,而《悬岩边的树》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那把打开历史门缝的钥匙。
3.讨论以下主题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①结合“孤单”“寂寞”“倾听”等词语,说说“悬岩边的树”有何象征意义?②诗作的最后一节中,“风的形状”和“展翅飞翔”的深层含义是什么?③“悬岩边的树”的“倔强”与《白杨礼赞》中“白杨”的“倔强”有什么不同?④结合诗人的经历,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学生讨论,小组交流,每组各派一位同学为代表发言。
教师补充讲解,明确:一①“悬岩边的树”的象征意义。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一棵树,但这棵树的内涵与苏童那的《三棵树》和茅盾的《杨树颂》有着根本的不同。
让我们吃惊的第一件事是,那是悬崖边上的一棵树。
《悬崖边的树》学案班级和学号姓名 .●学习目标1.学习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
2..理解作者不甘平凡、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2002年)。
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
诗歌真诚朴素,饱含情感,特别是在逆境中坚持创作,如《悬崖边的树》、《有赠》等,沉郁中透露着刚毅,在孤苦中表现积极向上精神1955年,诗人曾卓被卷入所谓的“胡风反党集团”,此后的二十五年,他一直戴着“胡风分子”的帽子,作为一个囚犯艰难地生活在被排斥、被重压之中。
“文化大革命”使本已不见天日的生活雪上加霜,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
在这种境遇中,诗人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
本诗创作于1970年,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极端动乱的年代。
这首诗是正直而勇敢的诗人面对厄运时的内心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了解新诗新诗是“五四”以来的新体诗歌,其主要特点是自由成章,没有固定的格律,语言接近口语,真切的表现出现代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扫除文字障碍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悬崖.()喧哗.()倾跌.()寂.()寞.()倔.()强.()●诗歌研读1、第一节交代了什么要素(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写?2、第二节生动而具体地描绘了树的生活,突出表现了悬崖边的树的什么特征?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3、诗中的“树”为什么要倾听那些喧哗和歌唱?4、“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结合诗的第一句,你觉得这“风”除了指自然界的风之外,还可理解成什么?整句诗的大意又该如何理解呢?5、诗歌的点睛之笔是哪两句?6、如何理解最后两行诗?“倾跌进深谷”表现了环境的险恶,结局的悲壮。
狂风肆虐,这“悬崖边的树”随时都有被连根拔起的可能,它曾经坚持过,抗争过,它以生命的结束表现了自己的不屈。
即使跌进深谷,它也是英雄。
“展翅飞翔”表现了树与命运抗争的胜利。
它渴望改变命运,即使身在困境,仍然没有丧失信念与追求,这是它终于获得新生活的动因。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了解诗人现代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探讨《悬崖边的树》在诗人的创作中的地位和意义。
1.2 作者介绍简介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文学成就。
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第二章:诗歌主题与意象解析2.1 诗歌主题分析《悬崖边的树》的核心主题。
探讨诗歌对社会、人生和个人情感的反映。
2.2 诗歌意象解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悬崖、树等。
探讨意象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第三章:诗歌结构与语言特色3.1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形式,如章节、韵律、节奏等。
探讨结构对诗歌表达效果的影响。
3.2 语言特色赏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分析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对诗歌表现力的贡献。
第四章:诗歌的情感表达与审美价值4.1 情感表达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变化。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情感和思考。
4.2 审美价值分析诗歌的审美特点,如韵律美、意象美等。
探讨诗歌对读者的审美启迪和审美享受。
第五章:诗歌的当代意义与启示5.1 当代意义分析《悬崖边的树》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探讨诗歌对当代读者的启示和教益。
5.2 启示总结诗歌给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和教益。
强调诗歌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悬崖边的树》教案完美版第六章:诗歌分析与解读6.1 诗歌内容概述总结诗歌的主要情节和事件。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情节和转折点。
