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徐卫东讨论稿和修改稿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4
黄山Qi歌写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怪的松散,独特的态度,很有趣。
共有三个自然截面,每个自然截面都可以独立存在。
第一段是谈论人在黄山Qi松软的一个地方。
第二自然部分的三个名称的具体描述松动移动手势。
第三自然段写数千棵松树使黄山更美。
文字采用隐喻,拟人化的修辞,以生动描述的黄山齐歌美丽多姿的手势,表达了他们的赞美之作。
汉语课程标准:在阅读时,试图弄清楚文章的顺序,作者的想法和感受的感觉,初步理解文章的基本表达。
这促使我们对学生们阅读黄山奇颂这篇文章,黄山奇森的作者爱,赞美,需要了解作者是如何表达中心的。
有三种主要方式在文本中表达学生的学习。
首先是总体结构的总分 - 描述了黄山奇松,他们的别致的第一个粗略轮廓,定修图,然后具体描述了松弛运动姿势的三个名字,最后总结了全文,揭示中心第二是点的组合 - 黄山齐宋无数,但作者只描绘了三个明宋,让读者感觉到黄山齐宋的混搭,也对三着名松木留下了生动的印象。
第三个是隐喻拟人化 - 写三首着名歌曲,他们会写成一个人,让他们有一个人的外表,看起来生动。
通过根据文本中心,指导方式表达,既促进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又要引导学生尝试找出使用作者的表达方式,可以描述为两只鸟与一石。
□特别推荐□【摘 要】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各种意义,并扩大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认识并把握人生和社会,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而主线教学就是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学需求,创设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视点,据此分层布点,融通各点,层层推进,明晰学习思路,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之间进行高效对话。
本文主要反思本人在语用视野的观照下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语言策略和语境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方法的选定等,实施主线教学尝试。
【关键词】解码编码 语言策略 语境策略 整体把握视点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什么内容,以怎样的方式展开对话,这是每一位教师课前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郑春老师提出的主线教学就是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需求,选定整体把握的视点,并据此分层布点,逐点融通,层层推进,力求教学点之间内通外联,实现局部教学目的与整体教学目标相契合,进而明晰学习思路,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之间高效对话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语用视野下教学目标的确定——由“解码”到“编码”按照语用学的观点,可以这样认识语文教学:即“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各种意义,并扩大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认识并把握人生和社会,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语文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教学中重语形、语义向重语言的使用转变;二是由教学中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三是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主体转变。
从这一点来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由“解码”到“编码”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学习文本的意义,更要关注文本的形式,力求做到言意兼得。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山奇松的特点。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并学会运用具体描写的方法。
4.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黄山奇松反思(实用5篇)1.黄山奇松反思第1篇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主要展示了黄山奇松的“奇”,这也是课后练习的重点,所以我在这节课上重点让学生体会黄山松的“奇”。
主要通过第二自然段根据自学提示感悟“奇”,当小导游介绍“奇”,从课本中提到的三大名松之“奇”说到没有详细介绍的其他松树。
在此过程中同时学习到作者的写作特色。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我采用让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自学的方式来进行。
“站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这一问,是对上节课知识的回顾,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来,重点在第二问:“这些奇松“奇”在哪儿?圈画出相关的词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其实,在第一课时,我让同学们练习朗读的时候,很多同学指出过哪些词语需要读好,还说明了原因,当时举手的人非常多,说的内容也有很多,如果不是最后需要练习完整的朗读,能够说上一节课。
所以,为了控制时间,我第二课时的这个问题没有让学生写批注,只让他们进行思考。
虽然第一个起来回答的同学就把三棵松树的奇特之处都回答得很完整了。
可是,举手的同学并不多,可能来听课的老师比较多,有的同学紧张,没敢举手。
课后询问了几位同学,确实有这个原因。
如果之前设计了让他们写批注的环节,也许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大胆地举手发言。
在“争当小导游”的环节中,同学们的讨论还是比较热烈的。
我注意到一开始,学生基本上都是照着课本在背,就在个别指导时提醒他们可以加上一些自己的话,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个导游,描述的时候也不必照着课文,用自己的话把松树的奇特之处讲出来就可以了。
我首先让一个经过个别指导的学生来回答,他能加上自己的话:“大家好,我是黄山的导游……”说明刚刚的指导对他是有效的。
回答完毕,我及时进行了评价,尤其表扬了他能够用自己话进行描述。
然后,我又请了几个没有经过个别指导的同学,他们都能够学着刚刚的同学加上自己的描述性语言。
这样,对前一位同学的评价信息在其他同学身上也起了作用,达到了效果。
一位同学在介绍的时候还加上了动作,俨然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在给游客们介绍黄山的代表。
黄山奇松【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描写迎客松语句。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抓住“迎客松”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感受人们对黄山奇松的情有独钟。
【教学重难点】能抓住“迎客松”感受黄山松的奇美,感受人们对黄山奇松的情有独钟。
【教学准备】Smart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板题质疑1.我们祖国的名山大川数不胜数,你能说说有哪些名山吗?2.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的(板书课题:黄山)。
3.黄山位于安徽省境内,属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它以“四绝”闻名于世,你知道是哪四绝吗?(生答后图片提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位于“四绝”之首——黄山奇松的风采(板书:奇松)。
