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2
与看片是山看水是水相同意思的诗句"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大意就是走着走着已到尽头了,已经"山穷水尽疑无路"了。
怎么办?那就坐下来看看白云飘过山峰的景色吧。
“人生三境界”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中的第三层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特别符合“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世间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别人告诉他这是什么,他便认识了什么,“人云亦云”,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也是普通人认识世界的简单方法,就像“小马过河”的故事,不同的动物对河深河浅的认识不同,告诉小马的经验就不同,而河水的深浅其实没有变化。
"行至水穷处"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一个心境。
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的思想、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原来的“人之初”秉性会随着个人经历而变化,“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并非一成不变。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眼见为实”也未必信以为真,人会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思考人生。
此时,别人说这是山,这是水,他也不再迷信,或是不相信。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他有他自己的理解。
这是"行至水穷处"的第二个心境。
而真正明白做人与处世的时候,“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时,“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山水的认识其实都无所谓了。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符合这种境界。
当人生经历积淀到了这种程度,便会用简单的眼光看世界,简单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阳光、积极、达观应对世事。
所谓没有解决不了的事,也没有过不去的坎。
“坐看天边云卷云收,笑对庭前花落花开。
”此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已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心境了。
看山还是山人生很短,我们必须好好地学会珍惜每一刻,每一寸光阴,不断地把握每个机会,让每一件事成为我们人生的经验和财富。
有人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句话或许有些矛盾,但是它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在生命之路上该如何保持清醒、坚定,如何判断和理解自己所面对的一切。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是一个初静的人的境界和认知,这个人眼中的山和水是充满了生命和活力的,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神奇,也看到了人生的无穷和现实。
在这种认知下,一个人可以洞察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把握事物的核心和关键,这个人会具有清醒、平和、领悟和求知的心态。
但是,人生的境况是复杂多变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是一个人在迷惘和竞争中的状态,这个人眼中的山和水变得虚幻和脆弱,他感受到了文化和价值的摇摆,也看到了人生的荒诞和虚无。
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往往会被各种社会文化、身份认同所牵制,难以超越和破除,他会失去思维的灵活和独立,也丧失了自我创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是一个人在掌握人生智慧的状态,这个人的眼中的山和水又变得清晰和明朗,他已经超越了虚假和荒诞,掌握了人生真谛和哲学。
在这种境地下,一个人会懂得用哲学的眼光看待人生,理性地处理各种难题和困境,他会清晰地辨析价值与利益,懂得用智慧管理自己的生命。
人生若像寻找山水一般寻觅答案,或许所有的经历和经验都是值得的。
我们不能一味陷入自我的思维和想象之中,或者被外界的压力和声音所左右,因为这样会让我们迷失自己,难以把握人生的方向。
相反,我们需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和冷静地心境,不忘初衷、不迷失方向,用智慧和努力去面对人生的洪流和挑战。
最后,我想说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命中找到自己的山和水,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和意义。
无论你走在什么样的路上,都应该记住始终保持一颗清醒、平和、有爱的心,用心去感受,用智慧去探索。
乐享玩:“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什么意思?(2013年10月24日星期四)乐享玩: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什么意思?佛家讲究入世和出世,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
人的一生,从垂髫小儿至垂垂老者,匆匆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经历着人生的三重境界。
人生的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痛真的眼光来看待,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原成本原,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对许多事情都懵懵懂懂,却固执的相信所见到的就是最真实的,相信世界就是按设定的规则不断运转,并对这些规则有种信徒般的崇拜,最终在现实里处处碰壁,从而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人生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红尘之中有太多的诱惑,在虚伪的面具后隐藏者太多的潜规则,看到的并一定是真实,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似假。
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们在现实里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我们开始用心的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份理性与思考,山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
