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主动脉瘤患者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的效果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160.67 KB
- 文档页数:2
吸情况,发现呼吸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4.3 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遵医嘱使用阿托品,在静滴解毒剂的同时适量输液,以补充水分和丢失的电解质,注意输液的速度、成分,防止肺水肿、脑水肿。
4.4 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避免合并症的发生。
密切观察病情,每10min 检查、记录生命体征1次,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瞳孔大小及皮肤、口腔流涎、神志、尿量、有无眼泪等情况。
4.5 阿托品应早期、足量、反复给药,直至阿托品化,在用阿托品过程中,注意达到“化量”指标,当瞳孔散大,不再缩小,面色转红,皮肤干燥、心率增快、肺水肿好转时,开始减少阿托品用量。
(收稿日期:2008205228)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张楠(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北京100044)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覆膜支架 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6,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6975(2008)1721583202 作者简介张楠(),女,北京,大专,护师,研究方向血管外科 腹主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破裂变性后形成永久性异常膨胀、扩张、屈曲延长,是一种常见的动脉扩张性疾病。
临床上把位于肾动脉水平以上的腹主动脉瘤称为胸腹主动脉瘤,而将位于肾动脉水平以下的称为腹主动脉瘤[1]2622307。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该病死亡率的唯一有效手段。
由于腔内隔绝术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愈后效果满意,目前成为治疗肾下型腹主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我院2005~2006年对23例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34~83岁。
临床表现腹痛并伴有腹部搏动性包块13例;表现为腹部不适、饱满感、食欲下降者5例;其中15例合并高血压病史;无症状5例。
术前破裂死亡2例,保守治疗1例,其余20例全部治愈出院。
本组患者均经过C T 、腹部B 超明确诊断,动脉瘤直径在4.5~8cm 。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杂交手术进展2024(全文)摘要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治疗被称为血管外科技术领域的最具有挑战性的手术之一。
近60年来,以人工血管置换为主的开放修复术一直是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
随着血管微创腔内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两种新的手术方式:全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和逆向去分支内脏动脉重建联合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杂交手术(简称杂交手术)。
尽管全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术创伤小、恢复快,但由于对主动脉解剖形态要求高、费用高昂、缺乏通用腔内覆膜支架产品等问题,在临床应用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
杂交手术结合了主动脉腔内修复微创的治疗理念与内脏动脉区去分支重建技术,逐渐成为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重要术式之一,尤其针对不能承受开放手术和由于主动脉扭曲、夹层真腔狭小等解剖形态不适合全腔内治疗的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近年根据杂交手术血流动力学分析不断优化内脏动脉重建策略,以及探索分期及同期手术的优劣。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通常由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进展而来,是胸腹主动脉瘤中一种特殊的亚型,在需要手术治疗的胸腹主动脉瘤中占30%~40%[1]。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因主要包括高血压、遗传性胸主动脉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外伤等。
以Marfan综合征为代表的遗传性胸主动脉疾病是导致年龄小于50岁中青年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主要原因[2],而高血压是引发中老年患者急性夹层和慢性期夹层进展至动脉瘤形成的最重要的风险因素[3]。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危害主要源于夹层的进展及其相关并发症,如主动脉破裂引发失血性休克,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内脏器官缺血及血栓栓塞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因此,合适的手术干预对于降低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危害至关重要,笔者将重点讨论杂交手术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相关优化。
1 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杂交手术发展历程慢性胸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杂交手术指的是利用人工血管或自体血管通过解剖外路径逆向重建内脏动脉,并联合近端胸腹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完成胸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隔绝。
腹主动脉瘤患者介入术后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讨论腹主动脉瘤患者介入手术之后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0月中所收治的腹主动脉瘤且需要执行介入手术的患者90例,利用平均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45例)和个观察组(45例),为对照组患者执行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在术后并发症上的具体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并发症上的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为腹主动脉瘤患者介入术后进行综合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介入手术;护理措施;护理效果腹主动脉瘤具体是指患者的腹部主动脉管壁局部薄弱,其形成的原因是比较多的,且腹部的主动脉壁有着永久性的扩张和局限性的扩张等特点[1-2]。
