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起来的中国人(一)从艰难中起步
- 格式:docx
- 大小:16.26 KB
- 文档页数:3
(北师大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
第二单元为了建设新中国
1.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从艰难中起步》
★设计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和探究,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通过采访、讨论感受当时国家的状况和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新中国的成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发展生产、建设祖国、改变人民生活状况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情感与态度:
感受当时国家的状况和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发展探究、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概括新中国初期社会状况的关键词语——“一穷二白”的理解。
2.通过调查交流,领悟新中国初期社会落后的生活,以及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
★教学准备:
1.指导学生开展采访及多渠道收集资料的活动。
2.《龙须沟》故事片的影碟。
3.教师搜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活动引导预案: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板书
从艰难中起步
衣
食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住
行工业生产水平落后
其他。
《从艰难中起步》说课稿一、说对本课教材的理解本课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了建设新中国》中主题一《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的第一个课题。
本单元旨在通过教师讲授、收集资料、专题探究等学习方式,了解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伟大祖国的那一段历史。
从而对20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新中国的状况、对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巨大变化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从而由衷地产生爱国之情,发自内心地对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本主题以“一穷二白”、“穷则思变”为核心,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状况和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决心,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二、说学情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由于该班学生无论是调查、搜集的能力还是阅读理解、合作学习的能力,都有了较好的基础,在教学这一课时的内容时,只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就能了解教学内容。
但是这一课时的内容历史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枯燥,离学生生活也比较远,是孩子们祖父祖母们年轻时所过的生活,而且该班学生是农村小学的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机会比较少,只能听自己的长辈作一些简单介绍,对建国初期了解甚少,所以在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就成了完成好这堂课的关键了,根据这一特点,围绕教材的编排内容,以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为出发点,我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1.感受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状况和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了解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懂得珍惜、热爱现在的生活,并且知道要从现在开始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2.进一步发展探究、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知道新中国的成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发展生产、建设祖国、改变人民生活状况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三、说教法、学法的选择。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的发展现实和可能出发。
《站起来的中国人》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转变,体会到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2.让学生熟悉到,中国举行奥运会成功和运动员在运动场上的辉煌,不仅反映了中国体育事业的进展,更表现了中国的崛起和日趋提高的国际声望。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强盛感到自豪和自豪。
4.培育学生搜集处置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转变,体会到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他们为祖国的繁荣强盛感到自豪和自豪。
教学进程:[课前播放北京奥运主题曲]一、北京奥运引入。
1.课前听到的是一首什么歌?2.北京奥运的哪个场面最让你自豪和自豪?3.看看外国人对北京奥运的评判,你有什么感受?4.板书:站立起来的中国人。
二、零一申奥回忆。
1.播放录像。
2.看到如此兴奋的、沸腾的场面,你有什么问题想要问吗?3.板书:梦圆北京。
三、“奥运三问”统领。
1.一百年前,有人提出“奥运三问”,你们明白吗?2.播放录像。
3.如何应答“第一问”。
①生读课文中的描述。
②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家的贫困落伍,使得第一个中国选手就如此辞别了奥运会,大伙儿想一想,刘长春面对失败,他内心在想些什么?③出示第二次,第三次参加奥运的资料。
看完后讨论:这些运动员的失利是什么缘故造成的?④小结后板书:东亚病夫。
4.响亮回答“第二问”。
①1984年的奥运会上,一个英雄实现了中国金牌“零”的冲破,让咱们一路喊出他的名字。
②播放许海峰夺得第一枚奥运金牌的兴奋人心的场景。
③在这次奥运会上,许海峰一声清脆的枪响,实现了中国金牌“零”的冲破。
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现在此刻,许海峰内心在想着什么,他最想说的又是什么呢?(采访形式)小结后唱国歌。
⑤读统计表,说说从中看到了什么?⑥讨论:新旧两个社会,参加奥运会为何会不一样的结果?5.超卓回答“第三问”。
站起来的中国人
中国,一个泱泱大国,又有谁可曾想过这么一个中国,忍受多少苦。
1840年,英国向我国发动鸦片战争,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此后,法、意、德等国强迫我国政府签订了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饱受了外国侵略者的欺侮和蹂躏。
1931年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一段路轨,挑起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周的大屠杀,南京超过30万军民先后被杀害。
30多万啊!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使我不寒而栗,对日本军的做法强烈不满,他们凭什么对中国这样呢?中国要崛起!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与1940年8月的百团大战,我们中国八路军战胜了日本军的阴谋诡计。
可好景不长,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历时两年的长征,吃苦耐劳,誓要中华崛起。
今天,中华民族站起来了!在第23届洛杉机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共获得15枚金牌,居金牌榜第四。
世界上再没有人敢讥笑中国人是“东亚病夫”了。
当北京申办2008奥运会成功的喜讯传来时,全国沸腾了,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看着先辈们这么简评:你很喜欢读书,是吗?看了你的两篇文章,突然有的感觉。
第1页共1页。
站起来的中国人教案[5篇模版]第一篇:站起来的中国人教案站起来的中国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站起来的中国人》一课是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的第三单元“腾飞的祖国”中的第一个主题。
