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分析型实验中--实验表格的设计.
- 格式:ppt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27
2.2实验现象①在滴加硫酸铜溶液后,摇匀,产生较多的黏性气泡且附着在液体表面。
液体颜色变化不深。
②在滴加Folin-酚试剂水浴加热后,除试管1为淡黄色外,其余试管均成不同的蓝色。
具体看下图:图一水浴后各试管的情况图分析:标准液的试管中(2-5)蓝色不断加深,同实际的标准液的含量多少正相关,而试管6的颜色不深,在1-2试管之间,根据实验原理初步可以判定的是:该样品液的蛋白质含量将不会在60-80g/L之间,而是在0-40g/L。
即实验存在一定的问题,详见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2.3实验原始数据本次实验原始数据是在500nm的波长下,各试管混合液的吸光度值,结果见下表1表1 500nm波长吸光度值记录A测定次数各管吸光度值500图2 标准曲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线性方程:0.0062y x =•,20.9659R =将样品溶液的吸光度(即y 值)代入方程,可得出样品浓度(即x 值);由相关指数值2R 可看出误差大小。
0.17200.17200.006227.74/y x g mL μ==÷=血清蛋白浓度(mg/ml) = 样品蛋白质浓度×2×300故得血清蛋白浓度为16.65/g L 。
3.2结果由上数据处理可知,最后的待测样品的蛋白质含量为16.65/g L 。
而真正的正常人血清蛋白浓度范围为60~80 g/L 。
因此,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分析见3.3分析与讨论。
3.3分析与讨论首先,我们回顾了整个操作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基本都是按照要求操作,并不存在着明显的操作问题。
通过上面水浴加热后的图可以明显看到,结果的确应该在0-20g/L 之间。
同时我们与和我们一样使用试剂的组讨论后发现,他们的结果也是在10几左右;同时,很多组测出的结果都偏低,故可以初步判定结果的测量方式上不存在明原理清晰易懂。
最新国家开放⼤学电⼤《教育研究⽅法》补修考试题库和答案最新国家开放⼤学电⼤《教育研究⽅法》期末题库及答案《教育研究⽅法》题库及答案⼀⼀、判断题(每题3分。
合计60分)1.访谈时听的态度,从认知上看,分为主观判断、客观接收、意义建构三种层⾯。
( A )A.正确 B.错误C.⽆错,但不完备D.存在部分错误2.结构型访问法分为两种形式,⼀种是访问者按事先拟好的访问⼤纲,另⼀种是将问题与可能的答案印在问卷上。
( A )A.正确 B.错误C.⽆错,但不完备 D.存在部分错误3.次数分布也称为频数分布,指的是⼀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情况,或者是指⼀批数据在按等距划分的各个区域(组)内出现的次数情况。
( A )A.正确 B.错误C.⽆错,但不完备 D.存在部分错误4.等⽐变量(⽐率变量)既有相等单位,⼜有绝对零点,能够进⾏加减乘除运算。
( A )A.正确 B.错误C.⽆错,但不完备 D.存在部分错误5.结构型访问法⼜称标准型,即事先拟好题⽬,问题次序和谈话⽤语,按⼀定的⽅式询问。
( A ) A.正确 B.错误C.⽆错,但不完备 D.存在部分错误6.中介变量即位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起联系、传导、转化或解释变量之间关系作⽤的变量。
( A ) A.正确 B.错误C.⽆错,但不完备 D.存在部分错误7.⼀个具有信度的研究程序,不论其过程是由谁操作,或进⾏多少次同样的操作,其结果总是⾮常⼀致的。
( A )A.正确 B.错误C.⽆错,但不完备 D.存在部分错误8.⼆次⽂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为的⼈撰写的⽬击描述或使⽤其他⽅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
( B )A.正确 B.错误C.⽆错,但不完备 D.存在部分错误9.对于⾃⼰了解较多的问题,应该选择开放型访谈;⽽对于⾃⼰了解较少的问题,应该选择封闭型访谈。
(B )’A.正确 B.错误C.⽆错,但不完备 D.存在部分错误10.内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系统误差的⼤⼩。
《管理定量分析》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报告要求格式符合规范、文字书写工整、版面整洁、言简意明;二、实验报告内容包括:1、实验目的要求2、实验操作要点3、实验数据记录4、实验分析和使用说明目录实验一预测分析技术实验二模拟运算表实验三线性规划求解实验一:预测分析技术一、实验目的:1、学会运用Excel进行线性回归预测分析和相关系数分析。
