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对应的教学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是一个古老的禅宗教学,旨在引导人们超越表象,直接体验事物的本质。
初始阶段,我们望着山,我们看到的就是山。
我们欣赏山的雄伟、壮丽和它给我们带来的宁静。
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我们欣喜地融入山的景色。
然而,在教学的第二阶段,我们开始质疑。
我们开始怀疑山是否只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个形象。
我们开始发现山的来源以及它的形成过程。
我们开始学习地质学和地球科学的知识,深入了解山是如何形成的,山背后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我们的疑问变得更深。
我们开始怀疑山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意识到,山并不只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个外表。
山是由无数微观的岩石、土壤和植被组成的生态系统。
我们开始思考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我们开始反思自己与山的联系。
最后,我们进入了第四个阶段。
我们意识到,山不仅仅是我们所感知和理解的,山拥有更深层次的力量和能量。
当我们不再将山仅仅归类为自然景观时,我们开始以更柔软、更敬畏的态度去体验山。
我们开始寻求心灵与山相融合的方式,学习如何与山建立更为深入的联系。
通过这个教学,我们学习到观察事物时不仅要看到表象,更要探寻事物的本质。
我们学会了超越传统的认知模式,勇于质疑和思考。
我们意识到,只有当我们能够超越表象,直接感受事物的本质时,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与世界相融。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表达的意思
这句话是出自禅宗的名言,意思是刚开始看事物的时候,我们只是看到它们的表面,只是看到了“山”和“水”等物的形象。
但是,当我们深入思考后,我们发现这些事物的本质其实不是简单的山和水,而是包含了更多的含义和意义。
比如,看山不是山,可能是指我们看到的山并不仅仅是它的实体形态,还包含了它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含义。
同样的,看水不是水,可能指我们看到的水并不仅仅是它的流动和形态,而是它所代表的生命、清洁和农业灌溉等方面的意义。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我们去探索事物的本质,去发现更多隐藏在其内部的含义和意义。
这种深入思考的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是佛家语,道不清说不明,没有几个人真正懂的。
一家之言,姑且听之。
1 出处:出自佛家圣经《五灯会元》17卷里的一个小故事,青原惟信即唐代著名禅师青原行思,恵能大师门下首座,最盛的两大法嗣之一,住吉安青原山净居寺。
这里四方禅客云集,听禅宗说法。
上堂:佛教术语,古时长老住持可随时上堂说法。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青原禅师说的是他参禅的三重境界,随着参佛的逐渐深入,他对事物的认识也逐渐不同,就像爬山,刚开始山是山,水是水,攀岩钻洞后,山好像不是山了,水也变得不是水了,最后山顶休息了,再回头,山只是山,水也只能是水罢了。
六祖慧能弘扬“顿悟见性,直指人心”,顿悟是灵光乍现,单刀直入的过程,是心对外物的认识过程。
可能类似于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即是理”。
1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山,水本就客观存在,不以人意识转移,只有当人认识山水时,山水才有了特定的内涵与意义。
于佛家而言,参禅的第一步是放下一切,六根清净,心无旁骛,归于本真。
人对万物的认识,是由无知到意识的固定。
见山时,从此所有类似的,深层意识的反应便都是山。
这就像识字,没有道理可言,规定好了,记住就行。
•人最初的意识便是认识万物,接受,形成固化模式。
人生的境界也便是心的境界。
最初的人生状态是认识这个世界,好奇探学支配你的意识,学习自然的与社会的,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情感。
这是无知单纯又坦率的人生阶段。
我们都从这里出发,发现美好与光明,并全力以赴进行下一个阶段。
就像所有的爱情,始于一见倾心,接受对方的所有并欢喜对方的一切。
就像二十岁以前的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所有一切都觉新鲜,总想走遍每个角落。
2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什么时候产生怀疑了?那一定是人的意识认识了足够多的东西,无形中潜意识里反复比较,发觉万物各有各地点,名有各意义,不能笼统概之。
于佛家而言,参禅后是悟道,融汇各家所长,悟出自己的独到内心体验。
作文评讲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英文回答:When it comes to the saying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Looking at mountains is not seeing mountains, looking at water is not seeing water), it refers to the concept of seeing beyond the surface and perceiving the deeper meaning and essence of things. It implies that our initial perception of something may not be accurate or complete, and that true understanding requires a deeper level of insight.For example, let's consider the phrase "看山不是山" (Looking at mountains is not seeing mountains). At first glance, we may see mountains as simply physical objects, but if we truly observe and contemplate them, we can start to appreciate their beauty, grandeur, and the sense of tranquility they evoke. We may also realize that mountains symbolize strength, endurance, and the ability to overcome obstacles. In this way, our perception of mountains goesbeyond their physical appearance and encompasse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significance.Similarly, the phrase "看水不是水" (Looking at water is not seeing water) suggests that water holds a deeper meaning beyond its physical form. Water can be seen as a symbol of life, purity, and renewal. It can also represent the flow of time, as water is constantly moving and changing. By truly observing and reflecting on water, we can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its importance and significance in our lives.中文回答:对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句话,它意味着超越表面,洞察事物更深层的意义和本质。
《看山不是山,看海不是海的意思》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看山不是山,看海不是海”这句话。
比如说,咱们去爬山,一开始看到山就是一座大大的、高高的石头堆。
可是等咱们爬上去,看到美丽的风景,感受到微风,心里特别开心,这时候山就不只是一座石头堆啦,它好像变成了一个能给咱们带来快乐的好朋友。
这就是“看山不是山”。
再比如说,咱们去海边玩,一开始看到海就是一大片蓝色的水。
可是当咱们在海边堆沙堡、捡贝壳,听到海浪的声音,心里觉得很舒服,这时候海就不只是水啦,它好像变成了一个能让咱们放松的地方。
这就是“看海不是海”。
小朋友们,能懂一点吗?《看山不是山,看海不是海的意思》小朋友们,咱们来讲讲“看山不是山,看海不是海”哟。
想象一下,有个小朋友第一次去爬山,觉得好累好难爬。
可是当他爬到山顶,看到远处的村庄、田野,还有飞翔的小鸟,突然觉得这座山好神奇,不再只是普普通通的山啦。