4.(齐读课题)词有词眼,题也有题眼,本课的题眼是——(奇)通过课前预习,你知道“奇”的意思吗?(奇特、奇异、奇怪、神奇……)(再读课题)读完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呢?(指名说)5.黄山奇松到底神奇在何处?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课文中找寻答案吧。
二、自读课文,扫清障碍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边读边想:黄山松奇在哪里?2.检查交流:(1)誉为陡崖玉屏楼宾客屹立仰卧(提醒:“屏”是后鼻音“宾客”是前鼻音。
)a.“誉为”称赞为,赞美为。
引出: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b.“屹立”指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造句)c.“玉屏楼”黄山的一处景点,著名的迎客松就在它的左侧。
d.“宾客”客人的总称,课文中是指来黄山观光的游客。
e.“陡崖”陡峭的悬崖。
(拆字组词法)(2)课文中还有很多的四字词语,你能读好它们吗?情有独钟潇洒挺秀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枝干盘曲千姿百态神奇秀美(相机正音:“枝干”gàn “遒劲”jìng “盘曲”qū)(3)把这些四字词语送入课文中,你还能读准吗?(指名读)检查朗读——纠正读音——评读三、研读第一节,感受生长环境的奇特1.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黄山松的神奇呢?下面让我们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黄山松天然更新问题探讨
王静茹
【期刊名称】《生产率系统》
【年(卷),期】2003(000)003
【摘要】本文对黄山风景区黄山松的天然更新情况进行了评估,分析了环境条件对黄山松天然更新的影响,并对黄山松林的演替方向进行预测。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王静茹
【作者单位】黄山风景区园林局安徽黄山2427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1.24
【相关文献】
1.壮哉!黄山松——赏胡乐国大师新作黄山松 [J], 卢林
2.沙地樟子松林与天然更新问题探讨 [J], 闫德仁;牟宁;张健;张秀华
3.黄山松天然更新 [J], 马立功
4.黄山松天然更新 [J], 马立功
5.黄山松群落林隙光能效应与黄山松的更新 [J], 吴泽民;黄成林;韦朝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学课文《黄山奇松》说课稿范文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启动、编写到实验、总结、推广已经有六个年头了六年来这套教材的使用无疑为我们进一步转变语文教学观念真正确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语文教育思想作出了方向性的启示同时也为我们深化小语教学改革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展现了广阔的前景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声情并茂字里行间闪耀着美的光彩蕴含着美的情趣今天我有幸执教的《黄山奇松》一课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得黄山更加秀美就本文而言由于学生对黄山以及黄山奇松感性认识上的不足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体会情感出现障碍对感悟课文内容读好课文带来不利影响那么如何结合本课的实际准确定位好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教好本节课的立身之本当初备课时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可谓下了一番功夫苏教版小语教材明确提出“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学科定性、定位观“语文姓语”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认定了教会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小语姓小”明确了小语教学的基础性认准了小学只是语文教学的启蒙阶段不是要从理论意义上向学生传授语言学的知识而是要从实践意义上去培养他们最起码的运用水平的语文基本功从这一思想来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小学生需要学习的是课本中原汁原味的东西而绝不是关于课本的那些零碎枯燥的东西基于这一定性、定位观结合新大纲的精神从本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及学生存在的认知障碍的实际出发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反复品读在读中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审美的情趣激发学生对黄山的热爱;3、注重积累运用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会介绍黄山美景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理之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很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我力求体现“以读书为主线强调读中感悟提倡活记乐背注重迁移运用”这一指导思想下面我想就这四点的教学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一、以读为本将读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年来语文教学在实践上的最大误区便是“途径”不明我们一直未能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儿童语文能力是怎样形成的语文课上学生语言训练的根本途径和动行机制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以各种分析和各类知识的灌输来取代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不肯让学生直接充分地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学生学到手的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语言材料而是诸如“艰苦朴素”“英勇顽强”之类概念化、标签式的“被榨干了汁水的语言的标本”为了改变这种错误的语言学习之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按照“初读感知——熟读感悟——品读体会——记忆背诵”四个基本环节进行首先要求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些奇松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说说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在整体感知第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循文明象、体情悟道”感悟文中“枝干遒劲”和“饱经风霜”这两个新词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练习背诵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最后通过观赏其它奇松齐读最后一节结束新课的学习这样通过全程的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二、以感知为基础将读中感悟作为理解课文的手段感悟感知而领悟感悟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从新大纲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感悟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如何让学生感悟的呢1、悟其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侧重于悟其意如《黄山奇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句话学生难以理解“代表”“象征”的含义领悟的方法还是先要从整体上去感知:它为什么