2、学会运用Excel进行时间序列预测分析。
二、实验要求:1、掌握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和相关系数分析。
2、掌握移动平均法和指数平滑法。
三、实验步骤:(一)线性回归分析1、如图1,在Excel工作表中输入我国1987年至1997年的布匹人均产量和人均纱产量,试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关系。
图12、选择“工具”菜单的“数据分析”子菜单,双击“回归”选项,弹出回归分析对话框。
3、按如下方式填写对话框:x值输入区域为$C$1:$C$12,y值输入区域为$B$1:$B$12,并选择“标志”和“线性拟合图”两个复选框,然后单击“确定”按钮。
结果如图2图2 4、结果说明第一部分是回归统计的结果,包括多元相关系数、可决系数、调整后的相关系数、回归标准差及样本个数;第二部分是方差分析的结果,包括可解释的离差、残差、总离差和它们的自由度以及由此计算出的F 统计量和相应的显著水平;第三部分是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的估计值及它们的估计标准误差、t 统计量大小双边拖尾概率值,以及估计值的上下界。
回归方程为:288.18*46433.8-=x y (二)相关系数分析采用图3表中的数据,计算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图31、 用鼠标点击表中待分析数据的任一单元格2、 选择“工具“菜单”的“数据分析”子菜单,双击“相关系数”选项,弹出相关系数对话框3、按如下方式填写对话框:输入区域为$A$1:$C$12,并选择“标志位于第一行”复选框,在输出选项中选择输出方式,然后单击“确定”按钮。
(三)移动平均法1、如图1,在Excel工作表中输入某客运站旅客运输量图12、在“工具”中的“数据分析”点击“移动平均”,输入数据区域:C2:C13,若进行三项移动平均,在“间隔”中输入:3,在“输出区域”中输入指定的区域(如D2:D13),选择“图表输出”,点击“确定”即可。
化学实验中的数据处理与表制作化学实验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的过程,而数据处理和表制作是实验数据分析和展示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表制作技巧,旨在帮助读者有效地处理和展示实验数据。
一、数据处理方法1. 平均值计算:在实验中常常需要重复测量同一物理量,取多次测量值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计算平均值时,首先将所有测量值相加,然后除以测量次数,得到平均值。
2. 不确定度评定:实验数据中存在不可避免的误差,评定不确定度可以反映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
常见的评定方法包括仪器精度、人为误差和观察误差等。
3. 数据比较:化学实验中常需要对不同数据进行比较,判断它们是否显著不同。
统计学方法如t检验和方差分析可以帮助进行数据比较和判断。
4. 标准曲线拟合:当测量结果与浓度或其他物理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时,可以通过拟合标准曲线来确定未知样品的浓度或其他值。
常见的拟合方法包括线性拟合、多项式拟合和指数拟合等。
二、表制作技巧1. 表格设计:合理的表格设计可以使数据清晰、易读。
表格应该具有明确的标题,每列应有相应的单位。
表格的边框线应粗细适中,单元格内文字应居中对齐。
2. 表头标注:表格的第一行应标注每一列的内容,并使用合适的单位。
如果需要对表格进行分组,可以使用跨列或跨行的方式进行标注,避免重复的标题。
3. 数值精度:根据实验结果的精确度,合理选择数值的小数位数。
如果实验结果小数位数很多,可以适当采用四舍五入或科学计数法来减少位数,提高表格的整洁度。
4. 图表结合:在表格的基础上,有时候使用图表可以更好地展示数据。
常见的图表包括柱状图、折线图和饼图等。
在制作图表时,需要注明图表的标题、坐标轴的标注和单位。
结论化学实验中的数据处理和表制作对于正确、清晰地分析和展示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我们可以准确评定实验结果的可靠程度;通过精心制作表格和图表,我们可以直观地展示实验数据。
增塑剂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作者:fsl123增塑剂,台湾又称塑化剂,是工业上被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
在塑料加工中添加这种物质,可以使其柔韧性增强,容易加工,可合法用于工业用途。