6.2 深入解读对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进行深入解读。
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第七章:诗歌创作技巧与艺术特色7.1 创作技巧探讨诗人使用的创作技巧,如象征、暗示等。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7.2 艺术特色赏析诗歌的艺术风格和独特之处。
讨论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八章:诗歌的批评与评价8.1 文学批评介绍《悬崖边的树》在文学批评界的评价和解读。
分析不同批评家和学者的观点和评价。
8.2 读者评价探讨读者对《悬崖边的树》的接受和评价。
分析读者对诗歌的喜爱和认同的原因。
《悬崖边的树》是现代诗人曾卓的一首优秀诗歌。
这首诗通过描绘悬崖边的树所处的境遇和它那坚韧不拔的生命力,塑造了一位坚强不屈的形象,并表现出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悬崖边的树》的赏析:
1.主题思想:《悬崖边的树》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以及在逆境
中自强不息的精神。
诗人通过对树的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在生活的悬崖边上,我们要像这棵树一样,坚韧不拔,顽强生存,追求理想。
2.艺术手法:诗人运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棵树塑造成
一个英勇顽强的形象。
如“它的根,像我的信念一样坚定”,将树的根系比作信念,表达了树与诗人的共同信念和坚定意志。
3.意象运用:诗人通过对树的生长环境、姿态和细节的描绘,创造
了一个鲜明的意象——悬崖边的树。
这个意象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代表了生命的顽强、坚韧和执着。
4.情感表达:在诗歌中,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
以及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通过对树的描绘,诗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这一形象上,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5.语言风格:《悬崖边的树》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诗意。
诗人在诗
歌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以一棵孤独的树为意象,形象地表现出人类在生命中的孤独和无助,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反复对比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节奏感,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感性魅力
的诗歌。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鉴赏·议论《悬岩边的树》巢湖市柘皋中学葛庆国老师◆ 教材剖析《绝壁边的树》是一首现代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的表现了诗人不屈服于环境,固守信念的人生选择。
教课时,除了要让学生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外,更要注意让学生接受人生追求、人生价值的教育,同时,让学生学会找要点词的阅读方法。
◆ 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1.明确本诗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2.学会经过找要点词去理解诗文内容和领会作者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过朗读,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小组研究,理解诗歌内容与表现手法。
【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领会诗歌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课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运用的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 课前准备◆制作有关课件;部署预习任务。
◆ 教课过程一、激情导入我们每次上放学都会看到路旁或繁华旺盛,或秋叶满街等各种各种风韵的树,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见过在绝壁边上的树呢?大多数同学都没有见过吧?可是我们能够想象一下,在绝壁峭壁上傲然矗立着一棵树,那是什么感觉?有谁能用详细的语言描述一下?(指引)好,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各自都描述出了自己心中绝壁上的树,那么我们今日就来看一下诗人是如何描述绝壁上的树的。
二、研读目标1、认识曾卓的人生,及作品创作背景;2、掌握诗歌的思想内涵;3、朗诵诗歌,领会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坚强自信的精神;4、学习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
三、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状况,包含作者、背景和字词。
2.初读课文,思虑以下问题:(1)标题中给出的意象是什么?(2)树的生长地址在哪里?(3)树的生长环境是如何的?它拥有如何的质量?3.再读课文(1)学生听读配乐朗诵。
