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人教版生物
- 格式:ppt
- 大小:7.25 MB
- 文档页数:130
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下册《生物的进化》评课稿引言《生物的进化》是人教版初中初二生物下册中的一章,该章节主要介绍了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因,以及进化理论的发展和证据。
本评课稿旨在对《生物的进化》这一教材章节进行评价,从教材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知识点的准确性和深入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述。
一、教材内容概述《生物的进化》这一教材章节主要围绕生物进化的概念、原因和证据进行讲解。
在内容安排上,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进化的基本概念:介绍了进化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2.进化的原因:探讨了进化的各种原因,包括自然选择、突变等,以及环境变化对进化的推动作用。
3.进化理论的发展:回顾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和现代进化理论的发展历程,阐述了进化理论的重要性和影响。
4.进化的证据:系统地介绍了生物进化的各种证据,包括化石记录、比较形态学、分子遗传学等。
整个章节内容设计合理,从整体上对生物进化的概念和原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生物进化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设计评析教学设计是教材教学的重要环节,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下面对《生物的进化》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进行评析。
1.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旨在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认识,能够理解进化的原因和证据,以及进化理论的发展过程。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突出,侧重于学生对生物进化的理解和掌握,难点在于理解进化的原因和进化证据的解读。
3.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多样,既有讲授和示范,又有讨论和实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运用灵活,包括课件展示、教材解析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材内容。
4.活动设计和评价方式:活动设计多样化,包括小组讨论、问题解答、实验报告等,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评价方式科学、合理,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初中《生物进化》(人教版)实验目录表实验一:观察鸟类嘴形的变异-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鸟类嘴形的变异,了解进化对鸟类嘴形的影响。
- 实验材料:不同种类的鸟类标本。
- 实验步骤:1. 观察不同种类鸟类的嘴形特征。
2. 比较不同种类鸟类嘴形的差异。
3. 分析鸟类嘴形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
- 实验结果:不同种类鸟类的嘴形适应了它们的食物取食方式,反映了进化过程中的适应性变化。
实验二:模拟群体选择对鸟类羽毛颜色的影响-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群体选择,研究鸟类羽毛颜色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
- 实验材料:纸板、彩色纸、剪刀、胶水。
- 实验步骤:1. 制作纸板上的鸟类形状。
2. 在纸板上贴上不同颜色的彩色纸。
3. 模拟不同环境下鸟类的生存压力,选择具有更好保护色的鸟类形状。
4. 根据所选鸟类形状,进行进一步选择。
- 实验结果:经过多次选择,群体中的鸟类形状趋向于拥有更好的保护色,反映了群体选择在羽毛颜色进化中的作用。
实验三:模拟自然选择对昆虫种群的影响-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自然选择,观察昆虫种群在进化过程中的变化。
- 实验材料:彩色纸、剪刀。
- 实验步骤:1. 制作彩色纸上的昆虫形状。
2. 将昆虫形状放置在不同背景下。
3. 根据不同背景下昆虫形状的可见度,进行选择。
- 实验结果:经过多次选择,昆虫形状逐渐适应了它们的生存环境,反映了自然选择在昆虫种群进化中的作用。
实验四:观察针对草食性动物的武器进化-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针对草食性动物的武器进化,了解进化对动物进攻和防御特征的影响。
- 实验材料:动物标本。
- 实验步骤:1. 观察不同动物的进攻和防御特征,如犬齿、角等。
2. 分析这些特征在捕食和防御中的作用。
3. 探讨这些特征的进化过程。
- 实验结果:动物的进攻和防御特征经过进化,使其更适应草食性生活,反映了进化在动物武器特征上的作用。
实验五:模拟环境变化对群体适应性的影响- 实验目的:模拟环境变化对群体适应性的影响,了解环境变化对进化的影响。
人教(2019)生物必修2(知识点+跟踪检测)第10讲生物的进化【课标导航】4.1.1尝试通过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事实,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4.1.2尝试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说明当今生物在新陈代谢、DNA 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4.2.1举例说明种群内的某些可遗传变异将赋予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和繁殖优势4.2.2阐明具有优势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比例将会增加4.2.3说明自然选择促进生物更好地适应特定的生存环境4.2.4概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为地球上的生命进化史提供了科学的解释4.2.5阐述变异、选择和隔离可导致新物种形成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是生物不断进化的原因,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1.共同进化(1)概念: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2.生物多样性1.判断正误(1)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新人教版必修2 P109“概念检测”T1(1)](√)(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新人教版必修2 P114“概念检测”T1(3)](√)(3)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4)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5)某种抗生素被长期使用药效下降,是由于病原体产生了对药物有抗性的变异(×)(6)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新人教版必修2 P124“概念检测”T1(2)](×)(7)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改变,也可能不变(√)(8)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2.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解析:选D生物的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劣势一方被淘汰,这也是环境对生物进行选择的过程;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依据;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影响与当地有竞争关系的物种,使某些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从而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教案+重要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三章《生物的进化》教案+重要知识点_起源第三章生物的进化第一节地球上生命的起源课标要求: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教材分析:本节的知识点主要包括:生命起源的四种学说,米勒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结论,其中米勒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结论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教材中资料分析部分呈现的素材有关于生命起源的不同学说的观点,原始地球的大气特点和气候、地质条件,米勒实验的装置。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观点(2)描述地球生命起源的过程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运用证据进行推测的科学方法。
(2)通过不同观点的介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4)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地球生命起源的探讨,培养求知和敢于怀疑的品质。
(2)在课堂渗透无神论的世界观,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 难点:描述“化学起源说”中关于生命起源的过程。
课前准备1. 有关宇宙起源、星系形成和生命起源假说的视频资料2. 学生课前通过阅读科普书籍了解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广袤的宇宙、绚丽的银河、灿烂的太阳系行星、蔚蓝的地球……)广袤宇宙有无数的星体,然而只有我们蔚蓝的地球母亲孕育了千姿百态的生命。
这些生命是怎样来到这地球上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祖先曾经有这样的传说。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
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引自《太平御览》卷七八)哪位同学为大家解释一下?学生:说开天辟地以来,地球上本没有人,女娲用黄土捏泥人。
教师:很好,那么什么叫“剧务”,又什么是“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呢?学生:大概是太劳累了,就用绳子浸在泥里,再举起来,甩出的泥点变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