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之唯物论试题整理归类
- 格式:doc
- 大小:57.00 KB
- 文档页数:13
一、选择题1、(海南单科卷17)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
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台湾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有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
这表明(B)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③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海南单科卷21).“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说完这句话后在乌江边自刎而亡。
唐朝诗人杜牧为此蹉叹:“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宋朝政治家王安石则认为:“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可见(B)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②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的真理性取决于主体本身③不同主体对同一客体的认识具有同样的真理性④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主体的知识、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上海单科卷23). 周恩来总理曾说:“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真理是人们(D)A. 对客观实际的反映B. 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C. 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D.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4、(全国大纲卷30).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
”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
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蝼蛄叫,大雨到。
”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
这表明:( C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北京卷27).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
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1.2014安徽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提高青少年的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
对于此项举措,少数学生认为:随着电脑和手机的广泛使用,人们习惯了用键盘敲字,而且“键盘”拥有“毛笔”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现在学习书法没有必要。
假如你是学校书法宣传大使,请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说服少数同学。
(8分)(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规律),它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2)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我们应该从书法自身的特殊性来认识学习书法的必要性,而不是简单地用“键盘”否定“毛笔”。
(3)从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观点看,“毛笔”的优点是主要的,不足是次要的。
所以,学习书法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2.2014安徽某地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
该地村民外出旅游时,发现竹纤维产品市场需求量大、附加值高,于是建议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深度开发竹资源。
当地政府在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后,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当地政府立足实际,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出台政策,引导生产,促进经济发展,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2)规律是客观的,政府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政府组织考察,发展经济,体现了实践的决定作用。
3.2014福建材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2014届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命题揭秘对点精练:唯物主义及其形态本知识点在高考命题中经常引用中外古代典籍中的观点,对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较高,考生在备考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命题角度 唯物主义及其形态[预测题型:选择题] 【典例】 (2011·上海单科,19,2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这种哲学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主观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解析 “元气”属于物质范畴,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C、D三项与题意无关,故选A。
答案 A 对应训练 【训练1】 (2013·大庆模拟)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都从火产生,也都消灭而复归于火。
这是________的哲学观点。
( )。
A.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唯心主义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解析 题干中的赫拉克利特观点中蕴含着认为火是世界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项正确。
答案 D 【训练2】 (2013·泰州模拟)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这种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 解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局限性。
B项正确。
答案 B 【训练3】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这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解析 本题以古语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古语所表达的世界观的判断,难度较大。
“凡象皆气也”是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气”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承认了物质决定意识,但这一观点并未涉及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因此,可以判定这一观点为唯物主义观点,但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选C。
2014新课标高考主观题生活与哲学最后冲刺宝典42014-5-26专题十生活与哲学之哲学思想与唯物论、认识论【考点整合】一、哲学概念及其相关知识1.哲学的基本问题1)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内容: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也即第一性,即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2.哲学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A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B基本形态――(注意怎样区分)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⑵近代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1) 唯心主义A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B基本形态:――(注意怎样区分)⑴主观唯心主义:⑵客观唯心主义3.关于哲学与时代精神及真正哲学的作用1) 哲学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 真正哲学的作用:哲学反作用于时代①从对时代的作用看,真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可以预示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因此,真正的哲学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②从对个人成长看,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①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014年高考《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复习【单元知识网络】【理论提升】:1.认识论既包含了唯物论思想,又包含了辩证法思想2.区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所属范畴:(2)使用范围(3)方法论要求3.区分意识的能动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4.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的联系。
5.意识的反作用与认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有内在的联系。
【强化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易错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百万种。
这一情况说明A.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物的存在与发展依赖于人的意识B.人们有意识地创造人工自然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物的规律C.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人造物可以脱离自然物而存在D.人类通过实践可以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使其打上人的烙印2.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交会对接成功,为我国突破和掌握关键技术,建设载人空间站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2011年11月14日,在北京航天中心的控制下,“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进行了第二次交会对接,进一步考核检验了相关设备的功能与性能。
上述实验过程依据的哲学理论是(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事物发生量变必然引起质变③利用客观规律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认识和能力是有限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 近年来,很多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求,大搞知识教育、“神童”教育,幼儿园“小学化”趋向愈演愈烈,阻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
扭转幼教“小学化”趋向势在必行。
