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四 运算律:买文具》 赛课导学案_0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四年级上数学导学案-买文具练习课-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价格计算,了解小钱制的使用。
2.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并进行简单的找零。
3.学生能够通过购买文具练习课程,提高自己的数学运算能力并培养实用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以买文具为情境,通过实际场景的模拟训练,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简单的口试,了解学生的前置知识水平。
口试题目如下:1.你知道什么是小钱制吗?2.你平时都用什么支付方式?第二步:知识梳理1.讲解小钱制的概念及使用方法。
小钱制是一个简单易用的货币平面加减方法,主要应用于小额货币计算和流通领域。
小钱制是指将一个单位货币分解为一些小面值的货币,一般由不同颜色代表,以便进行运算和流通。
2.讲解支付方式的种类及使用场景。
支付方式包括现金支付、POS机支付、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多种方式。
每一种支付方式都有自己的适用场景。
现金支付一般用于小额交易,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则适用于线上交易,POS机支付则适用于线下大额交易。
第三步:实际操作老师给每个学生一张购物清单,让学生根据清单里的物品和价格,进行简单的计算。
购买清单如下:商品名称商品数量商品单价铅笔2支0.5元/支橡皮擦1个1元/个铅笔盒1个2元/个尺子1把2元/把老师提醒学生,在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各个位数的对齐;数值较小的数字前,记得要补齐“0”。
第四步:购买文具练习让学生根据购物清单的物品和价格,自行选择支付方式进行购买,同时练习找零的运算。
每个学生需要留下自己的购买清单和支付方式,并计算出找零金额,做到实物操作与计算运算相结合。
三、课后作业对上一个课时的教学进行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复习内容包括:1.银行卡的使用方法;2.在超市购物时,如何正确找零;3.通过小钱制计算物品的价格。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买文具的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并培养实际技能。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导学案设计教学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导学案设计教学案第四单元运算律 1.买文具导学案设计课题买文具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节课通过“买文具”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重点突出以下三个方面: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利用迁移法、讨论法、练习法学习新知。
2.注重教学中数学的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要让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建构学习。
从学生已有的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探究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新知。
3.操作感悟。
小学数学课堂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脑、手三个感官系统并重参与,教学的效果才能有效持久的提高。
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操作经验,引导学生在操作、计算中体会中括号的意义,掌握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买文具(一)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导入。
(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哪几种运算。
2.组织学生交流已经掌握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回忆学过的几种运算并回答: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其中加法、减法叫作第一级运算,乘法、除法叫作第二级运算。
2.思考后回答: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买文具》(导学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元、角、分的概念,并能正确使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观念和理财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元、角、分的认识及换算。
2. 买文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使用元、角、分。
3. 讨论如何合理消费,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元、角、分的认识及换算,以及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买文具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元、角、分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人民币,让学生认识元、角、分,并学会换算。
3. 情境创设:教师创设买文具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使用元、角、分。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合理消费,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
5.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元、角、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消费。
6. 课后作业:布置与买文具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使用元、角、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具备初步的理财意识。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总之,《买文具》这一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使用元、角、分,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情境创设:教师创设买文具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使用元、角、分。
”补充和说明: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象化,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买文具》运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是一切问题解决的基础和重要工具。
运算包括:运算的意义、运算结果、运算性质、运算之间的关系。
运算结果可以由三个途径获得,即口算、笔算和估算。
口算和笔算属于一种精确计算,对于这类精确计算的认识要经历四个步骤,分别是:第一,算理的探索和理解;第二,算法的形成与内化;第三,算法的熟练;第四,用计算器算。
其中,在计算认识初期,前两个步骤是至关重要的,也就是我们在计算教学中常常提到的算理和算法的理解。
(二)纵向梳理回顾一下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整数除法的历程。