人生的第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返璞归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境界。
人生的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不断地反省,对世事、对自己的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认识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弃的是什么,这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看在眼里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
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涉世渐深,发现这个世界一片混沌,看山感慨,看水叹息。
饱经沧桑,开悟生慧,便可“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需精心去处世”,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看山听水的文案
●人生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之初;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回归自然。
●我是那种特别会在关系里斤斤计较的,如果我发现你把关于我的东西都删掉了,我也会去删掉关于你的东西,我感觉到你对我没有以前好了,我也会对你不好一点。
●人生旅途,总有喧嚣、纷扰、挫折和磨难,但,只要我们轻握一份懂得,便能让自己远离纷扰,给自己一份宁静,远离痛苦和烦忧,悠然漫步于红尘的每一个季节。
●爱情这种东西没什么道理可言的,想的跟做的往往都不是一回事。
千百万种爱情千百万种模样。
卑微的爱情难有好的结果,不对等的心,得不到相对的回应,迟早会心灰意冷心,疼得厉害,自然会放手。
●无法抗拒你的爱,心甘情愿堕落在你的爱琴海;无法抗拒你的情,无怨无悔任甜蜜在心中澎湃;你的言语你的笑也已都是我心中最爱,为了你我已把心门打开!。
看山看水初中作文【800字】《三境界》中谈到过: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意思是说,人初生时,别人告诉你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想法。
等到接触了社会这潭水,便会对身边种种事物提出置疑,或批判,或揭露。
因为发现了这世界上的问题。
而到了最后,由于经历的事情多了,人生阅历也丰富了,终于茅塞顿开,回归自然,放下一切心中释然,跟初生时划上了等号。
我对此印象极其深刻。
原因是我由此发现了很多东西。
先是对己。
以前我总是喜欢写带批判性质的博问,总认为身边丑陋至极,未曾揭露。
的确,丑陋的东西数不尽,但为什么没有看到好的一面,而偏偏只砍刀了丑陋的一面呢?因为我提早的过渡到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
我觉得我真是危险,这是我不想要的。
其实,不光是我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的人,多了多了!记得我去年刚建博客的时候,曾写上这样一句话:建博客,就是为了在这上面骂骂这个,顶顶那个。
当时我对此感到很自豪,但现在我可不这么想,因为这不是真实的我,是一个虚伪的我。
我深受那些娱乐杂志的影响。
我明知道五月天阿信不可能吸毒,我还特地去报道什么吸毒的事实可能。
那个时候,我觉得只有写这些,才能算得上“行”。
在博客这个大空间里,这种文章多了~宋祖德是我常见到的爱写批判性文章的一个名人。
有人认为他那是哗众取宠,炒作自己。
当时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现在我是这么认为的:我觉得他完全是写了自己心中最真切的感受。
因为他是娱乐圈中的人,由于在这个深潭里沾染久了,难免产生一股子忿忿之气,对人对事都不满。
就好像那些清正廉明的人到了黑道的官场,有骂不完的事情一样。
尽管所持看法有时是错的,也一再坚持,毫不退缩。
王小乐的博客有这样一段话:在博客评论骂人成风的今天杨小乐特此声明:在我的博客里,骂我随便,但是对其他人的攻击和谩骂将一律被删除掉!我很赞这句话,蓦地里我的脑海出现了这么一句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看山是山看水还是水
古往今来,对教师的溢美之词远多于实际行动,尤其是教师节前,太多美丽的光环让教师应接不暇。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与教师的地位是不相符;“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称号让教师活的很累,“春蚕到死丝方尽”给教师的职业蒙上里悲剧色彩。
虽然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作为教师的我对教师职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思想决定行动,怎样看待教师职业,就怎样去做教师。
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基础上,要通过不断的时间来感悟。
我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也历经里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初登讲台,怀着对教师职业的好奇与新鲜、纯真与热情,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看待,感觉一切都是美好的。
感觉教育生活是愉快的,做教师是幸福的,教师职业是光光荣的。
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教育工作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劳动,不可能一帆风顺,会导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产生了偏差,甚至厌倦了教师岗位。
复杂的社会问题让教师的心态失衡:社会的不良诱惑让教师的信念有所动摇。
在这个时候迷失了方向,随之而来的是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
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面对教育中的问题,我用心的去体会,思考,并努力付诸于行动,用自己的行动去解决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去践行自己做教师的梦想。
无论何时,作为教师的我都需要明白,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都需要认识到还在们的成长需要我们的教育与呵护,这既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也是我们自身的需要,因为我们也有孩子。
人生三大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这一阶段是表象世界,通过身体感官了解客观存在。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
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
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这一阶段是意识世界,更多是主观的投射。
补充南师的说法,这一阶段的本质并不是虚幻而是怀疑,怀疑以往的认知,是极为重要的探索过程,是为了获得真正的“知”。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
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