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为什么象征着黄山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一代而过充分让学生自悟自己理解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提升对词句内涵的领悟学生学习的是母语课文大多数文字一读就懂的所以要择其需要领悟处领悟之2、悟其情“情”就是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景或物产生的特定情感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对奇松的情主要是从奇上产生的在引导学生领悟迎客松奇时我突出重点防止教学程式化悟其情的方法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就是说鼓励学生议论纷纷对课文有多元的理解因此在学生看完迎客松的图片读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之后我就安排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的想法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侧重领悟迎客松的奇三、活记乐背积累言语材料积淀语感经验新大纲要重视在读中感悟但更强调语言积累强调语言的积累那么究竟要积累什么积累范文的语言而绝不是积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阅读教学要重视读书和背诵要让学生学习“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东西这是我们苏教版一贯倡导的思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注重让学生积累范文语言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写得多好不仅把迎客松写得美写得奇还写出了迎客松的地位这么好的句子不让学生背上不让学生将范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的语文能力能提高其次重视积累还包括积累名家名句名人名言好词佳句等等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补充了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并让学生记住学生很高兴很乐意地去背了记得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爬云龙山观景台便见到一个少先队员一边向上爬一边对他的小伙伴大声吟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看这个同学学过的《登鹳雀楼》诗竟在这儿派上了用场我今天让学生们记住徐霞客的名言说不准一天学生真游玩完黄山后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那时真有一鸣惊人之感若是平日这些同学积累甚少头脑空空我想即便面对更加绮丽迷人的景色恐怕也只能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吧!四、创设情境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苏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利用学生对黄山奇松的了解让学生学会介绍黄山奇松这不光是很好的迁移运用更是一个很好的口语交际训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口头言语交际日益频繁因此重视说话教学加强言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也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抓住小学阶段发展儿童口语的最佳期十分重视说话训练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安排了相当数量的言语交际和观察表达练习其中言语交际训练模拟一定的生活场景要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再造想象发展言语的交际功能沉淀言语的交际经验从这点来看让学生在家长面前介绍黄山奇松正是为了创设口语表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此外我在布置课后作业上还安排了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名松的写法描写校园中三座典型的建筑物这也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总之小学语新大纲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昭示我们的语文教改之路也正是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融字词句训练于其中强调朗读感悟要求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说、写促读提倡活记乐背增加积累注重说、写结合促进迁移运用一句话这就是走“以读为本、内化语言”之路各位专家各位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主观上我力图体现新大纲的精神展示苏教版教材的教革方向努力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客观上由于本人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有限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及说课中的许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恳请各位专家、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黄山奇松》第二次备课(第一课时)教材简析:《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该单元的主题是“赏名山大川、访名胜古迹”。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自成一段。
第一自然段引出黄山奇松。
由黄山作为“天下第一奇山”,说到它的“四绝”,然后从“四绝”引出令人们“情有独钟”的奇松。
第二自然段写独具特色的三大名松。
一一描写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不同姿态,以及它们得名的由来。
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众多松树。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文章“总—分—总”的结构。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文中众多的四字词汇,并扣住这些词语体会三大名松的姿态及其精神品质,进而通过这些关键词理出一条背诵课文第二自然的思路。
3.在朗读中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流程:一、谈话激趣,扣词应题:1.今天老师和大家要共同来学习的一篇写景的文章——黄山奇松。
2.3.来读读课题。
4.检查预习,掌握字词师:课文预习好了吗?先请同学们听写三组词语。
老师一组一组地念,每组只读一遍。
提笔即练字,请大家认真书写。
A 美誉陡崖玉屏楼宾客屹立卧姿现在请同学们对照屏幕上出示的词语,自己批阅,全对的奖励自己一个笑脸。
全对的举手。
哪个生字你写错了或你认为容易写错,最想给同学提个醒,我们都来当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预设:“屏”字头上不能多一点,“屹”字不能多一横,“卧”字左边为“臣”。
评点:“屹”、“陡”要注意左窄右宽,“卧”为左宽右窄。
“誉”要把上部的撇捺写得舒展,像帽子一样盖住下部,字才会美观大方。
教师范写:“誉”生描红并且临写两个下面请你任选两个难写的字描一遍,临两遍。
5.这篇课文有很多的四字词语,老师把它们找出来稍加整理,就形成了一首诗、一篇美文。
大家有没有兴趣读一读?7+3黄山奇松潇洒挺秀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千姿百态神奇秀美中国的汉字很神奇,有时候,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种情境;一个词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我们在读这些词的时候就要读出画面、读出情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