第一次,二年级上册借助平均分物理解除法的意义和学习表内除法。
第二次,二年级下册结合平均分物和操作活动学习有余数除法。
第三次,三年级上册学习除法口算。
第四次,三年级下册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
第五次,四年级上册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由此可见,整数除法的学习贯穿三个年级。
在学习完整数除法之后,五年级上册还要学习小数除法,它也是以整数除法学习为基础的。
五年级下册学习分数除法。
实际上每一次除法的学习都是学生对除法意义的不断深入的理解。
(三)横向对比对比北师版、人教版和苏教版这部分内容的教材编写,都是通过现实生活情景引入,在分析的过程中都突出了运算之间的联系,如20×4=80,所以80÷20=4;并且在算理的理解过程中都提出了:8÷2=4,所以80÷20=4;竖式中“4”为什么商在个位,这些都是位值思想在除法中的体现。
(四)本课内容探索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理解算理。
探索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确定商的位置,掌握算法。
借助情境,探索除数是整十数的有余数除法。
用乘法口诀试商,巩固算法。
(五)学生调研第一次调研【调研题目1】80÷20,你能算出得数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调研对象】四(4)班 38人【调研结果】答案正确就明理了吗?我们再看看答案正确的35人是如何思考的呢?结果呈现:明理:不明理计算正确的35人中真正明理的只有14人,占总人数的36.8%。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导学案教学案设计第六单元除法 1.买文具导学案设计课题买文具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及试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旧知铺垫,促进学生知识迁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上课伊始,出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这样既帮助学生回顾了旧知,又为接下来新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2.演示操作,帮学生理解算理。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教学80÷20时,用课件演示计算步骤,达到了信息共享,提高了交流效率,使每一步骤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商的书写位置。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买文具(一)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导入。
(4分钟)1.出示复习题。
30×4=20×5=60×8=80×6=30×9=90×9=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解决“买文具”时遇到的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问题。
1.快速说出每道题的得数。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空。
20×8=( )70×3=( )( )×40=360( )×80=040×( )=28050×( )=400二、探究新知。
(19分钟)1.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
2.按要求列式,推测结果。
问题:(1)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2)80÷20的结果是多少?3.引导学生体验竖式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80÷20。
(2)讨论商的定位方法:商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4.应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
课题:买文具 课型:新授 班级: 姓名:主备:******* 审核:****** 时间:家长:致家长:良好的学前预习,才能让你的孩子在课上学得更好,学得更多,请一定督促你的孩子认真地预习导学稿,让我们共同努力! 学习目标:1.结合实际情境,探索并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进行正确的计算。
2.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锻炼自己思维的灵活性。
学习重难点:1.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2.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竖式的书写格式。
学习过程:一、学前准备。
1.口算。
(3分)40×2 50×5 90×3 20×7 30×3 70×480×6 9×10 30×6 40×3 60×2 2×702.我能填得又快又准。
(3分)( )×30=60 ( )×60=180 ( )×50=20090×( )=180 40×( )=120 70×( )=1403.计算下面的式题。
(3分)482 6066365思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是怎样计算的?你能说给大家吗?[2分] 二、探究新知。
仔细观察图片,找一找上面的信息。
问题 1: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 (3分)( )○( )= (个) 思考或在小组内交流:①这样列式你是怎样想列竖式计算你会吗?试一试。
[2分]8 0 20 竖式的商要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呢? 想一想,和小[3分]我们来总结一下:像80÷20这样的除数是 位数的除法,试商时,要先用被除数的 来试商,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 的上面。
[3分]小练习:列竖式计算 [4分]90÷30 = 80÷40 =问题 2:140元可以买几个书包? (3分) ( )○( )= (个) 把算式补充完整,并且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想法。
《4.1买文具》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回忆和巩固含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2.能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理解并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方法体验式、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以前学习了有关整数的四则运算,那么什么是四则运算呢?四则运算是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四则运算是有顺序的。
其实在数学计算中,还有许多运算规律,你们想去研究、学习吗?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探索和学习一些有关数学计算的规律。
板书课题:买文具二、新课学习1.创设情境,交流算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47页情境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在小组内交流自己从图中获取的数学信息。
指名汇报,师根据生答进行梳理:从图中可以知道计算器、铅笔盒、圆珠笔、足球的单价。
从图中还可以知道每盒钢笔的价钱和每副羽毛球拍的价格。
课件出示问题:买3个计算器和一支钢笔要多少元?让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各学习小组将解答过程展示。
教师根据巡视,有选择地选取用分步方法和综合方法计算进行板书。
分步算式:22×3=66(元)综合算式:22×3+24÷424÷4=6(元) =66+24÷466+6=72(元) =66+6=72(元)质疑:这个综合算式既含有乘法,也含有加法和除法,算得正确吗?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计算顺序。