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
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
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这一阶段是自由世界,完成对自我的认识。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浅谈文本解读的三重境界-中学语文论文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浅谈文本解读的三重境界赵丹文本解读境界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走进文学作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达到的程度,表现出来的状态。
不同的人阅读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阅读同一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悟。
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呢?《五灯会元》第十七卷,唐朝禅师青原惟信曾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体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他的话阐释了修禅的三个不同的阶段。
这是一种从不了解,到困惑再到完全了解的过程。
青原惟信禅师说的是参禅,但这三重境界同样适用于我们语文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正确的解读,是每个教师的首要任务。
这里,我借用禅师的三重境界,来说说对文本解读的理解。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即是对文本的初步感知,感知文本中的形象——通过读文,你读到了什么?如韩愈的《马说》,我们读到的是伯乐与千里马;茅盾的《白杨礼赞》,我们读到的是不平凡的白杨树;鲁迅的《孔乙己》,我们读到的是成为笑料的孔乙己;臧克家的《有的人》,我们读到的是两种不同的人……许多文学作品均需借助形象来抒发情或寄托志。
形象是文本的骨,起着支撑文本的重要作用。
读山是山,读水是水。
读马是马,读树是树,读人是人。
初读文本,我们首先要明白文本写的是什么人或物,说的是什么事,文本中有哪些形象。
我们可以把文本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件一件件梳理清楚,在脑海中把文学形象初步勾勒,然后再来深思这些形象背后的意蕴。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即是对文本的深思,寻找附着在形象上的意蕴,并不是对第一印象的简单否定。
比如《马说》并不仅仅是说马;《白杨礼赞》也不仅是赞树;《孔乙己》更不是简单写一个人。
看山不是山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有问题了。
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人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了,水自然不是单纯的水。
一个人如果长期停留在人生的这个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人就会这山望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机关算尽,永无修止和满足的一天。
因为世界本来就是无限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有限的,哪里能够和永恒无限较量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敖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世界依然是那个世界,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升到人生的第三重境界。
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人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
这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
界?
唐代禅宗大师,青原派的行思和尚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门下首座,人称“禅宗七祖”,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卷17《惟信》,记录了行思禅师的语录: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其实就是指“有为法”。
也就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其实就是指“无为法”。
也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金刚经》告诫众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其实就是指“自由法”。
也就是佛祖所说:如来如不来。
(无执,无所不在)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
“无不为”其实就是自由。
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层境界?这句话的原始出处见《指月录·卷二十七·六祖下第十四世》,青原惟信禅师给弟子们讲课时所说(网上误传为宋青原行思,其实是宋青原惟信,青原行思是唐代人,名字和朝代都错了):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大众,这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惟信禅师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但他没有给出答案。
后人把这段话加以延伸,形容人生的三个阶段,三种境界:少年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亦非水;老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少年人未入世,心地纯净,也没有任何身心上的负担,当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中年人肩负养家重担,上有老,下有小,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心事重重,无可诉说,虽然是在看山,在看水,但他的心事却完全不在山水上,而在自己的世情之累上,所以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了老年,人生的义务基本已经完成,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心地轻松,一无所虑,当然又变成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
也只有这时候,他才能够真正欣赏山水之美,这是跟小时候不同的地方。
把这个现象归纳一下,就是哲学上讲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进行的,而是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
学唱歌、学写作、练书法,最容易体验到这个过程。