2011年5月起台湾食品中先后检出DEHP、DINP、DNOP、DBP、DMP、DEP等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成分,药品中检出DIDP。
截止6月8日,台湾被检测出含塑化剂食品已达961项。
6月1日卫生部紧急发布公告,将邻苯二甲酸酯(也叫酞酸酯)类物质,列入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
一时间,增塑剂的检测成为国内分析的焦点。
增塑剂图本原创以四种增塑剂,即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异己酯(DEHP)和已二酸二异己酯(DEHA)为例,将向大家介绍增塑剂GC/MS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本文介绍定性表的建立方法。
一、全扫描(Scan)模式确定保留时间首先,进一针较高浓度(一般为ppm级)的标准样品,供全扫描定性用,以确定保留时间。
TIC图如下:然后,点右键,在右键菜单中点TIC积分,如下图:积分后,如下图:在菜单栏选择“定性”-“显示定性表”,如下图:点击后,如下图:再点上图中粉红框内TIC。
上图即为4个目标分析物的定性表,从表中可获取保留时间,峰面积,峰高等信息。
点菜单EDIT-Select all 选中所有行,再如下图点击:再点上图框内部分再如下图,自动检索所有化合物:下图显示正在自动检索,Done表示检索完成。
上图表示全部检索完成。
现在可以点击每一行查看检索结果了。
选中后双击这一行显示检索结果,如下图:按相似度高低顺序显示25个检索结果。
4个峰依次为DEP、DBP、DEHA和DEHA,并且前3个峰以最大匹配率检索到,DEHP以第三大匹配率检索到,但相似度仍有94%。
检索完后,可以关闭定性表窗口了。
先点一下保存方法。
再点一下弯箭头。
二、自动建立化合物列表本节将介绍怎样建立化合物列表和自动建立SIM定量方法。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实验指导书实验一 Excel的使用操作一、实验目的及要求(一)实验目的1.了解Excel的基本功能和特点;2.体验Excel强有力的数据分析能力及其在管理定量分析方面的作用;3.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方法;4.掌握电子表格模型建立的基本步骤。
(二)实验要求1.建立一个完整的电子表格模型;2.能够用所建立的模型进行简单的定量分析;3.重点掌握公式编辑和常用函数的功能和格式;4.实验完成后,将文件复制,交任课教师。
二、实验设备及软件1.硬件设备:PC机;2.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2000/XP;3.基本软件:Microsoft Excel 2000;4.专用软件:无。
三、实验内容1.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2.电子表格的基本编辑和美化;3.公式的输入和编辑;4.常用函数的功能和格式;5.图表和图形对象的操作。
四、实验步骤1.启动Excel,熟悉初始界面。
注意浏览各菜单、子菜单和命令。
2.进入帮助系统,熟悉帮助系统的使用操作。
3.输入电子表格数据。
重点是:⑴练习文本、数字、日期和时间等数据的输入方法;⑵练习使用序列填充功能;⑶练习使用填充柄。
4.设置单元格格式。
参见例1-1、1-3。
例1-1:单变量求解问题在工作表中建立了如图1-1所示的模型图1-1建立模型假设单元格B1的内容为“160000”,则单元格B8怎样变化?或者说,要求利润为“160000”,那么在其它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产品的销售价格应该是多少?在Excel中,可使用“单变量求解”命令进行该类问题的分析。
步骤如下:(1)执行“工具”/“单变量求解”命令,屏幕显示如图1-2所示“单变量求解”对话框。
图1-2单变量求解对话框(2)在目标单元格输入“B1”,在目标值输入框输入“160000”,在可变单元格输入“B8”。
(3)单击“确定”按钮,屏幕弹出“单变量求解状态”提示框,“确定”后,单元格B8显示变化后的值,如图1-3所示。
液相色谱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实验设计与操作液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能够实现对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实验设计和操作中,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样品准备、试剂选择、色谱柱和流动相的优化,以及检测器的设置。
以下将详细探讨这些关键步骤。
