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科学和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4.75 MB
- 文档页数:58
中国著名饮食思想和传统经要我们每天都离不开食物,早餐吃什么中餐吃什么晚餐吃什么是我们每天乐此不疲的话题,而亘古自今饮食在我们生活中占据了极大的一部分。
中国有许多流传的饮食思想。
最为熟悉的大概是“民以食为天”,它出自《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中国很早即进入农耕时代,在漫长的农业社会,由於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人口相对较少,历史上天灾人祸频繁,使老百姓不得不对温饱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
在古代,国家、江山被说成“社稷”,而这个“稷”在古代有的书上说是黍类,有的书上说是谷类,总之是一种粮食。
古代一直以稷为百谷之王,所以帝王都奉祀“稷”为谷神,进而以此指代国家。
历次的改朝换代大多是被农民起义推翻或者元气大伤,常常是天遇大旱,农民颗粒无收,而官府依然横征暴敛,民不聊生,终於揭杆而起,所以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学术点说是因为生产和生活资料,通俗些说就是因为粮食,因为“吃”引起的。
春秋时代的大政治家管仲告诫统治者:“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足则知礼节。
”他认为治国就是“牧民”,即治人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有饭吃,然后才会守法、懂规矩。
事关江山社稷,“民以食为天”不仅仅居於中国食文化的核心,还是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本。
历代统治阶级都重农轻商,国家始终以农业为中心。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叫《饮食男女》,导演李安把中国烹调艺术带入家庭和情感的戏剧之中,不仅增加了可视性,而且展现了东方文化迷人的魅力。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即生活和性。
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的问题。
与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出自《孟子·告子上》中的那句“食色,性也”。
大家别以为这么给力的句子是孟子说的,其实是年轻的哲学家告子不满意孟子的“人性善”之说,忍了又忍,有一天实在憋不住,就噔噔噔几步找上门去与孟子辩论,唇枪舌剑当中,告子话赶话就脱口而出了句“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的本性。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当谈论中国饮食文化思想时,我们不仅是在谈论一种独特的烹饪艺术,而且是在谈论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哲学、文化和社会的精神财富。
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热爱,更反映出中国人民在生活中的哲学理念。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源远流长,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底蕴。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注重饮食,认为“民以食为天”。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饮食的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思想。
这种思想强调对食物的尊重,对食材的珍视,对烹饪的技艺以及对食客的关怀。
具体来说,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包含了多个方面。
首先,养生思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养生,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手段。
通过选择有益于健康的食材,运用恰当的烹饪方式,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时,达到养生的目的。
例如,鸭子肉性凉,适合夏季食用;红枣、枸杞则有滋补作用,适合冬季食用。
其次,食疗思想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特征。
中国人认为,食物除了满足口腹之欲外,还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因此,许多食物在中医中被视为药材,如生姜、大葱、梨等。
这些食物在烹饪过程中被充分利用,既满足了口感需求,又起到了治疗作用。
此外,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还强调审美。
在中国的餐桌上,美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视觉、嗅觉和触觉的享受。
精美的餐具、悦目的色彩、诱人的香气和细腻的口感,都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获得了美的享受。
最后,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还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在中国的饮食传统中,食物的选择和制作方式往往受到地域、季节、气候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的影响。
这种对人的和照顾,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充满人文精神的文化。
看向未来,中国的饮食文化思想将在不断创新中继续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将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交流互鉴,共同丰富人类的美食文化宝库。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将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科学饮食观我们的祖先对饮食卫生非常讲究,并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认识体系。
早在夏商时期,就认识到“禽畜瘟,葬席坑,鸟兽亡,下深穴,忌入腹,如食之必恙疾……”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就告诫人们:“人之可畏者,饪席饮食之间为最,而不知预为之戒者,过也。
若能尝自谨畏,疾病何由而起?寿考焉得不长?”。
据《周礼》记载,当时医学郎中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明确地规定了食医的职责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差、百酱、八珍之奇”,即管理饮食卫生之差。
在那几乎还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就有这样的认识,真是难能可贵了。
我们的祖先还强调饮食有节。
他们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赖以水谷精气而生,如伤饥失饱,暴饮暴食,或饮食过寒过热,致脾胃受伤,便会影响运化功能而产生多种疾病。
《易经》上就有“节饮食”的记载。
《内经》也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不妄作劳”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唐代药王孙思邈这样告诫:“饮莫教人足,恐其过饱而伤脾胃也。
”唐代诗人陆游主张“少饱即止,不必尽器”。
宋代文学家苏轼把“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作为一种养生健身之道。