拿唱歌而言,没学唱歌之前,想怎么唱就怎么唱,非常自然。
学唱歌以后,要练习各种规范的基本功、唱法之类,然后就觉得自己怎么唱都不对,好像变得都不会唱歌了。
突破了这个阶段以后,唱歌又重新变得自然,想怎么唱就怎么唱,但跟最初的自然,又具有本质的区别。
第二个阶段是最难的,是所谓黎明前的黑暗。
不经历这个黑暗,就不能见到真正的光明。
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哲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容:在哲学上,有一种观念叫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观点强调人们在日常生活和认识世界时,保持最原始、最直接的观念和感受,即看到什么就接受什么,不加任何附加的观念和解释。
然而,随着对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观念的逐渐转变,人们开始产生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哲学思考。
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我们将从现实世界的例子入手,探讨在不同的视角和观念下,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转变,以及哲学上这种转变的意义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安排进行简要说明,如下所示: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文章的主题和目的,正文部分将围绕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哲学思想展开讨论,具体分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哲学”三个小节进行论述;结论部分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和讨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可以系统地阐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哲学的内涵和意义。
1.3 目的文章的目的在于探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的认知和观念的转变。
通过分析"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句哲学名言,探讨人们对事物认知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并引发读者对于认知和理解的深入思考。
同时,通过这篇文章,希望能够启发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念和认知方式,以及探索事物本质的真谛。
2.正文2.1 看山是山在传统的道家哲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说法:“看山是山”。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简单直接的理念,即事物的本来面目就是它所呈现的那样,没有需要深究或解释的必要。
当我们看到一座山时,它就是一座山,毫无疑问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这种看山的态度是一种平和、接纳和直观的态度,就像山在那里,不需要多加修饰或解释,它就是那座山。
人生三大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这一阶段是表象世界,通过身体感官了解客观存在。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
这个世界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人到了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
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
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这一阶段是意识世界,更多是主观的投射。
补充南师的说法,这一阶段的本质并不是虚幻而是怀疑,怀疑以往的认知,是极为重要的探索过程,是为了获得真正的“知”。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
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练,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
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
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
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这一阶段是自由世界,完成对自我的认识。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为话题的作文题目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为话题的作文题目篇1人们都说:"顺峰山水美如画,我们乘着公共汽车来欣赏顺峰山的山水。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听见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听见过像德胜河的水。
德胜河的水真清啊,清的像柔软的青草;德胜河的水真甜啊,甜的像一块冰糖似的;德胜河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是几片翠绿的叶子:德胜河的水真蓝啊,蓝的像天空似的。
我攀登过雄伟壮观的'泰山,游览过峰峦雄伟的衡山,却从没看见过顺峰山这样美丽的山。
顺峰山真奇啊,山峰一座座拔地而起,像健壮的老人,像庞然大物的大象,形态万千,变化无常;顺峰山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绿玉石,像新生的竹叶,色彩缤纷;顺峰山的山真美啊,美的像婀娜多姿的亭亭玉女,山顶上的景物十分秀丽;顺峰山的山真险啊,走到了山顶,往下看,好像掉了下来一样,真险啊!这样的山和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蓝天白云,山顶绿树红花,河上的小船,才让你感觉到这风景优美的山。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为话题的作文题目篇2标题:看山真的只是看山吗?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古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开始,我也和你们一样,对这句话有点莫名其妙。
山就是山,水就是水,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吗?可是,慢慢地我发现,这句话其实另有深意,让我对周围的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今天,就让我来向大家娓娓道来,讲述一下我是如何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浅显理解,进阶到对这句话更深层次的领悟。
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妹妹一起去了乡下外婆家。
到了那里,我看到外婆家后面就是一座很高很高的大山。
