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心肌损害及心功能管理11.22海峡心血管会议(精品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57 MB
- 文档页数:44
脓毒症心肌损伤机制研究及治疗进展脓毒症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大约有1.5万例患者死于此病及其并发症。
心脏是最易受损的器官之一,有统计数据显示,大约有40%~50%的脓毒症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其中出现心力衰竭者占7%[1]。
脓毒症一旦合并心肌损伤可加重疾病的演变过程,增加多脏器衰竭及死亡风险[2-3]。
因此,探讨脓毒症心肌损伤的机制,寻找早期预防心脏功能受损的方法,成为目前重症医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就脓毒症心肌损伤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做一综述,期望为临床治疗脓毒症提供一定帮助。
1 脓毒症可能导致心肌损伤的机制1.1 炎症因子作用脓毒症时机体在内毒素的刺激下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炎症因子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当全身反应强烈时心血管系统稳态遭到破坏,从而可引起心功能不全。
最新研究表明循环和心肌局部增加的心肌抑制性介质TNF-α、白细胞介素(IL-1b,IL-6)在脓毒症心肌损伤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这些炎症因子对心脏的损伤不仅通过激活神经鞘磷脂酶,抑制钙的转运、刺激组织性NO的产生;还通过刺激心肌水解酶等,将主要的心肌收缩蛋白降解,从而影响心脏收缩功能。
随着对炎症因子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Toll样受体(TLRs)在炎症因子的表达中起了重要作用。
Toll样受体是介导固有免疫的主要受体,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可激活多种信号转运通道,其中之一是核因子κB途径。
脓毒症时,在LPS的刺激下,TLRs受体在另外两种蛋白cD14和MD-2的协助下可激活核因子途径启动炎症因子的转录,从而对心肌等组织器官造成损伤[4]。
1.2 活性氧的产生脓毒症时,活性氧的产生与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激活及线粒体功能损伤有关。
激活的内皮细胞可通过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eNOS)解偶联产生活性氧。
中性粒细胞激活产生活性氧主要通过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途径来完成[5]。
线粒体电子传递链是活性氧产生的主要部位[6],因此,线粒体功能的损伤也是活性氧产生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