对于病人或病愈者,古人更是认为应注重饮食有节,以防食复。
如《素问·热论》中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温病条辨》也说“阳明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宜缓慢与食……勿令饱”。
此外,古人在强调饮食有节的同时,还非常注意饮食方法,如细嚼慢咽,按时定量,温寒适宜等。
《灵枢师传篇》记载:“食当细嚼,使米脂入腹”。
古人认为饥饱市场,寒热不当,不按时定量,均会影响人的健康。
讲究烹饪洁净。
《吕氏春秋》认为“临饮食,必噣洁”。
王充的“饮食不洁净,天之大恶也”。
孔子主张“食不语,寝不言”,提出“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
认为不仅陈腐的肉食不可吃,而且也注意到食物上的色味、烹调、洁净等。
注意食后活动。
中国居民膳食科学研究报告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科学研究报告,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存在一些问题。
以下是报告中的主要发现和建议:
1. 营养不平衡: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存在营养不均衡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能量过多、蛋白质不足、脂肪摄入量过高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
2. 输血型饮食:中国居民普遍喜好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盐的饮食,这种“输血型饮食”导致了肥胖、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高发率。
3. 孕妇膳食不足:孕妇的膳食结构存在问题,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导致了孕期贫血和出生缺陷的发生率较高。
4. 青少年营养不良:青少年的膳食结构存在不均衡和单一的问题,营养素摄入不足,容易导致生长发育障碍和健康问题。
基于这些问题,报告提出了以下建议:
1.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推广多样化的膳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等富含纤维的食物的摄入,以改善居民的膳食结构。
2. 控制高能量食物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等高能量食物的摄入,特别是加工食品和快餐食品,以防止肥胖和慢性疾病的发生。
3. 平衡蛋白质摄入: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特别是鱼类、瘦肉和豆类等,以满足人体对蛋白质的需求。
4. 积极宣传和教育:加强膳食教育,普及科学的膳食知识,提高居民的膳食素质,鼓励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
这份报告提醒人们注意膳食结构的科学性和均衡性,通过改善膳食结构,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饮食品的生产与消费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饮食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是人类生存和提高身体素质的首要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人们对饮食的认识逐渐的深入,饮食文化的变迁在某些方面就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缩影。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
一个小孩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
“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予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
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般。
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需要,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
当饮食被提升到文化高度,它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程、道德伦理观念的变化、人们的艺术审美观念。
中国饮食文化的主要特点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悠久的饮食历史。
它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用火熟食,历经新石器时代的孕育萌芽时期、夏商周的初步形成时期、秦汉到唐宋的蓬勃发展时期,在明清成熟、定型,然后进入近现代繁荣创新时期。
二.独特的饮食科学。
饮食科学是以人们加工制作肴馔的技术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揭示饮食烹饪发展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和社会活动。
中国的饮食科学内容十分丰富,但它的核心主要是独特的饮食思想以及受其影响形成的食物结构。
三.精湛的饮食制作技艺。
仅以肴馔制作技艺为例,在原料使用上具有用料广博、物尽其用的特点,注重辨证施食,讲究荤素搭配、性味搭配、时序搭配。
同时,非常重视美食与美名、美食与美器、美食与美境的配合。
四.丰富的饮食品种。
中国幅员辽阔,在悠久的饮食历史发展过程中,历朝历代的厨师们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各色肴馔和饮品。
在肴馔方面,许多菜点是在不同社会背景中孕育出来的。
如果从肴馔的产生历史和饮食对象等角度进行梳理、划分,可以分为民间菜、宫廷菜、官府菜、寺观菜、民族菜、市肆菜等不同类别的菜;而如果从地域来看,由于自然条件、物产、人们的生活习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不同,中国各地又形成了众多的地方风味流派,其中,最著名和最具代表性的有六个,即四川菜、山东菜、江苏菜、广东菜、北京菜和上海菜。
简述中华食学四大基础理论食医合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四大基础理论形成最早的理论内容。
饮食养生:食医合一理论与实践长期发展的结果,是旨在通过特定意义的饮食调理达健康长寿目的的理论和实践。
本味论:注重原料的天然物性,讲求食物的天然美味。
孔孟食道:首先是孔子和孟子饮食观点、思想、理论及其生活实践所体现的基本风格与原则性倾向,即孔子的“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和孟子的食志-食功-食德。
简述中华饮食文化区域性理论与层次性理论迄止19世纪时,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特征如下:在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内是东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京津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黄河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下游地区饮食文化圈、长江中游地区饮食文化圈、东南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南地区饮食文化圈、青藏高原地区饮食文化圈、西北地区饮食文化圈、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圈和素食文化圈等12个相对独立又彼此紧密相连的子文化区位并存的民族饮食文化区域形态。
中国饮食文化层次性结构理论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层“果腹层”,在象征整个民族群体的图形中所占比例大约是87%;由“果腹层”和“小康层”的2/3合成的下层社会约占全民族人口的90%;“小康层”、“富家层”约分别占7%、4%;“贵族层”和“宫廷层”合计约占2%,后者实际比例当在千分之三左右。