本课主要是通过今昔比较——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比赛成绩,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祖国的进步和发展,从而产生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发展的关注,促进学生从小树立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第二单元以后,对中国的屈辱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已经初步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再学习《站起来的中国人》一课就会更加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学生们对奥运会这一盛事比较感兴趣,这一课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就会有话可说,通过今昔的比较更能很好的理解中国的进步和发展。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中国参加奥运会的今昔比较,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到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
2、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申奥成功和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辉煌战绩不仅能反映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更能反映出中国正在崛起、国际声望日益提高。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祖国的繁荣强盛感到骄傲和自豪。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回顾中国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的历史,从中感受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中国人真正站起来了。
增强学生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教学难点:体会申奥成功以及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辉煌成绩更能体现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声望。
五、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搜集申奥成功后全国上下一片沸腾的相关资料。
2、调查身边的人们对申奥成功的感受,并制成调查表。
3、搜集中国运动员的参奥历史及图片,并以组为单位进行整理和归纳4、搜集近年来中国运动员参奥的成绩和图片、影像资料。
教师准备:1、搜集申奥成功的视频资料和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视频资料2、搜集许海峰、刘翔夺冠瞬间视频资料。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苦难到辉煌中国,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伟大国度。
然而,在近代,她却经历了无尽的苦难,陷入了深深的黑暗。
回首往昔,自 1840 年鸦片战争起,中国的大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沉重的枷锁,束缚着这个古老国家的发展。
领土被割让,财富被掠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家的主权丧失,民族的尊严被践踏,那是一段充满血泪的历史。
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中国人民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外国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他们逼迫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割地赔款,使得中国的经济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百姓们生活困苦,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繁重的赋税和劳役让他们喘不过气来,许多家庭支离破碎,妻离子散。
同时,内部的封建统治也腐朽不堪。
统治者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百姓的死活,贪污腐败,欺压民众。
社会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民的反抗情绪不断高涨。
但是,中国人民从来都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在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无数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了拯救祖国,为了实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从林则徐虎门销烟,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从戊戌变法的尝试,到辛亥革命的爆发,每一次的抗争都凝聚着中国人民对自由和尊严的渴望。
然而,这些努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国家依然在苦难中挣扎。
直到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革命带来了新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正确的革命路线和方针政策。
他们深入到工人和农民中间,宣传革命思想,组织革命力量。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激发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
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浴血奋战。
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中国人民没有退缩,没有畏惧。
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从艰难中起步
教学目标:
1.知道新中国的成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摆在全国
人民面前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发展生产、解放祖国、改变人民生活状况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2.感受当时国家的状况和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
3.进一步发展探究、收集资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对概括新中国初期社会状况的关键词语“一穷二白”的理
解。
2.通过调查交流,领悟新中国初期社会落后的生活,以及是
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
教学准备:
检查学生采访活动完成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让生欣赏开国大典图片,了解新中国成立全国人
民热血沸腾激动人心的场面及旧中国时期劳动人民
的生活情形
二.板书课题,让生齐读
三.学文明理,深切感受
师:你们知道这种艰苦生活是什么时期?什么人过的生活吗?
师: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我国当时的基本情况吗?
(一穷二白)什么是“一穷”什么是“二白”呢?
师: 我们的新中国是在一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建立的,连年的战火摧残,教育文化落后的困难,人民生活穷困,那
么社会究竟破坏到了什么境地?老百姓的生活穷困到了什
么程度?请同学们认真阅读37——39页内容,找出答案。
师:让学生们找出带“洋”字的物品,这说明了什么?
而现在却没有这种说法了呢?
师解说:(正因为当时我国物资贫乏,工业生产落后,很多东西中国不能自己制造,所以我们当时只能用外国人制
造的产品,这说明旧中国生产能力十分低下)
阅读与讨论:同学们对爷爷、奶奶那样的老人进行了采访,它们是怎样描述童年的生活和经历的?请同学们进行
介绍和交流。
(师播放图片)
三、小组进行讨论:
1. 对比现在的生活和以前的生活,你想说些什么?
2. 解放初期的中国就是处于这样一种破败的状况,可是毛泽
东主席为什么说,中国的‘显著特点是一穷二白,这些看起来是坏事,其实是好事。
一张白纸,没负担,好写最新最美德文字,
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请学生就这段话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理解。
3、小组汇报。
四、提升品德,师小结
1. 师:上课时有些同学向往没有作业,没有考试,学习负担少一些,玩的时间多一些就好了,现在你了解祖辈们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勤奋刻苦的学习情景想说点什么?
2. 师小结:我们祖辈凭着不畏艰险,刻苦学习的毅力走出了贫困,从艰难中站了起来,走进了七十年代的“改革开放”,迎来了“丰衣足食”的八九十年代,迈向了“繁荣富强”的21世纪,相信同学们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五、布置作业
1. 预习下一课题内容
2. 根据下一课题的内容,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或者他们的同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