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1、唯物论 (第二单元)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56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复习课教学设计引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这一重要观点的复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应用。
因此,本文将介绍一堂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理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世界变化的敏感度。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基本概念;2.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主要观点和内容;3.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分钟)首先,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你是否注意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背后是否存在一些规律?”请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并展开讨论。
2. 概念讲解和图示(15分钟)在引起学生兴趣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进行讲解。
可简要介绍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如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变化和演化的过程,事物的发展具有发展的阶段性,以及事物发展的规律等。
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可以配合使用图示,如演化树状图或时间轴等,图示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和阶段性。
3.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在实践中的运用(20分钟)在讲解完概念之后,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例如,可以选择一些历史事件、科学发现或社会现象等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发展规律和阶段性。
在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辨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 学生互动讨论(15分钟)在完成一些具体例子的分析之后,可以进行学生互动讨论环节。
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进行分析和讨论。
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哲学的产生: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
2.哲学的含义:①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
②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③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③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
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一、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要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定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
三、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四、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②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复习题库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路线上的对立表现为A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B 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C 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D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观点告诉我们A 事必躬亲B 一切真知归根到底来自直接经验C 无需学习间接经验D 一个人的知识大量来自直接经验3 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A 属于认识过程的基本范畴B 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C 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D.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范畴4 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它A. 只是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B. 是不可靠的C. 没有客观依据D. 是人的感官自生的5 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B.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完成C.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感性认识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6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指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B.真理发展中的两个不同阶段C.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D.同一真理的辨证属性7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是因为A.把科学的实践观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B.揭示了认识的对象、来源和作用C.达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D. 承认认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8 客观真理是指A. 客观存在的事物和客观规律B. 认识的客体C. 人的认识中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容D. 主观对客观的反映9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任何具体实践活动都A.具有客观性B.具有能动性C.具有历史局限性D.具有社会性10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A 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B.对人类有用的活动C.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D.社会历史性的11、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A、主观与客观的关系B、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12、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是()A. 改造社会的物质活动B. 一切创造性的活动C.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D. 科学实验的活动13、“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能动反映论与消极被动反映论的对立D、反映论与先验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14、承认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A、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B、认识论中的辩证法C、认识中的经验论D、认识论中的唯理论1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评价16、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抽象、具体、在抽象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概念、判断、推理17、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A.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B.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D.是否说得清楚明白18、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A. 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 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 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 人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19、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不同于感性认识的特点的是A. 直接性B. 主观性C. 摹写性D. 抽象性20、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 )A.真理的不确定性 B.思维的非至上性C.真理的相对性 D.真理的绝对性21、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作出了准确的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