还有呀,有个小朋友第一次看到大海,只觉得就是好多好多水。
可是当他光着脚丫在海边奔跑,海浪拍打着他的小腿,他发现大海好像在跟他玩耍,就不再只是水啦。
就好像咱们看天上的云,一开始觉得就是白白的一团团,可是当咱们想象云像小狗、像棉花糖,云就变得不一样啦。
小朋友们,是不是有点明白啦?《看山不是山,看海不是海的意思》小朋友们,听我讲“看山不是山,看海不是海”哈。
“看山不是山,看海不是海”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
比如说,咱们去公园看树,一开始觉得就是一些高高的木头。
可是当春天来了,树上开满了花,咱们闻到花香,就觉得这树好像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大姐姐。
再比如,咱们去池塘看荷花,一开始觉得就是一些叶子和花。
可是当咱们看到蜻蜓在上面飞来飞去,就觉得荷花好像在跳舞,不再只是普通的花啦。
就好像咱们看月亮,一开始觉得就是一个亮亮的盘子。
可是当中秋节一家人一起赏月,吃着月饼,就觉得月亮好像是一个温暖的笑脸。
小朋友们,能明白“看山不是山,看海不是海”的意思了吗?。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这句话的出处、意义?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
人之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却固执地相信所见到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是水。
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文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人生第三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
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的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指的是:对待事物不同的看法和感受。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意思是:人初生时,别人告诉你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
等到接触了社会这潭水,便会对身边种种事物提出置疑,或批判,或揭露。
因为发现了这世界上的问题。
而到了最后,由于经历的事情多了,人生阅历也丰富了,终于茅塞顿开,回归自然,放下一切心中释然,跟初生时划上了等号。
所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感悟分析: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意思是: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表达: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到中年,通过自己多年的修炼,茅塞顿开,回归初心,做回自己,走出了山水之间,回头再看,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细细品味琢磨,实感哲理深刻,意味深远,真乃人生的经典写照。
形象深刻的描述了人生历程不同的三个阶段:人之初,幼小单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随着年龄渐渐长大,走进了山水之间,发现山水不是我原来想象中的山水,因此,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人生三大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这一阶段是表象世界,通过身体感官了解客观存在。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
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
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这一阶段是意识世界,更多是主观的投射。
补充南师的说法,这一阶段的本质并不是虚幻而是怀疑,怀疑以往的认知,是极为重要的探索过程,是为了获得真正的“知”。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
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
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
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
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这一阶段是自由世界,完成对自我的认识。
看山不是山的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一个人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内心是纯洁无暇的,对待任何接触的新鲜事物都很好奇。
别人告诉你,眼前静止的叫做山,你就认识了山;远处流动的叫做水,你就认识了水。
你就会不假思索地以为”眼见为实“,认为眼睛看到的东西就是真实的。
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随着你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也渐多,遇到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越来越复杂,根本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简单,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你开始逐渐了解到人生的深意,这时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你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喜欢争强好胜,爱出风头,好打抱不平,看什么都不顺眼,你的人生将陷入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大多数人都只达到了第二境界,就迎来了人生的终点。
倾尽其一生的时间,忙忙碌碌一辈子,最后发现都没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只得抱憾终身。
而有些人通过自己的苦苦修行,把人生的高度提升到了第三重境界,返璞归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悟道后: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问题,忽然有所觉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
未参禅前的境界是:“卢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卢山烟雨浙江潮。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不同;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及至参禅悟道以后,其心境是:“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
有一天,听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才初见面,苏东坡说:“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问禅悟是什么?”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苏东坡道:'姓秤,乃秤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苏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说的参禅三个阶段,他说:“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禅者经此三关,虽能开悟,但并非修证,悟是解,修属证,故禅者由悟起修,由修而证。
苏东坡虽然聪慧,但尚属开悟之前,也即将要开悟的阶段,因此,比他修为更深的禅者,自然是大有人在的。
苏东坡自恃清高,觉得自己已经可以睥睨天下了,从狂妄地称自己为称量天下人的“秤”。
这样的无修证者若遇承皓禅师此等禅宗大匠,对你大喝一声时,即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
大体来说,完全不懂者,多低调,因为听不明白别人在说什么,自然心生崇敬,而不敢多言。
所知甚多者,也往往低调。
因为他们知道的多,所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还很多。
只有处在这中间的,那些一知半解者,才异常高调。
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
界?