幼儿园“小学化”趋向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表现。
其错误在于没有看到(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4.近日,陕西省西安市某小学给部分学生佩戴“绿领巾”事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一、选择题1、(海南单科卷20).《山海经》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的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
这是因为(A)①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③观念中的矛盾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不具有同一性④观念中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意识的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上海单科卷2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这里的“客观实在性”是指( B )A. 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B. 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共性C. 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D. 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3、(上海单科卷23). 周恩来总理曾说:“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
真理是人们(D)A. 对客观实际的反映B. 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C. 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D.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4、(上海单科卷26)还记得上海世博会仿佛刺猬的英国馆吗?馆内藏有6万粒种子。
也有人说它像蒲公英,反正就是不像我们常见的建筑。
那座种子神殿,出自英国青年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之手。
他说他不是在建房子,而是在种房子,建筑可以像植物一样是活的,在花园中绽放笑容。
“种”这个动词诠释了。
( D )A、意识是事物感性形象在大脑中的再现B、意识是受制于客观物质条件的主观形式C、意识能够准确认识事物生动丰富的外表现象D、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5、(上海单科卷27)亚里士多德从人的自然发展角度,即从人由身体、情感到理性的自然发展过程来思考教育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从人与社会联系和交往来思考教育问题。
两者虽有不同,但都基于对教育对象------人的尊重。
他们思考的角度表明( A )A、教育应该反映客观世界B、教育应该解释客观世界C、教育应该推动客观世界发展 C、教育应该改造客观世界6、(天津卷4).现实世界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史二维的。
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B)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C.对客观对象正确的反映D.对客观对象直观的反映7、(全国大纲卷28).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
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出现这种认识是因为:(C)①意识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8、(全国大纲卷29).心理学家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个大水箱里,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
最初,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起进攻,但每次都碰壁了。
多次进攻无果后,它放弃了努力。
后来心理学家取走玻璃挡板,小鱼在鳄鱼身边游来游去,但鳄鱼始终无动于衷,最后饿死了。
“鳄鱼实验”进一步佐证了:(B)①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②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③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④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界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9、(北京卷6).中国早起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的时间观念。
这表明:(C)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0、(江苏单科卷27). 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
材料蕴含的哲理是(C)A. 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B. 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C. 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D. 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11、(江苏单科卷28). 201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
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
这说明(A)A.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C.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
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
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成19-20题。
12、(新课标卷II 20).人们从美食中体味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C)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3、(新课标卷II 21).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
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起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B)①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②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③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④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A.①②B.①④C. ②③D.③④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
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
回答9—10题。
14、(重庆卷9).由“雾”到“雾霾”,“雾”的意象被彻底改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雾”意象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B.“雾”的意象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C.“雾”意象的变化根源于人的意识的变化D.“雾”的意象是意识建构的人为事物联系【核心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哲学的认识的特征、认识的发展、物质意识关系、联系的特征等知识。
【解题思路】本题以生态危机中“雾霾”为材料,考核辨识材料信息对应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解题的关键是要弄清“‘雾’意象”和“‘雾’的意象”的区别。
前者是相对于人的主观的客观存在,其本质是一种意识;而后者是人的意识对“雾”这一客观实在的反映。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的变化决定意识的变化;“‘雾’的意象”是意识对物质的反映,不是事物之间的联系。
所以,A、C、D表述错误。
B项表明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因物质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意识。
【参考答案】B15、(重庆卷10).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
这表明:(D)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核心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尊重客观规律、规律办事、矛盾的普遍性、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
【解题思路】本题以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建设生态文明为背景,主要考核运用哲学道理对事物现象作出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A项只强调顺应社会规律,也应该尊重自然规律等客观规律;B项表述错误;C项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
【参考答案】D二、主观题1、(福建卷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添绚丽的色彩。
材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合材料一,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10分)答案:①物质决定意识。
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正确总结。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化了对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强大思想武器。
2、(山东卷42)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
(1)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
(6分)答案: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
3、(浙江卷41)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
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
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涵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
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生意。
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
(10分)答案:美食的创造,从食材的获取、辅材佐料的搭配到烹制方法的选择,无不体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发挥了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美食的创造是意识指导下的利用、改造食材烹制美味佳肴的活动,体现了劳动者意志和追求,发挥了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就地取材,应时而获,因材烹制,符合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从而正确地发挥了意识能动作用。
4、(广东卷3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公民行使权利的意愿和积极性受得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