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内科治疗研究新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506.71 KB
- 文档页数:4
大补元煎通过MAPK通路增加食管癌细胞对铂类药物敏感性的实验研究1. 研究背景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针对食管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
由于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复杂,肿瘤细胞对传统治疗方法的敏感性较低,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寻找新的抗肿瘤药物和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与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多种生理过程。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APK 信号通路在多种肿瘤中异常活化,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调节MAPK信号通路,可能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而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大补元煎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滋阴补肾、益气养血等功效。
前期研究表明,大补元煎可以调节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等生物学行为,同时还可以影响肿瘤细胞的耐药性。
本实验拟进一步探讨大补元煎是否可以通过调节MAPK信号通路,增加食管癌细胞对铂类药物的敏感性,为食管癌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2. 实验材料和方法细胞株:食管鳞癌细胞株Eca109,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提供。
铂类药物:顺铂(cisplatin,DDP),购自美国SigmaAldrich公司。
大补元煎提取物:从中药大补元中提取得到的有效成分,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浓缩,制成实验用的大补元煎提取物。
试剂: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FBS)、磷酸盐缓冲液(PBS)、DMSO、CCK8试剂盒、Annexin VFITCPI双染试剂盒、PI(propidium iodide)和显微镜成像系统等。
细胞培养:将食管鳞癌细胞Eca109培养在含10FBS的RPMI1640培养基中,于37C、5CO2条件下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然后进行传代。
细胞增殖实验:取对数生长期的食管鳞癌细胞Eca109,接种到96孔板中,每孔100L,设置空白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的大补元煎提取物处理组。
分别加入10L DMSO溶解的大补元煎提取物,使终浓度分别为、molL。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364-食管癌的诊断思路
与处理新进展
详情百度搜索:医搜题
(一)食管癌的诊断思路及诊疗进展
1、关于食管癌中晚期表现说法错误的是()
A、进行性吞咽困难
B、尚可经水送下,随后发展为不能进半流食、流食,终至滴水不入
C、常伴有呕吐,胸骨后疼痛,多见于溃疡型病例
D、晚期病例可在颈部腋窝区出现淋巴结转移灶[正确答案]
E、晚期病例可在颈部锁骨上区出现淋巴结转移灶
2、内窥镜检查能直接观察食管粘膜的病变情况,通过刷检及活体组织切片能明确诊断,对于中晚期食管癌的确诊率可达()
A、1[正确答案]
B、0.95
C、0.9
D、0.85
E、0.8
3、内镜下粘膜切除的适应证不包括()
A、早期(Tis)食管癌
B、I型早期食管癌[正确答案]
C、病理证实有重度不典型增生几中重度肠上皮化生而肉眼疑为恶性变者
D、、体弱、合并心肝肾严重病变不能承受外科手术
E、患者拒绝开胸开腹手术者
4、下列不属于食管癌外侵症状的是()
A、肿瘤侵及胸膜或脊神经,则可在胸背部产生疼痛
B、侵及气管或支气管可出现刺激性咳嗽
C、侵及喉上神经可出现声音嘶哑[正确答案]
D、形成食管气管瘘可表现为进食呛咳
E、穿透大血管可出现致死性大呕血。
消化内科疾病的综合治疗新进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方式不断创新和改进。
本文将介绍消化内科疾病综合治疗方面的新进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以及非传统治疗方法等。
一、手术治疗的新进展手术治疗一直是消化内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
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器械的创新,消化内科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微创手术的应用微创手术是一种通过小切口或者自然孔道进行的手术方式,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在消化内科疾病中,微创手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胃癌的微创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切口,降低手术创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微创手术还在肝胆疾病、胰腺疾病等方面得到了积极应用。
2.机器人辅助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是近年来新兴的手术方式,通过机器人系统来控制手术器械进行手术。
相比传统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具有高精确性、更好的视野和操作机动性等优点。
在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中,机器人辅助手术被广泛应用于食管癌、结直肠癌等疾病的治疗。
3.术中辅助导航系统术中辅助导航系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引导手术操作的系统,可以为医生提供实时的解剖结构图像和操作指导。
在消化内科手术中,术中辅助导航系统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病灶,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例如,在胰腺癌手术中,术中辅助导航系统可以帮助医生找到淋巴结转移的位置,避免术中遗漏。
二、药物治疗的新进展药物治疗在消化内科疾病的综合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新的药物不断被研发和应用,为消化内科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1.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靶向治疗是一种通过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来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治疗方式。