中层社会与上层社会食者群占全民族人口的比例大约分别是4.5%、5.5%。
这与中国封建制时代社会财富实行集权分配、等级消费以及中层社会经济地位极不稳定的史实基本一致。
饮食文化的五个层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1)第一层次的存在,是其他四个层次存在的前提,而且是以第一层次食者群的无限广大和经常波动于果腹线上下为条件。
2)层次越高,食者群越小。
3)一般说来,一个食者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越高,他也就可能处在相应的较高层次上。
4)一般说来,层次的高低,也就是饮食文化发展系列上的高低,愈高的层次,则愈能更多地反映饮食文化的文化特征。
提纲:一、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
二、养生为尚,道家的饮食思想三、茹素修行,佛家的饮食思想四、清净为本,伊斯兰的饮食思想五、伦理化,四教合一的认同人类来到这世界,首先是以吃和性为生存的第一要义,吃是健身、强体之本,性是人类繁衍之道。
《孟子》说:“食、色,性也。
”食和性都是人类本能的欲望。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这一大发现,表明中国人自古以来是遵循自然法则来看待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正是在这一点上,中西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张起钧在《高调原理》一书的自序中说:“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美国式文化)可说是男女文化,而中国则是一种饮食文化”。
这种概括,反映了食与性在民族文化构成中的重要地位。
食与性成为社会文化重要特征这一现象,实际上已超出人类的自然需求,不仅是人类个体发展的自然生态,也是人与人关系的社会生态。
这一点在中国饮食文化中表现得尤其突出,中国人善于把人生的喜怒哀乐、婚丧喜庆、应酬交际导向饮食活动,用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饮食活动的伦理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烹饪事业的繁荣。
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中国人的饮食思想与中国文化共生同长,历经数千年盛行不衰,成为中华文明中一朵璀灿的奇芭。
中国餐馆开遍五大洋、七大洲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中国烹调在世界上赢得“烹饪王国”的崇高美誉,追根溯源,是由于在中国思想史上,自古以来的诸子百家和各种教派都密切关注人们的生活方式,对饮食思想多有建树,形成高度成熟而又发展完备的饮食理论体系。
一、以食为天,儒家的饮食思想。
先秦儒家经典《礼记.礼运》,对饮食有句百世不刊的名言,这就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这比孟子的“食、色,性也。
”还要彻底,食和性不仅是人类本能的欲望,而且是天下之大欲,这一“大”字,把饮食提高到至上的位置。
对这“大欲”思想作出具体阐发的,有许多鸿儒硕学,虽然他们流派不一,师承不同,又都在充分肯定人生欲望,追求足食美味的问题上发表过精辟的见解。
荀子说:“若夫且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和内涵中华饮食内涵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
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
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
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
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
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出盘则是圆盘相托,一团和气,又可反映出中国人的聚气而生, 以圆为主,平和而儒涵,往往是大家共享,以筷进食,灵巧而善于思考,理性而知性的中国人形象在饮食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合餐文化中式餐饮一般采取圆桌共餐的形式,这是中国餐饮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往往能够制造和谐融洽的气氛。
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历史条件下形成和保留下来的一种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中式餐饮的就餐形式即体现了中国餐饮文化传统的某些特点),国人长期习惯了这种就餐方式。
美,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
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
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首先是味道美。
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
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
”讲的也是这个意思。
中餐之美不仅表现在味道上,而且在形式上、颜色上、器具上,甚至在服务人员的服饰上,都透着美的成份,让人时时刻刻感觉到美的冲击和享受。
可见,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中国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的科学饮食观我们的祖先对饮食卫生非常讲究,并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认识体系。
早在夏商时期,就认识到“禽畜瘟,葬席坑,鸟兽亡,下深穴,忌入腹,如食之必恙疾……”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周就告诫人们:“人之可畏者,饪席饮食之间为最,而不知预为之戒者,过也。
若能尝自谨畏,疾病何由而起?寿考焉得不长?”。
据《周礼》记载,当时医学郎中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明确地规定了食医的职责是:“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差、百酱、八珍之奇”,即管理饮食卫生之差。
在那几乎还茹毛饮血的年代,人们就有这样的认识,真是难能可贵了。
我们的祖先还强调饮食有节。
他们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赖以水谷精气而生,如伤饥失饱,暴饮暴食,或饮食过寒过热,致脾胃受伤,便会影响运化功能而产生多种疾病。
《易经》上就有“节饮食”的记载。
《内经》也强调“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不妄作劳”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唐代药王孙思邈这样告诫:“饮莫教人足,恐其过饱而伤脾胃也。
”唐代诗人陆游主张“少饱即止,不必尽器”。
宋代文学家苏轼把“已饥方食,未饱先止”作为一种养生健身之道。
展开剩余75%对于病人或病愈者,古人更是认为应注重饮食有节,以防食复。
如《素问·热论》中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温病条辨》也说“阳明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宜缓慢与食……勿令饱”。
此外,古人在强调饮食有节的同时,还非常注意饮食方法,如细嚼慢咽,按时定量,温寒适宜等。
《灵枢师传篇》记载:“食当细嚼,使米脂入腹”。
古人认为饥饱市场,寒热不当,不按时定量,均会影响人的健康。
讲究烹饪洁净。
《吕氏春秋》认为“临饮食,必噣洁”。
王充的“饮食不洁净,天之大恶也”。
孔子主张“食不语,寝不言”,提出“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
认为不仅陈腐的肉食不可吃,而且也注意到食物上的色味、烹调、洁净等。