指名汇报交流结果,师根据生答进行点拨(板书):在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上面的计算正确吗?还可以怎样计算?上述计算是正确的,但他把乘和除这样的同级运算分成了二步进行,在书写上比较繁琐,我们也可以同时进行计算,使过程更为简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买文具》导学案设计教学案第四单元运算律 1.买文具导学案设计课题买文具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节课通过“买文具”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规定运算顺序的必要性,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重点突出以下三个方面: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观察、发现、应用的过程,利用迁移法、讨论法、练习法学习新知。
2.注重教学中数学的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要让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建构学习。
从学生已有的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出发,紧密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活动中,探究三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新知。
3.操作感悟。
小学数学课堂要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脑、手三个感官系统并重参与,教学的效果才能有效持久的提高。
教学中,结合学生的操作经验,引导学生在操作、计算中体会中括号的意义,掌握含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买文具(一)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导入。
(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哪几种运算。
2.组织学生交流已经掌握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回忆学过的几种运算并回答: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其中加法、减法叫作第一级运算,乘法、除法叫作第二级运算。
2.思考后回答:只有乘除法或只有加减法,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年级四学科数学课型新授讲课教师设计时间2014、 7、 15--8 、15 总课时34 讲课时间学习内容买文具(一)1、联合生活实质情形,研究并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学习目标2、能正确应用进行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质问题。
3、培育学生察看、比较及发散思想的能力。
m学习要点掌握除法是整十数除法的算法。
学习难点计算中加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集体备课二度备课温故互查:二人小组合作达成100÷20 = 350÷7=40×2=30×3=50×2=10×8=自学感悟:创建情形:导学前段时间,我班进行了班徽设计大过赛,老师将对这些同学进行奖赏,此刻程班干部到达了文具商场:钢笔 8 元一支,文具盒 10 元一个,书包 20 元一个。
班费共 80 元,请你帮帮他们想想,能够买多少个书包呢?合作研究:学生依据情境图的要求,先口答:可能买多少书包呢?在小组内说出自己的想法,再独立列式计算。
报告评论:中小学教育网学生报告自己的解答方法,并说出原因。
老师特别请列竖式的同学来板书,当小老师解说,假如学生能向他提问更好,假如没有,老师问:“4”为何写导在个位上?学假如班费有 160 元,又能够买几个过程计算器呢?你还可以提出什么数学识题?稳固训练:学生独立达成“试一试”,启迪学生想想,会发现什么规律。
如何试商?拓展延长:老师点出商的末端“ 0”的问题。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如何确立商?买文具(一)板书设计80 元能够买多少个书包?80÷20=160÷30= 导学反省。
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买文具》导学案教学案设计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第六单元除法 1.买文具导学案设计课题买文具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及试商的方法和商的书写位置。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旧知铺垫,促进学生知识迁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上课伊始,出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这样既帮助学生回顾了旧知,又为接下来新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2.演示操作,帮学生理解算理。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教学80÷20时,用演示计算步骤,达到了信息共享,提高了交流效率,使每一步骤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和商的书写位置。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教学过程第1课时买文具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一、复习导入。
1.出示复习题。
30×4=20×5=60×8=80×6=30×9=90×9=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解决“买文具”时遇到的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问题。
1.快速说出每道题的得数。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填空。
20×8=70×3=×40=360×80=040×=28050×=400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从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
2.按要求列式,推测结果。
问题:80元可以买多少个书包?80÷20的结果是多少?3.引导学生体验竖式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80÷20。
讨论商的定位方法:商4为什么写在个位上?4.应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
买文具(1)
学习时间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
【学习内容】:课本47-49页上的内容及数学配套上的相关练习题。
【学习目标】:
1、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认识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3、在计算中增强自己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学习重点】: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了解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自学指导】:
1、我会读(2颗红星等你摘★★)
阅读课本第47页至第49页,把你认为重要的语句用直线划下来,多读几遍看看是否理解,把不懂得地方做上标记,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到的见解写下来。
2、比一比,谁最爱问(2颗红星等你摘★★)
想一想教材内容的要点,学习新知识要运用哪些旧知识,除了了解书中的知识外,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有什么问题考考同学们吗?