在消化内科疾病中,如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结直肠癌等,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2.免疫治疗的突破免疫治疗是利用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的治疗方式。
2022食管癌的治疗进展(全文)食管癌主要包括食管腺癌(OAC)和食管鳞癌(SCC),是全球第七大常见癌症,每年导致约450000人死亡。
虽然既往被视为预后不佳的癌症,但近年来也出现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首先,高收入国家癌症生存项目(ICBP SURVMARK-2)的报告了1995-1999年和2011-2014年两个时间段食管癌的生存率,结果显示在七个高收入国家中,OAC和SCC的5年生存率大约翻了一番,其中75岁以下的患者影响最大。
其次,在联合治疗时代,食管癌5年生存率基准接近50%,这在20年内也翻了一番。
此外,通过提高癌症意识,监测Barrett食管、胃食管反流病和癌症分期的进步,增加了黏膜和黏膜下病变的早期检出率,并允许对部分患者进行相对低风险的内镜根除治疗(EET),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以及射频消融术(RFA)等。
外科手术的进步,包括手术切除和淋巴结切除术范围的标准化,围术期护理的改善,以及包括微创和机器人辅助技术在内的一系列方法,为提高患者生存率创造了机会。
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研究的进步,我们对食管癌变和肿瘤生物学的理解逐步加深,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患者结局得以改善。
然而,尽管食管癌的诊疗已经取得了进步,但在日常的多学科团队讨论和决策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内镜下治疗的标准、新辅助治疗的选择、SCC 和OAC 的差异性、对新辅助治疗有明显完全临床反应的患者是否考虑非手术方法或者手术的方式以及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的作用等。
粘膜癌和粘膜下癌的内镜治疗食管切除术曾经是高度异型增生(high-grade dysplasia,HGD)或黏膜浸润(mucosal invasion,T1a)患者的标准方法,而在这种情况下,淋巴结转移(<2%)的罕见性支持更有针对性的局部治疗方法。
因此,在最新的美国胃肠病学指南中,EMR和ESD优于持续监测或食管切除术。
目前的治疗推荐为T1b的患者保留食管切除术(粘膜下浸润,其中淋巴结转移发生在约20%的病例中,以及多灶性癌或不适合内镜切除的病变)。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364-食管癌的诊断思路
与处理新进展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食管癌的诊断思路及诊疗进展
1、关于食管癌中晚期表现说法错误的是()
A、进行性吞咽困难
B、开始尚可经水送下,随后发展为不能进半流食、流食,终至滴水不入
C、常伴有呕吐,胸骨后疼痛,多见于溃疡型病例
D、晚期病例可在颈部腋窝区出现淋巴结转移灶[正确答案]
E、晚期病例可在颈部锁骨上区出现淋巴结转移灶
2、内窥镜检查能直接观察食管粘膜的病变情况,通过刷检及活体组织切片能明确诊断,对于中晚期食管癌的确诊率可达()
A、1[正确答案]
B、0.95
C、0.9
D、0.85
E、0.8
答案详见:
3、内镜下粘膜切除的适应证不包括()
A、早期(Tis)食管癌
B、I型早期食管癌[正确答案]
C、病理证实有重度不典型增生几中重度肠上皮化生而肉眼疑为恶性变者
D、高龄、体弱、合并心肝肾严重病变不能承受外科手术
E、患者拒绝开胸开腹手术者
4、下列不属于食管癌外侵症状的是()
A、肿瘤侵及胸膜或脊神经,则可在胸背部产生疼痛
B、侵及气管或支气管可出现刺激性咳嗽
C、侵及喉上神经可出现声音嘶哑[正确答案]
D、形成食管气管瘘可表现为进食呛咳
E、穿透大血管可出现致死性大呕血。
早期食管癌的筛查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路璐;徐洪雨【期刊名称】《保健文汇》【年(卷),期】2018(27)11【摘要】食管癌是我国发病率较高的肿瘤之一,由于其缺乏早期临床症状使得早期的诊断治疗十分困难。
现阶段的诊断方法主要有白光内镜、色素内镜(chromoendoscopy,CE)、窄带成像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NBI)、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CLE)、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治疗方法主要有套扎式EMR(ligation-assisted EMR)、透明帽吸引EMR法(cap-assisted EMR)、多环黏膜套扎切除术(multiband mucosectomy device,MEM)、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得到广泛推广。
本文对早期食管癌的筛查诊断及治疗的诊断作一概述。
【总页数】5页(P1299-1303)【作者】路璐;徐洪雨【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1【相关文献】1.内镜下碘染筛查与白光检查诊断老年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对比 [J], 何应碧2.超声微探头辅助内镜对食管癌早期筛查及癌前病变诊断价值分析 [J], 吴琦玮;沈榕;张莉3.精准医学时代我国食管癌筛查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J], 李国仁4.碘染色与窄带成像在早期食管癌筛查中的诊断价值 [J], 叶盛林;朱曙光;黄利娟;程畅;方崇文;李敏;张焰平5.精准医学时代我国食管癌筛查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J], 李国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研究显示,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致死率大约占全球的50%[1]。
食管癌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加重的进食困难,根治性切除手术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主要方式。
但因其早期症状隐匿,确诊时多已处中晚期阶段,普遍存在远处或淋巴结转移现象,因此无法满足手术治疗指征[2]。
此外,晚期食管癌患者普遍身体素质低下,尤其是老年晚期食管癌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主要脏器功能显著降低,术中无法完全将病灶切除,因此多推荐保守治疗[3]。
放疗是晚期食管癌患者保守治疗的常用方式,能够有效缓解病情,但对机体组织的毒副作用较大,导致机体正常机能受损,影响放疗效果[4]。
免疫治疗属于一种新型治疗方案,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主流方式,卡瑞利珠单抗属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是免疫治疗方案中最常用的药物,主要通过阻断死亡受体-1来提高机体组织的抗肿瘤能力,在胃癌、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已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5]。