《悬崖边的树》赏析(2篇)悬崖边的树曾卓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岩上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而又像是要展翅飞翔诗的风骨思的锋芒——读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作者:李小波)曾卓十七岁开始写诗,抗战时期是活跃在诗坛上的“七月派”诗人之一解放前出版了诗集《门》和长诗《母亲》,真实地记录了抗战时期大后方知识青年追求光明的艰辛历程他1955年因“胡风事件”的株连被迫搁笔,在新时期终于又恢复了政治生命,重新拿了诗笔为新时代歌唱1981年出版的诗集《悬崖边的树》就以其能真挚地展露自己的情感和灵魂世界而产生巨大影响读这些毫不矫情的诗章,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战士被集体抛弃后的孤独、痛苦,以及重新获得接纳后的喜悦与激动使我们能想见到在他的情感世界与哲思领域中激起的点滴浪花感情真挚,形象鲜明是曾卓诗的主要特点其代表作《悬崖边的树》就借一棵“即将倾跌进深谷的树”来托物寄兴,塑造了一位遭狂风袭击,临近悬崖而顽强生活着的不屈的战士形象这棵悬崖边的树尽管被“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吹到了“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它的身体也弯曲成了“风的形状”,孤寂而痛苦,但它却仍像是“要展翅飞翔”……很显然,这棵树是无数冤屈的革命者形象的象征曾经有过的荒诞岁月和咄咄怪事在诗人心灵上留下了太深重的印记,于是诗人便以浓烈的历史感和时代感融于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唱出了这首辛酸而又深沉的歌诗歌其实是诗人心灵的再现,是诗人魂魄的显像,从这个角度来说,《悬崖边的树》也表明了诗人曾卓正直而不屈的风骨,他守住了自己作为思者、诗人的操守,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这种操守对诗人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守护好心灵的净土诗人才能创作出高洁的诗歌然而有好多诗人失去或畸形了这种操守,把放浪形骸或游戏缪斯当作了一种时髦,至使圣洁的诗歌创作日益世俗与肤浅正因如此,重提老诗人们的风骨与人格显得更为必要了“悬崖边的树”“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这一孤绝的形象首先进入读者的头脑,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广阔的想象正橡老诗人艾青所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艾青谈诗》),而只有具备了正直的人格与很高的艺术修养,诗人才能有高尚而鲜明的想象这棵“树”像一位饱经沧桑的孤独老人,受尽了各种冤屈和磨砺,而且“似乎即将跃进深谷”了,但他又“像要展翅飞翔”一个腾飞的形象,不是心中满怀憧憬与希翼,对前途忠贞而信任的人,是怎么也不会想象得到的这就像著名诗评家赵国泰所言的涉及到一个“诗人的道德形象”的问题这种“道德”要求诗人的精神要朝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命境界超升许多优秀的诗人就是以自己独特的道德形象知著于世的,像艾青的“火把”形象,公刘的“骆驼”形象,而曾卓先生的道德形象则是这样一个悬崖边的树一样倔强的“老水手”正像赵国泰老师在一篇短文中对曾老的评价一样,“人生之阶,曾以巨齿啃噬过他的缪斯心迹,但他道义在胸,鼓棹于川,直面社会人生,以目尽天涯的襟抱,以带有自身体温的声音,呼唤煌煌高岸的理想”曾老引“树”为道德形象,这就意味着其在身心各方面遭受巨大的打击之后不会沉沦,不会妥协,仍要以火热的心灵去直面人生,去直面历史,去追求光明和未来让后来者有“前车之鉴”,也为他们指出前进的方向这就是诗人傲岸风骨的力量之所在在《悬崖边的树》这首诗中,“树”只是一个切入点,在它身上融入了诗人丰盈的生活感受,以物寓人,借物起兴,给人以深广的联想与领悟在这方面,曾卓先生也表现了一个思者的锋芒使人们能从具象的诗句中看出使人警醒,启人睿智的思想读这首诗,使我们有一种深切的认识,那便是在诗与思之间并没有截然的鸿沟,可以通过诗的形象性来发掘出隐于其中的哲思那种把诗情与理性看成绝对的对立物的观点,只能导致诗歌内容的表层化和思想的浅薄逆境中的飞翔——曾卓的诗《悬崖边的树》赏析(作者:徐贤友)曾卓,原名曾庆冠,1922年生于武汉,祖籍黄陂,是抗日救亡浪潮中成长起来的诗人14岁开始写作,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正式发表作品流亡重庆时,与邹荻帆、绿原等人组织了在诗坛产生较大影响的“诗垦地社”,出版过《诗垦地丛刊》1947年从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汉口大刚报编副刊《大江》当时有人说:“《大江》是武汉的一点光” 解放后,曾任长江日报社副社长、市文联副主席1958年卷入胡风案,1979年平反后曾任中国作协理事、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2002年10日在武汉结束了他的人生旅程看完《悬崖边的树》,我们的脑海中会定格着一幅画:空旷的平原的尽头,一棵树独处悬崖边似将跌近深谷,又像展翅飞翔!没有任何刻意的渲染,然而这道奇特的风景异常清晰诗的开篇就营造出一种近乎凄凉的氛围,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棵树显得那样地孤独而又无助,它似乎被喧嚣的世界所遗弃,只能默默“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显得寂寞而又倔强”的树,它坚强的性格使它似乎没有就此消沉,尽管流逝的岁月在它身上打下深刻的烙印,“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诗的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在人们为这棵树的命运担忧时,作者笔锋一转,写出树的决心和意志——展翅飞翔,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它让我们感悟得更深、想得更多……的确现代生活的节奏日渐加快,人们在忙碌中似乎少了一份关怀在你身处逆境或遭受挫折时,总觉得被世人遗忘在孤独的角落里,这大概就是人们常常感叹的世事的艰难然而我们绝不应就此沉沦,是强者,就应该身处逆境不示弱,拼搏再拼搏,终有一天,我们会成功,尽管我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能够从诗中体会出来的,作者将生命浓缩成一棵树,用这独特的比喻告诉人们:生命象一棵树,注定要孤独地承受许多风雨,美好的结局往往在惊心动魄的经历之后,关键就在于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和胆量去奋战,去拼搏!综观全诗,作者似乎并没有大悲大喜,写景抒情都是平平淡淡,娓娓道来,但是读起来十分清新自然,似乎悟出了一些生命的真谛如果你的生活正处于悬崖之上,你该如何面对生活?那就做这棵树吧:在逆境中飞翔!。