起初,我对那座山没有任何特别的感觉,就像看到其他的山一样。
可是后来,爸爸带着我们全家人沿着山脚下的小路往上走。
一开始,我们都走得挺快的,可是没走多远,我就开始感到有些吃力了。
因为山路越走越陡峭,我时不时得停下来歇口气。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生境界发展的认识
人起初对事物的认识是建立在相比较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得到这此物与彼物的区别,得到对此物的整体性认识。
人们看山与看山起初正是处于这一认识阶段上。
这一阶段,人们对山水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浮浅的整体性认识阶段。
这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但是,人们的认识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会事物进行进一步。
这个阶段已由事物整体性认识发展具体分析认识上。
如构成,性质,规律之类。
在认识过程,不会注重其全貌,更加注重其各个部分,各个属性的研究。
所以会产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人们对事物分析的结果必然产生对事物整体上全新的认识。
随着对第二阶段的认识任务的完成,对山水的认识会更加透彻,更为完整,一个全新的山水会出现在人们面前。
此所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但此是人的认识已达一个全新的境界。
这三阶段其实就是人生境界的三阶段。
人们对人生的认识由起初模糊整体上认识,到深入苦苦探索,最后到不惑之年。
由懵懂到激情,再平淡,这是对人生认识发展和写照。
人生三境界看山看水看世界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进入这个阶段,人是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开始变得浮躁,在这个时候看山、看水也感慨,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倘若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人就会,在这山望了那山高,争强好胜,永无满足的一天。
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常流。
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
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
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人在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
任你红尘滚滚,自有清风朗月。
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
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事;便也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周末愉快!。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对应的教学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是一个古老的禅宗教学,旨在引导人们超越表象,直接体验事物的本质。
初始阶段,我们望着山,我们看到的就是山。
我们欣赏山的雄伟、壮丽和它给我们带来的宁静。
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我们欣喜地融入山的景色。
然而,在教学的第二阶段,我们开始质疑。
我们开始怀疑山是否只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个形象。
我们开始发现山的来源以及它的形成过程。
我们开始学习地质学和地球科学的知识,深入了解山是如何形成的,山背后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我们的疑问变得更深。
我们开始怀疑山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意识到,山并不只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个外表。
山是由无数微观的岩石、土壤和植被组成的生态系统。
我们开始思考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我们开始反思自己与山的联系。
最后,我们进入了第四个阶段。
我们意识到,山不仅仅是我们所感知和理解的,山拥有更深层次的力量和能量。
当我们不再将山仅仅归类为自然景观时,我们开始以更柔软、更敬畏的态度去体验山。
我们开始寻求心灵与山相融合的方式,学习如何与山建立更为深入的联系。
通过这个教学,我们学习到观察事物时不仅要看到表象,更要探寻事物的本质。
我们学会了超越传统的认知模式,勇于质疑和思考。
我们意识到,只有当我们能够超越表象,直接感受事物的本质时,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与世界相融。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2013年05月10日09:11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综合
35人参与07条评论0
分享到:更多Array返璞归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图片来源:资料图)
青源惟信禅师讲到自己修佛悟道的历程时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与张无忌学剑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人生也是一样,一个人刚开始接触这个世界的时候,觉得一切都是新鲜的,人家告诉你眼前这叫做水,你就认识了水;告诉你远处那就是山,你就认识了山。
你会心想“原来如此”,以为眼睛看到的就是真理。
因为了解得太肤浅,所以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
随着年龄渐长,人在经历过无数的问题和挫折之后,开始逐渐了解到人生的深意,就不再有刚开始的心态,而开始小心谨慎,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
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
我们开始分析哪座山更秀,哪片水最清。
一个人倘若停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性命了。
人就会这山望了那山高,争强好胜,永无休止和满足的一天。
大多数人到了第二重境界就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追求一生,却始终无法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
但是有些人通过修行,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返璞归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这个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无求无欲,与世无争,面对世俗之事,一笑置之。
人活一世,都应该追求更高的境界,因为每个人只有一生,同样是活,为什么不活得圆满一点呢?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