3、练一练(2颗红星等你摘★★)
在做预习时你哪道题做起来有困难,请你将它指出来。
4、自学检测(4颗红星等你摘★★★★)
首先,祝贺你以最短的时间完成了以上三个自学任务!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做个检测。
请完成数学配套练习上的第______________题。
哪道题做起来有困难请你提出来?
【课时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
了,我在
方面表现好,在
方面表现的不够好。
我得了______颗星。
买文具教学目标:结合“买文具”问题解决的过程,体会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带有中括号算试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今天早上,老师经过一个文具店,发现咱们的老朋友淘气和笑笑也在这个店里面,你们能猜猜他们俩在干什么吗?生:买文具。
师:大家想不想跟他俩一块去买文具呀?生:想。
师:那今天咱们就跟着他们俩一块去这个文具店里买文具。
多媒体呈现教学情境图:淘气笑笑买文具。
二、研究探索,解决问题1.组织观察: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并说一说图中的信息。
2.讨论交流:先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解决图中所提出的问题,再让学生独立做,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汇报:(1)22×3=66(元) 24÷4=6(元) 66+6=72(元)(2)22×3+24÷4=66+6=72(元)引导学生观察两道算式,说明运算顺序。
总结运算顺序。
3.出示两个不同的算式,引入“[ ]” :9÷3×5-29÷[3×(5-2)]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一样呢?小组讨论,互相学习:第二个算式多了什么?4.小组讨论:加中括号后算式的运算顺序。
5.动手计算。
二、及时练习,巩固新知1.试一试 42×[169-(78+35)]2.算一算,比一比12×(8+4)÷2 12×[(8+4)÷2]234÷(51-48)×3 234÷[(51-48)×3]三、课堂练习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动物园玩,成人票每张24元,儿童票半价。
他们三人购买门票一共需要花多少钱?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五、作业布置小游戏:拿出一副扑克牌,在扑克牌中任意抓取四张牌,将4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能得到24?看谁算得又快又准!五、板书设计中括号[ ]中括号可改变运算的顺序,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四运算律第1课时买文具(1)(2)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律知识解决问题。
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例题,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2)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举例验证乘法分配律。
(3)引导学生总结乘法分配律的定义。
3. 巩固练习(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指导。
4. 拓展提高(1)布置拓展题,让学生尝试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总结乘法分配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总结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及运用方法。
6. 课后作业(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批改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情况。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在练习环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错误,及时进行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在课后作业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 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乘法分配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及运用方法,培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买文具(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问题解决的过程,体会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
2.在计算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认真看题,耐心细致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难点:熟练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一、引导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有关乘法的计算、神奇的计算工具和一些有趣的算式,发现数学世界真是奇妙无比。
其实在数学计算中,还有许多运算规律,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探索和学习一些有关数学计算的规律。
(板书课题:买文具)
二、互动新授,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交流算法。
①看课本47页情境图,读一读图中的数学信息。
(抽生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
②提出问题:买3个计算器和一支钢笔要多少元?
③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情境图中的哪几个数据?
(抽生说一说)
④你能说出解决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吗?也就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怎么样。
(先抽生回答,再对子互说解题思路)
⑤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抽生板演三种方法。
⑥抽生讲解三种方法,老师及时补充。
2.总结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①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③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课堂练习。
(47页的绿点三)
①先说一说运算顺序。
②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可以用画横线的方法标出计算
顺序。
③小组交流、检查。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总结一下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吗?
四、板书设计
买文具(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分步式:22×3=66(元) 24÷4=6(元) 66+6=72(元)
综合式:
22×3+24÷4 22×3+24÷4
=66+24÷ 4 =66+6
=66+6 =72(元)
=72(元)
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