唐代禅宗大师,青原派的行思和尚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门下首座,人称“禅宗七祖”,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卷17《惟信》,记录了行思禅师的语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其实就是指“有为法”。
也就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其实就是指“无为法”。
也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金刚经》告诫众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其实就是指“自由法”。
也就是佛祖所说:如来如不来。
(无执,无所不在)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无不为”其实就是自由。
人生三种境界人生有三种境界,可以形象的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什么事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只有通过家人和老师的教育,他们才会认识事物。
你告诉他这是什么,他便认识了什么,不会故意认错,以至说1就是1,2就是2,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
有人站在这山,发现那山更高;沐浴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一天。
有些人为名、为利、为美色绞尽脑汁,活得很累。
其实,人生苦短,只要活得快乐便行,何必追求过高甚至不着边际的标准!
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老年人说的,步入老年,从岗位上退下来,许多人都认真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最后得到了什么?有些人实现了理想,却牺牲了健康;有些人积累了财富,却失去了诚信。
善于反省的人才会最终达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认识到钱财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财再多,也要回归自然,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对待钱财如此,对待爱情亦如此,这样的人可以很温柔地看待不同的爱情阶段,并且可以很温柔的陪伴和对待对方,也不会残忍地打破爱情中年轻人的梦想,只会微笑地等他们看见当中的青涩。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哲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容:在哲学上,有一种观念叫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观点强调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认识世界时,保持最原始、最直接的观念和感受,即看到什么就接受什么,不加任何附加的观念和解释。
然而,随着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观念的逐渐转变,人们开始产生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哲学思考。
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我们将从现实世界的例子入手,探讨在不同的视角和观念下,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转变,以及哲学上这种转变的意义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进行简要说明,如下所示: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文章的主题和目的,正文部分将围绕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哲学思想展开讨论,具体分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哲学”三个小节进行论述;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和讨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可以系统地阐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哲学的内涵和意义。
1.3 目的文章的目的在于探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知和观念的转变。
通过分析"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句哲学名言,探讨人们对事物认知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并引发读者对于认知和理解的深入思考。
同时,通过这篇文章,希望能够启发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念和认知方式,以及探索事物本质的真谛。
2.正文2.1 看山是山在传统的道家哲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说法:“看山是山”。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简单直接的理念,即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它所呈现的那样,没有需要深究或解释的必要。
当我们看到一座山时,它就是一座山,毫无疑问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种看山的态度是一种平和、接纳和直观的态度,就像山在那里,不需要多加修饰或解释,它就是那座山。
人生三大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这一阶段是表象世界,通过身体感官了解客观存在。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
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
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这一阶段是意识世界,更多是主观的投射。
补充南师的说法,这一阶段的本质并不是虚幻而是怀疑,怀疑以往的认知,是极为重要的探索过程,是为了获得真正的“知”。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
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
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
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
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这一阶段是自由世界,完成对自我的认识。
王维终南别业原文王维终南别业原文王维这首《终南别业》历来吟诵甚多,王维人称诗佛,这首是公认的禅诗,而诗中又处处表现禅理,历来解析这首诗歌的往往谈王维的淡泊宁静怡然自乐的情调,而实际不达至理。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维终南别业原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①终南,指终南山。
②陲: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③值:遇到。