有相关研究内容显示,动脉硬化是腹主动脉瘤主要的致病原因,占总数的九成以上。
近些年,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手术这种方式进行治疗已经逐渐的成为了治疗该种疾病的主要方式。
虽然在手术之中会为患者使用严密的护理措施,但是还是有部分的患者会在术后出现多项并发症,从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次研究针对腹主动脉瘤患者术后患者的护理措施和护理效果进行研究,现将研究内容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9年1月到2020年10月所收治的腹主动脉瘤患者90例,并利用平均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其中对照组男33例,女12例,年龄在58岁到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2.4)岁;观察组男35例,女10例,年龄在56岁到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5±2.6)岁。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为对照组的患者执行常规的护理方式。
为观察组的患者执行术后护理方式,其具体方式为:1.基础护理。
在患者术后要为患者进行基础的心电监护,相关的医护人员要严密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发展程度,如果有异常现象要及时的汇报给主治医生。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围手术期护理的临床应用研究【摘要】目的:研究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围术期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我院2017年1月到2019年5月实施腔内隔绝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60例患者均实施针对性的围术期护理,对患者干预前后的不良情绪评分及依从性评分。
结果:干预后患者的不良情绪评分和依从性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与干预前对比P<0.05。
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围术期护理的临床应用能有效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促使患者不良情绪改善,临床价值较高。
【关键词】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围术期护理;临床效果腹主动脉瘤是血管外科常见的疾病,其主要是指腹主动脉发生瘤样扩张且直径增加50%以上的情况,发病群体以老年男性多见,尤其是吸烟的老年人发病率较高[1]。
腔内隔绝术是临床上用于腹主动脉瘤治疗的常见方法,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腹主动脉血流状况,在临床上的应用十分广泛。
但腹主动脉瘤患者实施腔内隔绝术治疗时围术期的影响因素较多,容易导致其治疗效果受到影响,因此本研究针对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实际情况,分析围术期护理方法及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7年1月到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腹主动脉瘤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实施腔内隔绝术治疗,60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15例,年龄42~79岁,平均(60.19±5.72)岁,其中32例患者合并高血压,19例合并冠心病,10例合并糖尿病。
1.2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腔内隔绝术治疗,并在围术期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方法如下。
1.2.1术前护理术前为患者详细介绍腔内隔绝术的方法和优势,对手术步骤及术中注意事项进行说明,让患者对手术有足够的了解。
对于术前不良情绪较重的患者,护理人员应积极为其介绍医生的专业水平及相关信息,介绍以往成功治愈的病理,并强调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联合家属不断给予患者鼓励,以此帮助其缓解不良情绪。
术前应指导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患者发生碰撞或受伤,禁止患者在术前对腹部进行挤压和按摩,并且要严禁患者吸烟。
腹(胸)主动脉瘤覆膜大动脉支架植入护理常规胸腹主动脉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是指同时累及胸腔段和腹腔段的主动脉,以及侵犯到肾动脉以上的腹主动脉瘤,均称胸腹主动脉瘤。
尽管有多种术式和辅助方式来降低手术并发症,但仍有5%~10%的围术期死亡率和肾、肺和脊髓缺血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表现】有55%~60%的TAA 病人有症状。
1、疼痛:肾区疼痛最为常见,但很难区别是肌肉神经问题还是动脉瘤增大或破裂(不管是渗漏还是包裹性的)所致,通常在动脉瘤破裂时疼痛较严重,同时伴有低血压。
约50%的TAA 患者因肾脏和内脏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存在而有明显的肠绞痛或肾血管性高血压。
2、邻近脏器压迫症状:TAA 对邻近脏器的压迫可以产生相应的症状,压迫喉返神经或压迫迷走神经可致声带麻痹、声音嘶哑;压迫肺动脉可致肺动脉高压和肺水肿;压迫食管可吞咽困难;压迫支气管呼吸困难。
曾有这样的病例:动脉管炎瘤压迫胃腔,由于患者无饥饿感而致体重减轻。
3、多发动脉瘤:约有20%的患者同时有多部位的动脉瘤,最广泛者为巨主动(maga-aorta),动脉瘤可发生于升、降主动脉和胸腹主动脉。
4、其他症状:有高血压(75.8%)、阻塞性肺病(36.9%)、冠心病(35.5%)、肾功能衰竭(13.4 %)、动脉瘤破裂(11.1%)、糖尿病(5.7%)、术前透析(1.4%)和截瘫(0.6%)。
5、体征:90.4%患者在腹部可扪及膨胀性搏动性肿物,不像腹主动脉瘤可在腹部清楚确切扪及其上缘。
瘤体轻度压痛且在相应内脏血管开口区如肾动脉及腹腔动脉开口,双髂动脉处可闻及收缩期杂音。
【治疗原则】1、内科保守治疗。
2、介入治疗使用覆膜内支架行腔内隔绝术。
3、外科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治疗。
【护理评估】按血管外科介入(腔内治疗)术一般护理常规。
1、评估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身体状况、既往史等。
2、评估患者关于动脉瘤的高危因素:年龄大、遗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主动脉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