但目前临床中关于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奈达铂/顺铂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相关报道少见,且疗效尚不明确。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紫杉醇+奈达铂/顺铂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的效果及安全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符合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中关于食管癌诊断标准[6];(2)均为鳞癌,且均处于食道癌晚期(Ⅲ期或Ⅳ期);(3)既往无放化疗史;(4)年龄> 65周岁,预计生存期>6个月;(5)病灶能够可靠测量。
排除标准:(1)患有血液系统疾病或处于急慢性感染期;(2)精神异常无法沟通交流者;(3)患有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或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者;(4)同时进行其他药物治疗者;(5)入组前4周内有服用过其他化疗药物者;(6)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7)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衰竭者。
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早期食管癌内镜诊断进展随着近年来消化内镜新技术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早期食管癌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提高食管癌的生存率。
现综述早期食管癌内镜下特点、内镜检查方法,包括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超声内镜、电子染色成像技术、荧光内镜、光学相干层析技术、共聚焦内镜、细胞内镜。
标签:食管癌;早期;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是指在患者的体内,由于癌组织局限在食管黏膜层以内,并且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包括原位癌、黏膜内癌(M癌)、黏膜下癌(SM癌),亦称浅表癌[1]。
我国是食管癌病死率比较高的国家之一,早期诊断及治疗与预后密切相关,食管癌在早期诊断治愈的可能性极大,到进展期或者后期治疗的希望不大[2-3]。
据李建生的报道早期食管癌在临床上是采用单独手术根治的方法治疗,原位癌患者或重度异型增生的患者在I期和ⅡA期手术治愈率相当高,约80%。
但在患者进展期后,患者单独手术治愈率极大的下降,约10%[4]。
从早期食管癌到进展期癌的转变过程中,患者可出现一些消化道症状,但并无特异性,故临床医生很难做出早期癌诊断。
常规的胃镜检查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的病变发现率不高,并常导致漏诊。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消化内镜技术不断更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
本文就近几年早期食管癌内镜的诊断情况做出总结和阐述,并对其癌前病变的应用价值做简单估计。
在进行了食管癌的手术之后以及放射治疗后,患者往往会产生疼痛感,这不仅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更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从而造成患者的焦虑感、失望感和恐惧感,因此做好食管癌手术之后对患者疼痛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这样有利于治疗计划的实行,也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通过细心的护理,一方面能更好的达到镇痛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
食管癌发生的早期有三大主要特性:(1)色泽的变化:黏膜会有白色区域和红色区域的两种表现。
其中,红色区域主要是以红色为主,一般边界较清晰,黏膜略微粗糙浑浊;白色区域有稍隆起的黏膜白斑,且无光泽。
消化内科研究进展与前沿技术消化内科是内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和治疗消化系统相关的疾病,包括食道、胃、肠、胰腺、肝脏等器官的疾病。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内科领域也取得了许多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沿技术。
本文将介绍消化内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相关前沿技术。
**干预治疗技术**近年来,消化内科领域的干预治疗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中内镜技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镜技术通过引入内窥镜等设备,可以直接观察消化道内部病变情况,并进行干预治疗。
内镜技术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内镜下粘膜剥除术(EMR)等,这些技术可用于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息肉等病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基因检测技术**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因检测技术在消化内科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对消化系统相关基因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后情况,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例如,通过检测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相关基因,可以对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进行风险评估和早期干预。
**微生物组研究**人类肠道微生物组是一种与宿主共生的微生物群落,对宿主的健康和疾病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组研究成为消化内科领域的热点之一。
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可以发现与疾病发生相关的微生物差异,如炎症性肠病、肝硬化等,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医学影像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消化内科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胃肠道病变的诊断和筛查。
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对内镜图像、超声造影图像等进行自动分析和诊断,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为消化内科医生提供了更多的诊断辅助工具。
以上是消化内科研究的一些进展及前沿技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消化内科领域的研究将迎来更多新突破,为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案。
消化内科医生和研究人员也将继续努力,为守护患者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