课题悬岩边的树学习目标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朗读体会崖边的树所体现出的、乐观、自信的精神。
难点:理解“象征”的写法。
教法选择自主、合作、探究式,读、说、悟、品法。
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诗歌按要求预习。
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 1 课时备课总数第40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出示学习目标1.导入: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近代诗歌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体诗,今天我们学习当代诗人曾卓的一首现代诗《悬崖边的树》。
2.出示学习目标(见前)二、指导学生先学1.反复朗读诗歌,联系时代背景,体味诗人想表达的感情。
2.借助悬岩边的树及周围景物等独特的意象来理解诗歌的特点。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一)走近作者:曾卓,原名曾庆冠,当代诗人。
1922年出生于武汉,14岁开始写作,17岁正式发表作品,是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成长起来的一代诗人。
诗人一生境遇坎坷,1955年诗人因被卷入所谓的“胡风事件”而被迫搁笔。
文化大革命中再次受到迫害,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直到1980年诗人才获得解放,整整做了25年的囚犯。
出版的诗集有《门》、《悬崖边的树》等。
(二)了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1970年,当时中国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极端动乱,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但他并没有停止对生活的思考,没有停止抒写最真切的感受,而这首诗就是诗人面对厄运时内心的独白,表现了生活中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三)朗读诗歌(听范读—自由读—指名读)1.给生字注音。
喧哗..xuān huá倔强..jué jìang2.注意句子的节奏。
3.感知本诗所描绘的内容。
(四)概括各节大意。
教师出示本课学习目标,并从学习方法上加以指导。
多媒体课件播放介绍作者及背景等相关知识,并要求学生识记要点。
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划分节奏自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方法。
《悬岩边的树》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本诗描写了一棵怎样的树?看到了个怎样的人,从而把握诗歌的主旨。
2、通过品读,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写作背景】
1955年,诗人曾卓被入所谓的“反党集团”,此后的25年,他一直作为一个囚犯艰难地生活在被排斥、被重压的境况中。
而“文化大革命”使本已不见天日的生活雪上加霜,诗人经受着灵魂和肉体的双重煎熬。
在这个黑白颠倒的混乱年代中,作者创作了《悬崖边的树》这首诗,表现了一个强者的信念与追求。
【学习过程】
一、读出一份情感(看谁读得最美)
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两个人配合读,读出自己的感情,最好加上肢体语言。
发言建议:我××同学一起为大家朗诵《悬崖边的树》,希望大家喜欢。
二、品味一笔妙处(看谁说得最好)
自己品味最能打动你的一个词、一句话或一个小节。
发言建议,运用句式。
(1)我最喜欢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2)在这首诗中,我看到了一棵虽________,但依然_________ 的树。
(3)在这首诗中,我读到了作者是一个虽___________,但依然____________的人,我是从____________中看出来的。
(4)我有疑问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请大家帮我解决。
三、述写一份感悟(看谁写得最棒)
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形式不限:诗、对联、三句半、短信、颁奖词、获奖感言)。
在这首诗中,我看到了一棵虽____________,但依然_____________的树。
1、虽处于险恶的环境中,但依然傲然挺立的树。
2、虽身处悬崖边,但依然奋起拼搏的树。
3、虽孤独寂寞,但依然倔强不屈的树。
4、虽孤独寂寞,但依然热爱生活、自信自强的树。
5、虽历经风雨,但依然顽强抗争的树。
1、作者虽身处逆境,但依然坚强不屈的人。
2、作者虽孤独寂寞,但依然倔强乐观的人。
3、作者虽身处牢狱中,但依然是一个有信念和追求的人。
4、作者虽饱经风霜,但依然乐观豁达的人。
5、作者虽历经艰辛,但依然顽强抗争的人。
我有疑问的地方是奇异、倾。
如果你的生活正处于悬崖之上,你该如何面对生活?那就做这棵树吧:在逆境中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