首先,样品准备是液相色谱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第一步。
在液相色谱分析中,样品通常是溶解在溶剂中的。
因此,样品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此外,还需注意样品浓度的选择,既要保证分析灵敏度,又要避免溶解度过高导致柱塞堵塞等问题。
其次,试剂的选择对实验结果也有重要影响。
在液相色谱法中常用的试剂包括流动相溶剂、样品前处理溶剂和标准品制备溶剂等。
在选择流动相溶剂时需要考虑色谱柱的适应性,以及对样品的溶解度和保护柱的能力。
对于样品前处理溶剂,需要避免与样品发生反应,并且要保证溶解度的适当性。
标准品制备溶剂则需要满足对标准品的溶解度和黏度的要求。
除了试剂的选择,色谱柱和流动相也是液相色谱法中需要优化的部分。
色谱柱的选择应根据需要进行,如正相柱、反相柱或离子交换柱等。
色谱柱的尺寸也需根据分离效果和分析速度进行选择。
流动相的优化涉及到溶剂的选择和组成,pH值的调节以及流速的设定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分离和检测结果产生显著影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实验确定。
最后,为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需要设置合适的检测器。
在液相色谱法中常用的检测器包括紫外-可见吸收检测器、荧光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等。
在选择检测器时要考虑其灵敏度、选择性和线性范围等特性,以及与分离柱和流动相的兼容性。
在实验操作中,还需要注意柱温的调节、样品进样的方式和进样量的设定等。
柱温的调节可以改善分离效果和峰形,而样品进样的方式和进样量要根据样品的性质和目的进行选择,以充分利用色谱柱的分离能力。
综上所述,液相色谱法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样品准备、试剂选择、色谱柱和流动相的优化,以及检测器的设置等。
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可以获得准确、可重复的分析结果,满足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需求。
《定量分析》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要求一、实验报告要求格式符合规范、文字书写工整、版面整洁、言简意明;二、实验报告内容包括:1、实验目的要求2、实验操作要点3、实验数据记录4、实验分析和使用说明目录实验一预测分析技术----时间序列移动平均预测法实验二预测分析技术----时间序列指数平滑实验三预测分析技术----时间序列趋势外推法实验四预测分析技术----线性回归分析预测法实验五预测分析技术----季节性和趋势性预测法实验六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实验一预测分析技术----时间序列移动平均预测法实验目的:熟练掌握Excel中通过添加趋势线法和使用数据分析中的“移动平均”宏工具对所给数据作移动平均分析的操作步骤。
了解趋势外推分析和移动平均的区别与联系。
实验要求:通过绘制时间序列图,观察原始数据的大致发展情况,使用添加趋势线或者数据分析工具中的移动平均工具即可完成分析。
要求比较原始数据和移动平均模型预测值的区别,并作出实际评价。
趋势外推分析只能概括历史数据的总体发展趋势,无法追踪序列的波动性或者周期性特征,而移动平均对此将作出一定的改善,比趋势外推方法更为精准和灵活。
实验内容:近年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上升。
我国2002—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部分月度数据,根据以上所给的数据,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来的月度数据作移动平均分析。
具体实验操作指导在作2002—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移动平均分析前,仍然需要画出时间序列图,对期有直观的认识,然后运用数据分析中的移动平均作分析。
其具体操作步骤如下:01、打开工作表“social consumption.xls”,获得全部数据;02、选择“插入|图表”命令,随即弹出“图表向导-4步骤之1-图表类型”对话框,在“自定义类型”选项下选择“平滑直线图”,单击“下一步”按钮。
03、随即弹出“图表向导-4步骤之2-图表源数据”对话框,在“数据区域”中输入单元格区域“C2:C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