赏析整体感知:整首诗没有华丽的描写,采用白描的手法,没有辞秀调雅,只用平铺直叙,也没有暗喻什么社会情景,有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感觉,仅仅只是写自己归隐田园的闲适。
因此,我们可以一读就了解,无须从字里行间去寻求隐藏的诗意。
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既寄托着诗人高尚其志,又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又有生趣盎然,禅宗哲理。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
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后来得到宋之问的辋川别墅,就过着自其乐的闲适生活。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
这首诗就是那时写的。
《终南山》写了终南山的景色“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诗佛”——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大多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
王维是一个精通音乐和绘画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开阔的情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描绘了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体现了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和盛唐人民的安居乐业。
他的诗歌风格、情调前后期有明显不同,在前期,怀有积极的进取的人生态度,后期多寄情与山水。
因其中年遭遇朝廷变故,又深受其母亲佛教的禅宗影响,其诗变之颇受佛学禅宗影响,得自然与诗境,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有颇高的禅宗意味,因此他有“诗佛”之称。
看山还是山“看山还是山”这句话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他在诗中提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人们探索自然、探求真理的决心和毅力。
他又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说法,表述了走过了漫长的探索道路之后,才明白自然界的真实本质。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从表面上看,这是说我们可以看到山、看到水,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山和水,而是从我们的角度和经验出发所感知到的山和水。
只有经过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我们才能突破表象,真正认识世界的本质,看到真正的山和水。
“看山还是山”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世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的追求,也是对心态和态度的要求。
当人们陷入忙碌和波折之中时,他们往往会忽略自然和内心中的平静。
然而,只有在平和中,才能真正洞察世界的本质,领略自然之美。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对世界的探究,而探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打破表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把握每一个时刻,不断去感悟和提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明白“看山还是山”的真正意义,并以此为指引,走向更加充实的人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体验“看山还是山”的真正内涵呢?首先,我们需要一个心灵的净土,一颗平和寡欲的心,去欣赏自然界的美好。
在观察山、水、云、雨等自然景观的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地少用自己的先入之见,去感受自然界独有的美,才能真正融入自然,领悟世界的本质。
其次,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通过探索去破解世界之谜。
对于任何一个现象,我们都可以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研究,期望获得新的发现和认识。
这样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思考和思辨过程,更是一种享受和挑战的过程。
“看山还是山”,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和哲学,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更是对未来前景的期许。
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这句话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引导我们修身养性、耐心探寻,去发掘更加广阔的世界。
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领略到“看山还是山”的美好内涵,更能享受生活的无限魅力,将自己的人生推向更为辽阔和深邃的境界。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三境界》中谈到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意思是说,人初生时,别人告诉你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
等到接触了社会这潭水,便会对身边种种事物提出置疑,或批判,或揭露。
因为发现了这世界上的问题。
而到了最后,由于经历的事情多了,人生阅历也丰富了,终于茅塞顿开,回归自然,放下一切心中释然,跟初生时划上了等号。
我对此印象极其深刻。
原因是我由此发现了很多东西。
先是对己。
以前我总是喜欢写带批判性质的博问,总认为身边丑陋至极,未曾揭露。
的确,丑陋的东西数不尽,但为什么没有看到好的一面,而偏偏只砍刀了丑陋的一面呢?因为我提早的过渡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
我觉得我真是危险,这是我不想要的。
其实,不光是我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多了多了!记得我去年刚建博客的时候,曾写上这样一句话:建博客,就是为了在这上面骂骂这个,顶顶那个。
当时我对此感到很自豪,但现在我可不这么想,因为这不是真实的我,是一个虚伪的我。
我深受那些娱乐杂志的影响。
我明知道五月天阿信不可能吸毒,我还特地去报道什么吸毒的事实可能。
那个时候,我觉得只有写这些,才能算得上“行”。
在博客这个大空间里,这种文章多了~
宋祖德是我常见到的爱写批判性文章的一个名人。
有人认为他那是哗众取宠,炒作自己。
当时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现在我是这么认为的:我觉得他完全是写了自己心中最真切的感受。
因为他是娱乐圈中的人,由于在这个深潭里沾染久了,难免产生一股子忿忿之气,对人对事都不满。
就好像那些清正廉明的人到了黑道的官场,有骂不完的事情一样。
尽管所持看法有时是错的,也一再坚持,毫不退缩。
王小乐的博客有这样一段话:
在博客评论骂人成风的今天
杨小乐特此声明:
在我的博客里,骂我随便,但是对其他人的攻击和谩骂将一律被删除掉!
我很赞这句话,蓦地里我的脑海出现了这么一句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